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害的预防措施范文

时间:2023-09-21 16:46:00

灾害的预防措施

灾害的预防措施范文第1篇

关键词:保护地蔬菜栽培;灾害;预防措施

中图分类号:F32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532087

1 保护地蔬菜栽培常见的虫害及其预防措施

1.1 虫害成因的分析

虫害是保护地蔬菜栽培中常见的灾害之一,究其根源,主要是由于保护地在通风条件方面较差,而且光照的强度往往较弱,同时其内部的温度往往比外界的温度要高,使得其蒸发速度较慢,所以其特点就是高温、高湿,而这就为病虫害的繁殖和成长提供了便利,同时还会影响蔬菜正常的发育。若得不到高效的处理,就会使得菜叶干枯速度加快、果实发育不成熟,对蔬菜栽培质量带来的极大的影响。

1.2 预防性的措施分析

在分析虫害成因的基础上,鉴于其带来的危害较为严重,所以作为栽培人员必须在日常栽培管理工作中强化对其预防性工作的开展,尽可能地预防虫害导致蔬菜质量和种植效益带来影响,这就需要切实注重以下工作的开展:针对高温、高湿带来的危害,就应切实加强室内环境的改善,切实加强对其的通风处理,尽可能地优化蔬菜的生长环境,在注重人工处理的同时,为了避免频繁的人为通风带来的影响,笔者建议在保护地加强蔬菜大棚温湿度控制自控系统的应用,通过设置蔬菜正常高效生产所需的温湿度,利用这一系统对室内的温湿度自动调节,当室内温湿度过高时,自动打开通风口,正常后及时的关闭,若温湿度不足则自动开启增温加湿装置,尽可能地优化其生长环境,从而更好地预防病虫害的滋生,消灭滋生病虫害的环境,就能有效的控制。

2 保护地蔬菜栽培常见的肥害及其预防措施

这里的肥害并非肥料自身带来的灾害,而是由于施肥不当导致的灾害。尤其是施肥单一,所选肥料不合理而导致蔬菜生长所需必要矿物元素的缺乏。若施肥过多,就会生成有害气体,从而对蔬菜生长带来影响。所以在确保蔬菜质量的基础上,为了更好地增加其产量,在施肥过程中,应切实注重以下工作的开展。结合蔬菜生长所需,在不同的阶段,合理的进行施肥的同时,还应对肥料的种类进行合理的确定,尤其是底肥、追肥等必须合理地确定,并对施肥的时间段和施肥量进行严格的控制,施肥之后还应确保及时浇水;及时的清理保护地中的各种残留物和垃圾,确保其始终干净舒适,才能营造良好的生长环境;加强生物有机肥的施用,尽可能的确保施肥的环保性和高效性,并对施肥后的蔬菜生长情况进行观察,对于出现的问题应及时的处理,施肥量过多或过少都会对其质量和产量带来影响,并通过施加微量元素肥料,提高蔬菜的免疫能力[2]。

3 保护地蔬菜栽培常见的冻害及其预防措施

这类病害主要是在冬季出现,由于冬季的温度较低,而虽然其内部温度比外界要高,但是其往往由于光照不足和湿度较大使得蔬菜的营养价值较大,若处理不当就可能导致减产。所以对其的预防也显得尤为必要。这就需要在日常栽培工作中加强天气情况的关注,针对冬季温度较冷的特点,应及时的对其温湿度进行调节。但是最为经济的办法就是通过浇水抵御冻害,由于水比热容较大,此时就会吸收周围冷气,而在结冰时又能释放热量。

4 结语

综上所述,保护地蔬菜栽培的常见灾害较多,所以其预防措施也往往不同。本文主要针对保护地蔬菜栽培中常见的虫害、肥害、冻害等灾害进行的探讨,主要探讨的是基于温室大棚之类的保护地蔬菜栽培要点,此外还有风障畦、阳畦、洞坑、温床等保护地的蔬菜栽培,这也正是本文的不足之处,所以在实际栽培中还应结合保护地的实际,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加强各种病害的防治,确保蔬菜质量的同时提高蔬菜的产量和效益。

参考文献

[1]郭云仙.保护地蔬菜栽培常见灾害及预防[J].北京农业,2015(03):109.

[2]周峰.保护地蔬菜栽培常见灾害及预防探讨[J].农民致富之友,2013(08):78.

灾害的预防措施范文第2篇

关键词:桉树灾害;标本兼治;预防措施

1 我国桉树资源种植概述

桉树是世界上目前公认的一种速生树种。根据联合国相关组织的统计,全世界大约有将近100个国家和地区栽种了桉树,共营建人工桉树林约1000万hm2,占世界人工栽种林面积的1/10,这些栽种林每年能够提供超过1000万m3的木材量。在我国,现在大约有20多个省区栽种了桉树,人工桉树林面积达150万hm2,栽种面积仅次于巴西,高居世界的第2位。目前,我国已经种植了300多种桉树,成规模的有200多种,范围遍及我国多数地区,南起三亚,北达汉中,东至苍南(浙江),西至保山(云南),海拔从40~2400m的范围内均有种植。

2 目前桉树林常发生的灾害类型

2.1 桉树林主要虫害介绍

目前桉树最重要的害虫类群是根部的虫害,它主要有白蚁、蛴螬(金龟子幼虫)、蝼蛄以及地老虎等类型。

2.1.1土白蚁。土白蚁属于群体性的土居生物,主要危害桉树幼苗树根,严重影响桉树的生长。

2.1.2蛴螬(金龟子幼虫)。蛴螬1年繁殖1次,幼虫在土内过冬,次年开春爬到土地表面进行取食,4月中下旬化蛹。蛴螬一般在清晨和傍晚从土层深处爬出土地表面,将桉苗近地部咬断导致桉苗枯死。

2.1.3小地老虎。又叫土蚕,其幼虫对桉树的危害最大,经常把苗木的贴地部份咬断,然后将茎叶一齐拖进洞穴。

2.2 主要病害表现

2.2.1 青枯病。青枯病菌主要侵染桉树林中的幼树。按其危害表现可以主要分为以下2种类型:第1种是急性,感染了这种病菌的桉苗,整株一般从发病到枯死仅需2~3周;另1种为慢性,感染了这种病菌的桉树,从发病到整株枯死时间为3~6个月。桉树青枯病易发在高温和高湿环境,传播主要途径是根颈损伤、地表径流和株间连根。

2.2.2 焦枯病。焦枯病是桉苗易发的重要病害,它是桉苗感染帚梗柱枝菌引发,其主要危害是使桉树树苗叶枯、枝枯乃至顶枯,幼树叶子焦枯大量脱落,最后整株枯死。焦枯病易发于6~9月的多雨高温季节。桉苗感染后从植株下部开始焦枯,向上逐渐蔓延,从而对当年和来年的生长量产生非常大的影响。

2.2.3 桉苗茎腐病。桉苗茎腐病属于一种桉树的苗期病害,该病发作时会引起桉树从苗木茎部开始腐烂,然后逐渐枯死。在大棚育苗或者塑料薄膜里培育的幼苗,更加易受到感染。茎腐病危害范围广,可以感染多种桉树幼苗,引起苗木干枯死亡,“发病的桉苗在离地面0.5~1cm的茎上,先出现不明显的水渍状病斑,后变为黑褐色斑块,扩展至茎部,引起茎部腐烂。病部组织下陷,叶子凋萎干枯,直至整株苗木枯死 。”

2.3 其它桉树灾害

桉树的其它灾害包括火灾、冻灾、风灾等,火灾包括自然火灾和人为火灾2种,冻害多发生在海拔500m的地区,风灾往往都是发生在沿海地区。桉树遭受台风袭击时,幼树会出现倾斜和倒伏的现象,个别的会被风吹断甚至拔起,加之台风伴随的暴雨,增加了树的负重和土地的松软程度,从而给桉树林造成严重的损失。

3 桉树主要灾害的预防对策

要积极建造出利于桉树生长,能有效减少桉树灾害发生和扩散的环境,并制定出可行的能够加强桉树灾害的检疫与监测措施,尽力将灾害控制在萌芽阶段。应该按照桉树的树种习性,采取适地适树的原则,创造出有利桉树生长的条件,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桉树速生速长的优势,并增强桉树对灾害的抵御能力。

许多种桉树的病虫害(如青枯病)都是极易蔓延扩散的。因此,从这个角度说,要控制桉树病虫害的发生和进一步扩散,最关键的是要未雨绸缪,加强检疫工作。另外,桉树灾害的发生和发展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萌芽状态易被扑灭,扩散之后就会变得难以控制,所以要重点加强日常的监测工作。

4 结语

总之,要想有效地减少桉树的损失,就要标本兼治,预防为主。在充分研究桉树的生长习性和栽种地区自然条件等因素的基础上,采取有力的措施,制定详细的防治预案,只有这样才能使桉树的生长得到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 唐仕明,许方宏,林国荣,罗建华.桉树扦插育苗技术[J].福建林业科技,2004(3)

2 叶绍明.广西桉树工业人工林经营模式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7

灾害的预防措施范文第3篇

【关键词】煤炭资源;开采;地质灾害;预防措施

煤炭资源的地下开采工作所带来的地质灾害一直是煤矿行业里沉重的话题,更是社会关注度很高的一大话题。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煤矿行业的发展势头也越发迅猛。但各种煤矿安全事故,如瓦斯爆炸、地面塌陷等等,不仅仅为煤炭行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更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对我们社会的和谐造成了威胁。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新时期,针对煤炭开采引发的一系列问题,我们应当加强对煤炭开采过程中引发的地质灾害的问题研究,寻找其源头,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不同类型的地质灾害,对其防治措施进行探究。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不仅仅可以使我国煤矿管理更加规范化和制度化,以促进煤矿向着科学适度开发的方向发展,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可以最大程度上减少煤炭开采事故的发生,促进煤矿行业的健康化和规范化,从而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进程。

1 煤炭地下开采引发的地质灾害

1.1 开采沉陷

据调查,在煤矿地下开采引发的地质灾害中,开采沉陷事故频率高居榜首。并且,由于开采沉陷引发的地质灾害一般都发生于平原地区,这些地区绝对大部分都属于优良的土地,适宜耕种。随着煤炭开采量的不断加大,开采沉陷的土地面积也会越来越大,土地塌陷情况越来越严重,范围越来越广,这不仅对适宜耕种的耕地资源造成了破坏,给当地的农业生产收益带来了难以挽回的损失,而且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破坏了原有的自然景观。

1.2 矿井突水

矿井突水是由煤炭的地下开采工作所引发的一种突发性、破坏性的矿山地质灾害。矿井突水现象发生时,水流来势汹猛,一时间涌水量大,难以控制。矿井突水已成为影响煤矿安全生产的重大关键问题之一,矿井突水现象的频繁发生为我国的经济造成了难以避免的损失,也严重威胁到矿区居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1.3 瓦斯灾害

除了开采沉陷与矿井突水,瓦斯灾害是由煤矿的不当开采而造成的另一种主要的地质灾害。瓦斯事故的防治一直是我国煤炭开采过程中安全防治的重点之一。由于自然因素的影响, 我国开采煤层中,瓦斯含量一般都偏高, 尤其是我国现开采的矿井中, 40 %以上的瓦斯含量都高于正常量,属于高瓦斯含量矿井。近年来, 我国煤矿开采引起的瓦斯灾害事故频发,造成的损失是难以估量的。仅2000 年, 全国范围内煤矿施工场地发生包含10人以上的重大瓦斯爆炸事故就有59 起, 其中贵州水城矿务局木冲沟煤矿2000 年9 月27 日的瓦斯爆炸造成一次死亡人数达162 人。此外, 2002 年6 月20 日, 黑龙江鸡西成子河煤矿瓦斯爆炸造成115 人死亡。因此, 瓦斯防治亟需被重视并加以防治。

2 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

2.1 开采沉陷防治措施

首先,应着重加强对开采沉陷的预计工作。煤炭的地下开采导致采矿活动决定了开采沉陷现象的分布规律,针对这一规律,在不同的采矿地区,由于覆盖岩石的力学性质、煤层倾斜角度、煤矿开采的厚度和深度等等都有差异,在采矿地区,应严格设立情况观测站,根据规律的总结对煤炭开采后的沉陷现象举行预先的估计,以为灾害的预防提供参考数据,以便合理的治理规划的制定。

其次,应在采矿地区展开科学合理的治理工作。地表下沉带来的损伤是巨大的,但是地表一旦下沉,形势难以扭转,只有通过科学的治理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进行综合的补救工作。比如针对我国东部的采矿区,应依据实际条件,在塌陷较浅的区域内,建立排水系统使水位得以下降,从而土地便得以重新利用;对于塌陷情况更为严重,塌陷更深的区域,因地制宜,将其挖得更深来制作成鱼塘,挖出来的土方则用来填充其它下陷较浅的区域,使土地得以重新的使用。;而对于大面积的塌陷区域,这些区域成年沂水,可直接利用,作为鸭、鹅的养殖始水域;若有些塌陷地区有充足的土方进行填充,则进行填充后,可直接进行耕作。

2.2 矿井突水的防治措施

矿井突水作为地下开采共作经常引发的地质灾害之一,也理应对其防治工作予以高度的重视。矿井突水情况严重时,不仅会造成煤矿资源的浪费,还会对工作人员造成生命威胁。为了预防矿井突水现象,在仿制手法实施的过程中,首先应对工地进行勘测,结合实际情形,提前对煤矿开采地区的地形、地貌做出精确的检测和预估,并结合相关的勘查工作,总结出土地内岩石断裂及其分布的规律。在地形以及地貌的勘测过程中,工作人员一刻也不能马虎,需进行严密精细的检查和记录,将各个工作面的岩石断裂、断裂情况分布进行仔细的标注后,在煤矿的开采图纸上悉数标出,对整体情况作出宏观的把握。这样的标注以便开采过程中突况的预防和及时救治。

2.3 瓦斯灾害的防治措施

瓦斯灾害的频发程度我们有目共睹,瓦斯灾害的频繁发生对社会造成了难以估量的负面影响。作为危害最大且最易发生的开采灾害,对于瓦斯灾害的防治,应首先加强安全预防工作。安全预防主要是针对瓦斯集聚现象,对突出的瓦斯进行消除工作。预防瓦斯突出的途径有很多,例如减少向采掘空间内涌进的瓦斯量、将开发空间内的瓦斯进行浓度稀释、将每层中的沉积瓦斯进行释放等等。其中,做好矿井内的通风换气工作从而达到瓦斯浓度的稀释,是消除突出瓦斯工作的主要技术。除此之外,火源极易引发瓦斯的突然爆炸,对于地下矿境内的火源,应进行严格的控制,简历防爆工作以及个人防护工作,对工作人员作出充足的安全培训,同时加强对瓦斯量的检测和报告。

另外,针对瓦斯易引发灾难事故的现象,开发煤气层也是有效预防地质灾害的途径之一。煤气层较于煤矿开发,安全高效,不易引发安全事故。由美国以及澳大利亚的实践表明,煤气层的开发不仅仅有利于新能源的开发和投入使用,更重要的是能减少瓦斯事故的发生。因此,除了进行相应的防护工作,我国的煤矿工程应着眼于其它能源的开发,扭转观念,将部分人力物力相关资源投入到煤气层的开发工作之中,为新能源的开发创造更大可能。

3 结束语

现阶段,随着我国煤矿开发量的不断增加,加强对煤矿开采所引发的地质灾害的预防工作意义重大。因此,在煤炭开采的过程中,应做好相应的管理工作,严格制定煤矿开采规范,积极控制风险,以做好各种防护措施,尽量使地表沉陷、矿井突水、瓦斯爆炸等等事故的发生率降到最低,使煤矿行业的安全生产得到保障,避免人力物力的损失,从而保证煤矿开采行业的社会效益以及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刘鹏亮.宽条带充填全柱开采地表移动变形特征研究[J].中国煤炭,2014(02).

[2]张金锁,刘春光,张伟,袁显平.煤炭资源安全绿色高效开发综合评价研究[J].中国煤炭,2014(01).

[3]赵晓光,宋世杰,管园园.基于灰色关联度的开采沉陷关键影响因子分析[J].中国煤炭,2010(09).

[4]马雄德,王文科,范立民,杨泽元,朱蕾.生态脆弱矿区采煤对泉的影响[J].中国煤炭地质,2010(01).

灾害的预防措施范文第4篇

关键词:输电线路;地质灾害;预防措施;勘测设计

中图分类号:TM72 文献标识码:B

一、概述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日常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电力的需求和依赖越来越大。输电线路作为电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得到大力兴修和发展,随着输电线路建设越来越多,地质灾害频发,给输电线路建设造成巨大的损失。因此,熟悉掌握输电线路地质灾害常见类型并分析原因,然后根据原因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对保证输电线路建设质量和正常运行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输电线路地质灾害的常规表现方法

(一)最常见的地质灾害——滑坡与垮塌

输电线路建设中最常出现的地质灾害就是滑坡和垮塌,不仅给线路造成巨大的损失,而且治理是一个费时间和精力的难题。比如某地区在2001~2004年,就发生了22起重大铁塔基础滑坡事故,造成5处铁塔搬迁、7处使用抗滑桩进行处理、2处改线等现象,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此外,根据滑坡体的深度不同,线路电压等级的不同,发生滑坡的大小和频率也就不尽相同,比如500kV线路比220kV及以下电压等级线路发生滑坡的概率要大得多,主要是因为500kV线路的铁塔承重比220kV及以下线路大3~10倍。

另外,垮塌也是输电线路常见的地质灾害,某地区在2004年发生了30多起危及塔基安全的垮塌事件,主要是110kV~500kV线路,且一般垮塌缺陷有100多起。垮塌发生的原因主要有:雨季等自然条件的影响和下边坡弃土不当等人为破坏。因此,在进行输电线路建设时,要充分考虑当地的气候和地质条件,严格按照要求施工建设。

(二)其他类型的地质灾害

此外,山洪、泥石流、地质沉降也是输电线路中比较常见的地质灾害,在一定程度上给输电线路建设和运行造成影响。主要原因可能是输电线路周围地段地质环境比较复杂,也可能是输电线路建设处于常年降水量多且高度集中的地区,也可能是由于建设中破坏了环境等等。此外,输电线路也可能出现地震等比较严重的灾害。

三、输电线路地质灾害问题的成因

(一)客观原因:输电线路通过不良地质构造地带

输电线路地质灾害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自然条件的影响,具体原因可能有:一是输电线路通过地段地质环境比较复杂,地质结构不稳,比如说山体岩层结构破碎,泥石流和大面积的山体滑坡常发生;二是输电线路通过的地区可能年降水量比较多且集中,对山体进行频繁的冲刷,难免会导致山体滑坡等灾害的发生。

(二)主观原因:人为施工不当

输电线路地质灾害频发的另外一个原因是人为施工不当,破坏了周围环境,遭到自然的惩罚。具体来说,人为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线路施工引起环境地质的变化。输电线路工程完成后,塔基重量的施压会使原先山坡体的应力发生变化,尤其是有一定坡度的坡体,使下方坡体荷载增大,导致山体变形,同时在工程完成后人们的日常生活活动,比如开荒种地、植被破坏等造成水土流失。二是施工中对塔基周围的弃土处理不当。在输电线路中进行塔基施工时,对挖掘的土层进行随意的堆放,特别是堆放在塔基的下方坡置,在降雨比较大且集中的季节,会对下方坡体进行频繁的冲刷,从而造成滑坡和垮塌等地质灾害,给输电线路造成威胁。

四、进行输电线路地质灾害预防的有效措施

(一)工程勘测设计准备阶段,做好地质勘测工作

进行输电线路建设之前,要做好工程勘测设计工作,进而在施工时尽量避免地质比较复杂的地段。首先,要全面掌握输电线路工程环境的地质相关情况,可以是通过网上查阅资料,最好是向当地地质局收集当地环境资料,主要包括当地总体地质结构资料、气象资料、水文资料、环境资料等等。其次,进行现场勘测。在工程施工前,必须对施工现场进行勘测,对照资料进一步了解线路沿线的地质地貌、环境等,并进行相应监测设施的设置,比如现场观测站、GPS测量仪器等。同时可以对当地的居民进行访问调查,进一步完善资料。总之,观测前期勘测是十分重要的,是预防地质灾害的关键所在,因此要重视观测勘测工作,邀请工作经验丰富的专家和技术员进行工程的勘测工作,保证工程勘测的精确度。

(二)工程图纸设计阶段,充分掌握详细正确的地质资料

在进行前期工程勘测之后,要做好工程图纸设计工作。一方面,在进行设计时尽量避免地质比较复杂的地段。输电线路工程建设是一项技术活,是多学科、多工种、多工序的集合体,所以在进行图纸设计时,要充分听取相关专家的意见,加强各部门沟通与协作,同时依据前期勘测资料,在图纸设计中尽量避免地质不稳的地段,从源头上杜绝地质灾害发生。另一方面,如果工程不可避免的会通过一些地质不良的地段,就要采取相应措施进行防范。比如说与当地地质局进行及时沟通,学习他们的地质灾害预防手段,比如说做好地表水及地下水的治理,对山坡进行植被种植和加固等,最重要的是在施工中严格按照图纸设计执行。

(三)工程施工阶段,严格把握质量关及提高监管力度

在进行输电线路工程施工时,要严格按照工程设计图进行,且要对施工中的每一个环节和工序进行严格的监管,在一个环节或工序完成经验收合格后方可进行下一个环节或下一道工序。一方面,由于输电线路建设具有施工面大、施工范围广、施工难度大、工序多等特点,在施工现场难免会出现一些意料外的地质情况,比如在开挖土层时,发现地下水丰富或者地基岩体比较破碎等,这时现场监理工程师就要及时向上级反映情况,经讨论商议后进行图纸设计的更改或者采取相应措施解决问题,避免工程出现一些安全隐患。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现场监理工程师的作用。现场监理工程师要积极引导施工单位进行科学合理的施工,坚持不破坏周围环境的原则,比如对塔基开挖的土层要放置在恰当位置,杜绝一切可能引发地质灾害的人为因素。

(四)工程竣工阶段,注重对遗留问题的解决

工程竣工阶段作为输电线路工程施工建设的最后一个环节,在预防地质灾害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所以要做好工程竣工工作,完美的解决施工中的遗留问题。在进行工程竣工时,严格按照合同要求进行操作,对可能引发地质灾害的隐患进行全面仔细的排查,比如塔基周围平整问题等,一旦发现问题及时处理,避免因竣工遗留问题造成地质灾害。

(五)加强对输电线路的运行维护管理

在输电线路工程建设完成后,要加强输电线路运用维护管理,保证输电线路的正常运行。首先,利用计算机网络建立专门的地质灾害档案,把地质灾害发生频率、地质资料等分别进行建档,根据资料对地质灾害常见类型和频发地段进行分段,对比较常见的地质灾害和频发地区进行重点监视和预防。其次,加强对输电线路的巡视检查,及时发现线路周围地质情况的变化,为线路运行维护提供依据。①对输电线路进行定期巡查。在输电线路投入使用后,要每个月对线路进行巡视,不仅要对线路设备运行情况进行检查,更要加强对线路附近环境的检查,特别是地质变化,并做好相应的记录。同时也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不定期巡视,比如在雨季来临前或结束后的巡视工作,主要是检查防洪设施是否完善,排水沟是否顺畅等。②进行重点巡视。对地质不良的地段要加强巡视力度,及时发现地质变化并上报,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地质灾害防范。③输电线路的巡视检查坚持“专业巡视与群众护线结合、专业巡视为主,群众护线为辅”的原则。由于输电线路工程面和工程范围比较广,加上线路周围自然环境的影响,如果只靠专业人员的巡视检查,可能难以及时的完成巡视任务和发现问题,所以要积极调动周围居民进行护线工作,对线路进行不定期巡视,而且当地群众对本地的环境比较了解,能有针对性的进行线路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并上报。所以要加强对当地群众的宣传工作和提高群众的线路检查能力,建立专门的群众护线站。但要注意主次顺序,要坚持以专业人员巡视检查为主,群众护线为辅,保证线路运行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结语

综上所述,由于自然地质条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在输电线路建设中常出现地质灾害,给输电线路施工建设及正常运行带来巨大的损失。因此,要对输电线路中常出现的地质灾害进行掌握和分析,追溯原因,对症下药,从做好工程勘测工作、科学合理的图纸设计、施工质量把控、加强运行维护管理等几个方面预防输电线路地质灾害,保证输电线路建设的质量和正常运行,促进电力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江来.输电线路地质灾害的表现形式及防范[J].商情,2012(31).

[2]严福章,袁兆祥,盛大凯.500kV二滩—自贡输电线路地质灾害及防治之启示[J].电力建设,2010(05).

灾害的预防措施范文第5篇

连阴天温度低、光照弱,对冬季蔬菜威胁极大,是喜温性蔬菜越冬茬生产的“第一大敌”,在这样的天气下,植株生长停滞,叶片黄化,地上部、地下部都受严重影响。在不影响日光温室内蔬菜温度要求的情况下,揭盖草苫要尽量正常进行,使蔬菜利用阴天的散射光维持生命,不要连续几天不揭苫。如连阴天又遇寒流袭击,温室内温度下降,这时在后墙上张挂反光幕来增加温室北部的光照,起到增光和提温的作用。在秧苗高度较低时还可以加设小拱棚保温。

在温度方面,应使室内夜间温度较晴天低2—3℃。因为阴天白天光照弱,光合产物少,如果夜温过高,则作物呼吸消耗增加,导致营养不足,产生各种生理障碍。连阴暴晴之后,切不可同时、全部揭开草苫,而应该陆续、间隔揭起草苫。中午阳光强时,可将草苫放下来,等阳光稍弱时再揭开。当温度提高后,利用中午高温时可短时间放风,风量不宜过大,以利于排放出有害气体。

二、发生寒流天气的预防措施

强降温、寒流天气在东北地区经常发生,持续的低温、寒流会使温室内温度降低,没加强保温措施或保温性能不好的温室,易造成作物发生冷害、冻害,使作物叶片黄化,落花落果,严重的甚至结冰、枯死。同时室内温度骤降、放风不足,湿度加大,极易造成作物病害的发生和蔓延。为避免冷害和冻害的发生,要及早做好防寒工作。

1 及时采取增保温的措施

温室门口加挂厚的棉门帘,进口处用旧塑料设围帘,阻挡冷空气直接进入室内;在寒流到来之时,增加草苫数量;在草苫上(或下)加盖一层旧棚膜,或者使用专用棉被做覆盖物。将防寒沟填充足够的柴草,以防前部地热大量外传。刚定植处于幼苗期的加盖小拱棚等措施提高保温性能。

2 采取临时补温措施

当温室内温度达不到作物生理活动耐受温度范围时,要尽可能利用热风炉、火炉、电钨灯、浴霸灯等设备加温。辅助加温只要保证作物不受冻害即可,切不可把室内气温提得太高,以免影响正常发育。果类菜一般保证夜温不低于6℃。

三、大风暴雪发生的预防措施

秋末冬初,常出现雨天或雨夹雪天气,如果室内最低气温在蔬菜生长所需最低温度以上,可以不放草苫,同时还要用旧棚膜将草苫盖好。如果室内温度低于蔬菜生理需要最低温度,就要覆盖草苫,并在草苫上加盖一层旧塑料以防雨雪将其淋湿。

在大风、暴雪到来之前,要检查塑料薄膜的固定情况,压膜线或压杆是否固定牢靠,并把草苫盖好压严。降雪的白天也要揭开草苫,让蔬菜接受散射光。同时让雪直接落在棚膜上,便于及时清扫,避免雪在草苫上增重,引起棚体坍塌;雪停后要及时清扫草苫,棚膜上的积雪。在室温维持在作物生理活动耐受温度的基础上,要注意放风排湿,降低土地温湿度,使用烟剂和粉尘剂,防病、增温、降湿,当雨雪停止又出现连雾天气时,大棚草苫应晚揭早盖,揭盖时间应根据棚内的温度变化而定,当棚内温度降至蔬菜生长发育的下限时,每天只能在中午揭开2小时,阴雾严重时,中午草苫可隔一揭一。

四、大风降温天气预防措施

大风降温往往在连日晴天后突然出现,因此菜农一定要经常收听收看天气预报并做好应对工作。首先把棚顶和棚前面的覆盖塑料膜的草苫加固牢靠,及时堵住通风口,防止掀苫和吹棚。夜间把草苫压好,必要时,在棚顶及棚脚用其它辅助物,如用木棒、砖块等帮助压实、压好,有条件的可多层覆盖,以提高夜间的保温性,否则,轻者秧苗受冻,重者棚室拆毁。在这种天气条件下尽量不通风,如出现大风和沙尘暴,应放下草苫把棚膜压紧,并且增加专人看护,防止风大吹毁棚膜。

灾害的预防措施范文第6篇

关键词: 岩爆、地质灾害、 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TU74文献标识码: A

前言:随着人类科技的进步, 地下工程掘进设备的日趋先进, 人类交通需求的增大, 矿产资源开发的需要以及水电资源的广阔开发前景, 长度大、 埋深大、 跨度大特点的地下工程数量逐渐增多。 在这种形势下, 加强岩爆地质灾害的分析和研究, 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合理的

防治措施, 对保障地下工程的顺利实施, 保护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 避免施工设备遭受损失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地层岩性

由于硬岩的弹模、 抗压强度和抗剪强度都很高, 在加载过程中, 其应力-应变曲线近似为直线型, 塑性变形很小, 主要表征具有很明显的弹性变形特征, 因此, 在构造改造和浅表生改造过程中能储备很高的弹性应变能 。 一旦应力环境发生剧烈的改变, 如地下工程开挖, 储备在硬岩中的应变能就会释放出来, 从而可能引发岩爆。 而软岩的弹模、 抗压强度和岩石内部都低, 在加载过程中, 其应力- 应变曲线为非直线形, 其变形包括弹性变形和大幅度的塑性变形, 因此,在构造改造和浅表生改造过程中储备弹性应变能的能力很低。 在这类岩体中, 出现岩爆的几率很小。 如在我国的天生桥隧洞中, 岩爆主要发生在坚硬的石灰岩中,而相对软弱的页岩则无岩爆现象。在软岩和硬岩相间的地段, 由于应力调整过程可能导致硬岩层的局部应力集中和增高现象, 因此在硬岩中也将发生岩爆。一般情况下, 由定向矿物组成的硬岩如片麻岩, 其储存弹性应变能的潜力小于矿物颗粒随机分布的岩石, 因此在这类岩体中出现的岩爆烈度相对较低。 对于胶结物质坚硬的岩石, 如硅质胶结, 弹性应变能的储存能力强于钙质胶结的岩石, 因此其岩爆强度也高于钙质胶结的岩石 。 如果岩石越坚硬, 岩石抗压强度越大, 在构造改造、 浅表生改造过程中储存弹性应变能的能力越大, 在相同的环境条件下, 其发生岩爆的可能性和岩爆烈度等级也就越高, 反之则低。 这是因为岩石质地愈坚硬, 则其强度愈大, 可能蓄积的弹性应变能就越大。 当岩石破坏后, 耗散后剩下的弹性应变能转化为较大的动能, 使其弹射甚至抛出。

二、构造作用

在断层破碎带和节理十分发育的部位和地段, 由于在其形成过程中, 已经产生了能量释放。 即使后期再次经历构造作用和强烈的浅表生改造作用, 这些部位由于岩体比较破碎, 已经不具备储存大能量的条件, 因此在断层破碎带和节理十分发育的部位不会出现岩爆 。 而在断层带附近的完整岩体中, 由于断层形成过程中的应力分异和后期可能的构造活动造成的应力集中效应, 其储存弹性应变能的较大, 在地下工程掘进到这个位置时有可能发生岩爆。

岩体的结构面如节理、 层理、 劈理等对岩爆的方式和强度有一定的影响 。 当这些薄弱的结构面与地下工程洞壁平行时, 在围岩切向应力的作用下, 岩体将沿薄弱结构面发生压致拉裂, 并表现为向洞室内弯折变形。 而当围岩的切向应力很高时, 这种变形可演变成强烈的岩爆。另外, 在一些特殊的构造部位, 如向斜和背斜核部, 在构造过程中积累和封存着大量的弹性应变能 , 一旦地下工程掘进到这个部位, 蓄积的能量就会猛烈释放, 造成岩爆地质灾害。

三、岩爆力学机制分析

就岩爆机理方面的研究, 国内外很多学者认为是张性破裂和张剪性破坏的结果。 潭以安博士提出岩爆形成过程可以分为 3 个阶段: 首先是劈裂成板, 再剪断成块, 最后表现为块片的弹射。 王兰生教授在二郎山岩爆研究的基础上, 认为岩爆机理的基本表现形式是压致拉裂、 压致剪切拉裂和弯曲鼓折 。从岩爆的力学机制角度上看, 其实质都是在高压应力条件下出现的压致拉裂破坏, 即相对于地下工程洞室而言的切向应力作用下的一种剧烈破坏形式。 因此无论是劈裂成板, 还是弯曲鼓折, 都是压致拉裂破坏的结果。 而弹射现象和抛射现象只是压致拉裂破坏后,岩体内蓄积的弹性应变剩余能量进一步释放的结果,因此这些只是岩爆烈度划分的一个依据, 不影响岩爆的力学机制问题。然而由于不同的地下工程, 其所处的最大应力、 围压环境、 围岩类别、 岩层分布等不一样, 因此岩爆的表现形式有区别, 在围压较低的情况下, 岩爆破坏表现为压致拉裂, 而当围压较高时, 压致拉裂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剪切破坏迹象。 为此笔者提出按岩爆形成的力学表现形式, 可以将岩爆分为劈理破坏型、 剪切破坏型和弯折内鼓型 3 种形式。

1、 劈理破坏型

在厚层状地层分布地区, 岩爆的破坏形式主要表现为劈理破坏型。 岩爆事前未发现明显展露的裂纹, 但是由于处于二次应力状态下的局部围岩在高压力条件下, 岩石内部存在的微裂隙在应力集中效应下失稳、 扩展、 相互贯通, 并最终发展为与最大主应力呈小角度相交的宏观劈裂面。 在整个破坏过程中, 由于岩体积蓄的弹性应变能很高, 因此其能量在卸荷状态下释放速率很快, 导致岩爆的发生, 即表现为劈裂破坏型岩爆。 这种类型的岩爆一般发生在最小主应力与最大主应力的比值较小的情况下。

2、 弯折内鼓型

区域最大主应力与岩层层面或节理面垂直情况下, 地下工程掘进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岩爆主要是弯折内鼓型。 其中当区域最大主应力与地下工程拱顶相垂直时, 弯折内鼓型岩爆出现在两帮, 表现为两帮岩石向掘进静空的弯曲鼓折。 而当区域最大主应力与地下工程拱顶相平行时, 则在地下工程的顶部出现类似的弯曲鼓折型岩爆。

3 、 剪切破坏型

当岩体的三维应力状态差别不很大, 即最小主应力与最大主应力的比值较大的情况下, 地下工程开挖过程出现的岩爆将显示压致剪切破坏型。 破裂面与最大主应力的夹角明显增大, 很多学者室内实验测试的结果也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四、岩爆灾害的防治措施

1、 地下工程尽量布置在地应力分布比较均匀的地段, 避免地下工程围岩应力集中效应带来的岩爆地质灾害。

2、碰到不利的情况下, 可以通过改变地下工程横断面的形状, 如采用圆形、 椭园形、 帐蓬形或其它有利于稳定的多边形断面来达到减少应力集中效应。

3、地下工程轴线方向尽可能与该工程布置区域的最大主应力方向保持平行或小角度相交, 以降低掘进后围岩应力分布的不均匀性 。

4、打超前应力释放孔, 让高应力得以提前释放,从而有效地降低地下工程掘进过程中的岩爆作用。

5、在可能发生岩爆的地段尽量采用短进尺掘进减少爆破炸药的用量, 必要时采用分布开挖掘进方式,同时搞好光面爆破, 严格控制爆破效果造成的超挖和欠挖现象, 以减少掘进程序本身造成的地下工程围岩表层应力集中效应

6、 对地下工程采用柔性支护, 在岩爆发生的地段, 支护必须能够承受大的位移并且能够吸收岩块向开挖面外运动趋势的部分能量, 为此采用喷射混凝土层加上挂网和菱形方式布置的锚杆, 可以有效地防止岩爆。

7、 作好岩爆的超前预测预报工作, 以提前准备相应的防范和应对措施。 岩体中的初始地应力是由构造应力、 岩体自重应力和浅表生改造产生的分异应力的综合结果, 因此对于地下工程的岩爆判别依据而言, 在了解地下工程所在区域的地应力分布的基础上, 作好岩爆的超前预测预报工作, 可以减少施工过程中突如其来的岩爆灾害带所造成的经济损失, 保护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

参考文献:

1、唐姣.浅析岩爆发生的机理与防治[J]. 陕西水利, 2012,(02) .

2、王有明,王江涛等.岩爆的预测与防治[J]. 云南水力发电, 2009,(02) .

灾害的预防措施范文第7篇

关键词灾害性气候;种植业;影响;防灾减灾;江苏海门

中图分类号S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11-0160-03

海门市地处中纬地带,属北亚热带南部湿润季风气候,季风环流是支配境内气候的主要因素。在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和海门特定的地理位置的共同作用下,海门市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水充沛、雨量集中、雨热同季、冬冷夏热、春温多变、秋高气爽、光能充足、热量富余。年平均气温15.2℃,自1960年有记录以来,极端最高气温为38.0℃,出现在1966年8月7日和1992年7月31日,极端最低气温为-9.3℃,出现在1977年1月31日;年均日照时数2 122.5h,年最多日照时数2 529h(1967年),年最少日照时数1 821h(1988年);年平均降水量1 033.3mm,年最大降水量1 500.7mm(1975年),年最小降水量654.6mm(1978年);年均蒸发量1 278.3 mm,年最大蒸发量1 466.3mm,年最少蒸发量1 127.2mm;年平均相对湿度80%,月际变化呈夏半年高于冬半年,最大月平均相对湿度为85%(8月),最小月平均相对湿度为75%(12月)。

1海门地区主要农业气象灾害

海门市优越的气候资源为当地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但由于地处中纬度地带,是海陆相和气候的过渡带,是典型气象灾害的频发区。常见的气象灾害有暴雨、洪涝、干旱、连阴雨、热带气旋(台风)、高温、冰雹与龙卷、雷暴、寒潮、低温、大雾、大(暴)雪等,其中对海门地区农业生产(种植业)常年造成一定损失的农业气象灾害主要有常发性的旱灾、涝灾、连阴雨、台风、寒潮(冻害),另外,冰雹、龙卷、雪灾等则属于偶发性或间歇性灾害性天气。据农业受灾记录资料不完全统计显示,1960年至今,海门地区常发性灾害造成农作物受灾面积累计达到了2.30万公顷,农作物成灾面积累计7 793.12hm2,农作物绝收面积累计59.19 hm2,农业经济损失5.77亿万元。

2主要灾害性气候对种植业的影响

2.1旱灾

旱灾指由干旱性气候引起种植业在田作物因为缺乏必需的水分而产生生理性破坏,对农作物产质量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干旱以降水距平百分率为标准划分成偏旱、大旱及特旱,依此划分,海门地区1960~2008年大旱年份有1年(1978年),偏旱年份有13年。资料显示,海门地区一年四季均有干旱性天气出现,从发生时间上可以分为春旱、伏旱、秋旱和干冬4种类型。

2.1.1春旱。春旱主要发生在3月下旬至5月上旬,影响春玉米播种与出苗,设施瓜蔬作物的开花、坐果以及油菜、蚕豆、马铃薯等生长。1960~2008年历年气象资料显示:春旱年发生率25%,其中最严重年份为2005年。

2.1.2伏旱。伏旱一般发生于盛夏7~8月,资料显示,海门历史上伏旱最严重的为1967年、1978年及2005年。1967年7月23日至9月20日,历时60d总雨量仅20.3mm;1978年出现空梅现象,初夏干旱连伏旱,6月1日至7月12日,只有6月24日下雨18mm;2005年也出现空梅,春旱连着伏旱,自5月1日至7月4日,历时65d降雨量仅25.6mm。伏旱对种植业影响较大,主要影响夏茬玉米、棉花、水稻、花生、大豆、瓜果、蔬菜的生长,造成受害作物萎蔫、产量减少、品质降低,并且伏旱能导致棉花等作物红蜘蛛大发生。

2.1.3秋旱。秋旱发生在秋季9~11月,一般在海门地区发生较为普遍,主要影响棉花结铃与吐絮,水稻灌溉,油菜育秧及移栽活棵,蚕豆、三麦和部分秋露地蔬菜播种与培管。尽管如此,秋旱有时也利于棉花铃裂吐絮,并且对秋季作物成熟收获也较为有利。

2.1.4干冬。干冬指发生在冬季的旱象,一般以12月至翌年2月为主,如2008年12月至2009年2月遍布中国北部区域的干旱就是典型的干冬,造成农田浅土层土壤湿度下降,如再遇冷空气侵袭,则易使油菜、小麦等越冬作物遭受冻害致死。海门地区对越冬农作物威胁最大的农业气象灾害就是干冬。

2.2涝灾

涝灾主要是由于短时降雨量超过一定程度使得农田积水被淹,作物根系土壤郁闭程度加大,致使在田农作物根系吸收营养物质受抑制,大大削弱作物长势,出现叶片枯黄、落花、落铃落荚甚至作物植株萎蔫死亡,形成严重的产质量损失。暴雨或者持续大雨是涝灾的成因,而暴雨是主要诱发因子,暴雨依据划分标准分为暴雨、大暴雨以及特大暴雨3种。海门地区由于滨江临海且地势平坦,地表平均海拔高度仅4.96m,最低处仅3.8m,频降暴雨时江海出现高潮位,积水难以排泄,极易造成洪涝灾害。据海门历年气象资料显示,出现大涝年份均为暴雨较多年份,如1991年7月1~2日,受台风倒槽影响,出现连续暴雨甚至大暴雨,造成海门境内河水水位急速上涨,85%以上农田被淹,造成巨大的农业经济损失。从涝灾发生时间看,海门地区暴雨量与频次月际变化表现为6~7月暴雨全年最多,至10月暴雨日显著减少。因此,涝灾主要发生于6~10月。

2.3连阴雨

与暴雨造成涝灾不同,连阴雨(连续性降雨)对农作物造成的负面影响不是急速的,而是迟缓发生的。根据连阴雨划分标准,7d以上连续阴雨过程且日雨量≥0.1mm的天数达到或超过70%,若含无雨日,则该日日照时数少于5h视为连阴雨;此外,一次过程的总雨量在10mm以上,连续5~10d为短连阴雨,连续11~15d为中连阴雨,连续16d以上则为长连阴雨。当连续3d无0.1mm或者以上降水则视为连阴雨结束。按照发生时间连阴雨又可以分为春季连阴雨、初夏连阴雨及秋季连阴雨。

2.3.1春季连阴雨。海门地区春季绝大多数年份易出现连阴雨,最多年份出现4次,平均每年出现1.5次,而其中以短连阴雨居多,16d以上的长连阴雨较少,最长1次为1963年4月27日至6月3日累计38d连阴雨。从发生月份看,主要在3~5月,其中4月居多,占57%。春季连阴雨期间田间湿度大、渍害重,造成三麦赤霉病、蚕豆赤斑病、油菜菌核病以及保护地设施瓜蔬灰霉病、菌核病等普遍加重发生,导致露地小麦、油菜等作物大面积倒伏受灾、产量减少、品质降低。

2.3.2初夏连阴雨(梅雨)。初夏连阴雨主要指梅雨期,一般年份均有发生,仅个别年份出现空梅现象。初夏连阴雨或梅雨季节在海门地区主要集中在6月中下旬至7月上旬,此时连续性阴雨天气常常造成在田露地农作物及保护地设施内瓜蔬作物病害加重发生,田间杂草生长旺盛,削弱目标作物的生长优势,同样会造成农产品、瓜蔬的产质量损失。

2.3.3秋季连阴雨。秋季连阴雨一般出现在9~10月,11~12月偶发。海门地区年平均1.5次,最多年份出现5次,并且仅6年未出现连阴雨,在出现的秋季连阴雨中也以短连阴雨为主,占59%;16d以上的长连阴雨较少,最长1次为1968年11月27日至12月20日,累计24d连阴雨。秋季连续阴雨常造成秋季露地种植的西甜瓜、大白菜等感染软腐病菌而出现腐烂症状,在田棉花亦大量出现烂铃烂桃现象,水稻因连续阴雨而易发稻曲病,秋玉米、大豆、花生等发芽霉烂,造成农作物大大减产,品质降低。

2.4台风(热带气旋)

台风是历年来影响农业生产最为频繁的灾害性气候,据历年气象资料显示,影响海门地区的热带气旋主要有登陆北上型、登陆消失型、正面登陆型、近海活动型和南海穿出型五大类型。从台风影响海门时间看,每年5月中旬至11月上旬均有可能出现强度不等、类型不同的热带气旋,但7月上旬至9月中旬相对集中,为其多发期,而8月则为热带气旋影响海门地区最为频繁和严重的月份;从数量上看,影响海门地区的热带气旋年均2.7个,最多年份达到7个(1985年),其中影响时间最早的台风为2006年1号台风珍珠(2006年5月19日),最迟的则为1972年20号台风(1972年11月8日)。台风过境对海门造成影响主要表现为2种类型:一是热带气旋本身环流影响;二是热带气旋和西风带共同影响。影响的天气主要表现为7~9月出现暴雨甚至大暴雨与8级以上大风,常常引发花生等矮型农作物被水淹没、玉米等高秆农作物大量倒伏、保护地大棚等设施被吹垮倒塌,使种植户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

2.5寒潮(低温冻害)

寒潮是冬半年影响海门市的主要灾害性天气之一,当冷空气影响后48h内最低气温降温≥10℃,同时最低气温≤4℃,陆上平均风力5~7级(海区平均风力7级以上)即为1次寒潮过程。寒潮侵袭时不仅有偏北大风、剧烈降温,还常伴有雨雪和冻害,影响海门的寒潮按照季节可以划分为秋季寒潮(10~11月)、冬季寒潮(12月至翌年2月)和春季寒潮(3~4月),其中,春季还常发生倒春寒。寒潮侵袭多以低温冻害形式伤害在田农作物,越冬农作物在遇到0℃以下的低温,使植株体结冰或者丧失一切生理活力,造成作物植株死亡或者部分死亡。伴随寒潮低温的霜冻主要有秋霜冻和春霜冻,其对农作物造成的伤害也十分严重。春霜冻对拔节后的三麦、抽薹的油菜、露地蔬菜表现出极大的杀伤性,原因在于拔节期三麦、抽薹油菜正处于低温敏感期;并且随着近年暖冬现象的出现,越冬三麦及油菜生长势渐强,生育期提前,可以说春寒潮出现越晚对农作物影响越大。而秋霜冻则出现越早对秋季在田作物影响越大,一旦发生秋霜冻,未吐絮的棉桃棉绒变黄,出现烂桃,产量减少,品质下降;山芋等其他喜温作物后期成熟受到抑制,秋玉米易失收,部分露地叶菜类蔬菜也常被冻伤萎蔫枯死。

2.6偶发性农业气象灾害

相对于上述5类主要常发性农业气象灾害,冰雹、龙卷、雪灾等则属于偶发性或者年度间间歇发生的灾害性气候,前两者突发性大、破坏力重,但是影响范围小;而雪灾在海门地区发生概率更小,近年来只有2008年中国南方各省出现的持续冰雪灾害波及海门全境。目前,对海门种植业影响巨大的主要为冰雹与龙卷。冰雹与龙卷均是局地性天气,影响范围都不大,持续时间短,气象观测难以记录,预测预报更有难度,但是一旦小范围发生则对农作物造成毁灭性灾害,对保护地大棚设施、林果树木等造成严重损坏。据海门气象资料显示,自1960年至今海门地区龙卷风(包括飑线)、冰雹记载共有49次,其中4月、5月、9月各4次,占比8.2%;6月为8次,占比16.3%;8月10次,占比20.4%;7月19次,占比38.8%,可见海门地区冰雹、龙卷发生活跃期为6~8月,7月为发生高峰期。而雪灾则主要由于强降雪、持续大雪对农作物造成机械伤害、低温冻害等。海门市年平均降雪日5.2d,平均积雪日3.8d,历史上海门地区冬季最多降雪日为17d(1976~1977年),最多积雪日为14d(1968~1969年),累年平均降雪初日为1月28日,最早初日11月27日,最迟初日3月18日;累年平均降雪终日为3月2日,最早终日1月5日,最迟终日为4月2日。在农业种植业生产中,雪灾造成危害主要集中在3~4月,但是作物越冬期出现持续暴雪或大雪也能造成农作物严重受害。如3~4月正值三麦拔节抽穗、油菜抽薹开花期,耐寒性下降,此时若春雪迟到,加上大雪融化使气温进一步下降,则直接导致夏粮作物减产;而冬季若出现类似持续的强降雪,也同样对种植业生产产生极大的破坏作用。2008年海门地区遭遇了“1月25日夜间至29日”与“2月1日午后至3日”2次大范围强降雪天气,累计持续7d,过程雨雪量近41.9mm,农田最大积雪深度超过23cm,造成油菜出现机械伤口与茎杆裂缝,融雪出现的低温冻害加重油菜的受灾程度,使得当年海门地区油菜生长势与抗逆性削弱;加之种植的油菜品种抗病性普遍较差,最终导致当年油菜菌核病呈现大发生至个别品种局部特大暴发成灾,使广大油菜种植户蒙受了近千万元的经济损失。此外,强降雪还造成众多保护地大棚设施被严重压塌压坏。当然,强降雪后出现的持续冰雪严寒天气冻死了大量农业害虫,尤其使2007年在海门地区达到大发生至局部暴发的外来入侵害虫烟粉虱种群激增与扩散危害态势受到了明显抑制,2008年至2009年入春以来烟粉虱在海门地区的发生都呈现中等偏轻趋势。

3预防措施

3.1在气象上加强预测预报

针对海门地区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在统计分析历年气象观测资料的基础上,抓住常发性农业气象灾害预报着眼点,做好区域性农业气象灾害中长期及短期预测。争取更多的政府资金和科研项目资金支持,开展对当地农业种植业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防御农业气象灾害的课题研究,提高预报准确程度;并将准确的气象灾害预测预警信息及时向当地农林种植业部门,以起到事前防备的作用,增强防御农业气象灾害性的主动性。加强对流天气的监测预警,以尽早在龙卷、冰雹出现之前开展好一系列防范工作。

3.2在农业种植业生产上加强防范

3.2.1提高对农业气象灾害的认识程度。农业气象灾害事关农业种植业生产安全,必须得到当地政府与农林部门高度重视,以主动加强与气象部门的信息交流,尽早了解与掌握每一年度、每一季、每一茬作物不同区域范围内可能出现的灾害性气候特征;尽可能做到事前介入防范,启动相应的防御措施,形成政府引导、部门宣传、农民参与的农业气象灾害群防群治运行机制,让规避灾害、防灾减灾的行动成为一种自觉防范行为。

3.2.2各项防范措施运作到位,起到实效。一是应对旱灾防范措施。为了应对春旱在春玉米、马铃薯播种时可以采取地膜覆盖,不仅可以增温、保墒,而且有利于作物提早近10d上市,增产10%;在保护地设施条件下,栽培大棚西甜瓜时使用膜下滴灌,控制水滴流量;喷施叶面肥,提高作物植株的抗旱能力。应对伏旱,在玉米摆果肥、棉花花铃肥上可加大施肥的对水量。应对秋旱,可对秋熟作物施足基肥,特别对棉花、水稻等作物早期施好钾肥,可以大大提高其抗逆性;油菜育苗、三麦播种时,可以采取前天上水,第2天播种,下籽播种时可以适当深播。此外,应对旱灾,可以引进新栽培技术,如西北农大新近研发的保水剂,确保旱期作物根系始终有必需水分吸收。当发生旱情后,必须尽快组织群众采取多种方式抗旱。注意利用早晚抗旱;避免漫灌;加大田间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利用机电抗旱机械设备;对于棉田等作物上由干旱导致的红蜘蛛普遍大发生,要及时选用杀螨剂喷雾防治,以减少次生害虫危害。二是应对涝灾防范措施。应对暴雨等强降雨造成的涝灾,可以事前选择地势较高的田块种植,搞好田间一套沟建设,深挖排水通畅的沟渠,做到能排能灌;在汛期、暴雨来前开闸降低内河水位。当发生涝灾后,及时组织群众排干田间积水,确保在田作物不淹水,对于根系吸收受影响较轻的作物及时喷施叶面肥,增强生长势。三是应对连阴雨防范措施。应对连阴雨,部分作物可以采用高垄栽培,此外要开挖田间一套沟,确保田间与保护地内不积水。对棉花苗床则要抬高床位,防止烂种。当出现连阴雨后,要利用晴好天气及时对玉米等春播作物进行松土、施肥,以提高抗逆性。对于田间由于连阴雨滋生的病害,如小麦赤霉病、油菜菌核病需要及时加以必要防治。尤其在大棚等保护地设施内,瓜蔬类病害防治在阴雨季节应该换用施药方法,改原先喷雾法为棚内烟熏剂熏蒸防治,以免再度增加棚内相对湿度而加重病害发生。四是应对台风防范措施。由于台风来势迅猛,事前对农作物无法进行防范,只能对一些保护地大棚设施进行必要的加固处理。当台风侵袭过后,则要及时扶理倒伏的玉米、棉花等作物,排除田间积水,施好补伤肥,对折断严重的田块则立即改(重)种。五是应对寒潮防范措施。应对春寒(包括倒春寒),对玉米、棉花春播作物采用地膜覆盖;对春播四青作物、瓜蔬则利用小棚、大中棚设施栽培;适当推迟和提前每天早、晚开关棚门时间;对露地作物利用晴好天气松土,以提高作物根系土壤温度。为了应对秋播低温冻害,应严格掌握秋季收青玉米的播种期,最迟不得迟于8月10日;推广早、中熟棉花品种,按照“早增、早发、早收”进行相应培管,以提高优质铃比例;适当提早大棚草莓、越冬蔬菜的地膜及大棚棚膜的覆盖时间。应对冬季寒潮,在寒潮来临之前,对露地越冬蔬菜采用作物秸秆、地膜等覆盖,在冷暖尾头天气搞好露地其他作物的中耕,不断提高地温;对保护地设施蔬菜,及时抓好大棚棚门管理,在大棚内采取多层膜覆盖,夜晚在大棚外加盖草帘御寒;采用电热丝育苗,提早早春瓜蔬作物苗的移栽期,并提高秧苗质量。应对霜冻,在早秋霜冻发生前,及时收获秋熟作物,对越冬作物,特别是瓜蔬秧苗,及时采用地膜覆盖,大棚盖严棚膜;在春霜冻之前,对春玉米、棉花苗及时施好苗肥,提高其抗寒能力,对所有苗床覆盖好地膜;春季霜冻之后对三麦、蚕豆、油菜等夏熟作物迅速喷施好叶面肥,以增强生长势。六是应对偶发性气象灾害防范措施。由于小区域范围内冰雹、龙卷风等偶发性气象灾害(雪灾除外)无法及时准确预测,所以事前的防范工作不能发挥作用,而只有在偶发性气象灾害突发后,第一时间采取抢险补救措施,以最大限度降低和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如发生冰雹、龙卷风之后,应该迅速组织群众扶理倒伏作物,喷施叶面肥,对受害严重作物田块则拔除改种或重种,以减少经济损失。

4参考文献

[1]吴富宁,刘洪伟.气象灾害系统成灾分析及应急管理[J].中国水利,2009(3):45-46.

[2] 邵末兰,谢萍.2004年湖北省主要气象灾害的影响评价[J].湖北气象,2005(3):36-38.

[3] 刘玲,沙奕卓,白月明.中国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区域分布与减灾对策[J].自然灾害学报,2003(2):92-97.

灾害的预防措施范文第8篇

关键词:复杂地质;预防;煤矿地质灾害

我国能源有70%以上取自煤炭,煤炭行业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而煤矿灾害的发生已严重制约煤炭工业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煤炭开采不仅受到地面地质自然灾害的威胁, 更严重的是还遭受井下各种灾害的威胁,无论从灾害的经济损失, 还是从死亡的人数看,煤炭行业均占全国灾害损失的 1/10 以上。

复杂地质环境是引发煤矿地质灾害的主要条件,一般情况下,复杂地质环境的结构呈现多样化的表现,地质内风险发育的机率非常大,不利于地质的稳定性。复杂地质很容易受到地层性能、外力、自然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发生破坏性较大的地质灾害,严重影响了地质的稳定分布,同时增加了地表活动的风险性,体现了复杂地质的危险性。

1 复杂地质条件下的煤矿地质灾害分析

复杂煤矿地质条件,是指岩浆岩侵蚀煤层严重,地质构造复杂,煤层赋存极不规律,呈鸡窝状,厚度变化大,多数不可采。因此,更好的开发利用有限煤炭资源,安全回收现有的煤炭资源,提高资源回收率,延长矿井服务年限,是煤矿技术管理的重要工作。

地层、岩相等构造中含有比较剧烈的运动,如:断块、沉积等,对原有的地质造成一定程度的冲击,引起了明显的地质灾害。结合复杂地质的表现,此类条件下最为常见的煤矿地质灾害进行分析。

1.1 地面塌陷

地面塌陷是煤矿地质中最常见的灾害,地面塌陷的直接影响因素是采空区。煤矿采空区中,暴露了大面积的地质面积,干预了地面的稳定性,再加上采空区安全防护的水平不足,即会引起大规模的地面塌陷。煤矿复杂地质中的地面塌陷问题,还受到岩石力学的影响,如:振动、渗透,都是引起地面塌陷的主要因素。煤矿地质中的地面塌陷,存在很大的安全风险,对周围的环境、土体以及生活区有明显的影响,降低了地质结构的稳定性[1]。地面塌陷是煤矿地质灾害中的主要表现,不仅破坏了煤矿安全开采的环境,更重要的是影响了煤矿开采的经济效益,很容易引发风险事故。

1.2 煤与瓦斯突出

复杂地质条件下的煤矿开采,很容易发生煤与瓦斯突出的风险。此项地质灾害发生在一定深度的煤矿开挖中,集中在断层、褶皱等地层位置,煤与瓦斯突出风险发生时,有明显的征兆,降低了煤矿开采的安全风险,可以保护人员安全。煤与瓦斯突出中,复杂地质条件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也存在其他因素的综合作用,增加了煤矿开采的风险性。

1.3 矿井突水及淹井灾害

煤矿开采地层中的地质复杂,即可降低煤矿地层的稳定性,促使地层中出现诸多风险性因素[2]。例如:煤矿所处地层中,含有大量的断层、岩溶等复杂地质,在多雨季节内,复杂地质在煤矿开采区囤积大量的水,导致矿井失去了正常的排水能力,形成了矿井突水及淹井的灾害,严重威胁了煤矿作业的安全性。

2 复杂地质条件下煤矿地质灾害的预防

工作面的地质条件从断层多少、褶皱大小和数目、火成岩侵入情况等方面分解若干指标,划分为简单、较简单、较复杂、复杂、极复杂五个类型,复杂地质条件下的煤矿地质灾害,具有毁坏性的特点,结合复杂地质条件,针对煤矿地质灾害提出有效的预防措施。

2.1 地面塌陷的预防措施

煤矿地质灾害中,地面塌陷的预防措施,主要围绕治理地表下沉、沉降等问题展开,合理保护煤矿开采的环境[3]。上文中表明,煤矿中地面塌陷的直接原因是采空区的影响,所以采空区,提出预防地面塌陷的措施,落实“采注采”的方法,先在煤矿作业区域中开采中窄条,用于充当煤矿工作面,全面控制地层岩石的变化,维护地表的平衡,在此基础上,填充开采的窄条,预防采空区内的岩石发生断层,确保采空区稳定后,再开采剩余的宽条部分,规避煤矿开采中潜在的塌陷风险。

2.2 煤与瓦斯突出的预防措施

煤与瓦斯突出中的预防措施,需要明确此类地质灾害发生的征兆,如:煤矿地层构造紊乱、地压过大、瓦斯涌出异常等,一旦煤矿开采中出现此类征兆,表明有可能发生煤与瓦斯突出征兆,此时需要采取治理措施,快速疏散煤矿作业人员,保护煤矿作业现场[4]。煤与瓦斯突出预防中,应该严格按照煤矿作业的规范安排开采工作,杜绝煤矿开采现场潜在风险。

2.3 矿井突水及淹井灾害的预防措施

复杂地质条件下,煤矿矿井突水及淹井灾害的预防措施有:(1)防:在复杂地质条件下,提前做好防水的工作,预防矿井突水灾害,进而预防淹井灾害;(2)堵:当煤矿矿井面临强降水时,应加强堵水控制,以免矿井积水,提高煤矿现场的堵水能力;(3)疏:及时疏通煤矿矿井周围囤积的雨水,采用疏导的方式将雨水引流到安全的地方;(4)排:在煤矿施工现场设置排水系统,主动排掉矿井中的水,保护矿井安全;(5)截:配合矿井堵水,将雨水拦截在安全的位置,避免雨水流入到煤矿现场。通过上述方法,提高煤矿矿井安全的管控能力,解决复杂地质条件对煤矿地质灾害的影响。

3 结束语

复杂地质是预防煤矿地质灾害的重点区域,因为复杂地质本身风险性高,所以增加了煤矿地质灾害的预防难度。在预防复杂地质条件下的煤矿地质灾害时,还要结合煤矿现场的实际情况,便于治理复杂地质条件中的灾害,加强煤矿工程的保护力度,改善地质条件,以此来降低煤矿地质灾害的发生机率,提高复杂地质的稳固性。

参考文献:

[1]陈伟.常见地质灾害预防措施[D].成都理工大学,2011.

[2]刘刚锋.地质环境条件与地质灾害危险性[D].长安大学,2010.

[3]吕孟懿.奉节县地质条件及地质灾害状况调查分析[D].成都理工大学,2014.

[4]柏松平.云南复杂地质环境地质病害诱发机理及其对策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8.

灾害的预防措施范文第9篇

关键字:矿山地质;地质灾害;预防措施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because of the weather, geological disasters such as landslide, debris flow occurs frequently, especially for the mine geological environment areas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is article expounds on the main disaster in mine area, and puts forward corresponding preventive measures.

Key words: mine geology; geological disaster; prevention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X43 P694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01-0020-02

引言:自从矿产资源的开发流行以来,在日益发展,为国家的经济、人民生活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也引发了不少的灾难,其中主要就以滑坡、泥石流、斜坡崩塌为主,给社会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自从进入21世纪以来,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地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周边环境的质量,因此要加强地质灾害的预防,从而永葆山川的秀美。近年来由于天气的原因,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经常发生,尤其是对于矿山地区的地质环境更应该引起高度的重视,本文就矿山地区的主要灾害进行论述,并提出了相应的预防措施。

一、矿山地区的主要地质灾害

1.1滑坡

首先介绍一下滑坡的概念,斜坡上的岩体由于种种原因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地向下滑动的现象叫滑坡。主要分布在矿区道路两侧高陡边坡和矿区较陡的天然斜坡部位。在道路两侧高陡边坡部位是由于修路时开挖边坡引起的,而天然的斜坡则是由于地区的地形和地质构造引起的。

1.2泥石流

泥石流大多是由山区的暴雨等水源引起的携带大量石块的特殊洪流。对于矿山中的泥石流,又是另外一番情景,由于矿山资源的开采,矿山中的泥石流有它自己的特点,山上的植被破坏岩石在外,由于水的搬运顺着沟谷流动,很容易在暴雨的引导下发展形成降雨性泥石流,这种泥石流主要有石块、沙砾和粘土组成。水为搬运介质,石块以滚动跃移方式前进,具有强烈的下切作用。据数据统计,近几年发生的最严重的泥石流当属凤县1981年发生的那次,发生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1.3地表塌陷

由于矿山地区主要进行井下开采,会很容易使地表塌陷和大面积的变形。致使矿井附近的村庄进行大规模的搬迁,调查显示,我国华北、华东平原地区,每采万吨煤炭要塌陷土地3亩,这是一个多么巨大的数字;目前每年约塌陷一万亩,预计扫2000年每年要塌陷十八万亩。如果这样的情况持续进行,不加以预防和治理的话,许多村庄可能会完全塌陷,变成无田可耕,无处迁村的局面。

1.4斜坡崩塌

也是先来介绍一下它的概念,崩塌就是岩土体被陡峭的张性破裂面分割的快体脱离母体并以垂直运动为主,翻滚跳跃而下的这一现象。一般进行矿产开采的多位于山区,而山区亦是崩塌容易发生的地带,一旦崩塌发生矿山首当其冲,它可以毁坏厂房、矿山设施和其他地面设施建筑等,同时造成人员伤亡。笔者从事多年的地质勘查工作,大规模的崩塌会引发严重的事故。据不完全统计,大规模的崩塌曾摧毁煤矿通讯井2处、回风巷800米、输巷450米、摧毁10伏高压输电线800米,导致煤矿停产,经济损失113万元。

1.5其他地质灾害

由于进行矿产资源的开采需要一定的抽排水工作,大量作业的积累,容易造成当地的地下水水位下降,如果不加以治理的话就很可能会造成水资源枯竭的现象;除了上述的灾害外,矿山开采由于是运用大型的机械,常常会导致地表开裂;大量的废弃物的丢弃严重影响了当地的环境,甚至一些村民已进行搬迁,水体造成了严重的污染。

二、预防措施

2.1建立相应的预警系统

为了有效地预防地质灾害,应在矿山所在地区建立相应的监测系统,并引进先进的设备,对当地的情况及时地进行监测,并选用知识型人才,对大量的工作进行相关的监测,并及时提出防范的措施,做到事前控制。许多地区由于建立了网络监测系统,对地质灾害的防范取得了很大的效果,就拿长江三峡地区的地质灾害多发区来说,就是设立了监测系统,对地质灾害的发生有了很大掌握,取得了不错的预防效果。再比如,西安地矿研究所已对我国西北矿山地质灾害展开调查,并在分类研究的基础上,开发建设以MAPGIS为平台的西北地区矿山地质环境动态管理系统的数据库,可进行灾害动态监测、即时预报。

2.2在思想上加大宣传力度

这是从另一个角度来预防地质灾害带来的伤害,向当地的居民宣传灾害的主要发生期,讲解相应的防治措施。由于地质灾害是一种专业性质很强的一种灾害,因此要根据其自身的特点进行研究。由于它的专业性强,因此有必要进行地质灾害的宣传工作,通过各种媒体,例如报纸、广告等向广大的人民群众讲解地质灾害发生的原因,预防措施以及必要的应急措施;当地的政府部门更应该以身作则,不断完善相关的法规建设;并且要在一定程度上对宣传工作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可以派遣知识和经验丰富的工作人员进行实地的演练,深入到人民群众当中进行一定的主讲宣传,减少灾害的发生。

2.3注入加大的资金流

地质灾害的预防同其它灾害防治一样,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否则,其防治工作无法实施。因此应该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完善各种检测机制,对灾害的发生进行提前的掌握;对于环境污染的如废水等要引进一些先进的设备进行净化处理,以免威胁村民的水体,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当地政府部门在进行监管的同时,还要鼓励各个产业进行投资,为矿山灾害的治理注入一定的资金,用于地质灾害的预防和治理。使矿山地质灾害的预防和治理得到较大的推动作用。

2.4要进行因地制宜的预防

每个矿山都有其自己的特点,因此要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一样的预防措施,例如在植被较少的山区要进行大量的种植工作,众所周知,树木有固沙的作用,这样可以有效地减轻矿山地区的水土流失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对于滑坡、危岩体等灾害,则可实施灌浆、锚固等工程措施;而对潜在的地面沉降应及时采取人工回灌等防治措施。综上正如孔子因材施教一样,对于地质灾害的预防与治理也要因地制宜,根据当地发生灾害的不同特点进行相应的布局,以期达到理想的效果。

结语:对于上述的矿山地质灾害以及一些预防措施,应该加快实行。对于在地质灾害发生频繁的今天,我们有义务为了国民经济的命脉、为了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加强重点地质灾害的监测工作,在思想上加大宣传力度,并使政府注入大量的资金,进行因地制宜的预防。预防与治理同时进行,创造和谐社会,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环境与质量并存,让矿山开采事业顺利地进行。

参考文献:

[1]中国矿业学院煤田地质勘探教研室,《煤矿地质学》,煤炭工业出版社,2003年.

[2]同济大学,《矿物学》,地质出版社,2005年.

[3]煤炭工业部,《矿井地质规程》,煤炭工业出版社,1984年.

灾害的预防措施范文第10篇

随着当前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强盛,油田事业提升了生机与活力,在此基础之上,油田的规模和数量在不断的扩大,在进行油田建设过程中如何能够保证建设初期保证建设的和理性和稳定性是非常关键的,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油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主要分析探究了油田地面工程建设过程中,滑坡地质灾害的相关预防措施。

关键词:

油田地面工程;滑坡地质灾害;预防措施

在当前进行油田建设过程中,我们需要保证油田建设初期的稳定性,在建设过程中,部分油田会受到相关地质灾害的影响,而如何能够在前期的建设中进行一定的预防措施,选择合适的方法来规避地质灾害是企业需要着重关注的一个问题。下面着重探析造成油田建设初期地质滑坡灾害的因素,以及油田地面工程滑坡自然灾害的预防措施。

1造成油田地面工程建设的地质灾害因素

(1)地质情况

首先就是油田地面工程建设的具体方位位于地质环境比较松软,土质结构强度非常差的地质上,如果在这种软土地质上进行油田地面工程的建设,缺乏一定的防范措施,或者在建设过程中相关建设工艺存在一定的问题,很容易使得地质结构受到较大的破坏,出现滑坡现象,最终严重影响到油田地面工程的建设。当然产生山体滑坡的必需因素是施工环境具有一定的坡度,在具备一定坡度,并且地质情况比较松软的环境下进行油田地面工程的施工建设一定要注意建立防范措施。

(2)自然环境影响

第二个影响就是天气、极端恶劣天气的影响等造成地质结构强度受到较大的损害等,当前来看,大暴雨、地震等极端恶劣天气极容易造成地质强度软化,在进行油田地面工程的建设过程中,出现滑坡自然灾害的情况。因此在出现了此类极端恶劣天气的影响情况下,有关企业在建设过程中要采取一定的紧急措施防止出现人员的伤亡。

2油田地面工程滑坡自然灾害的预防措施

前面我们对当前油田地面工程建设过程中出现的滑坡自然灾害的主要发生原因进行了简单的分析,主要包括地质情况和自然因素两个方面的影响。下面我们具体来分析和探究油田地面工程滑坡自然灾害的预防措施。

(1)前期设计的合理规划布局

首先在油田的前期设计规划过程中,有关技术人员一定要对所进行建设的地区地质情况进行准确的勘探和分析,针对地质的具体情况来制定详细合理的建设计划。如果进行油田地面工程建设的环境地质比较松软,则需要采取一定的预防措施,比如说建立一定的监控体系,地质灾害观测机构等,能够在地质灾害发生的第一时间发现问题。

(2)降低水资源的危害

在油田地面工程建设过程中,出现滑坡自然灾害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于水资源的影响,而我们在进行地面工程建设过程中应当采取有效措施来降低水资源的危害。对于地表水来说,在进行油田地面工程的建设过程中,我们可以建设一定的保护结构,比如说建立排水沟、井口护坡等,通过这样的方式,当油田建设现场出现大量水分的情况下,这些水分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排出,降低油田建设出现滑坡现象的概率。同时,在油田地面工程建设过程中,回注水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着滑坡自然灾害的发生,油田开采的回注水需要实施合理有效的监控,对地质情况进行分析和探究,使得回注水对地质结构产生的影响最小化,降低出现滑坡灾害的概率。

3对地面工程建设现场进行一定的清理

采油现场地面工程建设过程中,外部的不稳定物质在很大程度上也会提高滑坡自然灾害的产生。而在初期的建设之前,有关工作人员应当进行一定的预处理,将采油现场的施工环境进行清理。从而有效保证油田地面工程建设的稳定性。

4提升坡体的承载力

最后,在进行采油地面工程的建设过程中,加强坡体自身的结构强度提高坡体的承载力能够从根本上降低出现滑坡自然灾害的影响,出现山体滑坡的主要原因就是坡体在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之后,自身的结构强度等产生较大的变化,无法承载表面的土层,最终出现滑坡现象。而针对这种情况,首先我们可以结合一定的力学知识将坡体来进行改造,提升坡体的承载力,对于一些形状比较特殊的坡体,像“头重脚轻型”的坡体来说,可以通过削坡减重的方式来提高坡体的承载力,削坡减重主要是将坡体表面的土层进行移除,使得坡体表面的重量能够有效的降低,同时也改变坡体自身的结构,提高坡体的结构强度,降低出现滑坡自然灾害的影响。除此之外,建立支护措施也能够有效预防滑坡现象的出现,在进行支护结构的建设过程中,建设单位首先应当对建设地面工程的地区地质情况进行勘探,预估出现滑坡之后的土壤总重等问题,从而建立相应强度的支护结构,既保证了企业的经济效益,也有效的对滑坡自然灾害进行了预防。

5结语

综合上文所述,在当前的采油地面工程的建设过程中,如何能够保证地面工程建设的稳定性是非常关键的,本文我们主要从滑坡自然灾害的角度出发进行分析和探究,对于滑坡自然灾害来说,有关单位在建设过程中需要在前期的设计中合理的进行勘察并制定相关的计划,降低出现水灾的危害,最后建立支护等措施,积极有效的解决油田地面工程建设滑坡现象的灾害,为采油事业的稳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上一篇:严防次生灾害范文 下一篇:风电市场研究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