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校企合作教育人才培育探讨

时间:2022-07-01 11:28:11

建立校企合作教育人才培育探讨

自1945年至今,台湾产业结构一直在转变,从最早期劳力密集产业,演变到资本及技术密集产业,再演变到知识创意密集产业。产业之变迁,所需人才之培养也应随之调整。台湾近年来开放高等教育学府的设立,就是希望能培养更多企业及产业需要的人才,让本地区在企业及产业升级上能够顺利更上一层楼。全球高等教育的潮流转变,由以往强调理论为主的精英式高等教育,开始转向与实务结合的校企合作模式,教授及学生不再局限于学术的象牙塔,转而向外寻找与企业合作研发的机会,让学问落实在实际应用上。根据瑞士洛桑管理学院所公布的2007年全球竞争力评比,台湾的教育竞争力排名为全球第18名,但在“大学是否切合竞争性经验”上,排名却落至30名之外,于此,足见台湾的大学教育与经济发展间,仍有待更紧密的接轨,“校企合作”便是其中亟待补强的重要桥梁。校企合作越受重视,人才培养也越为重要,校企合作办学在高等教育中是培养和造就人才的重要途径,对于实现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要求,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具有显著的优势。

1校企合作教育的必要性

校企合作教育是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手段。高等职业教育被发达国家称作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其高等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之一就是走校企合作教育的办学之路。校企合作教育在国际上称为“合作教育”,它是指学校与用人单位共同合作,培养具有全面素质人才的教育模式。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只有通过学校与用人单位紧密合作,共同培养人才,才能够达到培养为生产、管理、建设、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群、美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的办学目的,才能真正达到学校与社会用人部门相结合,师生与实际劳动者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人才培养途径。

2校企合作教育模式的构建

2.1校企合作教育的主要目标有三个

1)是通过实践使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得以巩固;

2)是通过实践使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锻炼;

3)是通过实际的工作实践,使学生的专业素质获得全面提高。

2.2校企合作教育的组织机构

在校企合作教育过程中,我们首先从组织机构入手,根据每个专业的不同特点,分别聘请行业专家、企业领导与学校教师共同组建“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职责是明确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确定专业教学计划的方案,提供市场人才需求信息,协助学校确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最突出的作用就是确定了以社会岗位群对人才需求为导向,以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为依据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例如,本校“餐旅管理系”专业在建系之初基本套用该专业专科的教学计划,没有反映出社会岗位群对人才需求特点。在教学指导委员会关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讨论会上,首先就提出了教学设计方案中人才培养定位不清,教学计划针对性不强等缺点,经过行业专家和学校教师的共同努力,最终按照社会岗位确定了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形成了具有高教特征的教学设计方案。

2.3校企合作教育的教学运行机制

校企合作教育的核心是教学运行机制。我们采取的是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的教学模式,也被称作“三明治”的教学模式。具体而言,就是学生的校外实践教学不仅仅限于毕业前的一个学期,而是与校企共同设计学生实践教学内容,多次进行校外实践教学,达到校企合作教育实践教学的目的。通过几次学生实习使我们认识到,高等教育的实践教学,不是一种简单理论教学与实际结合,而是培养学生形成岗位特色要求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一种教育过程,而这种“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培养只有通过学校与用人单位联合设计,共同培养,校内与校外相结合,才能达到预期效果。在学习中,学生学习的目的更加明确。学习的动力也更足,使学生能够提前进入角色,为走向工作岗位提前做好了心理准备、知识准备和能力准备。要实现这种教学模式,就要求教学计划和教学体制与之相适应。本校通过几年来的教学实践认识到,推行学分制是实现校企合作教育的有效途径。

2.4校企合作教育的几个环节

2.4.1学生的实践环节

学生参加校外实践活动,不仅是为了使所学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同时也是使自身能力素质得以提高,比如职业道德的建立,协作精神的培养、意志力的锻炼,工作环境的了解,人际交往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的提高等等。要使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达到预期目的就要做到以下几点。

1)要有明确的实践教学计划。针对不同岗位、不同阶段,确立明确的实习内容。实习计划不仅要有知识体系的内容,还要有能力培养的要求,以及素质提高的标准。本校学生在企业实习过程中,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实习阶段,确定不同的实习计划,形成了较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

2)加强学生的实习管理。学生实习期间,不便于集中管理,容易造成放任自流,达不到预期效果,因此,本校必须和实习单位共同建立一整套学生实习管理办法,加强学生在实习期间的管理。本校在学生实习管理上,实行了校企联合管理的方法。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期间,必须遵守企业员工的管理制度;本校定期和实习单位交换意见,鉴定学生的实习情况。对于实习期间表现突出的学生,由本校和企业共同进行表彰,对于违纪学生同时给予相应处分。

3)注重学生每一阶段的实结,使学生通过实结得到再一次升华。学生实习结束后,本校都要通过座谈会、实习报告的形式认真进行总结,使学生完成“理论—实践—理论”的过程。一些学生通过实结,把自己在实践中发现的问题以及一些好的想法和建议反馈给实习单位,得到了实习单位的好评。

2.4.2要建立校企合作的教学体系。

聘请企业专家参与校内教学,使校内、校外真正成为完整的合作教育体系。既可以请行业专家走上大学讲台,也可以采取多种灵活方式进行。近年来,我们邀请一些企业专家到本校,对学生进行专业讲座和新生入学的专业教育,并且,我们还定期邀请社会知名人士为学生做学术报告,另外,我们还聘请一些来自生产第一线的技术骨干直接参与课程教学。

2.4.3建立校企合作教育的信息反馈系统

校内教学要根据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的变化不断进行调整,建立一个由学生、实习单位培训指导人员、校内实习指导教师组成的信息反馈渠道,根据市场人才需求的变化,调整教学内容。

3校企合作教育的效果

1)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本校作为教学型大学注重基础理论研究,不同于与社会紧密联系的农、林、医学等院校,因此建立稳固的校外实习基地,高等教育的发展有利于企业的发展,两者利益是共同的,他们愿意并主动帮助我们建立实习基地。

2)积极调整专业设置。通过校企合作教育,我们对社会人才需求的信息掌握更加准确,根据市场人才需求的变化,不断调整专业设置。同时,根据台湾经济发展的需要增设热门科系。

3)有利于专业教学改革。专业教学设计方案是否符合社会岗位对人才规格的要求,校企合作教育是最为直接的检验手段。近年来,我们通过校企合作教育实践的信息反馈,不断发现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的不足和缺点,不断进行专业教学改革,修订并完善教学计划,改变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专业教学的改革更能体现高等教育的办学特色。

4)拓宽学生就业渠道。大学生就业率已成为衡量高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标准。本校通过走校企合作教育的办学之路,在毕业生就业方面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几年来,本校通过校企合作教育,调整专业设置,深化教育改革,使得专业人才的培养更加适应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4校企合作教育关键

校企合作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这些大专院校教师的态度,教师要有意愿走进企业界,让自己的研究专长有进一步发挥的空间,校企合作才能有好的开始,因此,我们提供教师参与校企合作的诱因。以往大专院校老师多只愿在实验室中研究理论,其发现及所得,也只能贡献在学术领域,校企合作就是把老师的学问,带到企业界,把他们贡献所学的热情再度引发出来。以“取之科技,用之学习”为导向,发展任何有助于教育学习及教学管理上的产品为目标。以辅助教室教学的教育市场为出发点,逐步扩及学校、个人、企业教育训练市场,并采取多元营销策略,输出整体解决方案,将产品推展至国内及海外。在“务实致用”的校企合作目标下,将学术界的资源成果引进企业,加速建构个人与企业核心竞争力,为企业创造机会与竞争力。在透过与企业界的校企合作之中,大学既可支持产业技术的提升,又可从中获取回馈金,改善教学研究环境。以致远管理学院来说,95学年度与企业进行校企合作的收入就达到新台币630万元,93-96学年度共获1600万元核准金额。由此可见,校企合作的加值成效为大学不可或缺的助力,另一方面,也为学生争取就业机会,缔造校、企双赢的局面。校企合作无论在实务经验或就业上,皆可让学生们把课堂上的知识与创意,变成真实的创业机会,均为莫大之帮助。

5结语

新经济时代的来临,国际间的竞争也越激烈,企业要面对的竞争是全球化的“,人才”是企业重要的资产,所以“人才培养”是个非常重要的关键因素。创新的动力,知识的来源,主要来自学校,企业应与高教体系共同携手,进行校企合作,让务实经验搭配学术理论,建立符合企业需求的大专院校专业人才培养体制,成为新经济时代台湾企业发展的动力引擎。我们必须体认,国家竞争来来自于人才的培养是否扎根深稳,特别在高等教育阶段,让学生们毕业时就能拥有“终身学习的能力与动力”,就等于给孩子一个终身挖掘不尽的宝藏。面对环境与时代快速的变迁,学校必须打破以往的惯性,以全新的思维来转型,把学校视为开发创造业,但与一般制造业不同的是学校开发创造出来的产品是“人才”,人才将是企业发展与否面临的最大问题;学习新的知识与管理技巧,提升其竞争力,也是学校创造附加价值的重要指针。大专校院除了能提供技术之外,学校本身还是一个巨大的人才库,对于人才培养及人才招募更可以助一臂之力,只要企业有需要,都欢迎主动找当地或相关领域的大专校院帮忙。相信只要找到技术、找到有能力的人才,定能让学校与企业永续经营,这是双赢互惠的合作模式,更能将台湾的产业,推向更高的境界。

上一篇:民办高校的民法价值思考 下一篇:新时期体育教学创新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