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书展印象从细节看一个书展的成熟

时间:2022-07-02 04:35:18

7月23日,香港书展第二天,因为一个作家访问,我一大早就去了会展中心。为了避免迟到,我比平常提前15分钟到达。结果我还是迟到了15分钟。

这半小时花在了排队上。

香港人喜欢排队,这在每年的香港书展上表现到极致。28号书展结束,收到主办方贸易发展局(以下简称“贸发局”)的资料,今年书展一个星期共有90万人次到场,创20年新高。90万人次是什么概念?从会展中心入口开始,排到行人天桥,然后在鹰君中心绕半圈――差不多是两条街的距离。

宣传手段首次采用“路演”

今年是香港书展20年,主办方下足了功夫作宣传和策划,传媒的吹风会、港台出版商的茶聚、英国文化协会的宣传资料,在开幕前就铺天盖地了,还请来饶宗颐先生为书展题词“多元与创新,香港书展二十年”,看得出各方都很重视这个已经比较成熟的平台。

但和往年相比,最能看出贸发局用心的是作为前期宣传手段的“路演”。“路演”是直接译自英文roadshow,本来是指国际上广泛采用的证券发行推广方式,指证券发行商发行证券前针对机构投资者的推介活动,现在其它行业也开始采用这个说法。今年为香港书展担任“路演大使”的是梁文道和马家辉,推介活动主要在北京、上海、广州、台北四地举行,由他们俩与当地著名作家对谈,开放给市民参加。马家辉后来说,不同城市对作家感兴趣的差异,反映出每个城市文化的区别:他们带了一套香港书展宣传片去播放,在北京,现场观众看到金庸时兴趣比较大,在上海是林夕,在广州是蔡澜。

为了招徕比较多的“读客”参加书展,香港甚至和广东合作,让广东的旅行社组织书展主题的旅行团来“团购”,广东省副省长万庆良还率百人代表团来港参加书展。

雅俗共赏的香港特色

香港书展主要有三种功能:一、买书卖书;二、文化讲座;三、版权交易。文化讲座部分,由贸发局和其它文化机构合作推出不同系列的讲座,近两年合作对象主要是英国文化协会、《香港经济日报》、《亚洲周刊》等。

英国文化协会的讲座偏重英文亲子阅读,会邀请英国的知名少儿读物作家来香港,和家长孩子一起分享阅读;经济日报的讲座活动比较本土化,针对香港人最有兴趣的经济投资、职场管理、自我提升等话题,请本地人气高的专栏作家或企业精英和读者交流。

至于《亚洲周刊》,主编邱立本有种特别执着的“文艺中年”的热情和时事敏感,他们帮贸发局请来的人,是每年的话题作家。今年邀请来的作家比较多,大陆作家有《暗算》的麦家、《中国不高兴》的黄纪苏和宋强、在央视《百家讲坛》讲《水浒传》的鲍鹏山,郭敬明、沙叶新等,台湾作家有杨照、朱天心等,还有香港和新加坡的作者。在一次访问中,我曾经开玩笑地问邱立本,《中国不高兴》里把香港文化骂得很厉害,不怕作者在现场和激动的香港观众起冲突?邱立本回答说:“香港是言论自由的地方,我们不会按照观点是左、中、右来决定请谁不请谁。”然后他开玩笑说:“大不了打一架,不打不相识嘛,哈哈。”从这些作家的背景来看,邱立本所言确非场面话。

有趣的是,今年香港书展,最热门的话题不是有多少人参加,也不是有什么著名作家讲座,而是“*模事件”,?,在广东话里有“年轻”的意思,?仔?女,不是帅哥美女的意思,而是近似少男少女的意思。?模,就是少女模特,和走秀的职业模特不同,她们主要拍摄一些非代言广告,是受日本流行文化影响而产生的职业。这些少女模特平常拍摄的广告一般都偏重清新、轻快、年轻、性感,包括内衣广告,所以有一大帮电车男粉丝。最近经纪人为她们推出一系列的写真集,而且还要在书展现场作宣传。消息一放出,facebook上一片争议,很多人反对,认为她们借书展造势,会破坏书展的“阅读气氛”,facebook上一个专门小组共有一万多人联署要求?模“滚出书展”。后来媒体安排一位少女模特和facebook上反对者的代表谈判,那位反对者即刻被“美人计”轻松拿下,改变立场,一时成为笑谈。电视台记者在书展现场访问后得知,这些少女模特的写真集销路大大超过其它书籍。

书展现场掠影

近几年书展因为有暑假定期出版的《哈利波特》加持,出版社和书店都不愁销路;今年缺少类似的话题书,所以很多摊位都以《暮光之城》强打,另外,大家都策划了一些新书,其中香港三联的《香港弹起》比较成功。

香港三联主打两条路线,一是大陆的轻快类文化及学术书,像李零的《人往低处走》、易中天的《读城记》、鲍鹏山的《新说水浒》,还有《潮爆中国》、《大师级》等;二是香港本土文化精品,像《伪科学鉴证》、《香港弹起》等。《香港弹起》设计用心,以纸制3D模型制作了香港旧城区的建筑,一翻开,折纸就会弹出来成为一栋建筑,怀旧又有趣,所以很受欢迎。

另外,在商务印书馆的摊位上看到北京商务的一套“汉译世界学术名著”珍藏本,这套书从1982年出版第一辑起就成为中国知识分子的必读书,这次整套出版,但价格很高,400多册卖19800人民币,恐在以零售为主的香港书展中很难获得一般读者的青睐。

书展的三楼是大陆和台湾的展位。书展才开始两天就有台湾出版商表示不满,因为路线安排导致三楼人气很冷清,业绩比往年差了很多。我去的那天可能已经有所改善,但人流还是比一楼香港展厅少。大陆参展的出版社有好几家,比较著名的有中信、第一财经、北京大学出版社等。第一财经算是大陆摊位里筹办得比较好的,制作了宣传海报,还有人在派发《第一财经周刊》,但总体来说大家都还有很大的改善空间。

台湾大块文化出版公司董事长郝明义有一次说,相较起来,北京书展比较偏高端的版权交易,上海书展则开始向香港书展学习。他的观察当然是权威的,不过就我个人观察,香港书展的成熟表现在一些细节上,这些是大陆地区书展短期内未必能完善的。比如人流控制这个技术活,香港书展期间各个机构有全盘协调配合:会展中心场馆里人从哪儿进去,到哪一楼要怎么走,哪些地方是单行不能折返,会场外面三五步就有一个警察维持秩序,当等候的人多起来时应该疏导到哪条街;又如与哪些机构合作邀请作家来讲座,如何统一安排、协调媒体对作家的一对一访问……这些微小的地方,是香港办了这么多年书展、不断被批评后所总结出来的经验。

我们可以从细节看出一个书展的成熟度,甚至,是一个城市管理的成熟度。

上一篇:隐地:春天窗前的七十岁少年 下一篇:两岸青春文学热潮方兴未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