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扩大进口的制约因素分析

时间:2022-06-30 11:04:22

中国扩大进口的制约因素分析

2006年,中国外贸继续了2002年以来年度增幅不低于20%的高速增长态势,全年进出口贸易总额同比增长23.8%,出口增长27.2%,超过进口增幅7.2%,贸易顺差达到1774.7亿美元,增幅高达74%。至此,中国的外汇储备已多达10663亿美元,贸易失衡问题继续引起广泛关注,部长年初就指出,控制顺差“要被作为今年外贸发展的头等大事抓好落实”。

一、控制顺差的关键是要扩大进口

随着国际经济和中国经济的发展,“重出轻进”的战略已显然不合时宜,不适应中国经济发展的需要。近两年来我国调整人民币汇率,调整加工贸易产品目录,调低出口退税率,对一些资源性产品出口征税,提高利用外资过程中的环保和技术含量以及社会责任等方面的要求,取消针对FDI的优惠政策,“两税并轨”也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对“两高一资”产品开征或提高出口关税、取消“两高一资”产品的出口退税、减少出口配额总量、实行出口许可证和配额管理等等,出台这些政策的效果是优化出口结构的同时,客观上以调控出口来减少顺差,以期达到贸易平衡。

但是,宏观经济的四大目标中,国际收支平衡是服从于经济增长的次要目标。出口贸易对国民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很容易被人们认识和接受,因为出口就意味着扩大市场,增加就业和取得外汇收入。近年来,我国的出口增长实际上是健康和有益的增长,较大的顺差与外汇储备,可以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机遇,净出口和外资事实上发挥了拉动中国经济增长主力军的作用,因此如果抑制贸易顺差和外汇储备增长的力度过大,就可能面临经济增长失速的风险,而且出口的背后有很多职工的就业。如果要以牺牲出口、牺牲利用外资为代价来缓解国际收支不平衡问题,有点因噎废食、得不偿失,这种风险将是我们所难以承受的。

因此,应该从另一个角度――扩大进口来寻求问题的原因和解决的答案,即外贸顺差问题的症结不是出口太多,而是进口相对太少。扩大进口是双赢的举措,既能购买为中国发展所用的产品和技术,也能因此减少贸易顺差,有益于化解贸易摩擦。因此出路在于,适时开放市场,扩大进口,而不是限制出口,不失时机地推进市场开放和进口自由化,才能真正起到缓解外部压力和矛盾的作用,做到进、出口并重。

为履行加入、WTO时的承诺,我国的关税、非关税措施亦逐步减少,客观上均具有减少进口障碍的作用,近几年进口量也确实迅速增加,但还是难以解决贸易顺差问题。为此,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2007年中国经济工作进行部署时,会议报告着重指出,“在保持出口和利用外资合理增长的同时,积极扩大进口,积极有序地扩大境外投资合作……”。2007年4月第101届广交会上,广交会沿用多年的正式名称“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改为“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体现了中国国际收支格局发生根本转折之后国家政策取向的变化。

本文作者即是借第101届广交会首次设立进口展之机,向国外出口商发出问卷进行调查,尝试从国外出口企业的微观视角,探讨制约中国扩大进口的因素,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本次调查在2007年4月15日至20日期间于广交会进口馆进行,调查对象为此次进口展参展商,收回有效问卷119份,问卷分为贸易政策、贸易环节和未来发展三个部分,设有问题38个,本文只采用其中部分内容。

二、国外出口企业微观视角:制约中国进口的因素分析

“第101届广交会首次设立了进口展区,规模下大,亦未见完美,但却实在是一次意味深长的变身,其象征性和引导性的意义大于其体现于数字上的绩效”。而参展的外企也怀着“喜忧参半”的矛盾心情。一方面(如表1),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市场的日益开放,外国企业无法抗拒中国的市场规模、人们的购买力水平和市场价格的吸引力:另一方面,对产品能否顺利进入中国市场,并不放心,还有一些忧虑或怀疑。

此次参展商中,有36%的外资企业是为了建立新的客户关系,33%的企业只是为了宣传自己的产品,24%的企业是为了了解中国市场,而只有7%的企业寄希望此次能够成交。

那么,参展商的“忧”来自何处?主要因为我国还存在一些制约进口扩大的因素。

(一)进口贸易政策的开放度不够

据调查统计,外国企业认为出口产品到中国时各环节的重要性排序为贸易政策(48%)、申领政府批文(21%)、货款收付(11%)、贸易谈判(9%)、物流运输(9%)、运输保险(2%)。

其中,贸易政策和政府批文环节的重要程度已占近70%,同时认为中国进,贸易政策风险程度为16%,说明中国的进口政策相对稳定,但是开放程度不够,只有28.30%的企业认为中国的开放度较高,58.49%的企业认为开放程度一般,13.21%的企业认为不够或较差。

此次进口展的陈列商品中先进技术设备很少,珠宝、食品、礼品等终端消费品比重很大,对于这类企业而言,价格需求弹性较高,更希望中国的进,政策更为宽松,程序更为简便。

由此也可以看出,目前中国对于消费品行业的关税偏高,申领政府批文复杂(非关税措施),成为扩大进口的障碍之一。

(二)进口成本高

进口成本高,影响进口产品的价格竞争力,使国外出口商们裹足不前。除了一定的关税和非关税障碍外,中国进口商品的成本偏高,这表现在:首先,进口程序复杂,用汇受限。调查中21%的企业认为中国申领进口文件的程序复杂,也包括用汇的用途、用量等都有限制。其次,支付方式没有优势。本次调查中,有58%的企业常使用信用证(L/C)方式付款,19%的企业常使用预付贷款(Pay-mentinAdvance)方式结算,9%的企业使用付款交单(D/P),9%的企业使用承兑交单(D/A),还有5%的企业使用赊销(O/A)。使用信用证方式付款,增加了从开证、审证、改证到付款的银行费用,以及信用证使用过程中的各类风险费用,使用预付货款,会增加进口商垫付资金的成本,价格当然受到影响。再者,国际贸易本身的特点,如程序复杂、风险大等,都会直接转嫁到成本中去。

(三)进口商品价格下降

影响中国进口商品市场价格的因素很多,其中最直接的因素即是:一种外国商品在国内市场上销售,短期内市场上的供给就会急剧上升,导致价格下跌,从而减少了外国商品因质量、服务和技术含量而取得的高价和利润,同时降低了进口商品的竞争力,销售量自然而然难以加大。这便是外国企业最关心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

加入WTO后,随着关税措施逐步减少,非关税措施的日益增加,近年出现的涉外贸易纠纷,大部分与知识产权保护有关,案件覆盖的范围也越来越广,从打火机、拉链等传统产业到生物制药、数码芯片等高科技产业,均有知识产权纠纷的出现,引起了企业对出口对象国知识产

权保护力度的日益关注。中国的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足,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薄弱,便是频遭知识产权诉讼的原因。

近期,人民币对美元的升值本应该有利于进口,增加国外出口商的信心,但是人民币汇率变化并没有引起进出,的大幅度变化,因此依然是国外出口商担忧的问题。由于人民币升值,国内进口商品的价格预期下跌,最终用户便会以此要求降低价格,节省成本,赚取更多的利润,这驱使进,商向国外出口商施加压力,加上买方市场的竞争现实,进口商在价格谈判上的能力更强,他就有能力要求国外出口商随本币升值而接受降低后的价格。

(四)货款和货物安全不足

表2中可以看出在国外出口商看来,货款的收付有一定的重要性同时也有一定的风险性(均为11%),说明外国出口商关注货款的安全。目前,在国际贸易中,由于竞争加剧,卖方常在一些交易条件如支付条件上做一些让步,采用一些商业信用类的付款方式如D/P、D/A等支付方式,给买方以融资,从而争取订单成交。而具有银行信用但支付费用较高的信用证付款方式日渐趋少。但如上所述,本次调查中有58%的企业常使用信用证方式付款,19%的企业常使用预付货款方式结算,即有77%的外国出口商选择在收到货款或有银行担保收到货款的前提条件下成交。这可以看出国外出口商对中国进口商的资信不足以信赖。

随着买方谈判能力的提高、现代物流运输的发展,进出,业务中贸易术语的选择往往有利于进口方利益。FOB贸易术语意为出口商办好出口手续在装运港将货装船取得清洁提单即可完成交货任务,买方负责运输责任及承担运输途中的风险。FOB术语下,买方可以在费用上有所控制或降低,物流和仓储准备上有所方便,同时避免了出口商的欺诈可能,所以,对买方较为有利,国际商会的调查也说明了这一点:FOB术语是国际贸易中应用最多的贸易术语。但如表3所示,中国的进口商并没有能争取到更多的FOB术语,而是使用了CIF术语,可以说明中国进口商的买方地位没有完全确立,同时也看出国外出,商对中国进口商的不信任,CIF下由出,商自行解决运输和保险,避免了进口商联合船公司欺诈的可能,当货物途中遇险进口商不赎单不付款时可向保险公司索赔,保证了货物的安全。

(五)合同执行不力,企业从业人员素质不高

当被问及对中国企业家的印象时,外国企业的评价是中国商人谈判能力强、专业知识水平一般,而信用程度不高。虽然只有11.32%的人认为中国商人信用程度差,但这却占了外国企业对中国企业家着印象中的85.7%,同时对中国企业信用真正认可的人只占18.87%。进口业务中合同履行不力如不按时开出信用证、不按时付款、收货时有意刁难压价等情况时有发生,这就给国外企业留下了不良的印象,当然不排除一种可能,即中国企业外贸从业人员的专业知识不足而导致合同执行不力,因为绝大多数的外国企业认为中国企业家的专业水平并不理想(79.24%)。

三、扩大进口减少顺差的政策建议

解决贸易顺差规模过大不应以抑制出,为代价,主要应通过扩大进,来实现,改善进口贸易环境才是有效的政策选择。

(一)调整进口贸易政策

一是进口关税政策。目前,我国的进口关税确实在不断下调,但是下调关税的商品往往为稀缺的能源或初级产品,如2007年1月1日起,商务部分别将氧化铝、成品油下调2.5和3个百分点;6月1日起,下调煤炭、建材等209个税目商品税率。但是在国民生活水平提高和高收入人群扩大的形势下,国内中高档消费品及奢侈品的需求增大,消费越来越呈现多样性,应大幅度降低这类商品的进,关税以鼓励其进口。二是调整非关税贸易政策。为了扩大进口,政府应该进一步减少诸如进口许可证之类的非关税措施,简化政府文件审批程序,调整外汇管理政策,更大程度地放松各种进口用汇管理,只要进口符合国家有关政策要求,能促进经济发展,都可以用汇,就能达到扩大进口的目的,同时也减少了国内企业特别是众多的中小型民营企业进入进口业务的障碍,由企业自主地加大进口步伐。

(二)简化进口环节,降低进口成本

除降低关税、放松用汇降低进口成本外,要进一步简化海关、税务等部门的申请、审批或检测手续,广泛采用EDI电子数据交换系统,提高办事效率,为进口创造良好的符合国际惯例的通关环境;要进一步完善金融、保险、仲裁、法律、会计、审计等中介服务,为进口提供优质的服务:同时还要发挥进出口商会等中介组织为企业扩大进口服务的作用。

事实上,跨入2007年商务部通过取消或放宽部分商品进,经营限制,简化和放宽部分进口管理措施,分三批取消了883个税号商品的自动进口许可管理,占2006年自动进口许可商品进口额的30%,提高了进口贸易便利化水平,今后这一类的举措还应推出更多。

(三)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世界贸易组织(WTO)把知识产权、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并列为该组织的三大支柱,《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TRIRS)》成为WTO成员所必须遵守的重要法则之一。在我国,大量企业仍没有把知识产权保护上升到关乎企业生死存亡和发展的高度来重视,尤其是缺乏对国际规则的了解和掌握,在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中常常处于知识产权劣势地位。

因此,政府应扶持和发展知识产权中介服务机构,鼓励组建与知识产权相关的自律性和组织,完善行业管理制度,建立行业自我约束机制,发挥行业协会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集体运作功能,对非法和违规违纪行为予以坚决打击。企业应尽快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内部管理制度,使知识产权保护管理工作纳入企业研发、生产与经营的全过程。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开发在企业的发展经营中已经占据了主导地位,知识产权的拥有、维持、利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企业未来的兴衰。所以,企业在选择项目、组织生产的过程中要努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用自主知识产权来提高市场竞争力。

(四)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和企业资信,增强合同执行力

上述调查结果中可以发现,中国外贸的从业人员在外国企业眼中缺少的是专业知识和诚实信用的美誉。在知识经济时代,产品的技术含量和精细化程度在不断提高,这就要求外贸人员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熟悉产品的性能,了解产品的用途,能解答客户的问题,发现新的市场机会。还要有扎实的外语基础、及时掌握新的贸易规则和手段的能力。

“诚信为本”,外贸人员应做到重合同、守信用,提高合同的履约率,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企业自身的信用不仅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更关系到整个社会的信用状况,关系着我国外贸的信誉。当企业诚信的良好形象树立起来,就可以赢得客户的信赖,国外企业也就较少担心货物、货款的安全,继而我们就可以赢得优惠的交易条件,从而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同时也起到扩大进口、促进贸易平衡的作用。

上一篇:进口商使用CIF术语应慎重 下一篇:我国出口企业信用风险的根源与防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