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教学如是解“读”

时间:2022-06-29 08:13:16

文言文教学如是解“读”

摘要:文言文阅读教学,教师要在学生阅读之前,为文本激趣,营造阅读期待;在阅读之始,让学生诵读文本,感知阅读后的情感;在阅读之时,让学生自己探究文本,进而体验阅读感受;课后,要拓展课内文本内容,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的课外阅读,以开阔学生阅读视野。这样,学生才能“丰富文化积累,为形成传统文化的底蕴打下扎实基础”,才能“丰富自己的精神世。

关键词:文言文;阅读;教学;解读

文言文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文言文阅读教学也始终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课标》明确规定“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文实词、文言文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和用法”“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努力提高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但是由于文言文文本的特点和在教学过程中产生的一些问题,使文言文教学“教无味、学无趣、高付出、低收效”,教学达不到《课标》要求。本人认为, 要改变这种现状,应正确的理解“读”,从解“读”开始。

一、激趣文本,营造阅读期待

由于时代的久远,文言文体现的社会背景、历史文化、表达方式和意义都与学生有着巨大的时空差距,学生只觉得“晦涩难懂”,进而排斥、厌恶文言文,对学习文言文没兴趣,学习处于被动消极状态。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因此,在进入文言文阅读教学之前,教师要设计精彩的导语、或美妙的音乐、或新颖的图片、或创造性的视频、或动人的情境、或时文或社会热点……为文本激趣,给学生出乎意料之感。“未成曲调先有情”,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激发学生强烈的阅读期待。例如《荆轲刺秦王》本人这样导入:

“斩首行动”是现代战争中常用的军事手段,其核心是斩杀最高军事指挥官。在2003年对伊拉克的战争中美国就使用了这一手段。而在两千多年前的中国,就有人使用过,而且他完全靠个人的力量。那么他是谁?他是如何行动的?结果如何?让我们走近刘向,走进两千年前的秦国,亲历这惊心动魄的“斩首行动”!

在这里,本人从学生感兴趣的军事话题切入,引出两千年前中国也有过“斩首行动”,那么是谁、又是如何行动的、结果又如何?一系列的疑问激起学生探究的冲动,激发了学生强烈的阅读期待,也就很自然的过渡到课文的学习。这就为后面对课文的朗读、研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诵读文本,感知阅读情感

《课标》指出 “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教师应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加强诗文的诵读,在诵读中感受和体验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得到精神陶冶和审美愉悦;对那些富于情韵、语言优美、琅琅上口的作品,应反复诵读,直至背出”,这就是要求文言文教学应重视朗读。

教材中的古诗文,都是名家经典之作,有抑扬顿挫的音韵之美,读起来琅琅上口。“不朗读不能赏其美,不朗读不可会其意”,因此,教学中应引导学生诵读,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感受作品语言,体会文章韵味,体验作者的情感,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把握,从而理解作品深刻的主题。在教学《腾王阁序》一课时,我指导学生分三个层次反复朗读:第一层次:学生自由读课文,注意感受文字的节奏,感受文字蕴涵的情感。课文是骈文,句式工整,平仄相对,在读中让学生体会骈文的文体特征,加深学生对该课的印象和理解。这是一个学生自由触摸文本的过程,是多个阅读信息在大脑中碰撞、汇合的过程。第二层次:学生自由练读感觉难读的句子或段落。《腾王阁序》是骈体文,又多典故,文辞简奥,有些句子的表达方式也较复杂,理解困难,通过练读难读的句子和段落,使学生准确、流利的朗读,为后续的深入研读、感悟扫除了障碍。第三层次:学生配乐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滕王阁序》是经典骈文,对仗工整,词藻华丽,多为四六字,平仄相对,音律整齐。是千古传唱骈文中的精品美文。学生扫清了朗读障碍后,充满了美读的欲望,此时,请学生配乐选读课文片段,满足了学生心理欲求;同时,在配乐朗读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感悟。通过以上三个层次的朗读,学生已经充分的“倾听”了文本,做好了深入研读、感悟的准备。

在读的过程中,在高尚的精神享受中,在生动的美感体验中,学生自觉的将体会、情感与作品相融合,被作品感染,被作者的情感征服,心为情动,情随文走,从而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体验。因而,朗读是文言文教学最重要的方法,是感悟、品评文本的重要前提和手段。

三、探究文本,体验阅读感受

文言文阅读教学,教师大多用“串讲”:讲文言知识、讲字词句翻译、讲人物形象分析、讲中心思想归纳……这种师讲生听的方式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离开老师后,不愿也不会独立阅读文言文。

《课标》指出“古代诗文的阅读,应指导学生学会使用有关工具书,自行解决古诗文阅读中的障碍…… 重在提高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课标强调学生要自己阅读,要有自己的阅读体验。因此,在文言阅读教学中,“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把课堂还给学生,引领学生走近作者,走进文本;组织学生调动自己的知识、经验,与文本展开“对话”;鼓励学生交流合作、大胆质疑,把不同体验联系起来,并在探讨中不断修正,形成自己的认识,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最终提高自我的阅读能力,提高自我的语文素养。教学《兰亭集序》时,本人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

(一)知识积累

独自或前后桌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利用课文下边的注释和手中的工具书理解字词句的含义,疏通文意。疑点和难点全体师生交流解决。注意几点:1、生疏字音形;重点实词;重点虚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

(学生学习结束后幻灯片显示具体内容,既检测又帮助学生归纳要点)

(二)探究体验

学生独自或合作探究文本,体验阅读感受。

1.试把握作者的情感,从文中找出能概括作者的情感的词语。

2.细细研读第一二自然段,品味作者的心境,为什么会有“信可乐也”的感受?

3.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第3段议论的中心问题,体会作者心境的变化,深入思考,作者的情感是怎样由“乐”转为“痛”?

4.读第四段,体味作者因何而悲?为何而悲?

5.文章最后说:“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你作为“后之览者”,读了此文,有什么感触?

(学生探究学习结束后,全体师生一起交流展示自己的体验感受)

这里,学生是阅读的主体,他们自我研读、自我探究、自我品味、自我体验,用自我的心、自我的情体验文中的情、作者的意,学生在阅读中不断的提高自己的能力,并享受到审美的乐趣。

四、拓展文本,开阔阅读视野

《课标》指出“课外阅读活动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适时推荐文化品位高、难易程度适当的课外读物”“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文化积累,为形成传统文化的底蕴打下扎实基础”“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阅读视野”。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一方面要把握教材,用好教材,引导学生以教材为本,潜心会文;另一方面要以课内带课外、以精读带博览,引导学生广泛涉猎,开阔阅读视野,丰厚自我底蕴。

选修课本中的文言作品是学生课外阅读最好的材料,既可以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又可使学生课内所学知识有“用武之地”。如本人在教学庄子《逍遥游》后,引导学生课后阅读《庖丁解牛》,用课堂上学习的知识来解读《庖丁解牛》。庄子在《逍遥游》中认为无论是鹏还是蜩与学鸠、无论是是宋荣子还是列子都是“有所待”,都不能达到“逍遥游”的境界。但是,庄子这种为追求绝对精神而贬抑鹏鸟的做法,却让我们对大鹏神奇形象的充满向往。这种作者的主观立意和作品的客观意义相分离的现象,在《庖丁解牛》中也有相同的表现:《庖丁解牛》用故事演绎了保身、全生、养亲、尽年的人生旨趣,主旨是消极处世,却让我们明白了要敬业求精、注重实践、把握规律的人生道理。又如在教学《陈情表》后,引导学生课外阅读《项脊轩志》;在教学《过秦论》后,引导学生课外阅读《六国论》……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文言文教学只有通过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相结合,才能使知识的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才能使学生的知识不断加宽、加深,才能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文言文阅读教学,教师要在学生阅读之前,为文本激趣,营造学生的阅读期待;在学生阅读之始,教师要让学生诵读文本,感知阅读后的情感;在学生阅读时,教师要让学生自己探究文本,进而体验阅读感受;课后,教师要拓展课内文本内容,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的课外阅读,以开阔学生阅读视野。这样,学生才能“丰富文化积累,为形成传统文化的底蕴打下扎实基础”,才能“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上一篇:高中英语阅读理解教学方法 下一篇:初中语文探究性教学方法浅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