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官修书目渊源考略

时间:2022-07-02 12:39:45

古代官修书目渊源考略

关键词:官修书目;目录;目录学

摘 要:文章从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两宋、元明至清代时期逐一剖析古代官修目录演变轨迹,其间呈现的义例、著录、分类方法等将对其他目录形式发展与完善起到重要参考价值,指出我国古代由政府主持的官修目录对于我国古代目录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图分类号:G25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88(2012)03-0152-03

收稿日期:2012-03-04

作者简介:郭剑珩(1972-),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馆员。 目录一词始于汉代,初见于《汉书?艺文志》:“每一书已,向辄条其篇目,撮其指意,录而奏之”\[1\]。官修目录是由政府主持对国家藏书进行整理而编撰的一种目录。官修目录的代表作即是《七略》《中经》《中经新簿》《开皇四年四部目录》《隋大业正御书目录》《群书四录》《崇文书目》《文渊阁书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等。

1 两汉时期

刘向在汉成帝时迁光禄大夫,领校群籍。刘向校书\[2\]:“广罗异本,相互校补;条别篇章,确定书名与篇名卷数或篇数;校勘脱文脱简,写成定本;提要钩玄,撰写叙录”。刘向等人的贡献在于将这种揭示文献内容的方法第一次用于目录,并进而成为后代评价目录质量的一个标准,影响深远。刘向等人每校完一本书,撰写叙录后,便“录而奏之”。这表明他们校雠整理的结果是要呈送给皇帝看的。这些叙录最初皆附于各书,后“又别集众录”,这样就有了叙录汇编本《别录》,共20卷。《别录》约亡佚于唐末,其佚文残篇有清姚振宗辑本,见《快阁师石山房丛书》。刘歆承继父业,而成《七略》。《七略》是我国官修目录的开山之作。《七略》也是中国第一部综合性分类目录,共分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数术略、方技略等部分,共著录图书603家,13,219卷。其中辑略为诸略之总要,实际类分图书的是其他六略。六艺略:易、书、诗、礼、乐、春秋、论语、孝经、小学;诸子略: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诗赋略:屈原赋之属、陆贾赋之属、孙卿赋之属、杂赋、歌诗;兵书略:兵权谋、兵形势、兵阴阳、兵技巧;数术略:天文、历谱、五行、蓍龟、杂占、形法;方技略:医经、经方、房中、神仙。不难发现,在类目次序排列上,《七略》是将儒家经典放在首位的,在诸子略中,也是将儒家置于诸子之首,这显然是与在汉代儒家经典立于学官、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相关的。而诸子是“六经之支与流裔”,当然也就仅次于六艺。赋兴于汉,故再次列诗赋。总的说来,各类的次序排列显然不是随意的,而是体现了创制者的良苦用心,尤其是六艺略中以易而不是诗居首,更体现了古文经与今文经的分野\[3\]。可见,《七略》是我国古代最早的分类目录,所以它就成为一种最好的范式,给整个古典目录起了一种良好的示范作用,影响深远。

2 魏晋南北朝时期

三国时期魏国秘书郎郑默据以编撰成《中经》。这部目录由于亡佚,难以确知其分类。时人对其评价颇高,如中书令虞松即说“而今而后,朱紫别矣”。郑默的《中经》可能是一部以四部分类的国家目录,对图书分类学已作出了开创四分法的贡献。西晋时荀勖领秘书监,以郑默的《中经》为依据,编成了一部综合性的国家藏书目录,即《中经新簿》。该目是可以确知的我国第一部采用四部分类法的目录。一曰甲部,纪六艺及小学诸书;二曰乙部,有古诸子家、近世子家、兵书、兵家、术数;三曰丙部,有史记、旧事、皇览簿、杂事;四曰丁部,有诗赋、图赞、汲冢书\[4\]。《隋书?经籍志》、《唐书?经籍志》等著录《中经新簿》为14卷。另外此书成就还表现在记录了图书的存亡,对后来查考图书存佚流传和借此进行图书真伪的考辩,都起了提供资料依据的作用。东晋李充以勖旧簿校之,其见存者但有3,014卷。充遂总没众篇之名,但以甲乙为次”。在荀勖《中经新簿》的分类中,与甲乙丙丁相对应的类名为经子史集。李充确立的甲乙丙丁(即经史子集)的四部分类编次法,一直被后世沿用。

3 隋唐时期

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秘书监牛弘上书请开献书之路,次年编成《开皇四年四部目录》4卷。几年之后又编有《开皇八年四部目录》4卷及《隋开皇二十年书目》4卷等目。隋大业初年,编成《隋大业正御书目录》。该目早已失传,但它是《隋书?经籍志》的底本之一。而后者是现存最早的四部目录。

唐玄宗修成《群书四录》200卷,该目收罗宏富,著录图书多达2,655部,48,169卷。在目录方法上运用了小序及叙录等方法,所以在古代仍是不多见的。据《唐书?经籍志序》,开元《群书四部录》之分类与《隋志》相比,只除经部纬改为图纬,并另增经解、训诂二类,史部改簿录为略录外,余皆相同。所以毋煚《古今书录序》(见引于《旧唐志序》)说其“所分书类,皆据《隋经籍志》”。而所用书序,则“咸取魏文贞”。玄宗时期国家藏书的登录簿《开元四库书目》14卷。天宝间所编之《见在库书目》、集贤学士韦述所编之《集贤书目》1卷等。《见在库书目》共著录图书达54,642卷,据《唐会要》,到天宝十四年又续写了16,843卷,总计达71,485卷。德宗时秘书少监陈京之编成《贞元御府群书新录》,著录图书2万余卷。到文宗开成初年,积累四部书至56,476卷。

4 两宋时期

两宋时期重要的官修目录有北宋初年的《史馆书新定书目》4卷、《太清楼书目》4卷、《皇朝秘阁书目》1卷,庆历元年又出现了《崇文书目》66卷,南宋时编成《中兴馆阁书目》70等。“宋代官修书目前后共有十五种之多”,为数众多的官修书目,形成了宋代目录事业的繁盛局面。宋仁宗景祐初翰林学士张观等编四库书。又命王尧臣、欧阳修等仿唐开元故事,整理著录三馆秘阁图籍,历7年而于庆历元年(公元1041年)撰成《崇文总目》66卷,叙录1卷,著录图书30,669卷。《崇文总目》分四部45类,经部9类,比《开元四部录》少图讳、训诂、经解类;史部13类,删起居注、旧事、谱系3类,增实录、氏族、岁时3类;子部20类,增类书、算术、艺术、卜筮、占书、道书、释书7类;集部3类,删楚辞,创文史1类。与以往目录不同的是,子部道释2类不再只是有目无书,而是有目有书,极具意义。《崇文总目》各部类之下皆有小序,各书之下皆有提要。《四库全书总目》评论道:“数千年著作之目,总汇于斯,百世而下,藉以验存佚,辨真赝,核同异,固不失为册府之骊渊,艺林之玉圃也。”政和七年(公元1117年)又诏孙觌等整理撰次,在《崇文总目》基础上增补著录图书25,254卷,更名《秘书总目》。由于仅只做了增补,故南宋以后诸书称引该书时仍作《崇文总目》。至孝宗淳熙五年(公元1178年)诏陈骙等编制书目,遂仿《崇文总目而制《中兴馆阁书目》70卷,著录图书44,486卷。至宁宗嘉定十五年(公元1222年),秘书丞张攀等又续撰30卷,成《中兴馆阁续书目》,著录图书14,943卷。

5 元明时期

元朝至正二年(公元1342年)曾诏王十点、商企翁撰《秘书监志》11卷,其中卷六卷七按在库书、先次送库书、后次发下书、续发下书登记各有若干部若干册。在库书下分经、史、子、集以及道书、医书、方书、类书、小学、志书、阴阳书、农书、兵书、释书、法帖各类。但因不著录书名卷册,所以它不是书目,而更像是一份财产清册。

明英宗正统六年(公元1441年)大学士杨士奇等编成《文渊阁书目》,该目将所著录图书7,297种按千字文编号排序,从天字至往字,凡20号,共50厨。各字或一厨,或数厨,统一类或数类不等。这部目录于著录项目多所简略,“所载书多不著撰人姓氏。又有册数而无卷数,惟略记若干部为一厨,若干厨为一号而已”。更无小序、提要。但被认为是官修目录采用千字文排序之始,影响所及,以致后来的一些私藏目录如《脉望馆书目》、《汲古阁藏书目》皆采此法。在分类上,该目共分39类,首御制、实录,次六经、性理、经济,次史家,次子家,次诗文集,次类书、韵书、姓氏、法帖、图画,次政、刑兵、法、算术、阴阳、医方、农圃,次道书、佛书,而以古今地志终焉。虽然首列御制之举始于宋王应麟(所编《玉海》先圣文,后艺文),但因出自官目,遂多仿效,开此后书目多首列御制之恶例。明代官修书目多简陋,多为1卷2卷之作。至万历三十三年(公元1605年)中书舍人张萱等奉中堂谕校理内阁藏书,撰有《新定内阁藏书目录》8卷。第(1)卷包括圣制、典制二部;第(2)卷包括经、史、子三部;第(3)卷包括集部一部;第(4)卷包括总集、类书、金石、图经四部;第(5)卷包括乐律、字学、理学、奏疏四部;第(6)卷包括传记、技艺二部;第(7)卷和第(8)卷分别包括志乘和杂部各一部。且对登录各书,“略注撰人姓名、官职、书之完阙”,并间或加有解题。

6 清代《四库全书总目》

乾隆三十八年(公元1773年)召集纪昀、戴震、邵晋涵等360人修书,至四十六年撰成《四库全书总目》初稿,五十四年《四库全书》修成,《总目》也写定付梓。《四库全书总目》200卷,无论是在图书分类上,还是在小序与提要撰写上都显示出一种总结前代、开启后来之特征\[5\]。在分类上,该目共4部44类。经:易、书、诗、礼(周礼、仪礼、礼记、三礼总义、通礼、杂礼书)、春秋、孝经、五经总义、四书、乐、小学(训诂、字书、韵书);史:正史、编年、纪事本末、别史、杂史、诏令奏议(诏令、奏议)、传记(圣贤、名人、总录、杂录、别录)、史钞、载记、时令、地理(宫殿疏、总志、都会郡县、河渠、边防、山川、古迹、杂记、游记、外纪)、职官(官制、官箴)、政书(通制、典礼、邦记、军政、法令、考工)、目录(经籍、金石)、史评;子:儒家、兵家、法家、农家、医家、天文算法(推步、算书)、术数类(数学、占侯、相宅相墓、占卜、命书相书、阴阳五行、杂技术)、艺术(书画上、下、琴谱、篆刻、杂技)、谱录类(器物、食谱、草木鸟兽虫鱼)、杂家(杂学、杂考上、下、杂说上、中、下、杂品、杂纂、杂编)、类书、小说家(杂事上、下、异闻、琐语)、释家、道家;集:楚辞、别集、总集、诗文评、词曲(词集上、下、词选、词话、词谱词韵、南北曲)《总目》对传统类目有继承,有调整。如合诏令(史)、奏议(集)为诏令奏议;合名、墨、纵横为杂家。还增设了一些新的细类,如史部增设史评,收《史通》等著作;增设政书类收《通典》等著作;增设纪事本末收《通鉴纪事本末》等著作。在类目排序上,也有所思考,如儒、兵、法之后即为农,为医,因为农、医皆“民命之所关”。对于这些增设调整,《总目》在凡例、总序、小序乃至提要按语中都有所论述。

总之,“《总目》在传统的四部分类法的基础上,吸收了古今书目分类的成就”。《总目》在体例上还创存目例。即有收入《四库全书》应刊、应抄各书之提要;有不能收入《四库全书》而只能存其目之书之提要,这些提要附于各类之末。

参考文献:

\[1\] (东汉)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132.

\[2\] 曹喜琛,刘耿生.档案文献编纂学\[M\].北京:档案出版社,1987:78.

\[3\] 乔好勤.中国目录学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1992:98.

\[4\] 张冬云.《隋书?经籍志》对目录学与学术研究之贡献\[J\].天中学刊,2000(1):45-48.

\[5\] (清)纪昀,戴震、邵晋涵,等.四库全书总目\[Z\].北京:中华书局,1965:5-458.

上一篇:构建新型的IT运维模式 提高校园信息化建设质量 下一篇:英语语法教学的国际、国内背景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