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社会背景下的农村基层文化建设思考

时间:2022-07-01 08:24:01

和谐社会背景下的农村基层文化建设思考

【摘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经济发展是根本,文化建设是关键。我国的农村基层文化处于这样的一种现状,即文化基础设施落后,文化体制不顺,机制不活,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供给不足,城乡文化发展水平差距较大,适应新时期的文化还没有发展起来,农村更需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新文化。

【关键词】 农村 基层文化建设 思考

“三农”问题是全党全国工作的重心,是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必须解决的主要矛盾。在我国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与快速发展的经济和日益提高的物质生活水平相比,农村文化建设和发展则较为滞后,不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和谐社会的目标。加强农村基层文化建设,既是当前农村、农业、农民实现持续、健康、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农村基层文化是我国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基层文化的发展是整个农村社会发展的基础,也是推动农村不断进步的强大的精神动力;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有效途径;对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实现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一、我国的农村基层文化的现状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要高度重视并突出抓好农村的基层文化建设。我国农村基层文化处于这样一种现状:文化基础设施落后,现有资源尚未得到有效利用,文化水平体制不顺,机制不活,文化产品文化服务供给不足,文化活动相对贫乏,城乡文化发展水平差距较大。农村原有的文化资源严重不足,特别是在乡镇以下的农村基层文化基础设施、文化活动、文化教育更为贫乏,需要填补这方面的短缺;很多传统的、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解体或走向消亡,适应新时期的文化还没有发展起来,农村更急需大力的发展社会主义新文化。

二、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

1、思想认识不足

一些乡村领导对农村文化建设还存在一些认识上的误区,认为只要经济建设发展起来了,文化建设自然而然就搞好了。因此,文化建设实际上是“说起来重要,忙起来不要”,存在“一手软、一手硬”现象。另外,上级主管部门对于干部政绩的考核,也往往偏重于经济指标,客观上促使农村基层干部只注重经济工作而忽视农村的文化工作。

2、资金投入不多

近年来,随着改革的深入和经济的发展,农村总体收入大幅度增涨,但与此同时,由于各级政府生产经营性投资倾向日趋严重,财力吃紧的状况仍未从根本上改变,用于文化设施建设的资金有所减少。而乡村及农户在文化建设投入问题上的等、靠、要思想仍然较为严重,从而形成了农村文化建设投入上的部分“真空”,造成了活动场所少、宣传阵地少、文化活动少的问题。

3、管理引导不力

少数地方农村文化建设往往只注重文化设施建设,忽略了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正确引导和有效管理,一些腐朽落后的文化观念和生活习俗乘虚而入,封建迷信、宗族势力重新抬头。建庙造神、求仙问卜、算命看相、大修坟墓等活动已经公开化。在一些地方,群众对建学校办教育舍不得投入,而建庙宇修坟墓花几万元甚至于几十万元却不是奇事。

4、文化活动不活

大部分农村文化活动形式单一,从内容到形式缺乏层次性和针对性,没有吸引力,宣传教育仍停留在“我讲你听”的简单的宣传教育工作方式上,使农民感到厌烦乏味。尽管很多农村生活水平比以往有很大改观,然而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的丰富程度却让人有着今不如昔的感觉。

5、人员编制不够

目前,大部分乡镇都设立了文化站,配备了专职文化管理人员。但在现实中,有相当一部分文化管理人员,一旦国家和地方政府为他们解决了城镇户口、转正式工作问题,就向县城、市区调离或就地改行,而新配备的人员大多对业务不熟,素质不高,待遇低又不够安心,工作没有积极性,再加上近年来转正机会逐年减少,愿意从事农村文化管理工作的人员越来越少。文化管理力量的严重不足直接影响了文化管理职能的行使。

6、形式主义严重,没有做到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在一些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基层文化建设相对完善,包括建立乡文化室、村文化站、乡村图书馆等,但事实上这些单位能否有效运作,能否起到丰富基层文化生活,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水平,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这些都是未知的,而真实的情况确是有其名、无其实,各种文化设施形同虚设,文化资源不过是几本书、几张桌子而已,起不到文化建设的作用。造成了大量文化资源的浪费,加重了各级财政的负担,基层文化建设流于形式。

三、加强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的措施

为了应对以上基层文化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农村基层文化建设。

1、加强精神文化建设

农村文化建设的核心是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提高农民文化素质首先要普及农村基础教育,提高教育水平;其次要拓宽农村培训领域,提高农民的职业技能;最后是着力推进农村中小学和农村党员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使之成为不仅服务于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而且服务于农业科技推广、农民获取信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及党员教育的平台,同时要注重普及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的基本知识,向农民宣传科学思想,传播科学方法,普及科学知识,全面提高文化的创新能力。

(1)在政治思想上要突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与教育。要通过灵活有效的方法把党的主张、思想、方针政策、声音传播到农民群众中去,并被他们所接受,让他们感受到在党的领导下,能得到最大的实惠和最好的发展,脱离党的领导则会受到损害;要让“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其实践成为农民群众最大的福祉,使农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党是一切为了人民群众,一切从人民群众利益出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以此来坚实党执政的最广泛的群众基础,来巩固党执政最广泛的农村阵地。

(2)在社会伦理建设上要突出“和”、“美”的观念。新时代的“和”应当是和谐社会之“和”,这个“和”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所追求的“和”更具有丰富的内涵,不仅有人与人之间的“和”,执政党要求的社会稳定之“和”,还有社会制度、法律法规的公平公正之“和”,资源配置和社会分配之“和”,人与自然的共生共存、和谐发展之“和”。“美”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社会环境中有不同的标准和内涵,特别是在当今世界科技日益发达、日新月异的情况下,对“美”的追求更是丰富多彩、不断变化和进步的。人们既要享受历史文化之“美”,也需要享受外来文化之“美”和新时代创造出来的更多的崭新的“美”。

(3)人文精神建设上要突出文明健康向上的特征。人文精神要涵盖人类文化已到达的最好的精神境界,体现在精神风貌上,表现为文明健康向上,不断追求人类和社会历史进步;体现在个人人格和品质上,表现为具有关爱、互助、谅解、尊重、诚实的品格。塑造具有健康和优良品格的人,是以人为本的终极目标,只有塑造了具有健康和优良品格的人,才能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目标。大力发展农村文化极其重要的内容,就是以先进的文化引导农民塑造出健康和优良的品格,从对人的社会化起决定作用的社会文化方面为社会和谐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4)在社会价值观体系建设上突出个体发展与社会、自然和谐发展的共同理想。重建新时期农村社会的价值观体系是文化建设的核心,只有形成了符合当今农村发展要求的社会价值体系并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追求,农村文化建设才算真正起到了引导社会进步和发展的作用,达到了促进社会进化和社会教化的目的。由于农村社会化受农村经济、文化环境的决定性影响,构建新时期既能体现农民价值观追求、又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和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要求的价值体系,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

2、加强物质文化建设

物质文化建设包括文化的方式与方法、载体与场所、产品与内容、组织与实现等各个方面。精神文化等一切非物态文化必须通过物质文化来实现。随着历史的进步,虽然大部分农村还是以农业社会为主,但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的进程加快,广大农村也已步入了崭新的时代。建设这个时代的农村文化,既要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依靠新科学和高科技建设农村文化,又要不脱离农村实际和历史传统,有针对性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农村文化。在物质文化建设上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加大投入,以最快的速度尽可能多的投入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要把建设农村文化阵地和设施列入小城镇、文明村寨建设的总体规划,改变农村文化站、广电站“四无”(无房子、无设施、无图书、无活动)的落后状况。要下大力气抓农村文化中心建设,满足农民群众“求知、求富、求乐、求美”的需求,使之成为农村群众文化工作的主阵地,并以此为载体多层次、多渠道地开展健康向上的群众性文化活动。

(2)从全社会的角度加强和加大农村文化开发,针对农村和农民需求生产和提供优质和优秀的文化产品。

(3)创新农村文化活动形式,使农民喜闻乐见。既要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形式,要在全社会形成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文化氛围,使全民族养成尊重知识、崇尚科学的风尚,又要善于吸纳优秀的外来文化形式,创造新时代背景下的先进的文化形式,最大限度地满足农村和农民的文化消费需求。

3、加强制度文化建设

制度文化建设包括社会法律法规、纪律制度、道德准则、风俗习惯、社会约定等。制度文化建设也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明进步与日俱进,法律法规要加快完善,特别是要革除一些原来带有社会歧视性质的不合理不公平的法律法规,在法律层面让农民与其他社会阶层平等;动员社会力量支持农村基层文化建设;加强对农村文化建设的组织领导。在社会管理的纪律制度等方面要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体现农民的要求;在社会道德、风俗习惯等方面要坚持正确引导教育,同时要注重推进符合人类进步规律、促进农村社会进化的社会改革。制度文化建设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健全管理机构。市、县和乡镇要有固定的文化管理站和文化稽查队等职能机构,配备精干力量。

(2)完善法律规章。建立健全文化建设的法律体系,运用法律手段,促进探索有效形式,对地方风俗习惯、农民业余文化生活进行正确引导和规范,确立科学的文化观念和文化消费方式。

(3)狠抓“扫黄打非”工作和综合治理。对农村封建迷信、制黄贩黄、吸食、要进行专项治理整顿,坚决予以取缔,使农村文化工作走上健康的发展轨道。为农民群众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三农”问题始终是我们党和国家执政关心的首要的问题,由于特定的历史条件和原因,“三农”问题也成为实际工作中的难点问题,加强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相信对促进农村社会和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会起到决定性力量的推动作用。农村文化建设任重道远。同时也要坚信,随着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思想觉悟不断提高,基层文化建设的步伐也会加快,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上一篇: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相关性分析 下一篇:浅析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与和谐社会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