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高校职业生涯辅导体系构建

时间:2022-06-30 03:19:23

基于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高校职业生涯辅导体系构建

摘 要 文章从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视角出发,系统分析了职业生涯辅导对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机制,从高校生涯辅导三个要素(服务对象、服务形式和内容以及辅导人员)存在的问题,根据高校的现实情况提出高校职业生涯辅导系统构建。

关键词 大学生 就业能力 职业生涯辅导 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Construction of University Career Counseling System

Based on Students' Improvement on Employability

YANG Fan

(Jiangnan University Career Services Center, Wuxi, Jiangsu 214122)

Abstract From college students to enhance their employability perspective, the system analyzes the career counseling mechanism to enhance the employability of university students, tutoring three elements (service object, the form of services and content, and counselors) Problems from college career, according to the reality of college career counseling situation proposed college career counseling system.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ability; career counseling; construction

职业生涯辅导指由辅导人员结合其专业知识提供一套系统的计划,用来促进个人的生涯发展。在这套计划中,结合了不同心理学科的方法和技术,帮助个人了解自己,了解教育环境、休闲环境与工作环境。经由生涯决定的能力,选择适当的生活方式,增进个人的幸福,进而谋求社会的福祉。①自1908年“职业辅导之父”帕森斯(Frank Parsons)成立波士顿职业局开始,生涯发展理论经过百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相对完善的理论体系,成为职业心理学和咨询心理学重要的分支。在欧美、日本等高等教育发达的国家,大学普遍都建立起了完整的职业生涯教育及辅导体系。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化”走向“大众化”,大学生就业压力逐渐凸显,面对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构建高校职业生涯教育辅导体系,是高校改革就业指导模式,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必然趋势。

1 职业生涯辅导对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机制分析

大学生就业能力是大学生成功地获得工作、 保持工作以及转换工作时所具有的能力。就业能力是一种胜任力,它不仅包括大学毕业成功就业所需要的知识技能,还包括一系列与工作岗位有关的个性特征。②大学生就业能力是衡量和评价高校大学生培养质量的最重要标准之一。职业生涯规划能力是就业能力构成的重要因子,通过职业生涯辅导,不仅能够提升大学生在毕业时获得工作的求职能力,还能帮助大学生增强保持工作、转换工作的职业发展能力。

(1)职业生涯规划能力是影响大学生就业能力重要因素。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就业能力的要素和结构进行了研究,其中有代表性模型如表1:

在以上就业能力模型中,USEM模型中的自我发展意识、心理-社会性建构模型中的职业生涯识别、Career EDGE模型中的生涯发展学习以及中国大学生就业能力模型中的职业认同,其概念内涵都与职业生涯规划能力一致。由此可见,大学生职业规划能力是大学生就业能力形成的关键因子之一。

(2)职业生涯辅导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求职能力。舒伯的生涯发展理论认为,大学阶段(18~24岁)正处在一个人生涯发展的探索期中的转化期和承诺期,是大学生形成“自我概念”的关键时期。

在这个阶段,学生的生涯发展任务是:根据自己的需要、兴趣、能力与机会,思考可能的职业领域和工作层次,初步确立职业偏好,并根据职业偏好有针对性的选择和接受专业训练,并试探将其作为长期职业的可能性。⑦通过运用霍兰德的类型理论、舒伯的自我概念发展理论、社会学习理论、生涯建构理论、工作调试理论等生涯发展理论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职业教育及辅导,可以帮助大学生通过科学的测量和分析厘清个人的需要、兴趣和能力,认知职业要求和环境,借助相关工具对认知信息进行加工和生涯决定,针对自己的职业目标规划并实施能力提升计划。

(3)职业生涯辅导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职业发展能力。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管理技术的进步,企业的组织形式和结构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革,个体的职业生涯从在同一组织逐步升迁、发展的“传统职业生涯”模式趋向在组织内部以及在不同的组织之间流动的“无边界职业生涯” (Defillippi & Arthur, 1994)⑧模式,职业生涯的不稳定性日趋加剧。对大学生而言,面对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和需求,必须应因而变,不仅需要未雨绸缪地培养日后进入社会的知识和技能,更要面对社会的不断变化,有意识地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增强应对变化的能力。这也是职业生涯辅导的重要课题――帮助大学生将时间因素和社会发展趋势信息纳入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让大学生成为生涯的塑造者,增强职业的发展能力。

2 目前高校职业生涯辅导存在的问题

职业生涯辅导的实施包含有三个要素:辅导人员、服务的方式和内容、服务的对象。在目前国内高校,三个要素存在的问题如下:

2.1 高校缺乏专业的职业生涯辅导教师

生涯教育及辅导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在欧美、港台的高校,生涯辅导教师有着严格的规定。如台湾高校从事职业辅导的教师一般要求毕业于教育心理与辅导学系,具有硕士学历,掌握相关心理学的基础理论和至少100个小时以上的生涯理论培训。⑨而国内高校就业指导人员大多来自辅导员或相关学科的专业教师,专业背景各异,专业化程度和辅导能力较低。

2.2 高校职业生涯辅导形式内容单一

高校就业指导工作重心大多放在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上,侧重对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分析、简历制作、面试技巧、就业信息获取等就业技巧的辅导上,职业生涯辅导停留在基本知识普及的层面,缺少分层次的贯穿整个大学四年的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个性化的咨询辅导和多样化的活动。职业生涯辅导在形式和内容上都已经无法满足大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要求。

2.3 大学生职业生涯意识欠缺

在传统的教育模式引导下,大学生重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忽视就业能力的综合提升,缺乏职业生涯意识,在中山大学对广东高校五所学校1000名大学生的抽样调查中发现:只有13.9%的大学生有清楚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79%的人只是考虑过,但没有明确规划,7.1%的人从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⑩在就业过程中,很多问题是由于大学生职业生涯意识的欠缺所导致,如:由于缺乏清晰的自我认知导致的择业困扰;由于缺少对工作世界的了解导致的频繁跳槽;由于没有生涯目标导致的学习动力缺乏;由于缺少提前的规划准备导致的就业竞争力不足等等。

3 高校职业生涯教育体系构建的现实途径

随着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辅导的迫切需求,构建高校职业生涯辅导体系已迫在眉睫,但生涯发展理论的本土化、生涯辅导人员的专业化并不是在短时间内可以解决的问题,现有的高校职业生涯辅导体系构建的方案大多过于理想化。在高校有效地推动职业生涯教育和辅导必须立足于现实的语境。

3.1 构建生涯辅导师资队伍

目前,职业生涯辅导人员缺少专业层面系统的培训体系,高校可以充分发挥现有的就业指导人员队伍作用,利用国内现有的生涯辅导培训资源或平台,有效地增强现有就业指导人员的专业化培训,鼓励参加国家职业指导师和心理咨询师的资格认证,从而强化就业指导人员的生涯理论和辅导技能培训,构建生涯辅导的师资队伍。

3.2 构建分层次的职业生涯教育课程体系

根据年级分层次开设生涯教育课程:大一侧重引导大学生活适应,生涯规划意识的唤醒、生涯规划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帮助学生进行自我探索,明晰自己的价值观、需要、兴趣、能力特长等, 并初步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和大学四年的学习计划;大二侧重引导学生探索职业世界;大三侧重引导学生初步确定职业方向,了解就业形势,强化求职技巧。大四侧重心理调适和社会适应,体验实际的工作世界。

3.3 构建职业生涯辅导活动平台

一是组织开展“知名人士、成功校友”讲座、“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大赛”、 “生涯人物访谈大赛”、“职业体验大赛”等活动,促发学生的生涯意识的觉醒。二是构建网络自助式活动平台,在网络上提供相关的测评软件,学生按照生涯规划流程进行自我探索、职业探索、确定职业目标并制定生涯规划。如果有困惑之处则咨询辅导人员。三是通过工作坊、团队生涯咨询等方式,促进个体在生涯认知和社会技能的学习。四是开展个体生涯咨询。开展个体生涯咨询对辅导人员有较高的专业性要求。通过个体生涯咨询,可以帮助大学生解决职业、生活/生涯、生涯决定、生涯规划、生涯路径或其他与生涯发展有关的困扰或冲突。

注释

① 金树人.生涯咨询与辅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4.

② Evers FT, Rush JC, Berdrow I. The bases of com-petence. Jossey-Bass Publisher,1998.

③ Yorke,M.,Knight, P.T. Embedding Employability into the Curriculum. Higher Education Academy,York,2004:4-5.

④ Mel Fugate, Angelo J. Kinicki and Blake E.Ashforth. Employability:A psycho- social construct, its dimen-sions, and applications,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2004.65:14-15.⑤ Lorraine Dacre Pool and Peter Sewell. The key to employability: developing a practical model of graduate employability. Education + Training Vol.49 No.4,2007:277-289.

⑥ 李军凯.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模型研究[J].教育学术月刊,2013.4:64-67.

⑦ Herr, E. L., & Cramer, S.H. Career guidance and counseling through the life span: Systematic approaches. NY: HarperCollins College Publishers,1996:321.

⑧ Defillippi R J, Arthur M B.The Boundaryless Career:A Competency-based Perspective[J].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1994.15(4):307-324.

⑨ 何树彬.台湾大学生涯教育的本土化发展及特色[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Vol.15No.6:85-89.

⑩ 朱新秤.论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J].高教探索,2009.4:124-127.

上一篇:创新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研究 下一篇: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的团体咨询在大学生网络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