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天柱”展的形式与内涵

时间:2022-06-30 06:07:50

编者按:

在2012年的岁末,中华世纪坛当代艺术馆举办了“《天柱》――陈嘉仁水墨艺术装置展”及学术研讨会,展览一经启动便引发了很多讨论与思考.

陈嘉仁以中国“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为基础,以中国传统的水墨语言为核心,通过镶嵌、包裹等手法将水墨作品与艺术馆的内部建筑结构紧密地结合起来,形成了“天柱”、“春”、“夏”、“秋”、“冬”四季,以及代表12时辰与24节气的17根梁柱为主体的空间装置作品。另一方面,主体“天柱”的动态设计,亦使得水墨艺术独有的自由韵律与设计的理性逻辑在展示环境中并存且相容。在挑高6米的室内空间中,散发出一种崇高感与仪式性。

在开幕当天座谈会上,艺术家、文艺评论家中央美院袁运生先生、中央美院博士柯萍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王一川先生、南开大学学者韩昌力、艺术设计系主任薛义、东方审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周志强、李润霞、吴立行,馆长马晨风等近15位艺文界专家、学者齐聚于中华世纪坛当代艺术馆文化客厅,特别针对“观看之道”――中国绘画的理解与诠释;“艺术的社会价值”问题以及“文化的重新形塑与机遇”等不同角度,与艺术家陈嘉仁先生进行了畅谈。

在展览当天,本刊就陈嘉仁先生的生活经历、艺术手法,与展览所涉的内涵与表现形式等诸多问题对策展人 南开大学艺术设计系吴立行博士进行了访谈。

访谈:(艺术生活快报简称:艺 吴立行简称:吴)

艺:陈嘉仁先生是您在“宝岛”学习时的导师,但是他的艺术历程与艺术特点可能还不被大陆的观众们所知晓,您能否就此对陈嘉仁先生其人其事做一个简要的介绍?

吴:陈嘉仁先生是一个即将进入耳顺之年的老画家了,他出生于台湾彰化县的一个农民家庭。上世纪70年代,闻达于的台湾画坛;同时他还是一位艺术教育者。他经营着一家全台湾最大的艺术教育机构,帮助过台湾三分之一以上怀揣艺术理想的青年实现上大学艺术系的梦。虽然在2012年发现身患癌症却仍每天坚持到工作室工作;同时他还是一位为社会正义默默付出,不求名利回报的志工,从1995年开始,就对照成千上万模糊的监视器画面,为警方画出歹徒特征。

陈嘉仁先生的艺术风格是一种比较写实的中国水墨画,呈现当下的一些社会现象,而这种写实又不同于我们通常所理解的“现实主义”的艺术手法。他擅长用一些隐喻的方式,象征的造型,把自己想要的话隐藏在画面之中,是一种比较隐晦、比较含蓄的表达,当你看懂之后就会发现他很尖锐。

他的整个画面的精神内涵具备很强的中国文人的风格与传统,尤其是许多山水画,表面上看似乎不脱离对自然的憧憬与向往,但实际上,“自然”只是一种抒怀,真正目的还是靠着对“自然”道理的理解,来思考人生观、价值观与自然规律间的生化关系。所以我认为,在某一个层面上看,中国水墨画可能是更人文的,虽然表象是自然的。

艺:此次展览的主题为“天柱”,能够解释一下这个概念的内核吗?

吴:天是一个能量的源泉,从古至今中国都有一种对天的崇敬,顺天也好逆天也好,都想靠近天,比如说夸父逐日,后羿射日,嫦娥奔月,希望能够到达天的高度,对天的向往,天柱也是表达这样一种概念。

今天,人类社会的历史走到2013年这个节点上。为了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美好,人们前赴后继做出了非常多的努力。这些努力有些是成功的,在某些方面结束或缓解了人类的苦难;而有些则是失败的,为此我们付出了很惨痛的代价,得到了很多经验、教训。

从对文化或者艺术的角度来讲,每个人心中都应该有一个天柱,应该看得开一点,而不是像夸父逐日那样,追到无穷无尽。这就是中国文化,他常常提醒着我们“物极必反”、“亢龙有悔”的道理,事物发展到了一个极致就会有一个回归的,这就是一种循环,一种生生不息的一种体验。

艺:为什么会在这次展览里用传统水墨与装置结合的方式展出?这是您作为策展人的一种艺术把握?还是艺术家个人的创意?

吴:其实很多艺术家都希望有一个很大的空间来展现画面幅度很大的作品,这个展览的展陈方式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展览空间的限制。今年8月回台湾,我看到了他的作品,当我了解他的作品与创作意图之后,我就推荐并进行策划,看看能不能在现有的条件下进行放大与优化。我们非常清楚世纪坛当代艺术馆的空间有其适合的展出对象,非常适合大型做装置作品。考虑到在空间中的呈现,于是选择了这样一种方式。

艺:我看到有的画作是用螺丝钉拧到墙里的,这样会不会伤到作品?

吴:不会,作品本身成型就是这样一种镶嵌的模式。

艺:展览结束后展品还会完整的拆卸下来吗?

吴:会的,等展览结束后还会完整的拆卸下来送回台湾的美术馆,做永久的收藏。

艺:就传统而论,中国画的欣赏方式是一种个人性、私密性的案头把玩,而当这种传统遭遇了西方博物馆、美术馆的“公共性”的展陈方式时其实是有一点“对不上号”的。近百年来,中国的艺术先驱一直在尝试将传统的笔墨语言进行改造,使之适应“现代性”的种种要求,同时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但像这次展览,将传统笔墨与动态的装置结合起来还是不多见的。作为策展人能不能请您对此谈一谈?

吴:这是一种尝试吧。“天柱”这个概念有很多不同层次的含义,有很多象征性的东西在其中,要表达这种隐晦的、丰富的、具有象征性的内容与含义时仅有静态的效果是不够的。比如最中心的这个柱子,它表达了一种逆势而行、逆而复返的一种概念,作品整体上强调“循环”。在我们传统的文化精神里面,“天柱”理所当然的就要动,而且它转动的方向也是一个逆时针方向。

包裹在装置上的作品中有云、莲花的形象,这象征着生命。生命从一开始出来就要“逆天”,狭义的讲就是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与天抗衡”。当我们同时又在天里边,在这个实践的过程中我们慢慢成长、成熟,完成精神的升华,不仅满足于肉体的舒适,最终可能又有一种佛家所说的“涅”概念,其中的要素都是动静、阴阳、循环的。

艺:能够阐述一下装置上方的霓虹灯的设置吗?这是一种怎样的对于光、色的理解?其实在古代的画论中,古人是不太喜欢色彩的,这在《道德经》就可窥见一斑:“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

吴:《天柱》中的这个“光”不是地上的光,而是天上的“光”,你可以将其理解为一种灵光、神光。将中国的传统笔墨用当代的感觉来表示的时候,也许就不能完全依照古法的要求,因为它是不同形态的呈现。不管从哪些表面的形式来看,《天柱》都不像是中国传统水墨画,但就其内在精神来看,这就是对中国传统水墨画的延续。

上一篇:最新鲜的展览资讯 下一篇:艺术与抽象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