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时期气象科普工作①

时间:2022-06-24 08:15:51

浅谈新时期气象科普工作①

摘 要:该文就科普工作的一般知识作了简单的介绍,并就当前科普面临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讨论,提出新时期气象科普工作以加强领导、完善职能机构,充实科普作品创作队伍以及科普活动要面向社会大众。

关键词:气象科普 新时期 科普工作 科普创作

中图分类号:P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5(c)-0232-01

气象科普工作是科学普及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地气象部门以落实科学发展观为契机,在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实践中开展了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的科普宣传活动,气象服务的整体效益得到了提高。但是仍然还存在不少问题,如气象科普长效运行机制并未形成;气象科普基础设施薄弱;气象科普创作队伍缺乏;科普经费投入不足,科普宣传工作的渠道和手段比较单调,难以充分发挥气象服务工作的效益;气象科普内容与经济社会以及人们的生产生活结合的内容少,指导人们科学利用气象信息和知识的内容少,不能有效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需求。下面就新时期气象科普工作谈点比较肤浅的认识。

1 科普、科学与科普资源

科学普及工作主要是通过宣传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弘扬科学精神,达到引导公众用科学的方法思考问题,最终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全民的科学素质。科学是人类智慧结晶的分门别类的学问;科学就是证据充实,逻辑严密的人类认知。有人将“科学”通俗地理解为“真相”,即科学是揭示事物真相的学说。科普资源是科普工作的工具,也是科普能力的载体,科普资源是指为社会和公众提供公共科普服务的科普产品、科普信息和科普作品的总称。科普活动资源包括传统和数字化型资源,还包括科普基地信息、科普讲座信息、科普产品信息等科普资源建设和服务中涉及到的一切信息要素。科普资源主要通过大众传媒、科普活动和科普基础设施等资源载体发挥它的作用。

2 科普内容应多样化

我们一提起气象科普活动,总是自觉不自觉地把科普内容停留在对气象知识的介绍上,并把科普的对象局限在为青少年提供科普图书、举办科普展览,甚至将科普变为了教学的一种课外活动。当社会公众对科学技术日益关注的时候,我们的科普创作思维、科普宣传的理念以及科普活动的内容和范围需要拓展。科普资源开发既包括对新的产品和作品的创作设计,又包括对已有科普资源的再挖掘并向科普功能的转化。科普创作者不仅要时刻想着读者,将大量的既有可读性、趣味性,又具有严谨科学性的科普作品奉献给公众。科普创作的内容也应要具有地方特色、要结合当地实际、开发社会急需的科普资源,以满足当地群众对科普作品的需求。只有这样才利于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和科学事业的发展,有利于推动科学技术与科普作品的完美结合。

3 应造就一支专业科普创作队伍

目前,气象科普工作以各级气象学会,并由兼职的管理人员为主开展各项工作,组织结构松散,工作效能没有充分发挥。科普不能仅当作是新闻出版和各级气象学会的工作,而应把科普工作纳入到日常的业务工作中去,使业务和科研人员提高对气象科普重要性的认识,应造就一支专业的科普知识创作队伍。科普创作需要具有社会责任心、文字功底又比较厚实的中老年知识分子为骨干的队伍,同时也要吸引和培育青年科普创作者,鼓励他们投身入科普创作,把专业知识转化为面向公众的通俗化的科普知识。现在专职气象科普创作人员并不多,那些既有科研知识积累又有创作激情的专家级的创作人物更少,他们或没有时间或不屑一顾,所以,现在许多作品创新不足,优秀的科普“精品”更是凤毛麟角。另外,对科普作品的评价机制、激励政策不完善也是造成“精品”匮乏的主要原因之一。完成一篇使大众愿意读并读得懂的科普文章,可能并不比写一篇学术论文容易!科普创作同样需要花费许多时间和精力。因此,若作品得不到社会重视和承认,自然难出“精品”。

4 气象科普宣传方式要与时俱进

随着计算机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人们的学习、思维、工作乃至生活方式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美国《科技与工程指标》一项调查数据显示,当受调查者被问及愿意到哪里去获取专门的科技信息时,有44%的被访者把网络作为了第一选择。又据我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在获取科技信息知识方面,2010年公民利用互联网渠道获取科技信息的比例明显提高,比2005年的6.4%提高了20.2%。互联网技术已把传统的传播模式变为裂变传播模式,即新技术、新信息传播由原来的一对多变成多对多。气象科普工作也要与时俱进,充分利用先进技术手段和方法进行宣传和,使气象科普作品及时进入千家万户。利用网络的互动性、共享性、形象性、趣味性等多种特点,把气象科普通过网络平台呈现给广大的社会公众。例如:近期正在我国气象部门推广的主题“气象微博”,也充分说明了网络宣传所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正越来越受到大众的追捧。

5 加大投入、建立科普长效机制

不能仅依靠特殊的几天开展各类气象科普宣传,如每年的世界气象日,开放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举办气象夏令营等活动,以及利用科技活动周、防灾减灾日,发放一些和气象有关的科普宣传资料,或专家现场答疑。应该把分散的、临时的各种气象科普活动变为长期化,以常规化,制度化方式成为气象事业公共服务的一部分。气象变化与各行各业息息相关,如何更好地让气象知识,真正成为指导人们日常生产、生活的好参谋,防灾减灾的好帮手。窃以为加强科普工作的领导;加大对科普工作软硬件的投入;完善职能机构,充实科普人才队伍应是当务之急。特别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通过互联网、户外电子屏幕等新式传媒载体的宣传作用。要让气象科普宣传工作方式更新鲜、范围更厚实和内容更有深度一些。

6 结语

新时期的气象科普工作,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创新思维的统领下,更新观念,加大投入力度,气象科普的理论、机制和形式都应该要有所创新。运用数字化处理技术将气象科普图像、文字、声音、影像等内容进行有效整合,增加多媒体气象信息量,形成内容更加丰富全面、更有深度的气象科普内容数据库。让科普创作、科普宣传与时俱进,让气象知识、气象科普、气象服务的宣传家喻户晓,为国民经济服务,为人们在生产、生活中自觉应用气象知识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 徐渝江.关于科普创作的思考[J].气象科普论坛,2011.

[2] 陈云峰.对当前气象科普工作的几点思考[N].中国气象报社,2008-01-07.

[3] 张九庆.对科技资源科普化的五点认识[EB/OL].张九庆的博客..cn/blog/?uid=13.

[4] 中国科普研究所.科普资源共建共享研究专题报告[R].中国科协“十二五”规划,2010,12.

上一篇:依靠创新 促进汽保产业快速发展 下一篇:浅谈房产测绘市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