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完善社会保障性住房体系的思考

时间:2022-07-01 11:49:00

关于完善社会保障性住房体系的思考

中图分类号:F840.4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1)02-132-01

摘 要 住房保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和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强社会保障性住房的建设,但这仅是完善保障性住房体系的开端,改革发展依然任重道远。本文分析了当前我国社会保障性住房建设存在的问题,结合厦门市社会保障性住房管理条例,提出一些完善社会保障性住房体系的建议。

关键词 保障性住房 财政支出

社会保障性住房是我国城镇住宅建设中较为特殊的一种住宅类型,它通常是指根据国家政策以及法律法规的规定,由政府统筹,提供给特定的人群使用,并且对该类住房的建造标准、销售价格或租金标准给予限定,起社会保障作用的住房。社会保障性住房制度即在社会保障性住房建设、分配、流通等具体实践中形成的制度。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解决好城镇居民的住房问题,特别是做好低收入人群的住房保障工作,是一项长期全方位的工作。需要建立起完善的社会保障住房体系,这单靠大额资金投入并不能完全解决,也无法在短期内完成构建。

一、我国的社会保障性住房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社会保障性住房制度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住房保障法律、法规滞后,导致对住房保障缺乏强制力。目前尚没有相关统一立法,仅有国务院的一些行政法规及相关部委的部门规章,其保障力度较弱,稳定性也不强。

(二)保障对象范围界定不清,退出机制不完善。住房保障基础信息数据欠缺,无法制定针对性强的住房保障规划。

(三)社会保障性住房建设资金及房源缺乏。首先,住房保障尚未纳入整个社会保障体系,保障资金来源未规范地纳入财政公共支出预算。其次,地方财政资金不足的问题是影响各地推进住房保障的主要障碍。

(四)资金使用监管不力等问题。一些地方政府单纯追求经济效益,完成不了保障性住房建设目标。以目前全国保障房建设的情况来看,各地差异较大,落实力度不一,缺乏专门针对这部分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管的部门。

二、厦门经验启示

09年初,为建立和完善厦门市社会保障性住房制度,结合该市实际,厦门市委制定了《厦门市社会保障性住房管理条例》,其适用于市行政区域内社会保障性住房的规划、建设、分配、使用和监督等管理与服务工作。保障性住房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分配、统一管理。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实行严格的准入与退出机制。

该条例明确规定市住房保障行政管理部门负责该市社会保障性住房工作的组织实施和管理,而其他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则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做好社会保障性住房管理工作,区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镇人民政府)依据该条例负责社会保障性住房管理的相关工作。

此外,市人民政府负责编制社会保障性住房发展规划、年度计划,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向社会公布。政府统筹社会保障性住房房源,通过组织建设、回收、回购、收购、接受捐赠等途径筹集。市住房保障行政管理部门建立全市住房信息管理系统,加强对全市社会保障性住房建设供给和需求的分析,作为编制社会保障性住房发展规划、年度计划的重要依据,同时建立社会保障性住房房源管理制度,社会保障性住房的地段、户型、面积、价格、交付期限及供给对象等信息及时向社会公布。明确将社会保障性住房建设用地纳入该市年度土地供应计划,确保优先供应。社会保障性住房一律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充分考虑住房困难家庭对交通、就医、就学等配套设施的要求。坚持小户型、统一装修、经济实用的原则,满足住户的基本住房需求。

社会保障性住房建设资金实行专项管理、分账核算、专款专用。资金的筹集、拨付、使用、管理和租金收支,依法接受审计机关的审计监督和相关部门的监督。

同时,对住房的申请与分配作了详尽的规定说明,社会保障性住房的分配房源、分配方案及分配结果,由市住房保障行政管理部门及时通过报纸、网站向社会公布,接受监督。

社会保障性住房的销售价格由市住房保障行政管理部门会同市物价、财政和其他行政管理部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结合本市实际确定,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向社会公布。经济适用住房的销售价格按国家规定的定价原则确定。保障性商品房的销售价格主要由基准地价、建设成本和相关税费构成。租金补助和廉租住房货币补贴经费,将纳入相关支付单位的部门预算,并实行入住备案制度。明确规定社会保障性住房的住户不得将社会保障性住房出租、转租、转借、调换、转让、抵押以及作为经营性用房等。

三、改善社会保障性住房体系的对策

(一)从法律上完善保障性住房制度,尽快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为住房保障政策的实施提供法律支持。

(二)住房保障制度建设应遵循统一部署分级建设的原则,宜采取中央制定总框架、总目标等全局性、战略性制度,由地方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具体方案的设计实施。

(三)尽快建立健全住房档案信息管理系统和个人信用体系。

(四)明确财政资金是住房保障的主要资金来源,建立稳定的住房保障资金渠道。

(五)加快推进多渠道资金筹集机制和激励政策。通过税收优惠、财政贴息贷款、发行债券、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融资担保等措施,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鼓励社会资金投入保障性住房建设,推动社会企业参与公共租赁住房建设,对承建保障性住房的开发企业,实行拿地优先权,对企业所得税、营业税减免等。

(六)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争取基本解决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住房及棚户区改造问题。在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的同时,积极推进农村危房改造。

(七)进一步细化政策,加强监管。社会各界,特别是媒体,同相关部门一道加强对运行中违规问题的监督。同时加强监测,建立健全保障住房信息系统和统计制度,完善监测分析机制,及时发现体系运行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提高调控措施的预见性、针对性和有效性。积极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大力宣传中央出台的各项政策措施及其成效。

总之,要坚持原则,把握实质和关键,认真分析,全局考虑,强化责任,严格考核,不断完善住房保障体系,使之更加科学,社会效益最大化。

上一篇:银行保险中的欺诈行为研究 下一篇:动态演进视角下的山西省住房保障发展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