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古诗教学的审美化

时间:2022-07-01 10:47:36

浅谈古诗教学的审美化

【摘要】古诗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部分,是最美的课堂,如何把这种美在古诗教学课堂上落实,则是每个教师一直都在探索的问题。把握古诗教学审美化,能进入到古诗的意境,领悟无穷的内涵,品尝到古诗的美感和愉悦。

【关键词】古诗 教学 审美化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6-0052-02

只有达到进入诗歌意境的较高层次的读诗境界,才能领悟到我国古代文化的精髓,才能达到我们教学古诗这一体裁所要达到的目的,也才能真正品尝到古诗的美的真谛。如何做好古诗教学的审美化?本人有以下几方面的认识:

一、古诗的美感特征与古诗的审美化教学

小学语文教材所选的古诗,唐宋诗歌占了绝大多数,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如唐代以清新自然、朴素为美的“诗仙”李白的《静夜思》、《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赠汪伦》等;以“沉郁顿挫”为主要风格的“诗圣”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江畔独步寻花》等;以平易通俗著称的白居易的《草》、《暮江吟》;以“静”为主要美学追求的王维的《鹿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宋代世称“王荆公体”诗人王安石的《梅花》、《泊船瓜洲》;清雄豪放、旷达飘逸的苏轼的《题西林壁》……因为古诗的用字用词非常讲究推敲,字词含义深刻,理解起来较困难,因而采用传统的“就词论词、就句译句”法教学,学生往往不能进入意境、领会其中韵味。那么如何让古诗教学更为生动、活泼、富有创造性呢?国家教委“九五”重点课题“学校美育系统与美育心理发展实验研究”在审美化教学方面做了一种有效的探索。这种审美化教学中的学科美育课便包括了语文美育课、数学美育课等。语文教学的过程其实就是展现语文知识美、语文能力美的过程,没有审美意识的渗透和培养的语文教学不是完美的语文教学。“语文美育是语文教育与审美活动统一的过程,即教师指导学生以语文学习为审美对象而感知美、理解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过程。”

二、古诗教学审美化对教师和环境的要求

古诗教学审美化不同于常规的认知教学,因而不但需要教师具有一般语文教师的特质(思想素质、文化素质、敏锐的观察、持久的记忆、创造的思维、丰富的想象、高尚的情感等),而且对教师的语言及知识范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教师的语言美

语言是传授知道、教书育人的载体。曾有美学观点认为:“语言先于审美形式,审美形式先于审美感性,这就意味着,语言才是第一性的,是一切的起点。”

2.老师的知识范围

进行语文美育,教师除了应具备语文专业知识、教育专业知识、普通文化知识外,还特别强调艺体知识(即琴、棋、书、画、舞、体等方面的知识)和美学、美育知识。语文美育是教师指导学生以语文学习为审美对象而感知、理解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过程,这就需要教师应具有基本的美学、美育知识,如美的本质、美的存在形式和美的形态、审美心理、美育的特点及实施途径等。如果让一个没有一点美育与美学知识的教师去搞美育,无疑有“以其昏昏,使人昭昭”之嫌。

三、如何实施古诗教学审美化

“语文美育的过程,概括说来,也就是培养审美意识、发展美的鉴赏能力、训练美的创造力的过程。这三项也是语文美育的基本任务、主要内容。”因此,古诗的审美化教学也须按照如下的“美的规律”来进行。

1.在美的导入中感受情境美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教学导入是美的载体,是教师谱写教学乐章的前奏,是师生情感共鸣的第一个音符,是教师的学识、口才、智慧的综合体现。精心设计导入可以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寓美育于教学导入中,能使学生进入美的情境,引发学习兴趣。美是通过视角和听觉辽两扇窗户而被感知的。老师的教学导入中先用情境熏陶法激起学生对美的初步感受,能为后面的课堂教学起好铺垫作用。

2.在美的朗读中感受音韵美

大家都知道,审美意识的培养,首先应从对美的感受出发。审美感受力是阅读教学活动中最基本的主观条件,当然也是古诗教学活动中最基本的主观条件。朗读这种审美活动是以审美感受为基础的,并且审美感受贯穿于朗读过程的始终,没有审美感受力就没审美。提高审美感受力的一种重要方法就是“美读”。

古诗的音韵美还体现在节奏上。五言古诗的节奏分分配为二三句式或二二一句式。如王维《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七言诗节奏分配为二二三句式或二二二一、二二一二句式。如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转∥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人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因此,在训练学生朗读时,要让其充分体会节奏参差和单调铿锵之美。

3.在美的观察中感知形象美

在语文美育过程中,要使学生感知美,必须把语文同它所表现的事物联系起来,直接去观察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从而获得直接的审美经验,发展审美感受能力。

观察是感知美的门户,是审美的“眼睛”。正如法国艺术大师罗丹所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观察能使学生发现美的事物,产生新鲜的感受、深刻的认识以及深远的联想,丰富的美感。

古诗蕴藏着丰富的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一首首古诗就是一幅幅隽永的画面,它们或色彩斑斓,或宁静淡雅,是诗人将现实中的自然美写进诗歌,因而必然反映大自然的直观性、可感性,生动逼真地再现大自然的形象。在这里,美和形象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离开了具体生动的形象,美和美感就失去了依托。因此,在教学中,可带学生到大自然中去感受形象美。

综上所述,古诗教学审美化是使古诗教学的认知活动与审美活动相统一。它需要具有一定审美素质的教师充分利用古诗的美感特征按照“美的规律”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让学生在审美化教学的美感愉悦中接受知识,既达到审美目标又同时更好地达到知识、能力目标。

参考文献:

[1]《语文教育心理学》杨成章主编,1994年版,P371。

[2]《语言乌托邦》王一种著,云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7月版,P45。

[3]《艺术作品的本源》(1950)(诗、语言、思)海德格尔著,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年版。

[4]《美学与美育概论》李敬敏、黄良著,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3年4月版,P338。

[5]《语文学科教育学》杨成章等主编,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7月版,P302。

上一篇:语文课可以这样上 下一篇:物质氧化性与还原性强弱判断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