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加强科普教育的意义和途径

时间:2022-07-01 12:03:39

浅谈加强科普教育的意义和途径

【摘 要】科学技术不仅是我们了解世界和自身的有力工具,更是促进人类社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现在已渗透到人们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日新月异的技术创新成果面前,人们需要学习和普及的知识越来越多。

【关键词】科普 意义 问题 原因 途径

一、科普的意义

科普,即科学技术普及,是指以公众易于理解的内容和易于接受、参与的方式,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科普包括科学普及和技术普及两个方面。科学普及是指通过大众传媒和各种社会教育活动,向广大公众传播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的活动及其过程;技术普及是指对需要了解或掌握某些技术和技能的群众进行传播、传授的活动。本文所探讨的科普主要是指科学普及方面。

科普既可以提高公众的科学文化素养和思想道德素养,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从而使政府科技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更加畅通;也可以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进而提高全社会的创新能力,增强全民族的精神力量和竞争实力,促进科学技术更好更快的发展。

当今人们的生活太过忙碌,除学生时代被动获取一些基本的科学知识以外,之后在这方面的进步就基本处于停滞状态了。有一组数据有点让人哭笑不得,根据2001年和2003年的《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报告》,中国不同职业人群中具有“科普素养”者的比例中两次最高的都是学生,其次才是科学家和工程师,并且这些人的科普素养几乎只有学生的一半。更加让人啼笑皆非的是,居然是这些科普素养不如学生的群体在担任着全社会普及科普知识的重任。也正因如此,成年人的群体才会对一些可以用科学解释的现象无知到引发了诸多社会热点和焦点的地步。

二、科普不到位引发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近年来发生的一些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大到抢盐风波、“王林事件”、转基因、雾霾,小到爆米花、千滚水等,这些实例从侧面反映出我国科学普及的层面和深度的欠缺,同时也考量着社会大众对于科学的认知程度。因为科普教育的失位或错位,有的事件甚至会引发社会动荡的后果。

以“抢盐风波”为例。此事件源于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了里氏9.0级大地震,并引发了海啸,导致福岛核电站发生核泄漏危机。

中国内陆抢购食盐事件就在此背景下发生了。负面消息来自两个方面:一说是日本核辐射会污染海水,似乎以后再生产的食盐就会危及健康,吃含碘食盐可以防止核辐射;另一说是青海最大的盐水湖受到了污染,食盐产量大减。这些不确切的消息都是经过网络传递的,以讹传讹,其速度犹如电波,于是在全国掀起了哄抢食盐大潮。国人的幼髡婵欤短短几个小时,几乎全国所有的商店、柜台的食盐就被哄抢一空。

一个有着三千多年文明史的古国竟不如一个弹丸之地且发生灾害的日本表现得镇静。9级特大地震,同时引发巨大海啸,又出现了核泄漏危机,面对三重灾难和失去亲人、失去家园,日本人民还能够镇定自若、有条不紊地在处理善后:在国家电力不足的情况下,即使分时供电,大家也在有电时不去用电,为国家节省;在每天只给一个饭团的难民所,也没有人去哄抢,没有人去托人情、走后门;在排长队等候领取食品或乘车撤离时,没有一个老人和孩子去要求照顾,去加塞。而我们中国没有受到任何核污染,国民听到点风声就搞出“抢盐风波”。抢盐者中不乏化学教师、硕士、博士。由此说明中国科普教育的缺失。

一个国家的软实力,有时候比经济总量还要重要。抢盐事件至少与科普教育的失位和错位有关,说明了科普教育没有全面铺开,没有开展全民教育,教学时也没有联系生活实际,没有达到学科之间的渗透,致使科学知识没有成为我们生活的必需品,而成为游离在我们生活之外的学科知识,很难被大多数人接受。也正因为科学素养的不足,才会导致人们很难理智地面对灾害和困境,遇事没有科学的分析和规避方法,反而因为害怕灾难和强烈的自保意识,不能按照规则和规矩行事,才会出现钻营、加塞、走后门,表现出了自私自利、没有公理、没有德行、没有规矩的现象。可以说是科学素养的缺失导致了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偏颇。

三、加大力度开展科普工作

2016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6-2020年)》。此方案对“十三五”期间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实现跨越提升做出了总体部署。由此可见我国政府开展科普工作的力度很大,面向广大公众的科普教育已势在必行。那么到底该如何开展科普教育呢?

(一)在学校开展科学教育课程和活动

科普是一种教育活动,学校的正规科学教育是科普的基本途径和主要渠道,其意义不仅在于普及科技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更强调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和科学探究能力。学校除可以大力挖掘正规的科学课程实施科普,还要大力开展科普活动,不断实施科普教育。

(二)利用各种科普场馆开展科普活动

许多国家普遍采用的行之有效的科普方法,就是建立各种各样具有科学性与趣味性的科普教育基础设施,如科技场馆、科技基地、博物馆、图书馆等。要充分利用这些科学场馆开展科普(技)展览、讲座、培训、体验、游戏、咨询与服务等双向互动性的群众性科学技术活动和科普活动等,以便科普受众参与其中,面对面地进行互动与交流,享受科学技术的便捷与快乐。这些场馆除了对公众开放,也要与学校建立联系,建构馆校模式,定期组织学生开展科普活动,有效实施科普教育。

(三)大众传播的社会性科普

科普是面向广大公众的社会性活动。大众传播是通过广播、电视、报刊、图书、戏剧、音乐、歌曲、表演、网络等大众媒体进行的科普活动。大众传播有利于直接向公众普及科学知识,尤其是对一些社会热点问题的科学分析和科学方法的指导更直观,更有效,更能让公众接受。大众传播的社会性科普内容广阔,形式灵活,已成为重要的科普途径和手段之一。

(四)数字化新媒体的科普交流

数字化新媒体是指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手机网络等新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相对于报刊、户外、广播、电视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新媒体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

早在20世纪末,科技部、中科院、中国科协等就率先建立了科普网站;2004年,中国科协建设了中国数字科技馆项目。目前中国的专门科普网站已超过3000余家,手机短信、微博、科普视频网站、微电影、微信等新型科普传播方式不断涌现,为人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和习惯。数字化新媒体可以利用它的交互性与即时性、海量性与共享性、多媒体与超文本、个性化与社群化等特性及时有效地对公众进行科学普及性教育。

在今后的科普教育发展中,政府应尝试建立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社会化科普新体制和新机制,在向社会公众渗透自然科学知识的同时,也要加大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普及和传播。科普教育能够有效地传授给公众基本生活常识,使社会公众能够学会如何保障人身安全,理性对待特殊事件的发生。总之,科学技术是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而科学普及是科学技术通向人类社会的桥梁。只有多普及科学知识,才能提高全民的科学素质,增强国家的软实力。

【参考文献】

[1]任福君,翟杰全.我国科普的新发展和需要深化研究的重要课题[J].科普研究,2011,06(05):8-17.

[2]科学技术部政策法规司.中国科普法律法规与政策汇编[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3:3.

[3]李志明.科普的社会责任与实现途径创新研究[J].科普研究,2013,8(01):13-17.

[4]罗希,郭健全,魏景赋.社交媒体时代科普信息传播的困境与突破[J].科普研究,2012,7(06):5-10.

[5]石磊.新媒体概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

[6]邱成利.发挥新媒体优势 创新科学普及方式[J].科普研究,2013(06).

[7]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中国科普统计(2012年版)[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3.

上一篇:浅谈化工企业安全风险管理 下一篇:新时代背景下农村高中发展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