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责任教育模式

时间:2022-07-01 05:06:11

浅谈责任教育模式

教育模式是教育思想的具体体现,是对教育实践的方法论提炼。我校在全面提升对责任教育认识的基础上,系统地总结了十几年责任教育的实践,概括出符合学校特点的、教育效率较高的且被一些学校认可的责任教育模式。我们认为责任教育模式,就是为了高效率实现教育目标,对教育的基本要素的结构性的确定与运用。所谓结构性,是指要素之间要有本质的联系,而不是简单的拼凑。经过筛选,基本教育要素被确定为:认识责任、体验责任、实践责任、评价责任。

1.认识责任。简单地说,责任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社会责任感对提升道德品质、伦理修养、时代精神具有重要意义,是一个人立事之根、做人之本。社会责任感培养的黄金期是小学阶段的教育,它不仅为学生打开学习知识的窗口,更主要的是为学生今后健康发展奠定稳固基础。“认识责任”就是让学生知道什么是责任以及初步知道责任对人对己的重大意义。这就要求责任教育目标要具体明确,学生能看懂,可接受,能熟记。为此,学校把“为自己负责、为别人负责、为集体负责、为社会负责”作为第一级目标,下一级目标以歌谣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如自己事,自己做,穿衣服,铺床铺;爱生命,学自救,保安全,躲危险;见垃圾,主动拾,废弃物,不乱扔……这样在琅琅的诵读中,学生就能逐渐悟出责任的含义。

学生对责任有了初步认识,为进一步形成社会责任感和产生责任行为提供了可能,这是有教育学规律为依据的。学生在正确认识指导下,容易接受新思想和健康的情感,并能避免行为的盲目性。这里有一个问题需要说明,在“为自己负责,为他人负责,为集体负责,为社会负责”的目标中,在形式上是层级结构,但并没有强度的意义,即并不是“后一个比前一个更重要”。其实,为自己负责也是很重要的责任意识和责任行为。为自己负责和为社会负责本来就是统一的,为自己负责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对社会负责也有利于个人的发展。人为地把为自己负责与为社会负责对立起来,对开展责任教育很不利。我们的德育工作效果欠佳的一个原因,就是只讲贡献不讲索取,忽视了个人利益的存在,把人当做没有个性、没有需求的对象来塑造、培养,这不仅是教育思想的偏颇,也与“以人为本”的思想格格不入。

2.体验责任。体验责任就是通过体验责任形成过程和责任的社会价值,巩固和发展在认识责任阶段初步形成的社会责任感。体验类似认知心理学的“内省”,即自己观察自己的经验和心理变化。利用重大节日体验责任是我校的传统做法。为了避免流于形式,在重大节日开展体验责任活动之前,先布置思考题。如在“学雷锋日”时曾布置了:(1)你了解雷锋哪些优秀事迹?(2)雷锋是怎样对待战友、群众的?(3)你与雷锋的主要差距是什么?这样的思考题,一能唤起学生对以往经历的回忆,促进学生理清雷锋社会责任感的形成过程;二能促进学生开启思维过程。

利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首先确定活动主题,然后围绕主题组织资料、扩大资源,并确定一段时间体验责任,而不是用一下午走过场。如到伪皇宫参观活动,活动主题是“不忘历史,维护国家利益,我有责任”。先让学生阅读“南京大屠杀”有关资料,以班队会形式学习时事,了解动态,在此基础上到伪皇宫参观,补充资料,召开座谈会、誓师会,同学们不仅在形式上群情激昂,而且在内心深处产生一种对中华民族振兴、实现中国梦的责任感。最后,给学生布置家庭作业:写这次活动的“心理总结”。

体验民族风情与文化是长春市回族小学责任教育特色。回族小学地理位置优越,北临伪皇宫,东近清真寺,学区内回民较多。体验民族风情文化首先是一种文化的传承,这是中华民族文化大发展的需要,也是中华民族大团结的需要。在有关人员和部门的协助下,我们编写了《民族风情和文化》校本教材,开设了阿拉伯语课,还宣传了回民群众和杰出人物在历史上抵御侵略,维护国家利益、民族团结和在改革开放中的重大贡献,以此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3.实践责任。实践责任就是把学生的责任意识、责任感转变为责任行为,这是责任教育的重点所在。培养学生的责任行为,需要制度约束。学生刚一入学,就向学生宣读讲解《小学生守则》,并且制定班规。教育少不了灌输,但不能把灌输绝对化。要求学生做到的,一定要反复强调,该批评的,必须批评。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培养责任行为需要训练。我校首先对学生进行模拟训练,即为学生创设一个情境,让学生做出反应,对应该肯定的责任行为,给予强化。采取了如下措施:(1)经常化。经常化的前提是制度化,每学期都要把学生参加社会活动纳入学校的工作计划和教师的教学计划;(2)保持与家长的联系。通过“家校联系卡”以及其他方式,了解学生在家在社会的表现;(3)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乐趣。这一点很重要。贴小红花是常用的简单易行鼓励方式,最重要的是让学生了解到自己行为的社会价值,也就是让学生获得一种成功感,这是保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和坚持责任行为的重要保障。

需要强调的是,培养学生责任行为的最佳选择是激发学生以自信、自觉、自律的积极心态去实践责任,也就是经常说的调动学生去自主地学习、自主地实践,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我校从2006年就探索了实践责任的“自主教育”,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实践责任行为的良好习惯。具体做法是将学生常见的责任行为分年段以韵语的形式写入“存储卡”,学期初学生把自己要实践的行为“存入银行”。每周由本人、同学“审核”,老师“复核”,计算出“利息”,以分数的形式记入“存储卡”。一月一小结,一学期一大结。每学期学生都以极高的热情投入这项活动,不仅学生积累了好习惯,学校的整体风貌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就是“好习惯存储行”活动,曾被多家媒体报道,并在长春市南关区推广。

4.评价责任。教育是离不开评价

的。评价责任,就是评价责任教育工作,或者说责任教育评价。因此评价的内容不要局限于学生的评价,要评价责任教育的全部工作。我校开展责任教育之初,曾发现对教材中的责任教育资源利用不够,学校立刻成立由不同学科老师组成的科研小组,研究“责任教育与课堂教学的结合点”,很快学校的责任教育就出现了新局面。在期末总结时,对在责任教育工作中成绩突出的老师和班级都给予肯定,但这种肯定不是干巴巴的分数,而是具体地、充分地指出他们的成绩表现在哪些方面,以及是如何取得的,对学校责任教育工作中的不足也实事求是地指出,这样学校今后工作的方向就明确了。

对学生的评价重点应放在责任行为的评价上,而评价信息要坚持从学校、家庭、社会三个方面来搜集。尽管小学生年龄小,但其行为仍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因此,对搜集来的信息要进行筛选甄别。如有的同学学习很努力,但学习成绩却总不好,因为原因复杂,所以不能以此为据认为该学生对自己不负责,或者对学习不负责。有的同学经常丢东西,虽然也有很多原因,但基本上是责任心不强的结果。

认识责任,提高了学生对参与责任教育的认识,熟悉了教育目标;体验责任,通过一些教育方式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实践责任,侧重于用具体的教育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责任行为习惯;评价责任,为责任教育健康发展、落实责任教育目标提供了保障。认识、体验、实践、评价四者紧密相关,互相配合,为我校责任教育取得进一步成绩奠定了基础。

(作者单位:长春市南关区回族小学)

责编/齐鲁青

上一篇:预售梦想的商店 下一篇:创新呼唤“自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