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国流动人口艾滋病高危发生状况及特征

时间:2022-06-30 04:35:37

[摘 要]流动人口是艾滋病感染和传播的脆弱易感群体,是控制艾滋病性途径传播的重点人群。人口流动本身并不是导致HIV/AIDS扩散的根本原因,而是人口流动与艾滋病病毒传播因素相结合,才真正导致了艾滋病病毒的加速传播。我国流动人口与艾滋病的关系主要表现为在预防知识缺乏、高危行为发生较多及性病、艾滋病发病率较高等。

[关键词]流动人口 艾滋病 高危

一、引言

高危是最具危险性的艾滋病易感行为,性途径成为目前我国艾滋病传播主要模式。从国际艾滋病传播史看,因高危感染艾滋病的比率比其他行为更高。估计全球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人中75%以上通过性接触感染。与城市居民相比,流动人口从事易较多或有多个,容易感染艾滋病病毒/性传播疾病(HIV/STD)。据国家统计局调查资料显示,中国目前有2.2 亿流动人口,流动人口在HIV 从高危人群向普通人群的传播中起到了桥梁作用。流动人口艾滋病高危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

二、艾滋病高危

艾滋病高危是艾滋病感染高危行为中的一种,同时也是高危行为中最具危险性的艾滋病“易感”行为。就传染病学的视角而言?高危是指发生在健康个人与艾滋病病毒携带者间的带有体液交换性质的。而就人群传播视角而论,高危则是指发生在健康个人和艾滋病病毒携带者间的无保护。其中既包括发生在男男性关系人群间的无保护,又包括发生在男女两性间的无保护;既包括发生在偶然间的无保护,同时又包括发生在固定间的无保护。

目前,国内外许多学者已针对同性间、商业性、多性伴等不同类型高危开展了大量的研究,进一步明确了HIV/AIDS经各类传播的途径及危险因素:①同性间。国内外对同性恋人群的研究一致发现,该人群中的男男性接触者(即MSM)是HIV感染的高危群体。在以欧美国家为主的工业化国家中,HIV/AIDS的流行与男同性恋人群有关。②商业性。商业性中的女性性工作者和男性缥客在艾滋病防治研究中被称之为“桥梁人群”和“中介群体”。女性性工作者因职业特殊性在经由性途径传播艾滋病的过程中扮演着极危险的角色。③多性伴。多性伴一般是指在同一时期内与多个性伴发生性关系。无论对同性恋者还是异性恋者,理论和研究都证实多性伴是HIV感染和传播的重要危险因素。艾滋病领域内的多项研究表明,人群的平均性伴更换率和个人之间不同的性伴更换率都对艾滋病的传播概率有重要影响。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平均性伴更换率越高,艾滋病的流行率也越高。④无保护的。无保护指所有未坚持每次正确使用安全套的。研究证明,在多性伴人群中减少无保护(即提高安全套的使用率),可以有效地避免新的HIV感染。使用安全套对减少HIV传播所起的作用已在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干预项目中被证实,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泰国。无论是在商业性还是非商业性的中,无保护均有相当高的危险性。

三、流动人口艾滋病高危状况

流动人口即地域流动性较强的人群。这类人群固定性较差,生活或工作地变换频繁。近30年来,由于在流动人口中青年人口比例极大,且无配偶者或无配偶伴随者人数较多,因此在该人群中存在大量非婚,从而为艾滋病传播埋下了隐患。特别是农村外出务工的流动人口,更易因缺乏自我保护意识感染HIV.因而是艾滋病感染的脆弱人群。有研究指出我国目前的1.2亿流动人口是导致艾滋病传播流行的主要人群。这类由农村向城市流动的青壮年构成的主体人群文化程度较低、疾病预防知识匮乏,因而存在着严重的艾滋病感染危机。中国性病疫情报告显示,早在1999年,艾滋病感染人群中有外出流动史者所占比例就已达到15.6%。目前在某些地区的该类人群中,艾滋病感染率已经很高。

四、结论

流动人口是艾滋病感染和传播的脆弱易感群体,在HIV 从高危人群向普通人群的传播中起到了桥梁作用,是控制艾滋病性途径传播的重点人群。人口流动本身并不是导致HIV/AIDS扩散的根本原因,而是人口流动与艾滋病病毒传播因素相结合,才真正导致了艾滋病病毒的加速传播。我国流动人口与艾滋病的关系主要表现为在预防知识缺乏、高危行为发生较多及性病、艾滋病发病率较高。

参考文献:

[1]吴尊友,祁国明,张家鹏.艾滋病流行与控制. 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2] 2009年全球艾滋病流行报告. 上海: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

[3] Jia Y, Sun J, Fan L, et al. Estimates of HIV prevalence in a highly endemic area of China: Dehong Prefecture, Yunnan Province. Int. J.Epidemiol. 2008, 37(6):1287-1296.

[4] WHO. Health and Millennium Development Goal. Geneva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05.

[5]国家统计局. 农民工统计监测调查报告[R].http://.

[6]吴瑛.城市流动人口高危行为的社会文化透视——以昆明市为例[D].硕士学位论文.

[7]徐缓,中国流动人口的艾滋病预防和控制[J].中国滋病防治,2001,7(6),376.

上一篇:对《营销职业概貌》课程实施效果的反思 下一篇:从博弈论角度浅析国际气候谈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