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报道:讲道理不如说故事

时间:2022-07-01 01:30:47

农村报道:讲道理不如说故事

讲道理和说故事,是新闻报道的两种重要形式。“讲道理”重在以理服人,树立权威;“说故事”重在以情感人,树立榜样。二者各有所长,都有其用武之地。但具体到农村报道领域,说故事越来越受欢迎。

“三农”工作历来是党和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农村报道也紧跟“三农”工作的历史脚步,不断发展进步。做好农村报道成为媒体义不容辞的责任。如何做好农村报道?根据实践经验来看,有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值得重视,那就是讲道理不如说故事。

农村报道重在说故事

讲道理和说故事,是新闻报道的两种重要形式。讲道理重在以理服人,树立权威;说故事重在以情感人,树立榜样。二者各有所长,都有其用武之地。不过,随着社会环境的改变和受众自主意识的增强,说故事越来越受欢迎,“少讲道理,多说故事”成了许多新闻报道遵循的原则。具体到农村报道领域,更是重在说故事。

回顾我国农村报道的发展史,更多的是在讲道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农村报道采用得多是居高临下的“灌输”方式,蕴含得多是作者寄予的启蒙和教化。这些报道大都把受众视为不明事理、需要启蒙、有待开化的落伍者,认为欲促进农村发展,必须首先让农民明白一些深奥的道理。于是,农村报道动辄指手画脚,语气生硬,官气十足。这样的报道效果如何呢?在2005年经济日报农村版进行的读者调查中,读者对报纸的批评意见主要集中于“讲大道理的时候太多,有些文章可读性较差”。由此可见,讲道理尤其是生硬地讲大道理,很多时候并不适用于农村报道。

受众对农村报道大讲道理比较反感,那说故事又如何呢?2003年11月,经济日报农村版试刊号出版后,曾组织读者评选最受欢迎稿件,排在前五位的都是可读性较强的故事。其实,对农村报道而言,不仅报纸在报道时采用说故事的方式会深得读者心,电视报道采用这种方式也甚合观众意。中央电视台第七频道的“致富经”栏目,收视率在央视栏目中名列前茅,很受观众欢迎。它的立身之本就是说故事,通过讲述平民的创业故事,弘扬创业精神,激励创业热情。

在农村报道中,经常以故事形式出现的报道主要有三类:一是致富故事。收集农民致富过程中发生的点点滴滴,巧妙地以故事的形式展现出来,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二是科技故事。农民增收、农业增产和农村发展都离不开科技的进步。农业科技的进步,农业科技成果的诞生,背后都有不少感人的故事。展现农业科研人员经历的酸甜苦辣,弘扬他们百折不回、勇往直前的奋斗精神,可以使大家对相关的科学技术了解得更为深入,科学意识得到进一步加强。三是生活故事。生活是五彩缤纷的,农村每天都在上演着各式各样的生活故事。对这些故事的再现,可以使人们对农村生活有一个更为全面、深刻的认识。

当然,强调农村报道重在说故事,并不是说农村报道只能说故事,更不是说农村报道不能讲道理。相反,新闻媒体不可能没有自己的观点,有时还要旗帜鲜明地亮出自己的观点,讲清自己的道理。各类新闻评论从事的就是这项工作。只是,农村媒体不能在新闻报道中一味地摆大架子,讲大道理,张口透视,闭口反思,枯燥乏味,令人生厌。可以说,说故事不但是农村报道的一种形式,也是一种报道理念,一种平等地对待受众、为受众服务的理念。

农村受众需要听故事

农村报道重在说故事,不是新闻工作者天马行空的挥洒,更不是牵强附会的杜撰。新闻报道的形式受社会环境和受众对象等多种因素影响。农村报道重在说故事,最重要的是由于农村受众需要听故事。

首先,这是由农村报道影响受众的方式决定的。经过精心组织的农村报道可以对受众和社会产生较大影响,从而有力地促进农村发展。由于生动形象,情节性强,与道理相比,故事更容易被记住,所演绎的观念也更容易成为受众的示范。因此,说故事比讲道理更能切合农村受众的“情感”需求,得到他们的认可。

其次,这是由农村受众的认知水平决定的。农村报道的根本目的是影响受众,促进农村发展。欲实现这一目标,农村报道的形式必须切合受众的认知水平。农村受众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对事物的理解和认知能力相对较差。一些观点性材料,比较抽象,需要接收主体具有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故事性材料则不同,主要调动受众的形象思维能力,不需要特别丰富的知识。

再者,这是由农村受众的接收心理决定的。新闻报道欲实现影响受众的目标,还必须考虑受众的接收心理。农村受众接触新闻媒体,获取信息和知识是其目的之一,同时也是为了满足娱乐消遣的需要。早在上世纪80年代,我国进行的一系列受众调查就表明,农民接触新闻媒体,其目的除了获取新闻外,主要是消遣娱乐。这一状况直至进入21世纪仍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2001年,有关方面人士进行的江苏农村受众抽样调查显示,在各种媒介内容的选择上,娱乐类的选择率仅次于新闻类占据第二位。由此可见,娱乐消遣的心理、放松的心态是农村受众接收心理的重要特征之一。基于该心理,他们更喜欢媒体说故事,而对讲道理则敬而远之。

农村报道处处有故事

既然农村报道重在说故事,“如何说”就成了摆在新闻工作人员面前的一道难题。这需要新闻工作人员转变思路,更新观念,在新闻报道的内容、结构和语言形式等方面加以改进。其实,只要措施得当,农村报道说故事并不难实现,可谓“只要多留心,处处有故事”。

第一,在内容选择上,突出矛盾冲突。农村报道说故事,首先体现在新闻内容的选择上。农村报道涉及农民生活、农业生产、农村发展的方方面面。就说故事而言,农村报道应该选择那些矛盾冲突性较强的内容。这些内容或涉及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或涉及生活与生产之间的冲突,一般具有较强的故事性,能够吸引受众的注意力。经济日报农村版2004年1月5日发表的《二十三位专家“一个果”》,报道的是国家科技攻关项目“无公害苹果生产关键技术集成与产业化示范”研究。作者并未笼统地介绍项目研究的发展情况,而是抓住了该项目进展过程中的矛盾和细节,写成了一个完整的故事。内容选择的独特性大大增强了该报道的可读性和故事性。

第二,在结构安排上,借鉴戏剧结构。农村报道说故事,还要在结构安排上下功夫。目前,我国新闻报道大多采用倒金字塔结构,按照内容的重要程度依次排列。这一结构可以在有限的篇幅内尽可能多地传递信息,而且方便记者、编辑尽快处理稿件,但对农村报道而言,有时并不太适用。农村报道应更多地尝试戏剧结构,即按照发生、发展、高潮、结尾的过程展示事件的发展脉络。以中央电视台“致富经”栏目的节目《黄德义敢把秸秆变象牙》为例。该节目讲述的是安徽省安庆市农民黄德义的致富故事。节目从黄德义寻求致富门路开始,讲述了他刚开始创业时经历的挫折,改革生产工艺和扩大生产规模时遭遇的发展危机,通过各种创新最终取得的成功。整个节目就像一部跌宕起伏的戏剧,引人入胜。

第三,在语言形式上,突出家常风格。农村报道说故事,除了在内容选择、结构安排等方面下功夫外,语言形式也应力争贴近农村受众的日常生活。农村报道说故事,用得更多的语言方式是“话家常”。经济日报农村版2003年11月28日刊登的《改厕改出村民的幸福生活》,报道的是对改善农村卫生状况具有重要意义的改厕工程。作者在报道中没有讲大道理,而是采用“话家常”的语言讲述了一系列小故事。文章分为“屋里院外干净了”“果蔬庄稼壮实了”“卫生习惯改变了”三个部分,每个部分都包含几个农民日常生活中发生的小故事。话家常的语言,使文章轻松易懂,但又发人深省。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研究生)

上一篇:学会“逛商场” 下一篇:业内资讯 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