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构建高职会计专业人才能力评价体系的思路

时间:2022-07-01 08:13:36

浅谈构建高职会计专业人才能力评价体系的思路

【摘要】 本文根据社会对高职会计学生的能力需求分析,结合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三个阶段的特点,对三个阶段能力培养体系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依据课程个性评价、过程与结果结合的评价、多方主体评价的思路合理构建高职会计能力评价体系。

【关键词】 高职 会计 能力评价

在今年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马凯在会上指出,要把握职业教育规律,坚持把促进就业作为办学导向,把提高能力作为办学目标,把校企合作作为办学制度,把立德树人作为办学根本,努力提高技能人才培养水平。将提高职业能力作为高职教育培养的目标,那么能力评价体系就是支撑这个目标的基石,贯穿整个人才培养体系。为了提高高职会计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的水平,合理构建会计专业的能力评价体系是保障培养目标实现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社会对高职会计学生的能力需求分析

为了使高职会计学生适应社会需求,帮助学生就业,本次调查小组走访调研了30家中小型企业,并对20名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

根据回收的调查表(表1、表2)显示,不论是单位还是学生,对于职业资格证书、会计实务操作能力都有着极高的要求;表1中企业对于专业技能的要求和表2中毕业生对专业技能的需求,表明会计专业所需要的两个核心能力是会做账、会报税。从表1和表2的结果可以看出,不论是企业还是毕业生,对会计核算实操技能的需求都是100%。

二、人才培养过程能力培养三阶段的划分

根据社会会计职业需求,结合职业能力要求,本文将从学生入学到毕业在校期间的技能学习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第一、二学期):“考岗证”,即职业基础阶段。从事会计职业岗位必须持证上岗,即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因此为了让学生毕业就能上岗,我们必须把考岗证作为职业学习的第一阶段,在这一阶段主要进行考试的三个科目的理论化教学,围绕考试大纲开展学习,达到取岗证的目的。

第二阶段(第三、四学期):“练技能”,即基础技能阶段。在这一阶段,主要是进行各种单项技能培训,围绕核心能力通过各个单项技能课程的学习与实践以达到掌握各种会计技能的目的。

第三阶段(第五、六学期):“仿真做”,即技能提升阶段。这一阶段需要的是一个完整的实战性的技能,在前期的单项技能学习后,需要把单项技能综合运用起来,以达到对职业技能的熟练及灵活运用,让学生毕业就能上岗:主要考核学生是否能运用会计专业知识和技能独立完成会计专业能力,考核学生是否能运用会计专业知识和技能独立完成项目工作任务以及完成项目工作任务的质量,考核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三阶段培养评价体系现状

目前根据会计培养模式划分的三个阶段,主要还是采用传统的试卷考核的方式考核,缺乏对职业能力的考核,对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缺乏清晰的思路。

1、“考岗证”阶段,奠定基础能力不够

目前社会上会计培训班甚多,均推出类似零基础入门班、岗前实战班等技能操作培训课程,打着能够学习几个月就能快速掌握企业会计核算的要领,迅速胜任会计岗位一系列的做账、报表、报税等工作的旗号,吸引了很多社会人员、在校学生报名学习,甚至有些学生反映,在培训班培训几个月比在学校学习几年能更快上手工作,因此作为高职院校来说,就不能仅仅只是将学生培养成掌握会计岗位基本知识、会计实务操作技能的技能型人才,而是要考虑到学生日后的发展,为其之后的自身发展奠定基础,这才是最重要的。

2、“练技能”阶段,评价方式过于单一,不利于对技能的掌握

会计专业的大部分专业课程都是在期末以闭卷的考试形式进行考核,考试成绩主要依据期末考试成绩,到了期末,学生只是集中针对考试给出的范围进行复习,这种评价方式导致学生并不注重平时的学习,认为期末集中攻击一下考试就能过关。当然书面考试是有必要的,能够促使学生复习所学的会计基本理论知识,但这种考试内容主要考核学生掌握多少理论知识,较少涉及到会计的技能。比如有些学生在《税费计算与申报》课程的理论考试上可以考高分,但是要他们到真实的环境去算税、报税就完全不会了,这种评价方式使得知识和能力分开来,无法根据评价结果知道学生学习该课程所掌握的职业能力水平。

3、“仿真做”阶段,评价结果较片面,不利于对过程的关注

仿真做阶段主要是进行会计综合技能实训,而实训课程的评判,主要是依据学生上交的实训作业,一般是根据按要求完成的凭证、账簿、报表等实训成果来进行打分,至于实训结果是怎么得到的,无法得知,难以检测到学生在会计操作过程中处理问题的能力、反应能力等,更无法全面地评价学生是否掌握了这方面的实训能力。

4、评价主体过于单一,不利于客观评价学生的职业能力

在与企业进行调研访谈中,用人单位反映学生一般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适应本岗位工作,每年新进的学生,企业均需要重新培训才能上岗,或者说学生上岗后还需要半年左右的时间才能正式的开展工作;学生在校期间所学知识不能学以致用,不能融会贯通,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亟待提高,对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有待加强。目前职业能力培养评价主体主要还是一线教师,他们对学生的职业能力形成和培养过程中的动态信息掌握及时,但由于缺乏企业、行业专家参与,从而使得整个评价不能客观地反映学生的知识、能力等职业能力水平。通过调查,在老师对学生的考评当中,有很大一部分成绩来自平时学生的课堂表现、到课率等,整个评价过程基本上是按照学校意愿来进行的,未充分考虑行业能力的基本要求,很难把握评价内容的科学性、合理性,容易偏离职业能力评价的目标,未根据企业实际工作任务所需的职业能力单元来制定科学的评价标准、评价形式等,从而造成整个评价流于形式,评价结果得不到企业、行业等用人单位的认可。

四、构建三阶段系统的能力评价体系的主要思路

本文根据目前社会对高职会计学生的能力需求以及未来职业需求的发展趋势,结合高职会计培养模式的三个阶段能力培养的特点,提出依据课程个性评价、过程与结果结合的评价、多方主体评价的思路合理构建高职会计能力评价体系。

1、根据课程性质内容不同构建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职业能力是从事职业活动的核心,仅仅评价学生的部分理论知识或者部分技能是不能充分证明学生的职业能力的,必须做多方面综合性的评估,而我们评价的目的是要通过评价来反映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基本技能的熟练程度。应根据考试性质、目的、内容不同来选择具体的考试方法,而不能只是采用简单的闭卷考试来进行评价。在“练技能”阶段,对于某些专业课程除了采用日常的闭卷考试外,还可以与各种职业技能证书、各种职业技能竞赛相结合,比如参加全国会计信息化大赛通过比赛的可以给予《会计电算化》课程免试,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的同学,可以给予《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会计基础》课程免试,达到“以赛代考”、“以证代考”的目的,比如专业拓展课程《市场营销》、《企业管理》等课程可以采取任务驱动的形式,给出任务让学生做出解决方案,从而来考查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和协调沟通能力等;可以采取理论、基本技能、操作各占一定比例相结合的方式,比如在《出纳实务》课程中,其考试成绩可以通过期末闭卷考试考理论知识,点钞、小键盘录入等基本技能测试,模拟银行业务交易处理等来综合打分,达到知识能力并进;对于与岗位能力对应的某些课程可以设置项目任务作为考核内容,按完成任务的情况进行打分等。

评价是通过各种评价方式去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教师以此来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帮助学生进行学习,所以评价方式要多样化,多方面评价。比如可采用口试、笔试、手试、开卷、闭卷等方法和手段,闭卷、开卷笔试与技能操作相结合,或采取专门核查基本技能等。评价内容要尽可能覆盖反映学生知识、素质、能力的各个方面,要将多种方法灵活运用,最大化地发挥各种方法的优势,要能够较为真实地反映出学生的各种能力。

2、评价结果要重视完成过程和成果

能力评价最好能在真实或者模拟的工作情景中进行,把各能力评价融于实际工作过程当中,根据真实的工作任务来评价学生的知识、能力的掌握程度,同时也可以评价学生在完成任务中与人交流的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自己学习的能力以及责任感等。评分方法可以采用百分制,也可以采取等级制。评价结果要重点关注平时,全程考虑,才能更准确地评价出学生对理论和实践的掌握能力。

3、构建企业(社会)、教师、学生多方评价主体

虽然各方都在强调构建企业、行业、学校多方评价主体,但是鉴于会计行业的特殊性,专业的局限性,导致企业、行业参与力度不够,很多校企合作都流于形式。企业在参与评价时不能随时参与,但是可以做职业引导;对于考核内容多、范围比较广的课程,评价相对比较复杂,就不能单一的由任课老师来进行打分评定成绩,要构建多方位评价主体,让学生参与。对于项目式的考核方式,可以首先由学生完成任务后进行自我评价,小组评价、班级评价、老师评价、最后请企业来对评价进行监督和指导,这样既有利于企业了解学生,又有利于学生提高职业能力。

根据课程个性评价、过程与结果结合的评价、多方主体评价的思路,结合社会对高职会计学生能力需求,合理构建高职会计能力评价体系,为实现高职会计能力培养目标提供教学导向,为学生就业提供有效帮助。

(注: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评价体系的构建》(编号2012B287)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张瞳光:高职会计专业课程评价体系研究[J].鸡西大学学报,2012(8).

[2] 杨琼:高职学生职业能力评价体系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0.

[3] 韦云凤:对构建高职会计专业考核评价体系的探索[J].职教论坛,2009(8).

上一篇:转型中的中国反腐 下一篇:赵辉小传 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