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 《淳化阁帖》与中华文化之“根”

时间:2022-07-01 08:45:06

对话 《淳化阁帖》与中华文化之“根”

《淳化阁帖》以其独特的文化魅力和艺术价值,赢得了世人的尊崇。而在存世的诸多版本中,是否有令国人魂牵梦萦的最原始祖本,一直是文化界和收藏界密切关注的话题。《阁帖》最原始祖本有什么特征?是否存世?如果最原始祖本存世,它对我们的文化意味着什么?为此,我刊专访了《淳化阁帖》国际文博发展促进会(筹)的发起人许汉贤先生。

A=收藏参考 X=许汉贤

A:许老师您好,《淳化阁帖》最原始祖本的情况能介绍一下吗?

X:一直以来,《阁帖》以肃府本为标本“中轴线”。我所发现的最原始祖本,暂且成为许氏本,虽然已是残片,但还留有原装老裱,真丝暗花格锦绫,尊贵性够皇家气势,无银钉纹,字体瘦劲,字口清晰凸出皱纹如毂,墨浓质精有光泽,古香古色溢于诸墨,墨霜自然均匀,陈旧年份自然有上千年的感觉,贴心纸质优良,帘纹清晰,纹路均匀,细直,够细竹帘抄造澄心堂纸的工艺,与安氏本比较,字神、拓工、墨气都优于安氏本,再与具有《阁帖》“中轴线”之称的肃府本比较,两个版本从版面字体每页排列的字数,微妙细小的迷藏码,都基本一样,自然陈旧度上,许氏本要超过大概600年的样子。从版本传承重刻工艺的标准来衡量,许氏本与肃府本应该是父辈与子辈的关系。如有机会,希望许氏本能与上博的《阁帖》安氏本同台展示。

A:您是怎么判定手里的《阁帖》是最原始祖本?

X:历代文人学者,当代启功先生等一大批权威专家均认定,明代肃府本为淳化三年祖本正统传承,重刻的遵训阁本。根据史料记载:肃府本是明朝肃庄王朱楧受封兰州时,太祖朱元璋所赐祖本,在万历四十三年启动,天启元年完成。这个刻本的刻手是当朝一流的书法家,刻本精良,有“笔势洞清,妙意尽传”的佳评。淳化三年的祖本是否还有存留于世,一直是个历史空白,相关专家认为,肃府本所据的《阁帖》今已失传,我手里版本的情况,也只能从肃府本来反推。淳化三年祖本与明肃府本是父辈与子辈的上下直接关系,根据版本重刻工艺标准,以肃府本作为版本的“中轴线”,从而进行衡量及推断,淳化三年祖本的鉴定,应综合全面依据,如材质、编排样式、尺寸规范、模式标准、版面字行列,每页的字数、字神及其他各种特征,自然陈旧的年份必须够,而这些,我手里的版本都能经得起推敲。

A:最原始《阁帖》祖本有哪些明显特征?

X:《阁帖》为圣旨第一法帖,最初的拓本是采用澄心堂纸和李廷珪墨拓的,对宋代原刻的判断是以墨浓,字瘦劲,无银锭纹,拓工精到,字口清晰明快,字形凸出,帖心纸后面有字口勾纹,墨霜成旧自然,古香古色溢于褚墨,原墨黑如漆为先,墨淡字肥,有银锭纹,墨干,显自痕为后,翻刻本多为墨淡,相对字肥而大。最重要的是,《阁帖》淳化三年原石拓本必须具有三种保真防伪的密藏码。

A:密藏码是什么?

X:《阁帖》全称是《淳化秘阁法帖》。古代收藏不像现代,又展示又拍卖又交易,古代收藏都秘不示人,自己欣赏把玩。《阁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秘阁法帖”,宋拓(残片)具有三种特别的为保真防伪暗记的监码(一种完整号码,两种对半号码,一大一小),就是密藏码。明万历肃府本具有两种密藏码(两种对半号码,一大一小)。将一种完整的密藏码永留祖本,这完全符合中国人传统观念,,也有利于独尊缔造者划时代的分段。

A:《阁帖》为什么这么受重视?

X:中国历史上又四部集成大典,都为国家李超四大汉字文化工程,堪称中华民族的文化长城,第一是《淳化阁帖》,刻于北宋,后面还有《永乐大典》,刻于明代;《三希堂法帖》刻于清代;《四库全书》刻于清代。《阁帖》是北宋刻本,年份上要老得多,它是宋太宗淳化三年(公元992年)的天下首部圣旨法帖,是中国丛帖“冠中之祖”,堪称中国书法史上的“圣经”,它主宰了中国书法千年的发展方向。《关于《阁帖》,启功先生生前说过两句话,一句是“见不到宋本真迹,我死不瞑目”;二句是他说《阁帖》是“国宝中首宝”,对研究中国“根”文化意义十分重大。

A:怎么理解?

X:《阁帖》流传至今有1021年,作为古代文物,《阁帖》以实物记载了大宋时代的历史背景。北宋刊刻《阁帖》是一项带有国家政治性的文化行为,是宋太宗即位实行尊崇儒学政策,极力推动的文化事业,以传承古代最原始、最优秀、最经典的文物文化,如“九五至尊”带有法统的象征意义,从而加强赵宋统治在文化继承上的正统性,所以是皇权直接下旨,实施一项宋代中华文化之最的大工程,从而也造就了中国书法艺术史上的经典之作,保存传承了宋以前代表国家最高水平书家的遗迹,体现在宋代国家执行“文德治世、武功克敌”的国策,也说明当时社会昌盛繁荣的背景,同时出现“重文轻武”的风气。宋朝在大力发展文化时,以最优秀的中华本源文化为正统主流传承,流传至今,已成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正源出处。祖本《阁帖》千百年来被中国历朝历代皇帝推崇为至高无尚的法书“圣经”,以正本清源,一脉相承,弘扬中华本源传统文化。

A: 这样一件大手笔的工程,唐朝怎么没做,据我所知,唐太宗喜爱王羲之的书法可以说已经达到如痴如醉的地步。

X:唐太宗的确酷爱王羲之的书法,也有意确立王羲之为“书圣”,但当时王羲之墨迹在民间流传非常少,仅有《集王圣教序》行楷流传于世,他只是在宫廷内被盛誉,民间的影响力还达不到“书圣”的程度。到了北宋,对王羲之、王献之书法艺术的褒扬就全面升级了,宋人从全方位认识了“二王”书法艺术,真实树立王羲之“书圣”地位,最明显的在《阁帖》共十卷里,收录了一百多位顶级书家的精品力作,其中尤以“二王”为重多,占总帖数55%以上,由于《阁帖》文化巨大突破性的影响力,从而使“二王”地位在中国书法历史上起到了里程碑的划时代,成为历代忠实执行的“独尊二王,罢黜万千,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书法之圣,天下第一”的大一统方针,凡与“二王”风格相异的,均降下一品,“二王”书法自然形成中国书法美学发展的一道“中轴线”,《阁帖》的卷首标题使用了“法帖”字样,是中国书法范本中最先以“法帖”命名的。所以又被称为法帖的鼻祖,

上一篇:技能人才强则实业强 下一篇:防落伍,老员工恶补技术等四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