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学困生成因及转化对策研究

时间:2022-07-02 05:32:02

农村学困生成因及转化对策研究

“学困生”主要是指智力正常、但在听说读写算以及推理等方面出现明显的困难,学习成绩低下,学业暂时达不到标准,学习心理有障碍,学习方法不正确的学生。

在小学阶段,由于种种原因,普遍存在学习困难的学生。产生原因分析如下:首先,目前学校教育中,教育教学目标、内容、方法、评价标准、奖惩行为、师生关系等,存在种种缺陷,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学生的潜能受到压抑,进而产生出学困生。其次,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增多,家庭教育缺失,留守儿童增多。这些孩子由爷爷奶奶照顾,祖辈对他们的学习和心理无暇顾及,这些学生的性格渐渐发展为自私、以我为主。有的学生不再努力,学习差,变得更不愿学习,学习失去了兴趣,产生学习困难。再次,有的之所以被划分为“学困生”是因为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只注重了学生学习的结果,没有去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这部分学生刚步入学校因学习成绩差,就被贴上了“学困生”的标签,时间一长,学生失去了自信心,学习习惯也越来越差,成绩一落千丈,果真就变成了真正的“特差生”。最后,有一部分学困生,并非智力低下,而是受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制约而成为学习有问题的学生。这些学生需要关注他们在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

基于以上的原因,我认为对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树立信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一个人对某项事情产生兴趣时,他就会积极主动地去探究,想方设法弄清楚。所以对学困生而言,首要任务是使他们对学习产生兴趣,不再有畏惧心理。当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时,自信心也就树立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更多地关注学困生的学习过程,多指导,多帮助。在分组讨论时,把他们和优等生编为一组,鼓励他们重在参与,以优带差;授课时,老师要多留意这部分学生,从他们的眼神中了解其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多提问,促使他们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二、转变教师角色,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促进学困生转化

新课标要求在教学中实现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价值观。教师在教学方法上要有大的转变,不能仅仅把知识的传授作为教学的唯一目标,课堂中过程与方法更是关键,新课标明确提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所以,教师首先在备写教学预案时,就要设计好教学活动的方式及环节,在课堂上有序地开展教学活动,让学生积极充分地参与,实现教学目标。

新课改下,教师的身份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教师不再是往日课堂上知识的权威,而是一名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所以我们在教学方法上,不再是考虑怎样把知识教给学生,而是怎样引导学生去学习,去探索,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在采取的方式上,不再是“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更多地采取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有效的参与式教学,以此促进学困生的转化,促进学生整体性提高。

三、认真做好辅导工作,转化学困生

在作业批改的方式上,要转变以往只注重面批的做法,要重视学生完成作业过程的指导,杜绝有些学生以抄袭手段完成作业的行为。以往的面批作业不足之处在于:老师在忙于面批作业时,因优秀学生最先完成作业,中间学生陆续完成,学困生最后才能完成,势必造成在老师精力最旺盛时批阅了优秀学生的作业,中间忽略了中等生,等学困生批阅作业时,老师失去了耐心,批阅的重心发生了偏移,最终导致好的更好,差的更差,中等生倒溜,同时大部分学生在等候批阅作业时又浪费了大量时间,可谓得不偿失。鉴于此种情况,在学生开始做作业时,教师就要巡视指导学困生完成作业,而优秀学生则可不管,中等生有问题的个别指导,促进学生同步完成作业,真正起到巩固知识的作用。

在课后辅导时,对学困生要有耐心,更要有爱心。使他们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关爱,使辅导变成学困生乐于做的一件事,积极接受老师的辅导。同时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主动来找老师接受辅导,而不是老师去找学生。长此以往,学生的问题少了,信心足了,学习进步了,学困生也就转化成了中等生甚至优秀学生。

总之,转化学困生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奏效的,需要长期坚持。如果以教师的爱心、耐心和恒心,三心合一,持之以恒,帮助学困生树立信心,培养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引导他们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那么离学困生转化成功的目标就不远了。学困生在良好的环境中健康成长,获得了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才能为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甘肃省民乐县金山小学)

上一篇:商住楼迅速走红 下一篇:雅居乐 决战云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