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立功与个人立功之比较分析

时间:2022-07-02 07:01:07

单位立功与个人立功之比较分析

摘要:作为刑法立功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人立功方面刑法规定的量刑、减刑及免罪情节都比较清晰。与之相比,单位立功的范围、成立条件、刑事责任等刑法规定的则不甚明确,本文对此进行了比较分析,力求理清单位立功在以上方面的特殊性。

关键词:单位立功;个人立功;罚金刑;刑罚裁量

中图分类号:D9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10)005(C)-0077-02

所谓立功,是指犯罪分子揭发他人犯罪行为,查证属实,或者提供重要线索,从而得以侦破其他案件等对国家和社会有突出贡献的行为。根据立功主体身份的自然特征,可以将立功划分为自然人立功与单位立功,二者在成立范围、成立条件、刑事责任方面存在差异。

一、单位立功与个人立功成立范围的分析

我国现行刑法规定的立功有四种类型:死缓执行期间的立功(刑法第50条)、刑罚裁量阶段的立功(刑法第68条第1款)、刑罚执行阶段的立功(刑法第78条)、战争期间的立功(刑法第449条)。无疑,自然人犯罪主体均可以成立这四种类型的立功,那么通过自然人的特定职务行为也可以实施立功行为的单位可以成立哪种类型?

关于单位立功存在的阶段问题,刑法学界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单位立功仅仅存在于量刑阶段,是同自首、累犯、数罪并罚相并列的一种重要的刑罚裁量制度,主要的表现方式是犯罪分子揭发他人犯罪行为,或提供重要线索从而得以侦破案件及协助司法机关抓捕其他犯罪嫌疑人等行为。另一种观点认为,单位立功可以存在于量刑和行刑两个阶段,刑罚执行阶段的立功是减刑的重要依据,其主要表现方式有阻止他人重大犯罪活动,检举监狱内外重大犯罪活动,发明创造或者重大技术革新,在日常生产、生活中舍己救人,在抗御自然灾害或者排除重大事故中有突出表现,对国家和社会有其他重大贡献等。

笔者赞同第一种观点,认为单位只能成立刑罚裁量阶段的立功,而不可能成立其他类型的立功:

1、自然人的行为在符合刑法规定的情形下,可以成立死刑缓期执行期间的立功。但对犯罪单位只能判处罚金,不存在对其判处死刑的可能。所以,单位不存在死刑缓期执行期间立功的可能性。

2、单位犯罪中的直接责任人员在刑罚执行过程中不可能再代表单位,因而其立功行为不可能上升为单位的整体行为而成立单位立功。此外,从刑法第78条的规定来看,减刑只能适用于被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不适用于附加刑,故我国刑法中并不存在刑罚执行过程中的单位立功情形。即个人立功可以存在于量刑和刑罚执行两个阶段,单位立功只能存在于量刑阶段。[1]从罚金刑与减刑制度之间的关系来看,对某一刑罚适用减刑,前提条件是该刑罚存在一个持续、接连不断的过程与状态,为促进犯罪人在该刑罚执行过程中积极改造,才考虑适用减刑。依据目前我国罚金刑的立法规定及精神,罚金刑本身不存在一个接连不断的行刑过程;即使附加判处罚金的,主刑有一个持续、接连不断的行刑过程,罚金刑也没有。所以在目前情况下,不存在对罚金刑适用减刑的前提条件。[2]因此,在刑罚的执行阶段,也不可能存在单位立功。

3、战争期间的立功,其适用对象是“被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没有现实危险宣告缓刑的犯罪军人”。从体系解释来看,此处的“犯罪”指刑法分则第十章规定的军人违反职责罪。“由于刑法并未规定单位可以构成军人违反职责罪,根据罪刑法定原则,单位就不可能实施军人违反职责罪,因而犯罪军人的戴罪立功行为只能认定为纯粹的个人行为,而不可能上升为单位的整体行为。”[3]因而单位不可能成立战争期间的立功。

二、单位立功与个人立功成立条件的比较

由于单位立功仅存在于刑罚裁量阶段,且要通过单位成员来具体实施,因而在表现形式上与个人立功相比有其特殊性。

1、时间条件

根据《关于处理自首和立功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有关规定,在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正在服刑的罪犯到案之后至刑罚执行完毕之前,均可能成立自然人立功。但是,单位立功的时间只能是单位到案之后至法院判决宣告之前,因为单位只能成立刑罚裁量阶段的立功,不能成立其他类型的立功。

对于单位到案的理解,就自然人而言,通常是指犯罪分子因犯罪而自愿地将自己置于有关机关或个人的控制之下或者被司法机关控制之下,等待着国家的进一步审查和裁判的状态。可见对自然人,无论是主动归案还是被动归案,“到案”都以其人身自由受到控制和支配为标志。但单位不同于自然人,单位是人格化的社会组织,并不具有自然人的人身属性,无所谓人身自由。“相对于自然人的到案标志,单位的‘到案’,应当以有权机关根据需要对犯罪嫌疑单位采取相应的经济性的或行政性的强制措施为标志。”[4]但司法机关对单位不可能采取任何强制措施,包括禁止或限制其经营活动,因而司法机关对单位的控制也就无从实际实施。笔者认为,鉴于单位犯罪责任主体的双重性,司法机关虽然不能对单位采取强制措施,但可以对单位犯罪中的直接责任人员采取强制措施,可以将直接责任人员的到案视为单位的到案。

2、主体条件

在刑罚裁量阶段,个人立功的主体,只能是作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个人。同理,单位立功的主体则只能是作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单位,但与自然人立功不同的是,单位立功只能表现为单位成员的立功行为,包括单位犯罪中经单位集体或者决策机构决定委派对犯罪负有直接责任的人员实施的立功行为和其他未参加犯罪的单位成员实施的立功行为,这两种情形的区别在于:“由直接责任人员实施的立功行为在归属上具有双重性,其既是单位的立功行为,也是个人的立功行为;由其他未参加犯罪的单位成员实施的立功行为在归属上则具有单一性,即仅仅是单位的立功行为。”[5]

3、实质条件

刑法中关于立功特定的内容形成了立功成立的实质条件。其内容包括:(1)检举、揭发他人犯罪行为,经查证属实的;(2)提供侦破其他案件的重要线索,经查证属实的;(3)阻止他人犯罪活动的;(4)协助司法机关抓捕其他犯罪嫌疑人的;(5)具有其他有利于国家和社会的突出表现的。

自然人立功的成立除上述内容外,没有其他特殊要求,但单位立功中单位成员的立功行为要上升为单位的立功行为,必须基于单位的意志。单位成员身份具有双重性,其既是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自然人,又是单位组织体的组成部分,是单位拟制人格的载体。因此,单位成员所实施的行为性质,究竟是纯粹的个人行为,亦或还同时代表单位,则往往不易区分。如前所述,如果该行为体现的仅是单位成员的个人意志,则只能认定为个人的立功行为;如果该行为不仅体现了个人意志,还体现了单位的整体意志,则应认定为是单位的立功行为。

三、单位立功与个人立功在刑罚处罚上的差别

根据我国《刑法》第68条的规定,对个人立功的从宽处罚有以下3种情形:1、有立功表现的,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至于“从轻”还是“减轻”处罚,可以根据犯罪分子自身所犯罪行为的性质、情节、后果以及立功的具体表现酌情决定。2、有重大立功表现的犯罪分子,可以减轻或者免除处罚。至于适用减轻还是免除处罚,同样可斟酌上述情形决定。3、犯罪后自首,又有重大立功表现的,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在此情况下,对犯罪分子在适用刑罚时,无论其所犯罪行多么严重,都必须考虑予以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单位立功也应该享有立功的法律效果,即可以得到一定的从宽处理。但刑法只对单位规定了罚金刑,则对单位立功予以减轻处罚就与个人立功不同。有的学者认为,根据《刑法》第68条规定,既然对(个人)立功的处罚分为从轻、减轻和免除三种,那么最好把立功本身也相应地分为3种,使立功的3种和处罚的3种一一对应,以示区别对待。单位立功可分为一般立功、重大立功、特别立功,它们分别对应从轻处罚、减轻处罚和免除处罚。[6]也有学者认为,由于我国刑法对犯罪的单位只设定了单一的不确定的罚金刑,对其判处罚金刑不存在减轻处罚的问题,只能依情况而予以从轻或免除处罚。所以,对立功的犯罪单位,可从轻处罚,犯罪后自首又有立功的,应当免除处罚。[7]

从我国刑法立法规定来看,对于犯罪单位的处罚有两种:一是笼统地规定“对单位判处罚金”,但是并没有进一步规定罚金的具体数额、档次、幅度等。刑法中绝大多数条文都对单位罚金刑做了这种类型的规定。在这种情况下,对犯罪单位只可能适用从轻或者免除处罚,不可能适用减轻处罚。二是根据单位犯罪危害程度的不同,分设了不同的档次、幅度的罚金刑。如刑法第190条的规定。在这种情况下,对犯罪单位既可能适用从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也可能适用减轻处罚。

在具体案件中,要正确区分单位立功和个人立功的情形,公正、客观的进行刑罚裁量,使犯罪分子罚当其罪。

作者简介:武妍,女,河北保定人,河北大学政法学院2008级刑法学研究生。

上一篇:我国国家机构膨胀的成因剖析 下一篇:新时期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