浅谈如何使学生获得有效的数学知识

时间:2022-07-02 08:20:57

浅谈如何使学生获得有效的数学知识

摘 要:根据数学学科特点,培养学生思维余现性,根据不同的数学内容,组织教学。引导学生操作,激发学习数学兴趣,培养创新意识,钻研教材,利用多媒体技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进行数学语言训练,更好地掌握数学语言,减轻学生精神负担,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

关键词:条理性 认识结构 操作 创新意识 教和学

《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应当表现出基础性,普遍性以及发展性,让数学面向全体学生。要学生拥有数学的初步基础,思维能力,学习兴趣良好习惯,体现义务教育数学课程,培养有理想、有创新意识、有积极的思维,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因此,我认为从以下几方面去探讨。

一、根据数学学科特点,培养思维条理性

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数学例题以独特的方式发挥它在课堂数学中的作用,在数学中例题应当具有运用性,这是完成数学目标与目的的前提,题目应当有助于提高学生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来进行思考,有利于开展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创造性。例如:教学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几?应用题时,已知黄球4个、红球6个,黄球比红球少几个,让学生观察,我首先让学生找出题中已知条件是什么?要求的问题是什么?再找大数和小数,用大数减小数,得出最后结果。学生经过这样解题过程,逐步养成的良好习惯。有意识地加强思维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思维的方法和思维的能力是精密联系的,加强思维方法的指导,首先让学生掌握分析,综合比较、联想、转化为思维方法。其次要训练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引导学生在理解认识的过程中,从形象思维发展为抽象思维,从单一思维发展为综合思维,从模仿思维发展为独立思维,这样将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变成学生积极思维探索的过程,使学生学得生动、理解得深,掌握得牢固,思维有条理,促进了思维的发展。

二、根据不同的数学内容,组织知识结构,扩展认识结构。数学知识结构有两种

1.阶梯式结构它是把知识按由低到高,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排列,反应各知识点之间的细化联系,这种知识结构的学习,反应儿童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从量变到质变的认识规律。

2.知识结构是网络式结构,反应知识与知识链构成的纵横交错的知识体系,它不但反应知识间的纵向联系,而且反应知识间横向比较逆向转换的关系。数学知识之所以可以形成结构,题目为新、旧知识有共同的本质联系。尤其是数学是系统性的学科,只有知识得到理解、记清,才能学好“新的”知识,若僵化地按照教学内容,一味讲授新知识,而忽略对旧的内容复习巩固,可能会导致学生无法正常地接受新知识。因此教学中必须注重新知识的结合、过渡,要了解整体学生的个体差异,因人而异,有利于教学的针对性得到实施,学习的目标是本深意义的内容,而并非是其他的旧内容,旧内容是为更好地学习本深意义内容,是一种策略方式,而新内容才是目标,要利用旧内容做垫脚石,才有利于获取更新知识。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实质是新知识与已有的认识结构中的旧知识建立联系的过程。学生对旧知识的理解、掌握、运用的程度,必然影响新知识的理解、掌握。《教育心里学》中有这样一句话:“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状况进行教学”。因此要使学生“能学”就要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使之具备建立新、旧知识联系的条件。

三、引导学生操作,是激发学生数学资源的途径

常言道:眼过百遍,不如手做一遍。可见双手的动作对于人的智力发展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每学习新知识时,我们都充分运用直观手段,丰富学生的感性材料,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启发思维,使学生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只有在教学中加强能力的训练,才能把学生培养成一个有用的人,一个适应各种生存环境的人,而动手操作又恰恰是培养兴趣能力的必要过程,是学生学习数学、教学成功的因素。

四、激发兴趣、培养创新意识

人的创新意识和他的兴趣、动机、情感紧密相连,要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首先要强化创新意识,而兴趣起着启动的作用,浓厚的学习兴趣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启迪智力潜能使之处于最佳活跃状态,使学生激发起探究根源的愿望,从而产生学习兴趣激发强大的学习动力,使学习自强不息,努力学习,探求事物的因果与规律,激励产生创新。

五、专研教材,处理好教和学的关系

课堂教学是由教师和学生组织的活动,充分调动教和学两方面的积极性,是学生获取有效知识,优质教学过程最优化及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也是教与学的具体表现,所以在40分钟课堂教学中,要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就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互相交流,启发,主动构建认识结构,因此,教学中要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把“导”与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促进学生自主和创造性地学习,使学生获取有效的数学知识。

六、利用多媒体技术教学,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多媒体教学,使课堂教学更直观,更便于学生观察,使学生耳目一新,图文并茂,加速了学生通过感官进一步感知事物。例如:“体积表面积计算”年单元,叫学生通过演示、观察推导出公共法则,从而进一步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学生的观察力是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只要我们精心设计,耐心引导,就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会观察,善于观察、养成观察的习惯,提高观察事物的能力,进而开拓视野、增长知识,使我们能更早、更多、更快地获取数学知识。

七、有意识地进行数学语言训练,更好掌握数学语言

语言的训练会促进思维的发展,语言的准确性,体现思维的明晰性,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多给学生讲话机会,要让学生敢讲,还要让学生会讲,讲好。如训练学生把生活语言转化为数学语言。用简要的语言摘出应用题的条件和问题,用完整清楚的语言表达操作过程,用明确而有条理的语言讲出自己思考问题的过程和结果,通过这些活动,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丰富了学生的数学语言,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培养促进了思维的发展。

八、减轻学生的精神负担,激发学习兴趣

现在大多学生他们肯专研,不怕辛苦,但由于种种原因,他们花的时间多而得不到良好的效果,因此感到苦恼,学习兴趣渐淡,精神负担加重。我们从教和学两方面提高学生兴趣,要在抽象性的数学概念与实际事物联系起来,充分利用教学模型,可使学生对概念所反应的具体事物有感性知。如:刚入学的儿童对阿拉伯数字不会记,可编写成“杆子1、鸭子2”等等在记忆时,无需多次重复。由此看来,学生在乐中学,也积累游戏中获取知识,能够减轻精神负担压力,只能增强学习的兴趣。

我们要以《课标》为指导,以教材为依据,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背景出发,学生在课堂中学到的知识返回生活中,使学生感受数学就在身边,就能唤起学生对数学的热情,感受到学好数学将成为学生最强烈的愿望,数学与生活同在的乐趣。

作者简介:莫玉惠(1963.8――)女,达斡尔族,内蒙古呼伦贝尔人,大专,小学高级职称,现从事教育教学工作。

上一篇:从兴趣上开发思维是美术教学的重要一课 下一篇:浅议一堂语文课带来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