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公司法与刑法之比较

时间:2022-07-02 11:42:30

【前言】浅析公司法与刑法之比较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一)公司法与刑法之交错 公司法与刑法之间的交错,就是指公司法与刑法之间的交叉与竞合。现实中会发现,公司法与刑法之间的交错会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并给司法实务带来了困惑,很难区分罪与非罪的界限。而就公司法与刑法之间的交错问题,从部门法的内部出发,以法律...

浅析公司法与刑法之比较

摘 要:刑法罪名的成立大多数是以违反其他部门法的相关规定并达到一定程度才能构成。我国刑法分则中规定了公司法领域中的虚假出资、抽逃出资罪。经过分析,能够清晰的判断出二者之间的行为程度和危害后果大小,并以横向和纵向的角度来探讨二者之间的内在关联性和特殊性,一起寻求区分二者之间有关“罪与非罪”的程度判断难题。

关键词:行为;侵权;责任;关联性

公司法属于商法的范畴,鉴于我国现行民商一体的观点,在文章的论述中,对于法益的侵害,以民事责任、民事侵权等概念来分析、比较与刑事责任的关系,不在区分民事责任与商事责任之区别。公司法与刑法比较,主要针对二者之间的关联性,从法律和构成要素的角度进行分析,以期寻求二者之间的重合与独特性。

一、从法律的角度分析二者之间的关联性

法律规范并不是彼此毫不相关地并存着,彼此之间有各种相通性。发现个别法规、规范之间的脉络关系,以系统的形式将其表现出来,对我们了解二者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二者之间的关联进行分析,可以把握二者之间的交错性和独特性。

(一)公司法与刑法之交错

公司法与刑法之间的交错,就是指公司法与刑法之间的交叉与竞合。现实中会发现,公司法与刑法之间的交错会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并给司法实务带来了困惑,很难区分罪与非罪的界限。而就公司法与刑法之间的交错问题,从部门法的内部出发,以法律条文为根据,从理论上分析二者之间交错的表现。

1、调整对象上的交错

任何一个部门法都会有自己的调整对象,并对一定的社会关系进行调整。就公司法而言,调整的是特殊商事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就刑法而言,我国刑法理论的通说为社会关系说。在国外刑法理论上,刑法规范调整的对象,几乎涉及所有其他法律调整的范围。[1]当然并非所有的社会关系都为刑法调整,但毫无疑问,刑法所调整社会关系非常广泛、复杂,关联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通过对刑法第159条与公司法第28条和第83条的分析,显而易见,二者之间所调整的社会对象存在交错之处。

2、规范上的交错

刑法与公司法在规范上的交错,主要表现为刑法将公司法规范作为犯罪成立的构成要素。我国刑法的罪状有叙明罪状、简单罪状、引证罪状和空白罪状之分。一般认为,空白罪状,即引用同一法律中的其他条款来说明和确定某一犯罪构成的特征。刑法中设置的大量空白罪状使刑法与公司法在规范上产生交错。比如,虚假、抽逃出资罪的成立前提是“违反公司法的规定”。在空白罪状中,所参照、援引其他的非刑事法律规范,能够对犯罪构成起着补充、说明的作用,并为区分罪与非罪提供法律标准,是否违反有关法规或规范的规定就成为判断是否构成犯罪的关键前提。将违反公司法的规定作为犯罪成立的基础条件,这无疑体现出公司法与刑法之间的交错。在这种交错的情形下,刑罚的启动要以是否违反公司法的前置性判断为前提,而这也体现出公司法等法律、法规对刑法的制约。[2]

3、行为上的交错

在我国刑法中有“无行为则无犯罪也无刑罚”的不成文规定,行为在刑法中处于基础性的地位,即行为人故意或过失的实施有危害社会且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在公司法中,行为同样重要,通常将行为分为法律行为和事实行为。犯罪行为与公司法上的行为尽管是两种性质完全不同的行为,但构成要件上的相似以及相互之间的牵连关系使得两者常常会发生交错。有关行为上的交错,将公司法中的行为归入民法的行为之中进行论述。所谓民刑交错,是指不同行为分别侵犯了刑事法律关系和民事法律关系,但不同行为之间具有一定的牵连关系,以及同一行为同时侵犯了刑事法律关系和民事法律关系或者侵犯的法律关系一时难以确定是刑事法律关系还是民事法律关系的现象。[3]这种交错现象,是行为人实施的行为特殊到一定程度,在刑事规范与民事规范接触边缘发生摩擦、碰撞的结果。

4、法律责任上的交错

法律责任是指人们对违法行为所应承担的法律生的责任。在公司法上,行为人实施了违法行为,侵犯商事主体权益而应承担的否定性法律后果即为民事责任。在刑法上,行为人因实施前款规定的违法行为,并造成危害后果,所承担的否定性评价和不利后果即为刑事责任。公司法与刑法在调整对象和行为上的交错,必然导致在法律责任上的交错。其一,民事责任与刑事责任的重合,指同一法律事实分别违反了不同法律部门的规定,将导致侵权责任与刑事责任的并存的现象。[4]当公司法与刑法分别对虚假、抽逃这些行为进行评价时,就会产生法律责任的重合问题。其二,民事责任与刑事责任的并存,是指主题的同一和对象的同一而产生的民事责任与刑事责任的并存。

(二)公司法与刑法独特性之比较分析

独特性是某一事物区别其他事物的内在属性。就公司法与刑法相对比,折射出不同于对方的独特性。对二者进行分析,在立法和司法上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公司法的第一次性与刑法的第二次性

公司法的第一次性与刑法的第二次性的区别主要是从公司法与刑法在整个法律规范体系中所调整的顺位而言的。所谓公司法的第一次性,是指公司法针对民事违法行为所实行的第一次调整;而刑法的第二次性,是指刑法并非以所有违法行为以及所有违法行为人为对象,而是在公司法等法律、规范调整的基础上所进行的第二次调整。在这些法规中,刑法是公司法的保护法,具有二次规范的特性。虚假出资、抽逃出资罪就是建立在公司法对其管束无效并愈演愈烈的情况下,才发展成需要通过刑法的强制性进行处罚。

2、公司法的矫正性与刑法的惩罚性

公司法的矫正性与刑法的惩罚性,是指从二者的法律效果角度而言。根据内容上的不同,法律效果可以分为民事责任、行政责任与刑事责任。民事责任是指行为人因违反公司法上的义务关系而应承担的不利后果;而刑事责任是指行为人因实施犯罪行为而遭受的国家对其进行的否定性评价。将二者进行比较,民事责任是通过对受害人的损失进行弥补,使其恢复到没有受到损害之前的对等状态,消除因民事违法行为所造成的经济上的不平衡;刑事责任的目的在于对行为人以报复,并防止将来恶害再发生。由此可见,民事责任的突出特征表现为补偿和复原机能的矫正性;刑事责任的突出表现特征表现为制裁性、惩罚性的报应机能。

二、从构成要素的角度分析二者之间的关联性

公司法与刑法都是通过解决社会冲突以保护特定利益,但为了适用法律在社会控制中的多种功能需要,民事案件与刑事案件应当具有不同的规制意义。[5]比较公司法与刑法的理论构造,从侵害行为、损害事实和行为人的主观状态这三个层面,分析它们在公司法和刑法中不同的归责意义。

1、侵害行为

侵害行为是指实施违法的侵权行为或违约行为。侵权行为本质上是一种民事违法行为,与犯罪行为在性质、构成以及对法益的侵害程度上,都有很大的不同,但侵权行为与犯罪行为并不是非此即彼的排斥关系,许多犯罪行为本身就是严重的侵权行为。严格意义上来说,侵权行为与犯罪行为之间并不是不可逾越的,二者之间具有一定的相通性,存在着“罪与非罪”的界限问题。虚假、抽逃出资是一种背信行为,由于其危害后果不同,违反的法律规范也不同。刑法第159条规定:“公司发起人、股东违反公司法的规定未交付货币、实务或者未转移财产权,虚假出资,或者在公司成立后又抽逃其出资的…”,此行为与公司法中的违法行为是相同的。因此,此条文在公司法和刑法中的规定是相同的,只是公司法注重对可能发生后果的一种提前弥补,也是对先前行为的一种补救;而刑法是对公司法对前述行为无效或者严重违反公司法的情形所采取的惩罚制裁措施。

2、损害事实

在公司法与刑法中,侵权行为和犯罪行为都是违法行为,都在客观上给个人和社会带来损害,本质上是对法益的一种侵害。由于利益具有客观性,因此在具备一定条件下,法可以促进一定利益的形成和发展。[6]所有的法都是保护法益的,由于利益的复杂性以及违法行为的差异性,相同的利益常常由多种法来保护。与公司法不同的是,刑法保护的利益范围要广,更具严厉性。只有当公司法对某种不法行为的处理不足以抑制该不法行为,导致该行为造成侵害法益的后果或者有严重之侵害趋势时,刑法才将此严重行为或结果规定为犯罪。就公司法与刑法在法益保护的关系上,并不是简单的各自处理自己范围内的违法行为,而是在公司法难以处理时,才会通过刑法的强制力进行处理。当然在法益的救济和保护上,民事侵权与刑事犯罪在一定范围内是重叠的,二者对法益的保护方面又是相互补充、彼此独立的。

3、责任归属

连接法律主体与违法行为及违法效果的相关关系,就是归责的主要作用。公司法以保护个人法益为主要出发点,通过对损害的赔偿,使被害人的权益得到补救,使其获得相当程度的保护。在公司法和刑法上,归责是将违法行为、违法后果以及主体的违法事由相结合。在民事侵权赔偿和刑事责任的规范关系中,可以依靠责任归属进行完整的说明论述。可见,归责是法律借以确定刑民责任归属的根据,归责体系更是决定刑法和公司法的立法结构的直接因素。侵权行为和犯罪行为毕竟是由两种功能迥异的法律加以调整,在法规范上,刑法界定故意和过失,公司法界定过错,在民事侵权案件中,过错理论涵盖除故意和过失之外的其他过错标准,而非仅区别故意和过失。比如,在虚假、抽逃出资的行为中,在刑法的范畴内界定,需要考虑故意和过失两方面,在公司法的范畴内界定,除故意和过失两方面之外,还要考虑义务的归责,即无过错的责任归责原则。依据实行行为和其损害事实能够判断出民事责任的归属,在此基础上,对行为人的主观恶性进行判断,能够明确刑事责任的归属。二者之间的责任归属再一次因行为人的主观方面的有无得以论证。

4、责任承担

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两种责任根据各自的社会机能,逐渐被区分开来。刑事责任是指犯罪所引起的法律效果,是和民事上的“侵权行为制度”相对应。在侵害财产的场合,有成为刑罚对象的犯罪行为和只是成为损害赔偿对象的侵权行为之分,和作为刑事责任前提的犯罪有相当部分重合的是侵权行为这一要件。因虚假出资、抽逃出资的行为,需先承担民事责任,由于行为违反公司法的相关规定,并造成严重后果,才可能构成犯罪,才能判处刑罚处罚。民事责任的基础在于法益侵害的发生,无损害既无赔偿,其范围只能以已经发生的损害的程度为基础,并注重将利益侵害的影响降至最低甚至消除。相反地,刑罚尽管具有报应的目的,但是刑法对法益的保护并不是直接指向利益本身,而是指向导致这一利益的行为和行为人。损害赔偿是直接保护被害人利益服务的,因此,应当最大限度的确保这种目的的实现。因此,在过错责任的原则上又发展了无过错责任。对于刑法的适用,应以力求最小的支出,获得最大的社会效益。凡是可以用其他法律来抑制违法行为,就不应当将其规定为犯罪。严格区分责任承担的界限,有利于区别“罪与非罪”的界限,防止法律的滥用,充分保障行为人的自由。(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法学院)

参考文献:

[1] 〔意〕杜里奥・帕多瓦尼.《意大利刑法学原理》[M].林译.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2页.

[2] 朱铁军.《刑民实体关系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77页.

[3] 刘建国.《刑事诉讼中的刑民交错现象及其法律规制》[J],载游伟主编:《华东刑事司法评论》[M].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183页.

[4] 王利明.《论责任聚合》[J].判解研究2003年第2期.

[5] 周雪梅.《刑事犯罪与民事侵权比较研究》[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1页.

[6] 孙国华.《法理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89页.

上一篇:体育课堂教学对发展学生健康人格的作用(文献综... 下一篇:云南蒙古族卡卓禁忌语亲属称谓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