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体育教学的几点尝试与探索

时间:2022-06-29 12:49:07

初中体育教学的几点尝试与探索

摘 要:要让学生真正融入体育,提高运动水平,增强身体素质,掌握科学健康的运动方法,达到提高体育教学效率的目的。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积极践行新课改理念,探寻出几点有效的教学方法和建议。

关键词:初中体育;教学;探讨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中学体育教学现状已经得到了相应的改善,体育教师的教学观念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转变,从而为了顺利开展素质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机会,因此,我们要在“健康第一”的理论指导下,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继续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效率。

一、紧密联系日常生活,合理选择教学素材

现代教育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内容越贴近日常生活,学生接受起来就越容易。我们可以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提取大量的与体育教学有关的素材,如:我们会碰到学生在一起玩他们自编的游戏,像女生跳皮筋、踢毽子、跳格子,男生骑马打仗、打拐、警察抓小偷等,他们为这些游戏设定了规则,都能自觉地遵守,根本不需要裁判。这些游戏有的是民间流传的,也有的是他们自己创造出来的,他们玩起来非常得轻松、非常开心,完全沉浸在游戏给他们带来的无穷乐趣中,如果能够把这些游戏引入课堂,一定可以取得非常好的效果。我们可以结合教学内容特点和实际教学需要来选择游戏活动,如:转陀螺、踩高跷、滚铁环以及各种民族舞蹈等。体育活动千百年来就是人们健身和自卫的主要手段,有很多趣味性强且效果明显的游戏活动就在我们的身边,这些都是可以利用的丰富的教学资源,也是我们选择体育教学内容的重要依据。

二、针对学生学习需求,充分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对学生的学习来说至关重要,因为只要有了兴趣,学生才会自觉地坚持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为体育课的开展奠定心理基础。假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都无法调动学生的兴趣,教师还要强制学生去练习,很可能会扼杀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和兴趣,课堂效果自然差。体育教学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需求,设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以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在充分发挥三大球运动功能的同时,我们可以尝试借助球类器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体育课的热身准备环节,我们可以手持篮球站在所有学生围成的圆圈内,吹哨并把篮球抛向空中,要求学生在球弹起时站立,球下落时蹲下,看哪位学生完成的与篮球起落的同步动作最好。学生兴致高涨,把自己的潜能充分挖掘出来,注意力全部放在如何与篮球保持同步起落的练习中,仿佛进入了一个人球合一的境界,训练场周围的任何人和事都消失无踪,学生们的注意力处于高度集中的状态,也实现了空前强化,对体育学习的兴趣也变得无比强烈。

三、指导学生自制教具,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是新课标设置的必学内容,它能够有效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团队协作能力,为各高校源源不断地输送高素质人才。近年来,初中毕业考试已经把体育考试的成绩也计入了总的中考成绩中,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技能和素质,不指定考试的科目。在这种背景下,教师必须设法把学生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提高学生的体能和体育技能。考虑到学生体质普遍较差这一情况,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教会学生自己制作体育器材,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强化训练、个人单独训练和小组训练皆可,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尽可能地提高整体体育水平。以掷实心球这一训练项目为例,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自己制作形状和重量相同的实心球,在课余时间随时随地进行练习,在训练前把动作技巧教给学生,并设计出最有效的训练方案;在练习跳远时,我们可以指导学生自己制作踏板和量尺等教具,利用表面比较粗糙的模板制成踏板,量尺可以只标上及格、优秀以及满分这三个刻度,这样学生训练起来就有了目标,可以直观自己的进步和不足,联系起来积极性就会更高,自然会取得非常好的效果。

四、正确发挥评价的作用,优化评价体系

正确运用评价,既能检验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掌握程度,又能让学生加强自我认识、激励进步。评价的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包括自我评价、相互评价、教师评价和家长评价等。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评价的标准也相应有所不同,只要他在原有基础上能有所进步,就应该给予肯定评价,进行表扬和鼓励。在教学中,教师应对每一位学生保持公平态度,从每个学生的实际发展情况出发优化评价体系,让每个学生都能对自己有个客观认识,体会收获的喜悦,调动学习积极性,从而增强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总之,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从各个方面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尊重学生的主体作用,从学生自身需求出发,引导学生敢于创新,同时发展体育道德教育,促进初中学生健康茁壮的成长。

参考文献:

[1]陈玉现.课程改革与课程评价[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廖哲勋.课程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3]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4]毛振明.解读中国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06.

[5]杨丽华.学校体育教学内容的结构[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0(4).

(作者单位 湖北省仙桃市杨林尾第一中学)

上一篇:万里之行始于足下 下一篇:对小学科学课如何开展科学探究的一些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