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资源运用例谈

时间:2022-07-02 08:57:43

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资源运用例谈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同时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而且学生资源在教学中具有“亲和性”,即资源内容的选取与表达形式学生比较熟悉,容易接受并引起思考.

教师若能将学生视为重要的教学资源,善于捕捉、开发与利用好学生这一资源,就能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潜能,增强学生主动学习和发展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利用学生生活资源、学生实验活动资源、学生错误资源、学生课堂生成资源四个方面的资源进行教学探索和实践,积累了一些经验.

1 以学生生活资源为教学素材,提高物理课教学实效

新课程要求课程的设置应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从身边熟悉的生活现象中去探究并认识物理规律.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将学生熟悉的、贴近学生实际的生活素材引入课堂,一方面能使学生感到课堂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另一方面也增强了学生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如在讲授机械效率时,课本(粤教沪科教版,九年级上)是以滑轮组为例,来讲解什么是有用功、总功、额外功和如何提高机械效率.但学生对“滑轮组”不太熟悉也不感兴趣,若以此为例,就加大了学生与物理知识的距离感,让学生觉得物理知识很深奥也很繁琐,从而产生对物理课的畏惧感,自然而然地讨厌学物理,物理课堂教学效果自然也就很糟糕.

但如果以学生的生活资源为教学素材,就能大大拉近学生与物理知识的距离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讲机械效率时,笔者曾利用“一位肥妈爬上五层教学楼给小明送鸡汤”这个生活事例为例,请学生分析在这过程中,哪些是有用功,哪些是额外功,哪些是总功.学生一听到这样的事例,立刻就想到自己的妈妈给自己送汤水的情形,感觉很亲切很自然,这个例子对他们来说太有意思了.他们的思维非常活跃,积极回答,一下子就把有用功(把汤提上五楼所做的功),额外功(肥妈自己爬上五楼和提保温盒上五楼所做的功)和总功给找了出来.这时,教师再把知识难度再提高一点,请学生分析如何提高“肥妈送汤”的效率,许多学生都能分析出在额外功一定时,增加有用功(多一点汤),又或者在有用功一定时,减少额外功(用一个轻一点的保温盒).更有一些让人意想不到的答案:“让肥妈去减减肥吧!”这样一来,一个教学的难点在一个学生熟悉的事例中轻松地解决了.

又如在教授“惯性的利用”这个知识点时,课本和练习册上往往会以“斧头松了,将斧柄往地上锤几下,斧头就会套紧在斧柄上”为例来讲解.但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他们没用过斧头,对斧头一点都不熟悉,这让教师不得不花上大量的时间来解释,而且说了半天,还会有部分学生觉得太难了,听不懂不想听.如果以学生熟悉的事物――打扫教室用的“扫帚”为例,来讲解扫帚头松了,可将扫柄往地上锤几下,扫帚头就会套紧在扫柄上了,这个事例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就常常遇到过,一点陌生感都没有,一下子就接受并理解了这个知识.

许多物理知识都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很多物理知识点都以学生身边的事例为教学素材,拉近物理知识与学生生活的距离,让物理知识生活化、生动化、简单化,让学生感兴趣地去学,可以大大提高物理教学实效.

2 适当增加学生实验活动资源,提高物理课教学实效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和科学思维相结合的科学.教育学认为:只有学生亲自看过、做过、感受过的东西,学生的兴趣才浓厚、印象才更深刻.但现有教材有些章节只有实验演示,学生仅靠听和靠想象是无法突破知识难点的.因此,在教学中适当增加学生的实验,可以让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对物理知识的内涵感受更深.

如在教授固体压强时,教材上只安排了一个教师演示实验,将小方桌正放、倒放、加上重物正放在海绵上,让学生通过观察海绵下陷的深浅来得出“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受力面积大小有关”的结论.这种教师演示实验,学生只是作为观众去看,而未能亲身参与体会,兴趣不强,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增加学生实验活动,让男同学与女同学比赛钉钉子.第一次比赛用相同的钉子,结果自然是男同学组胜出,从而得出:“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大”的结论.第二次将男同学那组的钉子的尖端弄平,结果是女同学组胜出,从而得出:“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大”的结论.学生参与度高,难点也就轻松突破.

3 捕捉学生错误资源,提高物理课教学实效

学生的练习题错例往往反映的是多数学生对物理知识理解的误区,非常具有代表性,抓住这些错例的点拨机会,往往会起到以一当十的效果.在教学中,笔者常常会把学生做错的、有代表性的题,直接用实物投影投到屏幕上,当作一道“例题”来请学生分析其对错.由于这例题是出自班上的某位同学之手(姓名一般不公布),对于学生来说,没有课本上例题的生硬性和高深性,部分学生自己的答案还会与错例一模一样,很有“亲切感”.所以学生一般对于这种“例题”很感兴趣,懂得“例题”错在哪里的学生会积极发言;做错了、不懂的学生也会很认真地听同学的分析、点评.这样一来,学生对于这个错例印象深刻,老师基本上不用再强调,学生也就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了.

例如在教平面镜成像作图时,有这样一道题目:

如图1,请利用平面镜成像特点,将物体ABC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画出来.

在学生做题的过程中,有不少学生画成了图2所示的情况.怎样纠正学生的错误并让学生印象深刻呢?笔者的做法是把学生的错误作图练习(图2)直接投影在屏幕上,让学生点评.学生兴趣浓厚,畅所欲言,指出了图2中的所有错误:“像与物的连线没有与镜面垂直”,“虚像应该用虚线来画”,“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不相等”,并得出正确作图答案(如图3).这样的讲解,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无论做对还是做错的学生都对这个“例题”印象深刻,此后很少犯同样的错误,这样比起老师在课堂上反复强调如何正确作图效果好多了.

4 巧用学生课堂生成资源,提高物理课教学实效

探究学习离不开问题,可以这样说,探究学习是以问题为中心的,问题是探究学习的核心.恰当的问题,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进学生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上,学生常会提出一些与课堂内容相关的问题.这些学生问题的提出是有其课堂动态生成原因的,正是其对课堂教学内容的认真思考得来的,对课堂教学具有积极促进作用.而且,从学生角度提出的问题,更贴近学生的思维特点,符合学生的学情,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进学生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老师若能耐心倾听学生提出的问题,利用这些学生课堂生成资源进行教学,不但能解决学生理解的误区,更能提高课堂实效.

例如,在探究串联电路的电压关系这一课,笔者在做演示实验时,无意中用了两个相同的小灯泡进行实验,测出的电压U1=U2,U1+U2=U总,学生总结串联电路的电压关系时,除了得出正确的结论:“串联电路两端的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路两端的电压之和”之外,有学生说:“串联电路各部分电路两端电压相等.”学生的这个错误结论,刚好也是本节课需解决的一个知识点,笔者因势利导,引导学生探究“串联电路各部分电路两端电压是否相等”.学生们通过小组的热烈讨论后,选择器材,设计实验进行探究,最终得出了正确的结论.整个探究过程学生积极投入,不但解决了串联电路电压关系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更解决了学生理解的误区,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切实地提高了课堂的实效.

衡量一堂课成功与否,不在于教师讲得是否精彩,而在于学生学得是否主动积极,是否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笔者深深感到,在物理课堂上,要善于利用与学生学习、生活等有关的各种资源,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才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变得生动而有吸引力,从而提高物理课堂教学的实效.

上一篇:初中物理学案式教学的实施策略研究 下一篇:最近发展区理论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