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话题结构的生成研究

时间:2022-06-30 09:33:41

汉语话题结构的生成研究

【摘要】为了全面系统地分析汉语中的话题和话题结构,本文提出了三个假设:一、根据话题结构移位生成说及基础生成说的对比研究,邻接条件不能作为话题结构生成方式的判断标准。二、汉语中关系化与话题化呈不完全对称现象。我们可以运用关系化的测试方法来判定汉语话题结构的生成。第三个假设是基于乔姆斯基(1998)的最简方案来解释汉语话题结构的移位生成及基础生成的原理。

【关键词】话题结构 关系化测试 特征核查

【中图分类号】H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6-0014-02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汉语中的话题与话题结构一直是语言学界长期关注的问题之一。尽管各家从不同角度分析了汉语中的话题及话题结构的生成,但仍有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的探讨。本文试图在乔姆斯基(1998)最简方案的框架下对汉语中的话题及话题结构进行新的分析,以期得到更为完整的认识。

1.汉语语言学的话题观念

赵元任(1968)提出汉语主语话题等同论。其观点主要是汉语主语和谓语的关系就是话题和它的述题的关系。主谓的语义关系很松散,在形式上可能有停顿,语气助词等。进一步导致人们关注汉语话题问题的是Li & Thompson(1976)提出的“主语-话题”类型学。在这种理论中,汉语被列为“话题优先”的语言,区别于英语这类“主语优先”的语言。此后,话题和主语被区别看待,对话题的研究也进入了一个新时期。黄正德(1982)在他的博士论文中提出,汉语话题结构和英语疑问结构都是由移位形成,在移位过程中都受到孤岛条件的限制。Xu & Langendoen(1985)用了很多较复杂的汉语话题句来测试这一结构是否符合移位限制条件。得出的结论是汉语的话题结构不是移位生成,而是基础生成的。

2.关系化测试

2.1 移位说与基础生成说的对比研究

关于话题结构是移位生成还是基础生成,语言学界主要有以下两种观点:Huang(1982)认为话题的移位遵循邻接条件,因而话题是移位生成的。如(1):

(1)* 小李i 老王 [NP [CP [IP ti/j 很了解tj/i] 的] 人j]

在例(1)中,“小李”可以是“很了解”的主语或者宾语。但是无论“小李”是主语还是宾语,它的移位都同时跨越了NP和IP这两个节点。根据邻接条件,这种移位是不合法的。

Xu & Langendeon(1985)持相反观点,他们认为话题结构是基础生成的。他们给出的例证表明:某些话题与它在原句中的语缺(gap)跨越多个节点,但是仍然合法。

(2)这些画i,我都不认识 [NP [IP 想要ti]的人]

如果“这些画”是经“想要”后的语缺移位而来,“这些画”的移位则超越了NP和IP两个节点,这样就违反了邻接条件,但实际上它是合法的。因此,Xu & Langendeon(1985)提出“这些画”并非是由ti移位产生的。话题是在句前位置直接与句子合并,即基础生成的结果。

通过对这两种生成说的对比分析,我们发现,邻接条件作为判定标准是有争议的,我们应该寻求更有效的方式来判断汉语话题结构的生成。

2.2 关系化与话题化

在对关系化的处理中,关系化小句通常被认为是核心名词的附加语。如果作为附加语, 关系化小句就可以随意地附加,但在有些短语中却是强制性的需要,如例(3-4):

(3)the New York ( that I knew)

(4)the five of the girls ( that came to school)

Kayne (1994)针对这种情况,提出关系化实际上也涉及句法移位。如例(3)可以表示成(5),(语义)核心名词从句子中移出。

(5)the [ New York that I knew]

Simpson (2002)针对汉语中的关系化问题进行了研究,并指出汉语的情况与英语类似。

(6)我前天听到的经理辞职的消息

[DP的[ CP [DP经理辞职的消息]m [ IP我前天听到t m ] ] ]

[DP [ IP我前天听到t m ]p [D的[ CP [DP经理辞职的消息] t p ] ]

Kayne (1994) 和Simpson (2002)都是将关系化和话题化做了等同处理。Li(2002)则认为这种方式只适用于英语, 却不适用于汉语。她的例证(7-9)表明汉语中关系化跟话题化并非是完全地一一对应。有的能够关系化但不能话题化, 如例(7-8) ; 有的能够话题化但不能关系化, 如例(9):

(7)a. 他修好那部手机的方法

b*那个方法, 他修好那部手机

(8)a. 他不上学的后果

b*这个后果, 他不上学

(9)a. 书, 我喜欢读西游记

b*我喜欢读西游记的书

2.3 关系化测试

根据Li(2002)的观察,汉语中话题化与关系化呈不完全对称现象。能关系化的话题句为移位生成,如话题化结构及左偏置结构(见例10-11);不能关系化的话题句为基础生成,如典型的汉语式话题句(见例12)。

(10)a.那个人你们不认识

b.[你们不认识的]那个人

(11)a.这些人我们请他们来做裁判

b.[我们请他们来做裁判的]这些人

(12)a.那场火幸亏消防队来得快

b.*[幸亏消防队来得快的]那场火

由此看来,汉语话题结构的生成就不能再一概而论,能关系化的话题句为移位生成,不能关系化的话题句为基础生成。关系化测试可以很好地区分汉语话题结构的两种生成方式。

3.汉语话题结构的生成

3.1特征核查理论

3.2话题结构的移位生成

3.3话题结构的基础生成

4.结语

基于对以上三个研究问题的分析及探讨,我们可以用关系化测试来判定汉语话题结构的生成,并全面地分析两类话题结构的生成推导。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可以为汉语中话题结构的生成找到了一种更系统合理的解释。

参考文献:

[1]Chao, Y. R. 1968. A Grammar of Spoken Chinese [M].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Chomsky, N. 1998. Minimalist Inquiries: the framework [A].MIT Working Papers in Linguistics [C]. Cambridge, Mass: MITWPL. 15:89-155.

[3]Grohmann K. K. 2003. Successive cyclicity under (anti?鄄)local considerations [J]. Syntax. 260-312.

[4]Huang, C,-T. James. 1982. Logical Relations in Chinese and the Theory of Grammar [D]. Ph.D Dissertation. Cambridge, Mass: MIT Press.

[5]Hornstein, N. 2001. Move! A Minimalist Theory of Construal [M]. Oxford: Blackwell.

[6]Kayne, R. 1994. The Antisymmetry of Syntax [M]. Cambridge, Mass: MIT Press.

[7]Li, C. N. & S. A. Thompson. 1976. Subject and topic: a new typology of Language [A]. In Charles Li (ed.). Subject and Topic [C].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457-489.

[8]Li, Y-H, Audrey. 2002. Word order, structure and relativization [A]. In S.W. Tang and Liu Chen-Sheng (eds.). On the Formal Way to Chinese Languages [C]. CSLT Publications. 45-73.

[9]Rizzi, L. 1997. The fine structure of the left periphery [A]. In L. Haegeman (ed.). Elements of Grammar: Handbook of Generative Syntax [C]. Dordrecht: Kluwer.

[10]Simpson, A. 2002. On the status of modifying de and the structure of the Chinese DP [A]. In S.W. Tang and Liu Chen-Sheng (eds.). On the Formal Way to Chinese Languages [C]. CSLT Publications.74-101.

[11]Xu, Liejiong & D. Langendoen. 1985. Topic structures in Chinese [J]. Language 61: 1-27.

上一篇:走进民间工艺大师,继承与发展传统文化 下一篇:《坐井观天》教学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