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解释”素养的养成

时间:2022-07-01 05:57:46

“历史解释”素养的养成

【摘 要】“历史解释”素养是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能力。“历史解释”的素养是建立在“时空观念”“史料实证”等核心素养基础之上,同时为形成正确的“历史价值观”这一核心素养创造条件。因此,它能综合体现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如何培养和体现这一素养是现在我们重点讨论的问题。

【关键词】历史素养;历史解释;素养的养成

历史素养,是通过日常教化和自我积累而获得的历史知识、能力、意识以及情感的有机构成与综合反映。其表现方式是,能够从历史和历史学的角度发现、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富有个性的心理品质。从低到高依次包含:历史知识、历史学科能力、意识和价值观、思考问题、观察问题,最终解决问题。 “历史解释”素养是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能力。“历史解释”的素养是建立在“时空观念”“史料实证”等核心素养基础之上,同时为形成正确的“历史价值观”这一核心素养创造条件。因此,它能综合体现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

但历史往往是从常人头顶飞过的。一方面,历史学家研究的“历史”并非真实的历史存在,而只是历史存在遗留下来的一部分史料中介,如文献、文物、遗迹、社会习俗和心态等等,但这些史料中介无论多么丰富和真实,其本身却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它也不会自己说话;另一方面,历史学家注重记录的大多是上层政治的演变、精英思想的走向,却往往找不到微小个人是如何被历史浪潮所推动的记录,也找不到对历史事件是如何影响了我们的柴米油盐、改变了我们的生活路径,甚至左右了我们喜怒哀乐的记录。所以,“历史”必须要通过历史学家复杂的思维过程才能显示出来。这种思维过程的结果显然不是真实的历史存在,而是深深打上历史学家烙印的一种历史解释,也就是史学。

由上述分析可知,高中生主要的学习对象历史教材(史学)是而且只是编撰者对“历史”的一种解释而已。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往往发现,由于一直受“教师”和“考试”的影响,学生往往把历史教材(史学)等同于“历史”。作为一种连续反应,高中生普遍认为高中历史教材的内容就是真实而全面的历史存在。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解释”这一核心素养更显重要。

高中生这种“历史解释”意识的养成不是仅靠一、两次的说教或一、两节课的灌输就能够完成的,它需要一个长期潜移默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一个比较好的途径是“用两条腿走路”――教师一方面借助平时必修课程的教学不断进行点滴渗透,另一方面借助相关校本选修课程的开发和开设进行培养。

以必修课程为例。我经常告诉学生:教材中大历史的走向,实际上规定了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而我们这些平常人聚合起来,就是整个“社会”,这个由我们自己组成的社会历史,却常常被忘记、被埋入尘埃。因此在讲述基础知识之外,多引导学生把自己置身于那个时代,去感受历史。让学生懂得,教材上的观点仅仅是一种大众观点,并不一定是最佳解释。我在讲《辛亥革命》一节课评价时,“辛亥革命了清王朝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临时约法》”,这无疑是重大的历史进步。在历史教材中,这段历史常常也就是这样点到为止了,但当时普通人的生活是一个什么状况呢?我从一本人物传记中看到筛霾牧希第一个大意是讲农村一个走乡串村挑担货郎,他苦苦经营积攒起来的一点家产和一个布匹杂货摊在辛亥革命后几遭土匪洗劫,一个当时尚算殷实的农商兼营户,在顷刻之间便倾家荡产,连日常生活也受到了威胁,连这样一个乡间小商贩的“事业”都无法存活下去;第二个材料讲的是城里的状况,说的是辛亥革命后某新任县官想整顿社会秩序,抓了几个私盐贩子和流氓,在衙门过堂,结果被捉的盐贩子和流氓在大堂上闹起来,县官管不住自己跑了,最终由前朝末任知县,对聚集在那里的群众说了几句话,“只觉得群众还是尊重他”,最后总算没有酿成暴乱。我把这两个材料补充进课堂,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当时这场社会变故对社会的影响,很轻松的讲解了辛亥革命的巨大意义,同时继续设问,作为普通人在我们这个时代愿不愿意再经历这样的社会大混乱呢?如果不愿意如何来解决社会上出现的问题呢?学生回答,可以通过不断深化改革来解决?继续设问,怎么改革呢?学生回答,完善“法治”追求社会的公平和正义,还有学生讲要进行制度建设等。教学实践证明,这一节必修课程不仅很好地提升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也让学生对历史教材的“历史解释”属性理解更深。

再以校本课程教学为例。我开设的一门《大国崛起――帝国春秋》集影视欣赏、历史还原、历史作品、情景模拟于一堂。引用了马丁・基钦在《剑桥插图德国史》和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孟钟捷著《德国简史》的部分材料,加上纪录片《大国崛起》一起探讨德意志历史的复杂性,让学生站在不同的视角去感悟德国历史中所包含的种种极端化的矛盾。一个孕育了路德、古滕贝格、巴赫、歌德等科学和文化巨人的国度,为什么对自己的民族和文化特质如此困惑和忧虑?这样一个拥有高度文明和先进文化的民族,怎么会委身于纳粹党人统治下,对欧洲犹太人实施种族灭绝?一个曾委身于纳粹主义的国度,如今怎么会变成欧洲迈向后民族主义之路的主发动机?多角度多触角的历史素养感知,虽然有很多历史的碎片,但又通过德国国家的发展轨迹这一线索勾连使课堂不散,同时让学生自己收集相关德国历史的资料,从而形成自己的历史解释,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 “历史解释”的属性。如果在平时校本课程教学中,教师坚持有意识地引用不同历史解释的最新学术成果,就可以逐步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

【参考文献】

[1]王彬.历史解释的反思与重构[J].人文杂志,2007年05期 6

[2]罗炳良.原生态与历史解释的适度原则[J].学术月刊,2006年06期

[3]周传斌,马梅萍.“回回”:历史解释与文化表述[J].回族研究,2002年01期

上一篇:基于能力导向的高中语文全脑教学法研究 下一篇:浅谈初中英语教学效率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