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害学课程教学中的实践性教学探讨

时间:2022-07-02 11:48:36

灾害学课程教学中的实践性教学探讨

摘要:防灾减灾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大课题,防灾减灾目标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依靠灾害教育。结合我国防灾减灾教育的现状与公民防灾素养不高的实际情况,思考如何提高灾害教育水平,研究分析灾害教育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整合灾害教育实践教学的内容与方法,探讨课程考核的改革,提高灾害教育水平与国民防灾素养。

关键词:灾害教育;实践;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4-0137-02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我国的灾害教育却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民众灾害知识的匮乏、灾害意识的淡薄、灾害应对技能的缺失,使得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进一步加剧。“致力于将灾害教育纳入学校课程中”是国际灾害教育的发展趋势之一。在学校进行灾害教育是实现传播和普及社会公众灾害知识、持久有效地提升社会公众灾害意识和防灾减灾技能的重要环节,而高校开设面向全体学生的灾害课程是其中的重要方式之一。

一、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防灾科技学院隶属于中国地震局,是全国仅有的以防灾减灾高等教育为主、学科门类齐全的综合性全日制普通高等本科院校。防灾科技学院以防灾减灾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为特色和优势,对全校本科生进行的防灾减灾通识教育是实现学院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防灾科技学院自2008年开始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灾害学概论》以实现防灾减灾的通识教育,在课程定位上,强调《灾害学概论》既是学院全体本科生素质教育、特色教育的需要,也是为非防灾减灾类专业学生提供拓宽专业面、实现专业交叉、增强发展后劲奠定基础的需要,通过学校开设灾害通识教育无疑是提升国民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的最好途径之一。

在国外,这类课程的开设最早来源于美国斯坦福大学等知名大学,国内相关内容课程早期由陈颐院士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开设,对比国内外高校类似课程,不难发现目前我国的高校灾害教育具有的局限性:重视程度不足,学生和教师中有灾害课不重要是副课的思想;注重专业教育,重视科研,轻视通识教育,投入的资源以及研究不足;注重理论教学,轻视实践技能培养,易形成以教师、教材为中心,以灌输型为主要的教学方法,极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显然这样的教学状况不利于全面提升全体学生的防灾减灾意识和实践动手能力,难以满足现实社会的需求。

通过调研国内相关高校(成都理工大学、工程力学研究所等)的实验室,以及与灾害相关场馆(中国・唐山地震博物馆、深圳公共安全馆、朝阳区公共安全馆、海淀区公共安全馆、中国消防馆、中国科技馆等),我们发现目前大部分高校实验室以单一灾害为研究对象,灾害实践教学的综合性不强,面向主要对象是研究生,兼顾一定的本科教学,专业水平要求高;而大部分灾害模拟场馆,主要介绍2~3种自然和人为灾害,缺乏对灾害的综合、系统介绍,面向对象主要是中小学生,且主要以演示、展示的方式介绍灾害的成因、特点及防御措施,不能让民众深刻体验认识灾害。

在国家修购项目支持下,防灾科技学院投资了1500万建设使用面积1500m2的灾害仿真模拟实验室,在包含地震、地质、气象水文等主要自然灾害的综合实验室中,学生可通过实验、模拟、体验等方式感受灾害,学习和探索防控灾害的有效方法。结合灾害仿真模拟实验室的建设,整合《灾害学概论》课程教学,完善具有我院特色的《灾害学概论》课程教学是该课程所有授课老师的共同任务。

二、实践性教学内容

缺乏实践容易让理论成为空谈,为此需搭建实践教学平台,让学生在直观感受灾害的基础上,提升应对和防御灾害的能力。实践教学形式应多种多样。

1.利用灾害仿真模拟实验室学习灾害知识。学生利用灾害仿真模拟实验室通过实验、模拟、体验等方式感受灾害,学习和探索防控灾害的有效方法,如地质灾害实验区,通过室内模拟不同坡度、物质组成、降雨强度等条件下,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的成灾过程,学生可以科学地研究地质灾害的主要影响因素,探索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的有效方法;在建筑物的抗震、隔震、减震设计实验区:学生可通过参观了解不同建筑物震后的破坏方式,并动手设计搭建小型建筑模型,自行选择橡胶垫、弹簧等抗震、隔震、减震装置,并在小型地震模拟平台上对不同结构的模型进行试验和测试,从而研究不同结构、不同装置下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在水文灾害区,通过不同高度水压下推门体验,让学生研究不同水位下的水压力等等。

2.加强灾害应急训练。每年会定期开展应急逃生演练,并不定期地组织周边中小学进行防灾演习,既让学生了解面对灾害如何正确自救,也培养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如何向处于困境中的他人提供帮助。学生利用灾害仿真模拟实验室通过模拟、体验等方式探索应对灾害的有效方法,主要有:模拟地震训练,可以体验到3~7级地震时在房间里的感觉,在地震来临时体验如何切断电源、火源,如何在房间里躲避,如何逃生等;火场逃生训练,火是仿真的,烟雾是无毒烟,警报一响,开始逃生,工作人员可以在外边了解里面逃生情况,体验人员出来后对你的逃生能力进行评价;翻越障碍物训练,利用绳索等简单工具互相协助翻越障碍物;河道溺水自救训练,帮助学生了解河床、河道构造,实践溺水自救心肺复苏模拟训练;使用灭火器灭火;用手提水桶灭火;利用救生设备从2楼逃生;屏气全力奔跑50米进行模拟地震体验;结绳训练等。

3.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利用假期在家乡开展灾害知识宣传,将防灾减灾知识传播到亲戚、朋友、家乡民众中去,使他们成为防灾文化的传播者,学校拨出经费予以支持。自2008年至今,学院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小分队足迹遍布全国29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尤其是在重庆、四川、甘肃、、云南、广西等地质灾害频发的省份开展过多次实习调研,开展疏散演练,进行科普教育宣传,发放科普读物。我校暑期社会实践已正式申报中央国家机关青年工作品牌案例。

4.大学生志愿队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2009年5月我校组建了大学生志愿队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队员接受灾害应急救援知识学习和相关技能的专业培训,既具备了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有坚强的毅力和强健的体魄,为储备具备地震紧急救援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打下了专业基础。大量丰富的实践教学方式,不仅夯实了学生的理论基础,也极大地提升了他们的防灾减灾技能,转变了他们的防灾减灾态度。

三、结合拓展训练积极探索新形式的防灾实践教学

拓展训练主要是利用设计好的训练场地、器械绳索等,展开各种个人和团队组合的课程完成身体、心理训练活动,使个人的心智以及能力得到提升与完善。灾害教育教学目标主要包括四个方面:首先是灾害知识的传播;其次是灾害发生时对周围环境的判断能力、应变能力以及灾害发生后的自救互救能力等灾害应对能力的提高;再次,灾害态度的培养,包括面对灾害沉着、勇敢的态度有助于冷静地面对危机,做出正确的处理,也包括面对既成灾害坦然接受并努力减灾更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最后,是养成对生命价值和健康价值的尊重,由于各种原因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中并不是特别尊重生命,学会尊重生命,是灾害教育的重要内容。在这四个方面中,能力、态度以及价值是拓展教学的灵魂,而在拓展教学的教学过程中又可以很好地实现灾害知识的传播。就目前来看,用英语灾害教学的拓展教学研究与应用不足,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探究,运用包括防灾演练在内的多种教学形式,开发设计教学资源,并合理运用到灾害教育中,从而提高灾害教育的实践教学效果。

四、基于实践的课程考核

注重对灾害的实际应对的考核,探索新的考核评价机制,实行期终考试与平时教学表现相结合、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并重的考核方法。灾害课程中安排三分之一的课时在灾害仿真模拟实验室进行,整个灾害实验室划分为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和气象灾害等几大部分,每名同学抽签确定一个部分对灾害基本机理、特点以及预防措施进行讲解,根据讲解情况给予分数计入总评成绩。课堂教学侧重以小组讨论方式进行,根据资料整理、交流发言、PPT质量、小组组织协作等当堂确定评分,小组成员共享同等成绩;实践教学每次根据学生训练情况进行打分;学生的期终成绩中课堂讨论记作业占30%,灾害仿真模拟实验室讲解占20%,共占总成绩的50%。

五、结语

鉴于我国的实际,现阶段提高国民防灾减灾意识与能力的最好途径是提高学校以及学生的防灾减灾意识与能力,而提高学校以及学生的防灾减灾意识与能力的关键是教师,因此应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师素养。灾害教育不是一门单独的学科,之前也不被重视,在国家与社会的迫切需求下大力发展灾害教育,应成立培训专家团队,开展国际交流合作,提高教师的灾害意识与防灾素养,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以此来保证教学效果。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创新灾害学课程的教学方法。课堂学习与课外活动相结合,重视灾害演练。探究式、体验式教学为主的实践性教学,注重运用包括防灾演练在内的多种教学形式,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提高学生参与度与兴趣,从而保证教学效果。目前我国的高校灾害通识教育尚在探索阶段,我校“自然灾害概论”课程建设和探索的经验和成果希望能为高校灾害通识教育提供一定参考。

参考文献:

[1]张英,王民,谭秀华.灾害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的初步思考[J].灾害学,2011,26(1):109-117.

[2]文彦君.基于“问题导向”的高校灾害教育课程集成研究[J].江西农业学,2012,24(7):173-176.

[3]薄景山,迟宝明.赴日本学术交流与防灾教育考察纪实[J].防灾科技学院学报,2009,11(2):139-141.

[4][美]芭芭拉・G・戴维斯.教学方法手册[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5]李景霞,张英.中学灾害教育的若干教学策略探讨[J].地理教学,2008,(1):31-34.

[6]郭强.灾害意识的概念和构成[J].中国减灾,2004,(1):35-37.

上一篇:医学院校法医学专业研究生实验教学改革初探 下一篇:中学生物教材中生态内容的统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