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室内专业课程设置与教学转型研究

时间:2022-07-02 04:45:41

高职室内专业课程设置与教学转型研究

摘 要:高职艺术设计教育只是一个新生事物,其教学方式还处在探索阶段。我们要用现代的科学观和人文艺术观对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法和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大胆的探索与创新。高职院校要打破学科体系的约束,走“工学结合”之路,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质量的好坏,关键是看办学是否广泛开展校企合作,项目带实训,以生产性实训的方式使学习情景接近真实的工作环境,学生学习的知识与技能是否有针对性和实用性,毕业生是否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是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试金石。因此,打通科学壁垒,整合专业资源,优化课程结构,完善教学模式,构建综合化课程体系,成为我们发展高职艺术设计教育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高职职业艺术设计教育;课程设置;社会需求;专业定位;项目工作室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9-0228-03

一、师资状况

从目前情况来看,艺术设计教育师资有四类问题:(1)普通高等院校学生毕业后直接从事艺术设计教育,他们一般有比较系统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2)在一线工作岗位上从事过艺术工作的专门技术人员,具备与工作岗位相适应的技术;(3)既有学历又有实践经验的复合型人才;(4)在艺术领域具有一定声望和特定技艺的艺术家。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改革向纵深发展,高校管理正经历着一场剧烈的变革,对学生的培养正在向着更为科学合理的方向发展。而维系高校发展的前途和命运的师资队伍面临严峻的现实考验。高职艺术教育师资队伍以整体水平、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基本趋于合理。但现有的教师队伍与艺术专业的发展要求也确实存在一些矛盾,主要表现在师资队伍不稳定,工艺设计专业教师结构不合理,引进教师困难等。这些问题导致了部分教师在工作岗位上不能满足学生和社会教育服务的多样化需求。原因如下:

1、教师价值观念的变化,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重新审视自我,调整个人的价值取向。部分教师谋求更高的社会地位和更好的经济待遇,实现自我价值,有一定的现实合理性。因此,高校优秀教师留不住,合格教育调进难的状况,也并非单凭主观愿望就能解决的

2、高等职业教育本身的迅速发展。

快速发展的社会人才需求变化必然带动培养人才的高等院校的自身变革,高校尤其是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生存和发展必然与社会需求紧密相连,因而社会需求成为高校改革的重要依据。高校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的调整必须与教师队伍发展共振,因而师资的结构和管理应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起来。艺术设计专业虽然是有前景发展的专业,但长期以来,单一和传统的教育模式明显与社会需求的某些不适应。比如:艺术设计专业较绘画美术专业更有广阔的择业空间,然而比较高素质美术设计专业的教师一般都是普通高等美术院校培养出来的,他们有比较主流的美术理论基础和美术专业水平。而工艺设计专业教师却仍明显不足,从而导致艺术设计专业在教学中重美术轻设计,自觉不自觉地脱离了社会需求。

二、生源状况问题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全国各普通院校、高职院校合并升级,不断扩招。艺术设计专业已成为热门专业。考生和招生院校在短短的几年内翻倍增长。据报载2006年,中国美术学院报考学生人数突破7万人;2006年河南美术考生达8万人,美术大省山东2006年考生突破16万人。从中央美术学院到艺术学院,从全国重点综合性大学到各级各类大专、职业技术学院、民办学院等学校,基本上都开设艺术设计专业。无疑,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应用型专业走俏,市场的旺盛需求,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艺术设计专业的火爆,促使大量艺术院校不断地扩招。由于艺术生的学费比其他普通专业学生的学费高出很多,许多院校开设艺术与设计专业,更看重的是经济效益,其实很多学校并不具备美术设计专业的办学条件。在艺术设计专业的扩招热潮中,高职院校占有艺术专业招生的半壁江山。在现有的高考招生制度和应试教育模式下,报考职业技术学院的考生比报考普通学院的文化成绩,专业成绩更低,必然出现生源整体素质下降的实际情况。

三、转变理念,合理定位,特色办学

经济结构调整及技术进步迫切需要高等职业教育进行调整和改革。转变理念已是高等职业院校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战略。在设计人才培养的竞争中越来越显得重要。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性人才的需要,已从数量紧缺逐步转向结构性紧缺。因此,培养出有特色具有竞争力的人才,找准合适自身的办学定位尤为重要。找准市场的细分点,将更加符合自身的师资和设备实际,也更有利于学生的就业与发展,同时能更好地满足社会要求。因此,将市场机制和市场理念引入设计教育。可以大大增强艺术设计的实际应用性。目前,根据用人单位的实际要求,需要调整人才的独特才能。作为高等职业教育,它应注重实际岗位上人才的培养,理论知识够用即可,因此,艺术设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使学生清晰的认识到艺术设计理念与社会现实的紧密关系,设计是以服务市场和社会为目的,而不是躲在象方塔里“闭门造车”,办出特色教育才是职业院校的唯一出路。

四、改革课程结构,创办项目工作室

以往,在教学模式上,美术学院,设计专业教学模式是“三段式”既造型基础、设计基础、专业基础三大块。这种教学模式至今仍被大多数普通院校和职业技术学院的艺术设计专业在教学上借鉴和使用。三大块模式在造型基础、设计基础和专业各个阶段中又设计若干自成体系的课程,具有相当的完整性,学生学习比较被动。教学中实践动手能力的训练也被大部分集中在表现技巧和简单的模型制作上,而对于设计本身的实践则流于形式化,表面化,重于学研性。同时,虽然我们的学生在学校期间也参加社会上各种实践项目的设计和操作工作,但是,这种训练带有很大的随机性和片面性。在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下,设计应走向多元,走向实际应用,这种教学模式才适应职业技术教学的特点和教学方向。

1、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为主线,不断优化专业课程体系。

按照职业方向探索室内设计与专业创新培养规律,注重教学过程的互渗互融。突出“做中学,学中做”, 以工作流程及职业能力成长为脉络,与行业企业一道,改革教学内容,优化课程结构,建立“艺术+技术” 工学一体化“项目工作室”课程体系。

2、突出实践教学在课程中的重要地位,以实践为主体的室内设计样板工程或服务引领教学和人才培养。以“项目工作室”引领职业教育活动,构建示统化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与行业企业专家一道制定课程教学标准。将企业生产结构引入课程结构,以室内设计课程或服务为载体设计教学内容和活动,并将职业标准、行业规范。企业标准等及时纳入教学标准。以完成工作任务为中心自组织教学内容,打破传统课程的“线性”结构体系。将原来追求专业知识完整性的纵向结构向完成工作任务所需要的横向结构转移,即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按完成工作任务方式转变成教学课程方式。

3、走“工学结合” 与“项目工作室”课程体系。

课程内容的序化已成为制约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成败与否的关键,按照工作过程的顺序,开发课程,是职业教育课程特色的突破口。校企共建是高职教育课程开始的前提条件。在深入企业调研及获取前期资料的基础上,首先是召开专业课开发研究讨论会,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公司设计总监,一线设计师和己毕业的学生共同参与课程开发与建设全过程。通过多种方式研讨与交流,基本确定课程设置与课程内容的总体方向,并循序渐进地确定课程教学活动方案和课程标准。在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通过项目工作室主讲教师专职结合,实现教学结合零距离对接。对接方案如下:

(一)大学一年级,教学过程在教室完成,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结合自己制定的项目进行学习,如(公装项目、家装项目、监理项目、水电项目、绿化照明项目)等。

(1)从新生一入学就给他们配备指导教师。指导教师由学生所学专业的骨干教师来担任,指导教师要全程指导这些学生的学业直至毕业,教师的待遇与这些学生的成绩就业挂钩。

(2)专业带头人对学生进行入学专业培训,职业观念培训、思想观念培训,让学生真正知道自己该怎样学,学什么,今后做什么,实现教学与就业“零”距离对接。

(3)进入理论教学环节,在教室完成的课程,主要是基础课与专业基础课,教师在课程讲授中,除讲清每门课的作用与课程的联系外,必须引入设计和施工实例,让学生了解设计的整体构思和制作的全部过程,做到理论联系实践的教学方法。

(4)在各教学环节中学生一定会暴露问题,任课教师要建立学生 专业档案,把学生的专业思想,专业技能记录清晰(任课教师和指导教师各留一份),打破学生只有分数档案的现状,形成高职学生的专业档案。

(二)大学二年级,教学过程在项目工作室完成。“双师型”专业教师给学生制定学习目标。

(1)任课教师在学生达到相应的基础能力要求后和学生的指导教师一起,根据学生的专业档案。针对每个学生的爱好,制定实训项目、制定学习任务、制定作业难度、制定学习方向、做到因材施教。

(2)第二学年主要是项目设计专业课,教师在讲授课程理论知识后,必须带领学生在实训室进行仿真设计和施工。真题真做,让学生根据设计的整体构思来进行制作,实现学与用的零距离对接。

(3)在实训室进行真实项目设计,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不可能独立完成的学习任务。必须采用小组的形式来完成,这样既培养了专业技能,同学之间又提高了互相协作与沟通。一个团组由4—5名学生组成,组长由教师或三年级的优秀学生担任。设计项目是由各类设计大赛或设计公司提供,设计是免费的,此项服务是校企合作的基础,小组接了项目必须完成,接受客户检查和评价。每位教师在一学年至少完成二个项目,超额完成获奖励,完不成的则待遇受到影响。

(4)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学生会暴露各种问题,教师和组长要继续填写好学生专业档案,把学生的专业思想,团队协作精神专业实践能力,项目中的贡献记录清晰。

(三)大学三年纵上学期,教学过程在项目工作室完成,指导教师、行业专家、专业带头人、专业骨干教师根据专业档案共同给学生制定目标。

(1)教师在学生达到相应专业基础设计能力要求后,进入项目工作室,根据专业核心课程安排,结合当年人才供需要求,由用人单位,行业专家,专业带头人,专业骨干教师共同给学生制定学习目标。确定学生学习方向。项目工作室负责人,根据岗位能力要求和学生专业档案组织教学,实现工与学的零距离对接。

(2)此阶段课程主要是专业核心课,学生选择项目工作室,项目负责人在指导老师的配合下,安排到相应的项目工作室。工作室教师在理论课程知识讲授后带领学生在工作室进行真实的项目设计和施工。项目仍然以小组为单位,5名学生中推荐一名担任组长,项目工作室教师是小组的总组长,辅导学生完成项目,让学生锻炼创新能力,并体验设计制作与项目运作的全过程。

(3)在实践教学的全过程中,项目工作室教师要继续填写好学生专业档案,把学生的构思,设计成长过程,项目实施过程记录清晰。

(4)大学三年下学期,项目工作室教师跟踪服务,教学过程在职场(学院合作的实习基地,设计公司和学生感兴趣的单位)完成。由设计主管单位给学生制定学习目标。

a.学生完全进入真实的工作环境和公司同事合作,项目工作室指导教师跟踪学生到公司兼职,公司领导监督指导教师,指导教师指导和监督学生,做好填写学生专业档案,把学生的构思,设计成长过程。项目实施过程记录清晰。

b.对以上各个阶段的教学效果进行全面检测;首先从基础课检测培训是否到位,从设计基础课检测基础课是否到位,从专业核心课检测设计基础课;职场或用人单位检测专业核心课,达到从考核上促进工与学的零距离对接。从以上“项目工作室”设计教学改革的培养方案,通过职业培训为学生三年学习指明方向,示范的专业方案为学生提供了能力成长的信息。在项目工作入室的学习为设计实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项目工作室的实践使学生掌握了实际工作方法,提升了沟通的能力和协作精神,项目工作室的实践锻炼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多次真题实践相当于做了多次的毕业设计,使学生的能力得到了提升,在职场和公司的实践教学真正实现了工学零距离对接,指导教师的辛勤付出为学生成长提供了保障。我们相信,完整示范的人才培养模式,为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走向社会,一定会树立一种全新社会形象,扎实有效的教学改革一定能培养出更多的应用型人才,良好的技术技能和综合职业素质,学生将更受社会欢迎。

高职室内设计专业项目工作室设置与创办,主要是解决人才培养质量问题、就业问题,使培养目标的具体化。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规格要靠人才培养模式来实现,而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是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保证。只有合理的课程设置才可以体现高等职业教育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总体规划。建立学生完整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体现学生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创业能力,以达到陶行知先生提出“学以致用”的教学理念。

参考文献:

[1]陈解放.工学结合教育模式可持续发展的理性期待.中国高教研究,2006,(8).

[2]李建奇.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3]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4]吴剑锋,林梅.室内环境设计实训[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9.

[5]马陆亭.德国学术性人才和应用性人才并行培养体系的启示.中国高等研究,2003(3).

[6]戴土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上一篇:漫议语言中的社会歧视现象 下一篇:陈列鉴赏 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