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的社交网络

时间:2022-06-30 04:12:43

孤独的社交网络

孤独在文艺作品中是具有象征意义的。通常是大人物功成名就,高处不胜寒,倍感孤独;小人物命运多舛,处处碰壁,茕茕孓立。过去的孤独是老僧入定,冥想星空;近期的孤独是打开电话薄,一遍遍拨打10086;现在的孤独则是进进出出社交网络,无字可敲。

如果孤独是现代病,社交网络如何缓解?

社交网络建立伊始,或多或少“肩负”联络情感的使命。人是社交群体,无时不刻处于沟通的欲望中,过去使用邮件和邮件订阅组,再发展到IM、BBS扎堆聊天,社交雏形显现;第二代以Facebook为代表,涌现过各类SNS,以Web 2.0的姿态出现;现在发展到第三波浪潮,标志是移动社交网络,代表是轻量级的Instagram。

Facebook有9亿用户,其中超过一半是活跃用户;全球有1.5亿人每天使用Twitter;目前,中国微博注册帐号已逾10亿个。如此庞大的社交帝国,大有取代真实社会的势头。比如在我们身边,闲逛到哪儿了用“街旁”分享,想吃点啥看看“大众点评”,了解热门电影和小说,有“豆瓣”和“时光网”,更不用说新闻资讯了。再加上“人人”和“开心”,有了移动社交,按理说,走到哪里都不会孤独,社交网络随时提供各类服务,联系唾手可得。

但是,人还是感到孤独。英国心理健康基金会调查了2000名18岁到34岁的年轻人发现,有1/3的人习惯在网络上沟通,而非面对面交流。网络交流为什么会孤独?研究孤独症的专家从生理角度说,当面对面接触时,脑下垂体后叶会分泌一种类似催产素的荷尔蒙。这种荷尔蒙可以帮助人们减缓压力,提高信任感,甚至激发爱的感觉――原来如此,敲击键盘或者视频聊天难以产生这种荷尔蒙。

另外,人类学家罗宾・邓巴认为,人的脑容量只能处理有限数量的亲密关系,这个数字是150人。这是基于对大脑新皮质的研究。也就是说,尽管微博上“粉”你的人或者你“粉”的人成千上万,但只是“泛泛之交”,能保持亲密联系的只能有150人。

从社交网络的演变看,在不断取代传统社交,满足人类动物性社交需求的过程中,走的是先满足“娱乐”再满足“日常生活”的这条路线。

按照马斯洛的五层基本理论,社交网络现在已经开始满足生理、安全和社交需求,接下来应该满足尊严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最近的移动社交网络Path、Pair和Between都有这样的意味。Path的好友上限是50人,后两者都是情侣之间专有的应用,好友只有而且必须只有一个。

也许有人会说这不过是唬人的移动应用。其实不然。这种应用在深层次挖掘人内心真实的情感需求,这种需求是建立在满足衣食住行基本生活需求之后的,特指情感生活。人,除了工作、娱乐之外,还应该有些别的需求。有了这种应用,人们的孤独感可能有所缓解,这可能就是下一代社交网络的方向。当然,希望看到最多的还是满足人性之美的应用,而非挖掘人性丑陋欲望的邪恶游戏应用。

上一篇:摩尔定律倒计时 下一篇:互联网公司为何搅局手机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