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呼唤语文课堂讨论模式的实效性

时间:2022-07-01 03:45:15

新课改呼唤语文课堂讨论模式的实效性

所谓讨论环节就是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对一些开放性的内容通过分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一、课堂讨论模式建立的依据

目前,语文新课程改革正在各地如火如荼地进行,教学模式“革新”,教学方法变化,教学手段灵活,这一切表明南县一中新课改是一次“全新”的改革,是语文教育史上一次“里程碑式的革新”。恰当地理解语文课程改革的“新”,是更好地应对新课改的关键。

普通高中教育是与九年义务教育相衔接的基础教育,顺应时代的发展,调整课程的内容和目标,变革学习方式和评价方式,构建具有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的高中语文课程,是基础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学生树立主体意识,并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这就为课堂讨论模式的建立找到了依据。

课堂讨论强调的是合作学习,讨论有利于在互动中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课堂讨论模式建立的意义

新课改下,语文教学方法要灵活多变,推陈出新。课堂讨论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教学出发点。教师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我发现去激发他们的思考,唤起他们内在的学习动机,实现有实效的课堂讨论。

课堂讨论的天职是发展学生的思维,同时也培育学生的审美情趣,进行人文精神的熏陶。借助讨论,可以帮助学生发现真理,谦逊地表达主见、宽容他人的主张、尊重真理、敢于彻底修正自己的错误。如果无视语文课堂讨论这种珍贵的教育功能和人格形成功能,就是放弃了语文教育的真正底蕴。

三、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加强讨论环节

中学教育使学生过分的依赖老师的作用,往往使学生在进人大学之后产生严重的不适应。一方面,自我约束能力不够,猛然来到一个宽松的环境中不能很好的自觉学习;另一方面,学习能力不够,在大学中不能有效的获得知识。由于以上两点致使很多本来十分优秀的学生在大学中逐渐被淘汰,这是我们必须面对的十分严重的问题。如上文所说在课堂中对讨论环节进行加强可以有效的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发散思维能力、探究能力进行培养,从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学生不适应现象的产生,让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后可以更好更快地融入其中并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四、在日常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还应该注意一些问题

(一)用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能动性。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例如在学习《林黛玉进贾府》一课时,在课堂上应引导学生深入讨论:(1)为什么林黛玉会如此谨慎?(2)如果你们到外婆家去是什么心理状态?会像林黛玉一样吗?(3)林黛玉如此谨慎说明了什么?对这几个问题,学生们都很感兴趣,纷纷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展开讨论,由讨论中获得认知,枯燥的课文因此而变得富有生气。

(二)利用讨论可以得到学生们的及时反馈,提高老师在教学上的针对性。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讨论,增加了教师获得反馈信息的机会和信息量,教师得以及时掌握学生认识中的偏差与疏漏,在教学中不断调整、改进自己的教学设计,修正自己的行为及其方式,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指导和强化。比如,在《孔雀东南飞》一课的讨论中,有同学认为结尾“双双殉情”的悲剧形式有些令人痛心,不如设置成一个“大团圆”的喜剧结果令人开心。就此我们组织学生展开讨论,自己设计更多的结局方式并加以辨析。同学们提出的结尾有:焦刘私奔,焦母去世、焦刘得以白头偕老,兰芝嫁太守之子很幸福、焦仲卿抑郁而终等等。但通过综合全文的主旨讨论比较,同学逐渐认识到只有“双双殉情”的结局才能提升人物形象,才能使作品的主题有更深刻的社会意义。如果没有由讨论而来的反馈,这一点可能就被忽略掉了。

(三)利用讨论的方式来维护学生们的心态健康,提高学生们的心理素质。在讨论中同学们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在争论中互帮互学,修正自己,接受他人,探寻知识,发现真理,学会了客观对待错误和挫折,培养了合作的意识和在集体中解决问题的习惯。特别是那些交往能力弱、成绩不理想、平时很少发言的学生加入到讨论中来,促进了学生个性与共性的协同发展和共同进步。可以说课堂讨论不只是学知识,也是学做人。

由此可见,在语文课堂中加强讨论环节是十分重要的,所以我们应该科学地安排这一环节。提高教学品质提升学生的素质,为祖国培养栋梁之才。

(作者单位:江西九江市彭泽县彭泽一中)

(责任编校:白水)

上一篇:抚松地区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文化建设问题的思考 下一篇:浅谈低年级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