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时间:2022-07-02 10:41:44

浅谈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执教几年来,最大的感受是学生视写作为畏途。每次作文练习学生绞尽脑汁,痛苦万分。对于藏族学生更是如此,一说要写作文,几乎每个学生无从着手。作文果真如此痛苦吗?又是什么原因造成如此状况呢?有人认为学生缺乏生活的体验,不会观察生活、积累素材。开始我也是认为如此,教学生去积累素材,可实际效果并不如人意,这不能不会令人怀疑以前的做法。后来我想,恐怕根本原因在于我们平时要求学生作文时,忽视学生的个性,使学生缺乏写作的兴趣。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霍林斯基说:“每一个儿童就其天资来说,都是诗人,只要在教学方法上打开创作的源泉,就能使诗人的琴弦发出美妙的乐声。”看来,要改变学生苦不堪言的作文状况,就应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呢?

一、兴趣是良师,生活是源泉,情感是升华

孩子们每天背着沉重的书包,在“两点一线”的狭小空间里简单而机械地进行直线运动,他们的目光聚焦于方形的黑板,聚焦于老师慈爱中透着严肃的面孔,他们有多少时间能将自己的视线拓展到外面的世界中?又有多少机会去感悟社会这个万花筒的多面性呢?

社会是写作的基石。文学作品一旦离开生活这片沃土,一旦缺少生活的真实,它只能是一张无字的白纸。同样,孩子们缺少对生活的理解,他们又怎能写出真情实感的文章呢?他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模仿、编造;编造,模仿。

一次一次的掩卷沉思,激活了我教学的灵感。那是一堂以“成长”为话题的作文课上,我带着多日的沉思与感悟在黑板上写下我的第一个尝试――让记忆带你去写作。也许是出于新鲜,也许是有了兴趣,学生们很快进入了思考的状态。成长中的点点滴滴为孩子们开启了记忆的闸门,寂静的课堂很快为学生酝酿了回忆的美酒。一阵回忆之后,孩子们进行了最真实的交流。在这里,他们悟出了成长的真谛;在这里,他们觅见了写作的灵感;在这里,他们发现了写作的乐趣,初次体验到了写作的甜美。

有了这个开端,学生们写作的兴致也高了。紧接着,我大胆尝试着我的第二个设想――到街头巷尾中去发掘写作的素材。让曾经某个不期而遇的人成为你笔下的主人,让曾经擦肩而过的面孔成为你笔下最熟悉的陌生人。于是,你会发现,那个卖菜的小商贩那粗糙的大手中折射着人性最柔嫩的光环,那个卖臭豆腐的大叔浑身上下散发着诱人的香气,那个补鞋的老人手中的一针一线都缝补着慈祥的爱……这些社会生活中所谓的“小人物”,他们在不起眼的街巷中,默默无闻地服务于社会。我们要善于发现他们的可爱之处,这样,我们习作中便处处流露着真情,处处散发着人性的光芒。随后,在他们的文章里,虽然也出现或多或少的语病,但是我发现一种真实的情感在他们的文字间流淌。

写作即生活,生活即写作。渐渐地,孩子们发现写作其实很简单,只要你留意生活,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会成为你写作的源泉。从这以后,每到周五,当我走进教室的瞬间,我总能发现学生眼里有一种期待――那是对写作课的一种期待――这种期待源于写作的兴趣。。

二、用技巧去表现,用细节去点缀,用语言去浇灌

兴趣让写作的课堂有了生机。我听到了一种声音,一种从孩子们的笔尖流淌出来的真实的哭声、笑声。这种声音的名字真实。虽然,以他们目前的水平,他们手中的那支笔还很稚嫩,但是,从他们坚定的目光中,我看到了写作的希望。

教材中选入的都是名家之作。只要语文教师勇于挖掘,其实每篇课文都有作家独特的写作技巧。所以,我把语文课堂变成学生提升技巧的最佳平台。我带着学生一起品读作者情感,我让学生自主挖掘作品中写作的亮点,并在课堂中进行举一反三,迁移运用。

生活即细节,写作中更离不开细节的点缀。可是,怎么让学生明白细节在写作中的妙处呢?细节是为了让主题更加鲜亮的一种写作技法。没有细节的文章犹如没有装修的毛胚房――四周黑压压的,没有光亮。细节是文中燃起的一团火,它可以照亮毛胚房漆黑的四壁,可以燃起作者的思想、文章的灵魂。我还举出这样的例子:寂静的冬夜,你还在灯下写作业,这时,母亲给你端来飘香的酥油茶,这是一种简单而少细节的叙述,叙述中表达了平平的母爱;同样,还是在灯下,母亲又端来了飘香酥油茶,借着灯光,你用细腻的笔法描写了母亲粗糙的大手,刻画了母亲眼角的皱纹,点染了母亲黑发中闪烁的几根银丝,还融入了酥油茶蒸腾的热气,弥漫的香气。这时,在飘香的酥油茶中,同样是歌颂母爱,后者中母亲的爱显得更加鲜明,更加伟大。这,就是细节的魅力。

三、在自信中成长,在修改中提升

为了让学生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我在评语批写方面也讲究一定的技巧。以前,我总是埋头苦改,在学生的批语中罗列一大推毛病。其实,这种“吹毛求疵”的工作态度苦了自己,也苦了学生。试想想,在没有兴趣导航的背景下,在缺少赏识的前提下,学生会乖乖的“拜读”老师的指责吗?我改变了从前爱挑毛病,批评打击的评语方式,尝试着用赏识的语言去激发他们的兴趣。一方面,我不失时机地挖掘他们习作中的闪光点,并给予肯定。另一方面我委婉地给学生指出存在的问题,并提醒进行修改。每次写作课上,我让学生利用一些时间先品味老师给自己作文写的评语,然后再让他们相互充当读者,交换着看别人的习作,看完以后还要求他们写上自己的感悟。每每此时,那些被争着“拜读”的作文的原创者总有一种成就感,看着同学给自己的赞语,孩子们如同看到自己忠实的“粉丝”给自己的签名,是那样的自信,那样的快乐。那些被“光顾”机会较少的同学虽有些失落,但并不气馁,他们似乎在期待着下一次的成功。“文不厌改”,“修改出佳作”,每次作文课后,我总要挑出一部分作文让学生修改再修改,重写再重写。为了让学生“晓之以理”,我循循善诱,用欧阳修等古代文人不耻下问,反复推敲诗文的故事,让他们明白老师的良苦用心,明白“玉越琢越美,文越改越精”的道理。这样,学生也就“乐修乐改”了。

总之,生活是写作的基础,兴趣是成功的良师,快乐是写作的动力。学生们收获了写作的自信,而作为教师的我,也收获了源自学生的那一份感动,那一份快乐。与学生一起写作的日子,阳光灿烂。

上一篇:当前高职音乐课堂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下一篇:浅谈学生写作兴趣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