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低效教学行为 创建有效课堂的实践探究

时间:2022-07-01 10:58:28

改革低效教学行为 创建有效课堂的实践探究

【摘要】有效课堂教学是当今中小学教师永恒的追求,在实施有效课堂教学过程中,因为对课程改革理念的认识与领会的偏差,造成一些以低效课堂教学的新形式为主的假有效课堂的出现,把低效课堂教学新形式误为有效课堂教学,这成为创建有效课堂的障碍。本文着重从追求有效备课、有效上课、有效作业三个方面论述如何改革低效教学行为、切实创建有效课堂。

【关键词】素质教育 有效课堂 改革低效教学 教学质量

有效教育是当今教育界不懈的追求,有效课堂教学是当今中小学教师永恒的追求,有效教学是课堂教学的“脉搏”。

《教育纲要》中要求“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要“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开创美好未来”。“要把减负落实到教育教学各个环节”。《新课程标准》也提出:课程改革在“教与学的方法等方面都要有重大变革”,强调教师要“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富有个性地学习。”可见,实施素质教育,推进课程改革,关键是要在课堂教学中实施有效的教学,在教学活动中创建有效的课堂。

无效甚至低效课堂是有效课堂创建的障碍。自从实施课程改革以来,有效课堂的创建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由于对课程改革理念认识与领会等等的差异,课堂教学的改革出现了一些形式化的音符,出现假学生主体性、假学生合作学习等等的假有效课堂现象,以低效课堂教学的新形式掩盖了有效课堂教学的实质。

那么什么样的课堂才算有效呢?中肯的说法是,[1]有效的课堂教学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的效率、效益与体验三个重要指标上。孟照彬教授对有效教学有独到的见解,他认为,有效教学是通过组织和参与实现的。而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2]是课堂潜在价值的开发者和创造者,是组织学生学习知识、发展能力的“导演”。所以,要创建真实的有效课堂,教师必须切实转变观念,改革低效教学行为,切实追求有效备课,追求有效上课,追求有效作业,把有效落实在教师教学行为的每一个环节上。

1.有效备课是创建有效课堂的先行条件,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经过实践探究,我们认为,有效备课要以课程标准作先导,围绕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追求最优化的教学设计,追求学情、教情、考情三结合,追求备学生、备教材、备方法三结合。

最优化的教学设计要求教师敢于改变备课观念、改变备课方式、创新教学流程。备课观念上,要认识到[3]教学目标是教学的方向,也是教学的归宿,更是一节课的灵魂。教学设计必须以教学目标为指导,把备学生、备教材、备方法三者合一。这样,教学目标的设计就要注重能力的培养、注重过程与方法的呈现、注重情感体验与价值观的养成。教学目标的设计要真正发挥它的指导作用,教师就必须改变旧有的备课观念, [4]让目标的着力点放在学生活动的开展和学习空间的拓展上,把具体操作或探究过程的细节交给学生。教学目标只有紧扣三维目标,才能正确指导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过程才能达到培养与发展学生的目的,教学设计才能达到最优化的水平。

教师改变备课观念的另一个重要问题是,一定要认识到,教学设计是不可“复制”的。在信息时代,任何一个教学内容,都可以从书籍资料或网上找到相应的教学设计甚至课件。如果“复制”别人的教学设计到自己的课堂上,那是行之无效的,因为教学设计面对的是不同的教学对象,无法依计构建开放生成的课堂。所以,有效备课,并不仅仅指教师对教材的研究与创造,有效备课必须要在研究教材的同时研究自己的学生,备教材与备学生相结合,学情与教情相结合,吸取优秀教学设计的优点,经过加工改造,形成独具个性的教学设计,这才是最优化的教学设计。

备课方式与教学流程的创新有着必然的联系,备课方式的改变有利于教师创新教学流程,实行有效备课。改变旧有的备课方式,教师就要把握多种备课方法,从中筛选最合适的,选择最有利于改革创新的方法。实践中发现,图文式备课比传统式备课更有利于教师创新教学流程,更有利于教师创新教学方法,更有利于教师创新合理的课堂结构。

现在以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6课《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为例,看看图文式备课的简略教学流程(部分环节)如下:

显然,这种新的备课方式简洁明了,整个教学流程一目了然,可操作性强,便于检验教学设计是否以培养与发展学生的能力为主,便于教师根据学情进行适当的补修,形成个性化备课。更重要的是,它便于检验每个教学流程的设计是否以教学目标为导,是否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这种新式备课方式也能规范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使教师自觉去掉一些无效或者负效的教学环节,用教学流程的有效与紧凑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是传统式备课方式无法体现的优点。教师敢于改变备课方式、创新备课方式,就能自觉创新教学流程,实现低效或无效备课向有效备课的改变,实现低效课堂向有效课堂的改变。

2.有效上课是创建有效课堂的关键

能有效地组织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使学生得到知识、发展能力,彰显个性,这上课就是有效的。孟照彬教授认为,主动权问题是新课旧课的分水岭,这是很实在的观点。所以,有效上课,教师必须更新自己的课堂教学观念、创新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坚持预习先行,先学后教的原则,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小组机制,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在竞争中思考,在思考中创新,在创新中提高。课堂中小组合作学习是调节学习情绪,实现动静转换的最佳形式。有研究表明,初中生独立思考的时间一般为12到15分钟,超出此时间段就容易产生厌倦与疲劳,注意力开始分散,如果学生能在疲劳之前变换学习方式,则能让学生保持旺盛精力,保持学习热情,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效果会大大提高,课堂效率也会随之提高。所以课堂中要培养学生的学习方式,也要培养与运行小组,建立团队,让学生真正把住学习的主动权。

有效上课,要追求课堂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这就需要教师把握多种课型方式,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最合适的课型。在实践探索中,我们发现,在世界十大主流课型中,最基本最适用也最简明易懂的课型是要素组合方式,其次是平台互动方式、哲学方式。要素组合方式为什么是最基本的课型?因为它适用于每个学科,适用于城市与农村,它讲究课堂上“听、看、讲、想、做”五要素轮换组合使用,配以学习方式的动、静转换,这样,它就能[5]调动学生的感官,顺应学生学习的生理、心理特点,让学生能全神贯注的投入学习,避免或减轻学生的生理、心理疲劳,提高学习效率。只要立足在要素组合方式课型上,配合其他课型穿插搭配使用,教师就能创造出具有生命力的活课堂,就能打造有效甚至高效的课堂。

3.有效作业是创建有效课堂的必要环节,是教情与考情相结合的纽带

素质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全面素养,知识与能力、情感与价值同步发展、提高,考情是检验学生素养的有效手段之一,所以课堂中设计有效检测作业来强化知识与关键要素是必要的。那些认为强化巩固作业不利于学生理解知识与发展能力的说法是错误的,[6]因为,没有知识的巩固强化就没有知识的积累,就无法进行复杂的创造性思维,很难提高学生的能力。有研究表示,知识点与学习关键要素一般要强化12至17次才能达到最佳记忆状态。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巩固作业上讲究策略与技巧,让作业的设计有助于强化学习重点,做到当堂巩固深化学习重点内容,让扎实的课堂练习当堂巩固,做到当堂学习,及时巩固,作业“堂堂清”、“课课清”,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课后作业设计侧重于创新性思维训练,比如语文学科的创作、模仿写作、评论等等,要求学生课余独立完成,师生及时交流,及时反馈。有效当堂巩固作业的设计需要教师在意一个问题,就是,课堂作业的形式要丰富多彩,避免单一强化造成的厌倦与疲劳。

教育是科学,其价值在于求真;教学是艺术,其价值在于创新。课堂教学的创新只要立足于求真,就能摒弃虚假的形式,创建真实有效的课堂。

参考文献

[1]、[2] 张放.有效教学 和谐课堂.光明日报出版社,2008年5月第1版

[3]、[4] 任丽芬.有效备课―初中语文.光明日报出版社,2008年6月第1版

[5] 李正良, 陈健萍.有效教育实践探究.广西教育出版社,2011年3月第1版

[6] 民, 颜景山.有效上课―问题・探究・对策.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年4月第1版

上一篇:推行“诱思探究”教学模式 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 下一篇:现代信息技术优化英语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