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使用教材 提高教学效率

时间:2022-06-30 03:17:16

合理使用教材 提高教学效率

新课程改革提出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思维和方法。经过长时间的教学思考和实践,我用新课程的理念,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过程进行了重新审视,并及时总结和反思。下面我就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过程中如何创造性地处理教材,提高课堂效果谈几点自己粗浅的认识。

一、新课程对教师科学使用教材的新要求

教材,从广义上讲,凡是用于引导学生学习活动的事物均可以称之为教材,狭义来讲,就是指教科书及配套光盘。一般情况下,我们所说的教材是狭义上的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说“教材要有开放性和弹性”,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树立开放的、综合的课程观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建构知识的教学观”,就是要求教师要具有比以前更强的驾驭教材的能力。

1 教师要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更系统。

教师要以新的课程理念(包括学生观、教材观、课程资源观、教学观、师生观)来重新审视自身的教学实践,审视学生,审视教学设计。不能局限于教科书。要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加强知识间的联系,重视知识的系统化: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对教材进行艺术处理。使教学内容更趋于合理化,让教材的教育、教学功能得以充分实现,教师在处理教材的过程中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知识基础,以此作为教学突破口,这对提高课堂效率有着重要意义。

2 摸清学情,以学定教,用活教材。

教师在处理教材、设计教学的过程中,应把握教材编排的意图和内在逻辑,尊重学生的学习行为、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以此来设计教学的“思路”:既要考虑教师的教学行为,更要顾及学生的学习情况。而不再把教材当成手中的圣经或“一本通”。

3 挖掘内涵。通过“三维目标”的整合。达成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课程标准指出,“历史与社会课是以能力目标而非知识目标为主导的,重视教学内容与社会现实的联系”,要求教师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通过“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过程与方法”的指导,“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使教学目标三维一体化,全方位地培养学生,这样才能真正体现教材的原本功能,体现素质教育理念。

二、创造性地处理教材,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一)调整教材内容——就是对教材内容、教学顺序进行重新处理,以便更好地解决教学重点和难点,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教材的内容编排是按照编写者的思路来安排的,而使用教材的却是一线的教师,因此教师要按照自己的教学设计思路,对教材内容做合理的调整,而不应该只是对教材照本宣科。

比如八年级上册学到《阿拉伯帝国与伊斯兰文明》,按教材的编排先是介绍伊斯兰教的产生,再到阿拉伯帝国的建立与兴衰。我却认为就此按部就班去上,学生肯定不太感兴趣,因此我做了如此调整:先用学生熟悉的麦加朝圣的图片及阿拉伯文字,对学生产生视觉震撼,顺势抛出问题:这是什么文字和什么宗教仪式?以此引入伊斯兰教,再导出创始人,这样比较贴近学生的认知水平,易于为学生接受。

(二)解剖重难点——以小见大,深入浅出。初中《历史与社会》的“有些内容表达看起来概括程度高,知识跨度大,多是总结性专题,这样可以给不同地区、学校、教师和学生以较大的弹性”,甚至有些观点对初中生来说显得有些深奥难懂,这就要求教师在处理教材时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做到以小见大、深入浅出。教师可以通过具体案例,对其进行仔细的解剖,使学生从中认识到事物的本质,不仅符合初中生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还有利于拓展知识视野,培养思维能力。案例的选择一要典型,有利于突破教材的重难点:二要新颖真实生动,最好是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这样既有说服力,又便于激发他们探究的兴趣。

如九年级教材在提到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时指出。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使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既充满机遇。又面临挑战。这里的“机遇”“挑战”分别指的是什么?如何让初中学生理解这一观点?我就选择了我国汽车行业发展状况的案例。再结合学生熟知的本市的汽车状况,设计了以下一系列问题:①为什么本市人开的很多是国外品牌的汽车?而且满大街都是?②面对大量的进口汽车,我国汽车行业的状况怎样?如何应对外来品牌的冲击?③汽车消费市场的变化情况对国内汽车行业又会产生什么影响?④请你归纳出入世对我国汽车行业的影响。通过分析“人世对我国汽车行业的影响”这一案例,使学生以小见大,认识到经济全球化趋势对我们整个国家经济的影响。这样就把抽象的理论通过学生熟悉的事例具体化,变成看得见感受得到的事物,轻松让学生接受和消化,而且学生又很感兴趣。

(三)增材减料——使教材人本化、校本化。新课程改革提供给我们的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展现更加广阔的教学施展空间。国家、地方、校本三级课程有机结合,更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教材是课程内容的载体,所提供的是具有普遍意义的教学思想和材料。因此我们教师首先就要深刻理解教材所蕴涵的深刻学科思想,把握学科的内在逻辑。由于地区的不同,学生基础的不同,我们就要机动灵活地使用教材,“不仅要充分发挥教材功能,还要尽可能开发利用校内外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因此在必要时要大胆取舍。

如八年级上册《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一节,教材的主要思想是让学生了解在这个历史阶段我国各民族是如何经历政权的分合而逐渐融合在一起的,但是对于相关的史实介绍却显得粗略,特别是“三国”这个学生们所熟悉的历史阶段,教材的内容不是很多,所以在学这一节时,我就先让学生们根据自己所掌握的历史知识或历史故事介绍“三国”,而撇开教材的语言表述。在充分发言后,我再顺势点出几处关键内容,如时间、人物、政权名称等等,这样学生们学习起来就更明了和深刻。然后在了解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展开充分地讨论政权分立的利弊,最后自然导出政权分立对民族融合所起的促进作用。这样一处理既没有离开课程的教学目标和主旨,同时又能丰富学习内容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还能提高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辨证分析能力。

总的来说,教师在使用教材时,既不能迷信,更不能背离或者抛弃,而是要“吃透”教材,“吃透”学生。教师要给自己准确定位,把握好角色,要彻底改变传统认识中教师是真理化身的观念。在新课程下。教师是教材与学生之间的媒介,起桥梁作用。教师是利用教材来指导或者引领学生进行学习。所以教师处理教材只能立足于课堂,服务于课堂,目的就是使课堂教学取得最理想的效果,最终还是为了帮助学生达成最理想的学习成效。

上一篇:加强自身修养,优化作业设计 下一篇: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中的“三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