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电工基础》课程改革

时间:2022-06-30 06:26:21

浅谈《电工基础》课程改革

摘 要:技工院校中《电工基础》是电工类、机械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该课程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才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知识经济时代对技术人才的需要,应对《电工基础》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改革,探索一体化、开放式教学模式。

关键词:技工院校 电工基础 课程改革

《电工基础》课程是技工院校,电类专业、机械类专业的一门必备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电路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电路分析计算的基本方法及进行实验的基本技能,为后续课程学习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知识,为进一步研究电路做好理论铺垫。因此,该课程的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近年来,我校结合“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主体思想,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在强化《电工基础》课程教学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探索,通过对《电工基础》课程教学中教学设计的创新与实践,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取得了一定效果,具有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结合的特点,下面结合《电工基础》课程教学实际,就课程改革谈一些个人体会。

一、课程改革必要性

《电工基础》的教学任务主要是:使学生熟悉掌握交、直流电路和电磁的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和基本分析方法。同时通过实验,掌握一定的实验技能,从而为进一步学习其它技术课和专业课打下基础。目前《电工基础》教材的版本很多,但从内容上看差别不大,教学内容仍然是在“以学科为中心,知识为重点”的旧观念指导下,偏重于理论和知识的传授。《电工基础》课程本身具有概念多,计算多的特点,特别是计算在现在的教学内容中占了很大的比例,使学生把大量的精力用于复杂计算,忽视了计算的目的是为了与运用相结合,进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数学和中学物理较差的同学出现了不适应的情况,实践教学中学生普遍反应电工基础较为难学。

在教学方法上,课堂讲授法仍是电工基础的主要教学方法。这一教学方法,固然有其优势,但也存在着弊端。从教学手段来看,过于单一,从书本到书本,所采用的是教师讲、学生记的“填鸭型”教学模式,偏重于对概念、理论知识和计算方法的讲解而脱离实际应用。从学生的学习情况看,不少学生仍习惯于中学时代思维与学习方法,死记硬背,生搬硬套公式,为应付考试而学,结果是考完就忘了,更谈不上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养成了依赖老师的心理和惰性,这样的学生很难有创新能力。因此,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模式,使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参与者和积极的研究者就显得尤为必要。

二、课程内容改革

(一)分析学生形势

从生源上看,技工院校学生多是在中学时学习表现一般的学生,甚至是后劲生,有些已经开始厌弃学习;有些学生接受父母的教育、管束较少,自由懒散喜欢攀比经济宽裕,学习的劲头不足。这是教师必须面临的问题,应该把将其分析透彻才能搞好职业教育。

《电工基础》是一门理论和实践操作紧密结合的课程。课程对学物理、数学有一定的要求。多年来,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理论时总不如学习中的实训积极性高。在学生就业以及后续发展上,教师既要搞好学生有兴趣的实践实训,又要提升学生的课程理论学习;既要把握学生的整体趋势,又要分析个别学生在这门课程上的个性差异。

(二)优化教学内容

《电工基础》是电类专业基础学科,结合我校课程体系合理地安排本课程教学内容及教学次序对于教师和学生都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笔者在几年教学过程中,主要突出握框架式的教学结构,优化教学内容,教会学生整体把握课程,使知识点形象直观、条理分明、重点突出。

我校使用的《电工基础》教材,课程主要内容包括电路基础概述和基本定律、直流电阻电路的分析计算、单相正弦交流电路的分析、三相交流电路、耦合电路、周期性非正弦电路、铁心线圈、电路的过渡过程及相关的实验等。根据内容特点,在教学中可以把《电工基础》这门课主要分为直流部分和交流部分。直流部分含电阻、线圈和电容器在直流电路中的性质,串并联混联等直流电路的分析及电容器在电路中的暂态过程;交流部分含电阻、线圈和电容器在交流电路中的性质,串并联交流电路的分析,磁场和电磁感应现象及线圈在电路中的暂态过程,变压器和周期性非正弦电路分析。在教学过程中,我要求学生自己总结一套《电工基础》的学习框架,再与老师的进行对比,实践证明这种方式比常规学习方式更有效果,效率更高,概念更加清晰,做题时很少犯概念性的错误。学生通过总结,很快地掌握了这门课程的学习方法。

三、教学模式改革

(一)传统模式缺陷

1、以教师为中心。夸大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采用“讲授式”教学法,以教师为主体,把学生作为客体,维护了教师的绝对权威,不能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地位。教学的效果在某种程度上过分依赖于教师个人的技能和才干。这样不仅抑制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造成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发展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且忽略了教学的双边互动关系,影响了教学效果。

2、 以课堂为中心。夸大了“教室”和“45分钟”的空间与时间的作用,忽视了课堂外的教育功能。把45分钟的课堂作为学生学习的最主要场地和时间,常常表现为“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教师上课期间通常高密度地讲解,很少有启发性的提问,学生也很少有独立思考和提问的机会,容易造成课堂上缺少活力,学生学习枯燥无味的现象,容易造成教学脱离实际,特别是脱离当今日新月异的新技术革命。

3、以课本为中心。夸大了课本的功用, 忽视了知识的本质和实际应用价值。教师讲课内容主要以“课本”为主,考试也以“课本”为依据,课本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一定的“权威性”。这就容易导致把掌握课本知识的程度作为评价学生学习好坏的惟一尺度,造成以成绩论成败的“一刀切”现象。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经常被忽视,学生的潜能难以挖掘,个性与优点难发挥。学生容易陷入机械的记忆课本知识的“泥潭”,不能或者很少开动脑筋运用所需知识灵活的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在某种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4、教学模式过于单一化、教条化、静态化。采用传授式教学,容易造成多种不良表现,如重灌输轻启发,重记忆轻思维,重结论轻过程,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教材研究轻学生情感培养等,从而导致教学效果不好,教学质量很难大力提高。

(二)现代教学模式

因为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已不适应课程需要,我们倡导现代教学模式: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1.采用一体化教学模式,以能力培养为中心,加强实践环节的训练

本课程实践性很强,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强调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在讲授这门课程时应采用一体化教学模式,打破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界限,从分析学生特点入手确定教学目标、组织教学内容、安排教学场地,例如:如日光灯的安装、调试等,都可利用课余时间让学生在实验室独立操作。演示和实物教学,可结合实验课进行,经过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得出结论,记忆深刻、理解透彻。由此可见,采用一体化教学模式,将理论与实训相结合并同步进行,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锻炼学生操作技能的同时也进一步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2.采用多方位教学,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采用多媒体教学信息量大、动感性强的特点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果。如:楞次定律,左、右手定则,旋转磁场,单相、三相交流电动势的产生等采用演示教学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们都带着好奇心,头脑中不断产生一连串的问号,教师边演示、边提问、边解答。便于学生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便于学生理解,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习兴趣。 锻炼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教师转变角色,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个性化教学,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3.采用开放式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为了拓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采用开放式教学方式,将某个需要解决的问题交给学生,由学生按照实际过程进行工作。例如:在讲解集串联谐振电路时,教师简单地进行理论分析,提出问题,然后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讨论实施方案,去图书馆、阅览室查阅有关资料,确定实际电路,用元器件连接电路,调试电路,最后写出详细的报告及心得体会。这种教学方式给学生创造了实际工作环境,建立了实际工作的教学模式,并且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增强了团队精神及合作意识。

4.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注意学生个性发展

在教学中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是提高学生能力的重要环节,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比传授给学生知识更重要。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与兴趣,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是很重要的手段,例如:如在电阻的串联电路这节课教学中,我们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具体的学习目标:电阻的串联电路的特点是什么?如何来证明这些特点?串联电路有那些典型应用?要求学生带着这些问题有目的地阅读课本,引导学生结合教材找出疑点、难点,最后经过演示实验或相互讨论,解决疑难。通过这样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本节中哪些是重点内容,对有关知识深入理解。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使学生逐渐养成自学的习惯,掌握自学的方法,提高自学能力。

总之,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知识型与技能型复合的人才,职业教育不仅要培养知识型人才,还担负着培养技术型、技能型人才的重任。在目前传统的课程模式仍没有根本改变,课程内容与职业实践相脱节的现象依然存在的背景下,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任重而道远,在注重基础知识教育的同时,一定要加强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在更新职教观念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努力开拓,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强化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出能够胜任工作岗位的、具有综合素质的二十一世纪的职业人。

参考文献:

[1] 吴小芳.《电工基础》 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4 年第三版

[2] 楼晓春. 谈谈《电工基础》的教学方法[J]. 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3, (02)

[3] 高娟,李峰. 《电工学》课程高职教学改革探析[J]. 辽宁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03)

[4] 柳青. 《电工基础》教学方法的改革[J]. 机械职业教育, 2001, (04)

作者简介:1.郝义军(1981-),男,汉族,河北唐山人,本科,河北机车技师学院助理讲师,研究方向为电工职业教育。2.李莉(1981-),女,汉族,河北唐山人,本科,河北机车技师学院助理讲师,研究方向为电工职业教育。

上一篇:教师专业成长的研究 下一篇:让零食远离机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