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杨照最柔软的角色

时间:2022-10-15 05:34:59

父亲,杨照最柔软的角色

谈起宝贝女儿的时候,杨照显得特别柔软,眼睛里泛着爱的波光,一派满足欢喜的模样。女儿是他人生最重要的支柱之一。

尽管《我想遇见你的人生》在市面上被定位为“教养书”,杨照却加以否认。他说李伟文的《教养可以这么浪漫》、《教养,无所不在》等一系列著作才真是教养书。

《我想遇见你的人生》是杨照给女儿爱的书写,可它不全然是感性的告白,全书交织着丰富的义理,以女儿的好奇与困惑为经、杨照的生命经历与感悟为纬,展开两代之间亲密又知性的对话。彼此对照,彼此聆听,彼此提携。

书中侃侃地对女儿诉说看世界的方式、待人处事的道理,“因为我觉得我还是想要告诉她我相信什么;第二是想要把她这一段时间所遭遇的事情、她所想的、所说的,帮她记录下来。”杨照是一个以字维生的人,可他女儿并不,于是他透过自身专擅的文字书写,为女儿的成长注记,同时也提供了有条理的注释。

我小时候是这样长大的

杨照一路陪伴女儿成长,为她保留来不及记忆的时光,而他仿佛也掉入时光机,不断照见过往的自己,藉由个人经验和女儿展开对话。当初写作时,就设定以这种方式出发吗?“没有!这是被我女儿逼出来的……”杨照赶紧撇清,将问题推到了女儿身上。他记得,从小每回叫她做什么或跟她说些什么,她总是不由得反问:“那你自己是这样吗?你觉得这样是对的吗?”这是孩子的本能,强大,让人无从回避。于是,杨照习惯性地告诉女儿,他小时候是如何长大的,以致现在有了这样的判断和信仰。

“我理解到,把小孩教好,给他们强烈的正直道德原则,是帮助自己对抗老化最好的准备。”这是杨照养儿防老的独到法门。

杨照记得有一次女儿练琴练得一塌糊涂,散漫到了极点,他一气之下,便向她下达最后通牒:“我现在很想做一件事,我想处罚你,我想把钢琴锁起来不让你练琴!”只见她露出不解的神情,好奇父亲怎会有如此奇怪的举措。他只好从实招来,原来他儿时被小提琴老师处罚最严重的一次,就是老师一周不准他练琴。这恐惧长久深埋在他记忆中,终于在和孩子互动的过程里,反射性地爆发出来。由于女儿学音乐,因此她碰到的问题很多都不是杨照现阶段面临的课题,必须回溯到三十年前他还在学琴的时候。过去几十年他从来不去回想、也不愿谈论的学琴经验,自然而然地,慢慢浮现上来,而他也才逐渐能够面对那段压抑、难言的苦痛经历。

孩子,决定父母变成什么样的人

向来形象正直、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杨照,不免让人好奇他的教养守则。“我跟女儿啊,没有太多原则,我太太最常骂我的就是,我跟女儿互动没有原则。因为妈妈很有原则,所以爸爸就变得很没有原则。”说这话的时候,杨照笑得开怀,对于自己丧失原则一事,一点也不以为忤。

事实上,孩子甫出世时,杨照就跟其他父母一样,对于孩子的未来充满了美丽的幻想。“她一、两岁的时候我有很多很多想法,希望她变成什么样的人、希望她不要变成什么样的人,可是没有持续太久,大概到她小学二、三年级,我就已经不在意这些了,因为你知道没有用,你只能坚持一些很基本的原则,譬如你只能坚持希望她知道什么样的生活比什么样的生活会好一点,以及为什么。”

“为什么我不讲‘教养’,因为这不是教养,或说这不是我们想象中的教养。”就杨照的观察,某种程度上,是孩子在决定父母会变成什么样的人,现在我们看到的他,有一部分得归因于他的女儿。

女儿成长的岁月中,有很长时间是在车上度过的,有时是接送上下学的途中,有时是全家出游。杨照说,她特别喜欢站起身,将小脑袋瓜儿凑到车子前座中间的夹缝,跟他们说话。不容易入眠的她,睡前也常央着父亲跟她说故事,“我们很多事情是这样讲出来的。”

杨照常带家人旅行,藉由阅读人间这本大书,进入不同的生命景观,积累更丰富的感受。有一回,他带女儿去北京紫禁城,可无论他再怎么努力描绘昔日宫殿的情景,她都无动于衷,一脸疲态,因为感应不到其中的故事。前阵子,他们再度赴京,“当然我承诺她不再去紫禁城,可还是可以感觉到她成长了。我们这次去了潭柘寺和戒台寺,她就非常喜欢。我发现她对于历史古迹相对没有那么大兴趣,可是到潭柘寺看到那棵几百年的大银杏树,她真的非常有感觉。”杨照的语气里,不自觉流露出作为父亲的欣慰。

因为孩子,杨照拾回童稚的目光,并且,不怕老去。“因为她一直在变化,我一想到她的变化,就不太会感觉到自己老了。”女儿的存在,为他打造了宽阔的想象空间,持续诱发他的好奇心,兴奋期待着女儿未来将经过什么样的风景。

上一篇:鲁迅、唐英伟与“温故而知新” 下一篇:“七.一”冰川服务中心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