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化育人精细方式的探究

时间:2022-09-30 05:43:52

生活化育人精细方式的探究

摘要:本文阐述了以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为指导,从育人环境、队伍建设、课题研究、生活课堂等方面进行精细化管理,达到生活化育人的策略。实施精细化管理,提升了办学的内涵,提高了教师的素质,健全了学校管理制度,落实了学校生活化育人的科学发展观和育人观,全面提高了学校管理水平和办学效益。

关键词:生活化;育人;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4-0279-02

新桥中心学校创办于1918年2月,前身是“福建省立长汀乡村师范”的附属小学。这所学校是根据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创办的南京晓庄师范学校的办学模式进行办学的一所乡村师范学校。乡村师范成为革命的摇篮,许多师生先后走向了革命道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黄亚光、童小鹏、何廷一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学校历年来一直从事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本着传承历史、发扬传统的立意,学校认真践行“陶研兴校、生活化育人”的办学理念,做到精细化管理,生活化育人,走出了一条特色发展的道路。

一、传承文化,促进生活育人环境精细化

学校是师生共同生活的场所,校园环境文化建设是提升办学品位、丰富办学内涵的重要途径。我校传承校园多年文化积淀,精心打造了富有特色的生活教育校园文化。一是精心打造,彰显学校文化内涵。为了凸现乡师的革命传统和学校与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渊源,我校建立了集校史室、荣誉室、陶研室为一体的“陶研展室”。同时,对每一幢建筑楼进行了命名:“行知楼”得益于“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1]的学习真谛。“博爱楼”从“爱满天下”[2]中得来。“师陶楼”,表达广大师生以陶为师的意愿。“求真楼”,来源于“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3]的名句。“荣兴图书楼”是原省立乡师校长阙荣兴的子女以父亲名义捐建而因此命名。二是分区布点,展现校园文化景观。校园分区布局,划分为运动区、乡师旧址群、生活区、教学区和后山阅读学习区等五个区域,“运动区”简洁大方,布置了“我运动,我快乐,争做行知好少年”的大幅标语。“乡师旧址群”是按原貌修复的建筑群,以“陶研展室”(原乡师办公室)为窗口展现当年乡师光荣而不平凡的办学历史。“生活区”中的“桃园”寓意“陶园”、“桃李满天下”之意。“教学区”中的“百年古樟树”景点,展现的是学校悠久的办学历史和“爱满天下”的博大情怀。“后山阅读学习区”建有“思乡亭”,为了纪念新桥旅台校友捐资建校的义举而建立的。师生登亭眺望新桥美景,充分感受海外游子思乡之情以及感慨解囊、回馈母校的义举。师生们徜徉在生活教育气息浓厚的校园环境中陶冶情操。三是精雕细刻,营造校园文化氛围。学校重新修建了师陶园,在校园内种名贵花木,给树木挂牌命名,美化校园。在校园内适当位置摆放大石头,雕刻“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爱满天下”等陶行知的名言,打造了校园“石头文化”,进一步营造了师陶、研陶的氛围,提高了办学的品位。

二、以陶为师,促进育人队伍管理精细化

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全体教职工以陶行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师德风范为座右铭,以陶行知“爱满天下”的情感去从事教育工作,努力提高自己的政治和业务水平。一是建和谐。学校在强调科学管理的同时,强调人本管理,真正做到理解人、尊重人、充分发挥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二是重师德。持续开展师德师风教育活动,增强教师工作责任感和事业心,从职业型教师转变为事业型教师。三是抓学习。学校给每位教师发放了《陶行知全集》、《八闽行知路》、《陶行知名言警句》、《陶行知教育理论及实践简介》等书籍供教师学习研究。学校规定每位教师每学期要做到“五个一”,即:读一本陶行知先生的教育专著,记一本业务学习笔记,选一个课改子课题进行研究,上一节课改汇报课,写一篇有质量的论文。四是练技能。要求教师做到“五练五结合”:“五练”是在完成训练作业中练,在行家与名师的指导下练,在课堂内有意识地练,在课外闲暇时间自由练,在开展竞赛、活动中练;“五结合”是岗位练兵与课堂教学相结合,与教师培训相结合,与日常教学工作相结合,与教学研究相结合,与创建特色学校相结合。确保了岗位练兵活动的务实开展并取得成效。

三、开展陶研,促进生活课题研究精细化

为弘扬乡师办学传统,我校在省、市陶研会的指导下,于上世纪90年代起开展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实践与研究。我校现正在开展三个省级课题研究:省陶研课题“陶行知‘教学做合一’课堂教学实践研究”;省课改课题“爱读会读,知行合一”和“‘红土书香’校园文化建设的‘求真’教育”等三个课题,从以下三个方面做好研究,实现教学做合一目标:

1.扣紧特色主题、结合学校实际精心选题。省陶研课题“陶行知‘教学做合一’课堂教学实践研究”是我校一直从事的教学研究,也是我校创特色要达到的目标之一。省课改课题“爱读会读,知行合一”这个课题的确立依据是我校图书馆为省示范图书馆,有藏书3万余册,让学生爱读会读,达到知行合一。“‘红土书香’校园文化建设的‘求真’教育”课题,是根据陶行知教育思想“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3]”而确立的课题研究。

2.建立教研网络,全员参与,务实研究。中心校充分发挥“示范”和“辐射”作用,构建了“中心校―完小―教研组―备课组”四级教研网络。中心校把三个课题分解成多个子课题,教师根据自己所教学科和特长选取课题进行研究。中心校下属的五个完小也根据实际选择一个课题进行研究,与中心校同步进行,做到既独立又统一,整个中心校校校联动,教师之间人人互动。

3.注重研究成果的总结提炼。课题研究的最关键一环就是成果的总结提炼,我校“‘教学做合一’课堂教学实践研究”这个课题,总结形成了“试・研・创”三段五环节教学模式:“试做(生疑)―研做(假设、验证、归纳)―创做(应用)”教学模式。该研究成果在《生活教育》杂志2013第12期刊登。“‘红土书香’校园文化建设的‘求真’教育”课题,学校在研究过程中,编辑了低、中、高三个年段,每个年段分上、下两册共六册的“求真”乡土教材《行与知》供学生使用。

四、教人求真,促进生活课堂活动精细化

课堂小天地,天地大课堂。我们充分利用大课堂实践陶行知的“六大解放[4]”、“生活即教育”和“社会即学校”的理念,以陶行知“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育人观为指导,开展了一系列生活育人实践活动。

一是构建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所谓生活化的教学是指教师捕捉生活中的学科知识,挖掘学科知识的生活内涵,在教学中取得生活中的钥匙,适当做变形处理,达到学科教学生活化。它的基本思想是:以生活为中心,将抽象的列式化的教学建立在学生生动丰富的生活背景上,引导学生通过探讨、合作等学习方式得到学科知识。通过学生学以致用,创造性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能力。如数学实验班总结了“让生活中的数学走进课堂”的教学经验:(1)生活中找数学。让学生真切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2)生活中学数学。创设生活化的数学问题情境,密切联系生活实际,从学生喜爱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学生提供观察、操作、实践的机会。(3)生活中用数学。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可以促进学生探究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形成,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是规范组织“行知学校少年宫”活动,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我校在去年秋季开始成立了“行知学校少年宫”,设立了客家木偶、器乐、书法、美工、科技制作等13个活动项目,其中客家木偶是学校少年宫的特色项目。学校科学组织少年宫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特长,达到生活育人目的。主要做法是:

1.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学校实际确定活动项目。学校设立的13个活动项目都是根据学生的需求、爱好及学校实际确定的,这样便于发挥学生的特长。

2.确定项目辅导员,组建管理网络。每一个活动项目都有一到两个辅导员负责,根据需要还聘请了校外辅导员,如客家木偶项目就聘请了两名校外辅导员。每两个项目有一个学校行政负责,每四个项目有一个校级领导负责,校长对整个少年宫活动项目负责,形成一个金字塔式的管理网络。

3.纳入课堂教学的日常管理。每周的二、四下午第三节和周六上午为学校少年宫活动时间,学校把少年宫课程纳入正常的教学管理,要求每个辅导员制定学期教学计划,每节活动课教案,学生上课点名,学校定期进行活动进度检查等,确保活动有效开展,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达到“生活育人”目的。

三是寓教于乐,解放学生手脑,提升社会育人效果。学校除了组织学生在学校“行知少年宫”,学校后山“行知实验园”实践活动外,还把当地的养鳗场、远山果菜公司、敬老院、茶场等作为学校的实践基地,聘请校外辅导员,定期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在实践中做好四个环节:我“学”、我“说”、我“做”、我“写”,学生由“学”到“说”,由“做”到“写”,通过这些环节让学生由身边的农村、农事感悟生活教育的内涵,积极开展“争做小陶子”、“我为生活添光彩”等主题教育活动,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

同时学校结合校本课程的开发,组织学生开展诵“陶诗”、画“陶画”、作“陶歌”、讲“陶事”等活动,让学生全方位感受陶行知教育思想中的真、善、美内涵。通过引入陶行知思想,借助学校图书馆和新建的乡村少年宫等资源,我校还积极开展“争做小陶子”、“我为生活添光彩”等主题教育活动,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达到实践育人、社会育人效果。

学校无小事,处处是教育。只要我们把特色学校管理各项工作做细做精,特色学校办学质量将不断提高,办学内涵将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2][3][4]陶行知.陶行知全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

上一篇:小学体育选项课教学发展路径研究 下一篇:基于行动导向模式的高职银行会计课程改革浅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