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内部控制监管博弈模型构建

时间:2022-07-02 03:07:04

企业内部控制监管博弈模型构建

一、引言

企业内部控制不力是伴随着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发展而产生的。2008年初,由于法国兴业银行交易员在股票衍生产品交易中违反内部控制制度进行欺诈,造成该行数十亿欧元的损失,导致人们不得不越来越重视内部控制的建设,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企业内部控制不力现象的反思。相关研究人员在调查中发现,在受到证监会等监管部门处罚的上市企业中,有近半数的企业是因内部控制执行不力而造成的。自从2008年以来,我国财政部门和审计等监管部门相继出台了许多内部控制监管制度,如《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意图规范企业的内部控制行为;相应地,2010年,为了促进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施和评价,规范会计师事务所内部控制审计行为,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财政部会同有关部门又制定了《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和《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等制度条例,使得企业内部控制不力现象得到了一定程度地遏制。

对于企业内部控制的研究,国内学者在借鉴国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其研究主要侧重于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构建与评价(王素莲,2005;李小燕,2008),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与比较(杨秀平,2010),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的互动与衔接(程新生,2004;李连华,2005),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关系(谢志华,2007;丁友刚,胡兴国,2007)和内部控制环境的构建与优化(李小云,2009)等方面。但遗憾的是,对于企业内部控制执行不力的研究却少之又少,仅有的一些研究者也只是把监管政策作为研究模型的外生变量来处理,往往忽略了企业内部控制执行不力与法律法规之间的固有联系,导致不能够完整地反映内控控制的内在逻辑与监管政策的有效性及必要性。因此,在中国这个新兴国家的特殊制度背景下来研究企业内部控制行为与监管部门之间的博弈关系,为内部控制监管部门提供一定的决策建议显得更为重要,这也是本文研究的意义所在。

二、企业内部控制执行不力的表现形式

只有对企业内部控制执行不力的表现形式进行深刻分析,才能够真正地做到对“症”下“药”,因此,笔者首先对企业内部控制执行不力的表现形式进行简要的分析,主要内容如下:

(一)会计信息失真 阎达五、杨有红(2001)认为,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是企业内部控制发展的主线,会计控制是企业内部控制的核心。由于企业的经营目标归根结底是以最小的经济代价来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所以,近年来,我国许多企业为了获取更多的额外经济利益,常常人为捏造会计事实,通过篡改会计数据,设置账外账或隐瞒、虚报收入等欺诈行为导致因企业会计工作秩序混乱、核算不实而造成信息失真的现象较为严重。随之而来的不良后果是,最直接的降低了企业的信用,增大了企业发展的风险,严重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尤其是中小股东的利益,进而加重了企业运行的不确定性,严重危害企业与证券市场的可持续发展,并且,该行为还间接掩盖了经济运行中的矛盾和隐患,误导了国家经济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使社会经济资源得不到合理的优化配置,社会的发展和稳定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因此,会计信息失真是企业内部控制不力的重要表现。

(二)内部人控制 “内部人控制”作为现代企业制度的一种内生现象,指的是经理或工人在企业发展过程中获得相当大一部分剩余控制权的现象(黄兴孪、沈维涛,2009)。现代企业制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当内部人受雇投资人经营企业时,由于所有者和内部人目标的不一致,高层管理人员凭借其对企业控制权的掌握,在制定企业发展政策时,往往为了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使本应实现委托人利益的行为逐渐变成侵害委托人利益的行为。陈共荣、佘利文(2009)认为“内部人控制”问题不仅是一个问题,而且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内部控制问题。首先,在一定条件下管理者可能做出违背投资者利益的事情,这就是因“内控不力”而造成的后果。其次,“内部人控制”问题在不同的国家表现形式不一样,如在南斯拉夫主要是职工控制了企业;而在俄罗斯,则主要是经理人员控制了企业,其共同特点是在政治上发生了突然的转折,一时间出现了“权力真空”,内部人得以扩大了自己的权力,这时问题的实质是一种“内控问题”。当更多的上市企业被企业内部人玩弄于股掌之间时,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自然失去其应有的效果,内部控制必然以失灵收场。当上市企业的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监事会不能通过制度性的安排监督、控制高层经营人员,企业“内控”只能落空。

(三)资金流失严重 Johnson等人把大股东转移上市公司资金的行为称作“掏空”,其实质是大股东对中小股东利益的剥夺。对于许多上市企业而言,企业的大股东往往具有对企业的真实控制权,根据经济人假设的说法,任何存在于经济社会中的组织和个人都是利己的,所以,当上市企业的大股东获得企业的真实控制权以后,必然会采取一些措施来为自己谋取更多的经济利润。当控股股东通过金字塔结构和交叉持股方式分离控制权和现金流权,或者担任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且在法律对小股东的保护不到位时,大股东“掏空”行为更为严重。另一方面,由于一些上市企业缺少必要的监督机制,导致挥霍浪费严重,使公司出现巨额亏损,有的上市公司由于财产物资内部控制管理薄弱,加上经济往来中审查制度不健全,造成资产大量流失,应收账款管理混乱,很多公司将潜盈、潜亏、完全无法收回的对外投资和借款等各种名目长期挂在往来账户,不作处理,并且很多企业没有建立完善的财产清查制度,经济部门与财务部门长期不对账,账实不符现象严重。以上做法突出体现了个别企业有章不循,内部控制行为混乱的局面,这种局面急切需要解决。

三、企业内部控制执行不力的原因

根据企业内部控制执行不力的主要表现形式,有必要对执行不力的原因进行分析,主要内容如下:

(一)企业内部控制结构不合理 尽管我国已经颁布了许多关于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法规,但从微观角度来看,真正的实施还需要靠企业自己本身。有调查发现,企业内部控制结构设计不合理是导致企业内部控制不力的重要原因,被调查人员中有接近50%的人员认为因业务岗位设置的缺陷,导致了不相容职务没有分离而授权批准不明确、授权批准层不清、授权批准范围有交叉等设计问题的比例分别达到32.9%、43.0%和30.9%;此外,在信息化会计系统应用效果方面,由于系统本身存在漏洞造成执行效果较差的比例达到23.8%。

(二)企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近年来,由于市场经济迅速发展,企业中的人员队伍迅速扩大,但对企业人员再教育培训却没有及时跟进,有些培训流于形式,根本起不到提高企业人员素质的作用。由于企业管理层在内的众多企业员工观念落后,缺乏现代企业管理的素质,对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重视程度不够,没有把内部控制作为权力制衡、规范工作流程、优化企业发展的措施,没有认识到内部控制是针对单个企业进行自我约束评价的。并且,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实施目标认识还不明确,没有认识到企业内部控制的目标制定与实施是使企业整体运行更有序、更合理,资源配置更有效率的重要途径。

(三)内外部监督缺乏有效性 尽管我国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内部控制监管体系,但由于制度的不尽完善,审计人员不规范执业,加上企业管理制度的分散及流于形式,内部控制监督体系所带来的监督效果还无法达到令人满意的程度。有调查显示,41.4%的企业缺乏专门的风险评估部门或岗位,大部分企业的内部审计部门没有及时发现内部会计控制设计和执行中的问题,并且没有及时与董事会或审计委员会进行沟通,从而造成监控不利。

除上述原因以外,公司治理程度、内部控制环境、企业文化特点等因素也是影响企业内控不力的重要因素。内部控制不力是对我国上市企业内部控制是否有效的一种直接评价。国外的相关研究结论无疑是我国相关研究的重要基础,但如果把外来的方法、经验直接用于我国这个新兴国家的特殊背景下来研究内部控制问题无疑是行不通的。针对上文所分析的内部控制执行不力的表现和原因,结合我国特定的制度背景,运用博弈理论来研究我国企业与监管部门的力量对比,评估企业内部控制执行不力的监管效率,则具有较大的实践意义。

四、博弈模型构建

博弈论是建立在古典经济学基础上的,其主要研究经济行为主体在发生相互作用时如何作出理性的决策以及这种决策达成何种均衡的问题。在内部控制执行不力的监管博弈中,博弈主体主要包括企业和监管部门,在博弈的过程中,企业和监管部门都会根据自身的经济目的做出某些经济行为,然后,双方又会理性地针对对方所做出的经济行为来决定自己的下一步对策,如此可能进行多次,以希望实现双方自身的效用最大化。监管政策往往被看作监管部门的行为载体,监管政策的内容往往体现了监管部门对企业内控不力的态度;同时,企业方面也会根据监管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来预测监管部门的行为,以据此及时调整自己的经济行为。在构建企业和监管部门的博弈模型之前,借鉴相关研究文献,笔者对模型研究的范围进行了必要的限定,以便合理分析相关的问题。第一,博弈参与人的行动、信息、战略、支付函数都是共同知识;第二,根据“经济人”假设条件,本文中的博弈参与人的经济行为均以实现自身的效用最大化为根本目标;第三,博弈过程中的参与人对待经济风险都是风险中性者。

(一)基本假设 (1)博弈参与人分别为企业(N)和监管部门(M)。可供企业选择的策略集有{内控不力,内控得力};可供监管部门选择的策略集有{监管,不监管},其中,如果监管部门选择监管,监管的效果集有{有力度,无力度}。博弈参与人在博弈过程中都在一定条件的约束下以一定的概率来选择自身的最优经济行为,以期望获得最优的经济效用。(2)设企业内控得力则企业可以获得正常年度收益I,若企业内控不力则可以获得额外收益 。(3)若企业内控不力被监管部门发现,将处以a*i2(a≥1)的罚款。(4)设监管部门对企业内控执行情况的监管成本为C。当监管有力时,可获取收益H,假如监管无力时,内控不力的事实在后期被发现,则监管部门将损失h。(5)设企业内控不力的概率为p(0≤p≤1),监管部门对企业内控进行监管的概率为q(0≤q≤1),并且监管有力的概率为r(0≤r≤1)。

(二)博弈分析 在企业与监管部门进行博弈的过程中,双方分别在预测对方行为的基础上来决定自己的行为决策。企业在预测监管部门行为的前提下选择内控得力还是不力,监管部门则根据对企业行为的预测来确定最佳的监管策略。两方都以自身效用最大化为目标,其两方的博弈决策树如图1所示。

根据上面的论述和假设,可以得到两方的博弈支付矩阵,如图2所示。

假设企业内部控制得力时企业的收益为U0。企业内部控制不力时企业的收益为U1。那么,根据先前假设,可以得出:

U0=I

U1=q[r(I+i-ai2)+(1-r)(I+i)]+(1-q)(I+i)

则可得到企业的内部控制期望效用函数:

E(U)N=(1-p)U0+pU1=I-pqrai2+pi

同理可得到监管部门的监管效用函数:

E(U)M=pq[r(H-C)+(1-r)(-h-C)]+(1-p)q(-C)+p(1-q)(-h)

因为企业是根据监管部门的监管概率和监管力度来决定是否内控得力或不力的,并且在一定经济条件的约束下期望自身效用的最大化。换句话说,即求解:■E(U)N=I-pqrai2+pi

对企业的内部控制期望效用函数求解效用最大化的一阶最优条件:■=0,可得,q=■。

由上式可以得出,q与r成反方向变动,r与a成反方向变动,进而可以推出如果监管部门能够加大监管力度,加大对企业内控不力的处罚,就会减低对监管的需求概率。

同理,内控监管部门也是根据企业的内控行为来安排自己的行为决策,并期望在一定经济条件的约束下,使得自身效用最大化。换句话说,即求解:

■E(U)M=pq[r(H-C)+(1-r)(-h-C)]+(1-p)q(-C)+p(1-q)(-h)

对监管部门的监管效用函数求解效用最大化的一阶最优条件:■=0,可得,p=■。

由上式可以得到p与r、H和h均成反方向变动,而C和H成同方向变动。所以,可以推出加大监管部门的监管力度、加大对监管部门的奖惩力度和降低监管部门的监管成本与费用可以减少企业内控不力的现象。

将p=■,q=■同时代入E(U)N=(1-p)U0+pU1=I-pqrai2+

pi中,可以求得:

MaxE(U)N=I-■■rai2+■i=I

由所得结果可知,所得结果正好与企业内控得力时可以获得的正常年度收益I相等,进而可以推出在监管部门的有力监管下,企业和监管部门之间可以达到某种程度上的均衡,此时如果企业再内控不力,那么可以获得的额外收益只能是0,所以企业最终会有效执行企业内部控制。

五、博弈模型优化

对于监管博弈,双方之间的博弈规则是否有效并不取决于博弈的参与人,而是取决于博弈局外人――法律法规制定部门和社会公众的评价。因此,对于博弈局外人来说,即使监管博弈已经达到了某种程度的均衡,但博弈局外人仍会认为上述监管博弈均衡有帕累托改进的空间。尽管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已有三四十年的时间,但我国仍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市场经济体系结构还不完善,监管力度还不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初级阶段,经济违规现象屡见不鲜,并且违规行为都比较隐蔽,监管部门往往缺乏必要的监管措施,致使监管力度和信度远远没有达到社会发展的要求。所以,在这种情况下,监督制度的建立与实施尤为迫切。

(一)构建完整的企业内部控制法律法规体系 近年来,尽管国家已针对企业内部控制中所存在的问题制定了一些法律法规,如《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相配套的《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和《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等制度条例,但在这些法律法规中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缺陷,如,没有明确规定违背这些规范之后所应受到的惩罚,如果惩罚力度不够,那么法规所能起到的作用就会微乎其微。从博弈分析过程可知,当监管政策只起到治标不治本的作用时,企业仍然会偏好内部控制不力来谋取额外的巨大利润,即i∞,此时,博弈均衡将不再存在,监管则没有任何效果。

(二)加大外部监管力度 外部监管部门(财政、税务、审计)要合理分工,建立完善的岗位责任制,并要适当加强彼此间的信息交流,定期互通情报,形成有效的监督网络。要进一步完善违纪追究制度,严格按照规章制度进行监管。另外,监管部门应加强自身对内部控制制度的了解、增强信誉度。有关部门必须对注册会计师执业质量进行监管,使注册会计师的社会监督职责到位。鼓励并支持新闻媒体对企业内部控制行为进行监督,以充分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最后,监管部门应该合理构建监管网络,争取把监管成本降到最低,并且在监管部门监管得力或不力的情况下,上级部门可以给与一定的奖惩。因为,当监管成本越低(C0)或对监管部门进行适当的奖惩(H∞,h∞),会使得相应的监管效率不断提高,最终有助于企业内控不力发生概率的降低。

[本文系山东理工大学社科资助项目“基于价值链的企业财务管理”(项目编号:707036)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阎达五、杨有红:《内部控制框架的构建》,《会计研究》2001年第2期。

[2]朱荣恩、应唯、吴承刚、邓福贤:《关于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应用效果的问卷调查》,《会计研究》2004年第10期。

[3]李小燕、田也壮:《持续改进的企业内部财务控制有效性标准的研究》,《会计研究》2008年第5期。

[4]程新生:《公司治理、内部控制、组织结构互动关系研究》,《会计研究》2004年第4期。

[5]李连华:《公司治理结构与内部控制的链接与互动》,《会计研究》2005年第2期。

[6]谢志华:《内部控制、公司治理、风险管理:关系与整合》,《会计研究》2007年第10期。

[7]丁友刚、胡兴国:《内部控制、风险控制与风险管理――基于组织目标的概念解说与思想演进》,《会计研究》2007年第12期。.

[8]王素莲:《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

[9]杨秀平:《萨班斯法案与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比较分析》,《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年第2期。

[10]李小云:《论我国公司内部控制环境的优化》,《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9年第2期。

[11]黄兴孪、沈维涛:《政府干预、内部人控制与上市公司并购绩效》,《经济管理》2009年第6期。

[12]朱国泓、赵佳俪、杜兴强:《大股东资金占用的监管博弈:模型建构与应用》,《管理评论》2010年第9期。

[13]陈工、陈健:《财政监督的博弈分析及其优化》,《财贸经济》2007年第4期。

[14]陈共荣、佘利文:《内部人控制程度与公司治理效率的关系研究》,《求索》2009年第10期。

[15]Johnson S,La Porta R,Lopze-de-Silanes F,Shleifer A.Tunneling.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0.

[16]Bergstrom,C.,K.Rydqvist. Ownership of Equity in Dual-Class Firms. 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1990.

[17]Zingales,Luigi.The Value of the Voting Right:A Study of the Milan Stock Exchange Experience.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1994.

上一篇:企业财务弹性研究述评 下一篇:公共物品视角下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