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题先夺势 选材要占先

时间:2022-02-04 06:59:46

题目要为文章营造一种先声夺人的气势,是两军对阵前的擂鼓、摇旗和呐喊,而材料是文章的一个重要前提,如战斗中抢占的有利地形。

梁衡说,拟题先夺势,选材要占先。拟题先夺势,意思是说题目要为文章营造一种先声夺人的气势,是两军对阵前的擂鼓、摇旗和呐喊。像《“洋劳模”受奖》、《“芝麻官”退休也风采》、《犯人赶考》这些新闻题目,单从标题上看,就很新鲜、特别,让人不由得要看个究竟。

为什么一个题目就会有如此的效果呢?梁衡一语中的――

这是因为它先声夺人,造成了一种信息的势头,牵引着读者的注意目光,让你势在必看。《孙子兵法》上有一段专门讲势:“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责人而任势。任势者其战人也,如转木石。木石之性:安则静,危则动,方则止,圆则行。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

梁衡引用《孙子兵法》,是要说明一个道理:善于作战的人要懂得去追求、营造一种势,并灵活地驾驭和运用。与其指挥人去做,不如造成一种势,让他们一定去做――势在必行。因此,为将之道,在于如何调动自己的兵力,在于如何调动敌人,把敌我力量调整在一个对我有利的势态之下。这时胜利就已经到手了一半。那么这跟写稿又有什么联系呢?梁衡说――

写稿也要考虑“敌我”双方,“我方”就是笔下调遣的文字,“敌方”就是看稿的读者。把文字和读者都放到一种对作者最有利的势态中去。这最佳势态是什么?就是读者想看这篇报道,一气读完,之后还激动不已。打仗的目的是征服敌人,写稿的目的是征服读者。所以一出场就要先声夺人,气势逼人,占住优势。让读者感到势在必读,不读不行。就是说造成一种惯性,让你的文字(我方)和读者(敌方)都在这个势的惯性中自然运行。

那么,梁衡多次提及的“势”到底是什么呢?其实,“势”就是一种由此及彼的动感、趋向和必然。打仗、处事、写文章,都要用势、造势。小说、戏剧那么吸引人的重要原因,就是它讲究情节,讲究构势、造势,能把读者裹挟到一种欲罢不能的旋涡中去。因此,梁衡强调――

军事家因势用兵,文学家构势造文,记者呢,就是要学会选择那种积蓄着势能的反差最大的信息。反差越大,信息的新鲜度就越高,吸引力就越强。在信息初露端倪,还未及细写之时,读者便有一种阅读的惊喜。

选材要占先,意思说材料是文章的一个重要前提,如战斗中抢占的有利地形。那么怎么占先呢?梁衡认为,要选择大材、新材、奇材。但大事毕竟是少数,记者面对更多的是平常之事。那么如何在日常中选材占先呢?梁衡分析说――

新闻吸引人的原因不外有二:一是这材料与读者有关,二是这材料少见,有新鲜感。这两者可以各有偏重。焦点报道是满足人们的渴求,奇闻珍闻是满足人们的好奇心理。最好是二者得兼,既有用,又稀奇。一篇好新闻就如山崖上的一支人参,花朵鲜艳引人注目,既珍贵难得,又实用。

也许你会问,材料求奇与新闻的直白、准确是不是相矛盾呢?不错,新闻是大白话,但这指的是语言要通俗、平易,而材料却力避平淡直白。比如,说传统农业与市场农业的差距,你举出10个、8个的例子,不及说一个读者闻所未闻的新鲜事有效果。《县委书记与五个苹果》就是一个例子。在这篇报道里,不惜重金、千里迢迢背回五个苹果的县委书记说:“我买的苹果40元一个,而在昌邑,40元可以买一筐。”在价格差别的背后,可以找出品种、质量、包装、储存、加工等一系列的差距。实质上就是说传统农业与市场农业的差距。梁衡对此评论说,用材如扎针,要扎到穴位上――

新闻很怪,看似平淡却求奇;看似容易实艰难。它是用最平易的话,去说最新的事,去证实一个真切的理。求新求异,是记者思维的基本特点。其实在其他领域,比如绘画和文学,要征服人们,都要在材料上做文章。《聊斋》以奇获胜,刘海粟80高龄数上黄山“搜尽奇峰打草稿”,为的也是奇材。

相对于艺术家广阔的创作空间,记者没有那么多的加工余地,因此,更应注意在选材上占先,更要注意发现奇材,做好文章。

(作者单位:中央电视台)

上一篇:立意高远 技法高超 下一篇:守规则 “博”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