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词的解读

时间:2022-06-29 10:56:53

作者简介:者玉芳,女,回族,1968年6月出生于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1998年6月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自考)。从教21年,曾多次被评为县级优秀教师。曾在县级教研期刊发表数篇教学论文。

在中国古代文学上,李清照的词有着重要的地位。现行中小学语文教材中都选编了李清照的词。可见其重要性,李词又很高的艺术性和鉴赏性,那么怎样才能在语文教学中很好把握,是学生更好地理解,笔者从李清照的生平,艺术特色,创作分期及其感情世界四方面进行探究。

一、熟知李清照的生平

要深刻理解一个作家的作品,首先应熟知其生平。李清照(1048-约1155),号“易安居士,”清南章丘明水人,她出生于书香门第,父亲格非以文章受知于苏轼,是当时的大文人。母亲王氏亦能文章,这样的家庭促成了她成为一代女词豪。她十八岁嫁给了太学生赵明诚,两人生活富足,情投意合,共同研究诗文和鉴赏金石,有着共同的爱好和情趣,因而生活幸福美满。但“靖康之难后,丈夫病死建康,她本人流落抗越,金华等地。”晚年生活很凄苦,曾改嫁但感情不合而分离,并因诉讼离婚而下狱,遭遇极为不幸。纵观李清照的一生可以靖康之难为界分前后两期,前期生活条件优越,婚姻美满,她与赵明成的结合可谓天作之合。在前期显示出她天质聪颖,生性洒脱,博学多能的附加之子形象,因而词作绰约轻倩,自然妩媚,表现出年轻女性的活泼天真,《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就是此时的佳作。在这一时期不论是描写闺阁生活,还是思念丈夫的词都充满着积极向上的精神,是人品味到生活的幸福。而后期遭国破家亡,迭遭丧乱,受尽磨难,心中极为凄苦,伤心苦闷孤独的心情常绕心头,一改往日清爽明朗的词风,取而代之的是哀愁凄苦,充满了悲伤和忧郁。《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就是这时期的代表作,吟唱出了一代词人的辛酸与悲痛,可称为千古绝唱。

二、了解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

掌握作者的艺术特色,又是理解其作品重要环节。李清照的词艺术成就很高,被当时学术界称为“易安体”其主要的艺术特色是:

1、“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明白晓畅的音律作词,她能把那些用惯了,用旧的字写入词中,是简单的字句表达出娟永的词境”。语句晓畅,读来朗朗上口,显示出作家的独具匠心,以平常语表达不平常意境,体现了作者高超的运用语言能力。

2、“易安体融入了国家兴亡的深悲剧痛”李清照的词反应了她整个的生活生命历程。她的一生既有个人的不幸,又有国家破碎的悲痛,这是她的作品带有浓郁的忧伤,此类作品在后期显得尤为突出,这是由于她的人士经历所决定的,也是“易安体”独有的艺术特色,更是婉约词的显著特征。

3、“易安体”的丈夫气,李清照词既有女性的温柔,又有一般子女所不及的刚劲,可谓刚柔并济。她能把委婉的情思与超脱的胸怀融合在一起,使之具有豪迈之气。如{渔家傲}中的“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此词显得很有气势,体现出“易安体”的刚健洒脱,爽朗的特点,可见作者虽遭人生的不幸,但她并没有被生活现实所压倒,而是坚强的自信心亦然存在。

三、把握李清照词的分期

一个作者的创作,随着现在生活的改变而有着不同的分期。李清照的一生是幸福而艰难的。在她的人生道路上有着幸福的甜蜜,也有辛酸的痛苦,所以她的创作历程随生活的变化而改变。靖康之难,南宋向金称臣,李清照的创作发生了很大的转折。前期作品充满欢乐与幸福,作品的基调是明朗的,即使是闺中之怨也不乏其明快的情调。后期的作品则发生了变化,她的词多写家庭破碎和丈夫离去带来的悲伤,同时也有忧国忧时的作品,基调是低沉的,给人以忧伤之感。作为语文教师在讲解李清照词的时候,尤其应该把握作者前后期词风格是不同,这样才能结合时代背景走进作者的内心深处,从而进入词的意境,为更好地理解词所表达的情感而打下基础,这是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

四、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

文学作品或多或少带有作者自己的影子,李清照词作更突显这一点。我们在解读她的词的时候应注意到这一方面,如她前期作品《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这是作者热情歌颂大自然的词篇,表现了作者愉快的心境和活泼开朗的性格,词的表现力极强。全篇不足四十字,但给我们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图画。我常记起那溪水边亭阁游玩的事,天已到黄昏,可我们还沉醉春天美景中,竟然不知道归途。等兴致散去,很晚才划着小船回家,竟走错了路,闯入荷花深处,奋力地划呀划,好不容易才找到归途。我们的划船声,嬉闹声惊动了已栖息的水鸥和白鹭。词中词中画面清晰可见,有溪水、亭阁、莲花、小船、构成了风景优美的画卷,令人流连忘返,在这美好的春景图中,主人公的心情是美妙愉悦的。这首词在表达上用了巧妙的方式,如“日暮,”“晚归,”从时间上表现出主人公游玩的兴浓,以致很晚才踏上归途。

“沉醉”“兴尽”“误入”从心理感受表现出了对春景迷恋很深,颇有不尽兴而不罢休的那种痴热程度。当我们走进作者描写的景致中,步入其心理深处,不由得产生一种共鸣,置身其中,使人心旷神怡,这就是说理解作品必须展开想象,构设情景,打开你的心扉与作者同行方能理解其中的韵味。

当我们读《声声慢》(寻寻觅觅)时,却与前者有不同的心灵感受。词的开篇就把读者带入忧伤的境界。作者先从寻找的动作出发,给人以悲伤凄凉的情调,“寻寻觅觅”读者不禁要问,她在寻什么,觅何物?这就得从作者的人生经历中去寻找答案。李清照前期的生活美满,公公做过宰相,丈夫也多次做过州一级的官员,所以生活极为富足,可以说尽情地享受着生活,作诗,作词及收藏是其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雅事。如今物是人非,丈夫离她早逝,家破人亡,加之李清照又无子嗣,孤苦一人流落他乡,生活无着落,面对这样的处境与先前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对比越是鲜明,其心理的落差就越大,心情越伤感。我们知道了她这样的生活经历后,不难理解其寻什么,觅何物的答案,笔者认为她在寻找过去的生活,寻找与丈夫一起的幸福和心灵的安慰。可是寻来觅去,只有失落,只有秋风萧瑟的清冷和凄惨的心理痛苦,别无他物。这就是词中的“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细腻准确地反映出作者的内心孤独,清冷与凄惨。这很平常的十四个叠字表达了丰富的情感世界,此时的主人公的心中就像打翻的五味瓶,辛酸苦辣咸齐拥心头,柔肠寸断。这一句是从三个层面来表现作者的心理过程,第一层写动作“寻觅”,第二层写环境“清冷”,为后面的心理反应作铺垫,第三层写心理感受“凄惨”。作者将其三个分句统领全词,为这首词做了凄凉的感情基调。在设十分低调的心情下,深秋的季节是时暖时寒。在这样的气节里,作为年来体弱的妇人,是最难调养自己的身体,“三杯两盏淡酒”,古人常以酒消愁,以酒御寒,所以说三两杯淡酒是抵不住晚上劲吹的寒风,词作描写到此,人心本来就凄凉,加之自然天气的寒冷,可谓凉上加凉,使人心寒到极点。但此时又有“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曾相识”。更增添了几分愁意。大雁南飞,意味着天气冷了,而这北来的大雁引起作者对故土的眷恋之情,因而使人心中更加伤感。这是词的上阕,给读者营造了一个天气寒冷,大雁南归,主人公流落他乡心境十分孤寂苦闷场景,使人为之感动。词的下阕写眼前景物,“满地黄花难积,惟悴损,如今有谁堪摘?”黄花本是美好的事物,摘花,赏花是人之常情,可这时的黄花却被秋风吹打残落的样子,不再是美的象征,而是惟悴,衰败,这个模样有什么摘头?作者把黄花拟人化了,将其本来无情之物赋予情感,更反衬出作者的生活景况。笔者认为这是作者自喻,把深秋黄花比作自己。现时年岁已老,年轻时候的美容不复存在。岁月吹人老,生活迫人老。如果是年轻,或许有人羡艳尊容,而今就像秋风吹残的黄花,有谁搭理?孤独的心情油然而生。“守着窗儿,独自怎得黑!”在这无依无靠的旅居生活,孤苦伶仃,只是坐在窗前独自发愁,怎么挨得到天黑?我们可以设想,即使好不容易挨到天黑,又怎能奈得天明?词到此时已经把作者的情感表达到极致,但作者独具匠心,以自古代表伤感之物的梧桐,阴雨,黄昏更加使人愁上加愁,尤其是“点点滴滴”极为传神。积攒在树叶上的水珠,滚落下来打在另一叶上,啪一啪,每点雨水像敲打着作者的心,伤心之极。这样凄惨冷落的秋雨之夜,一个“愁”字是概括不了“我”心中的辛酸与痛苦。整个词到此作结,但文尽而意无穷,使读者产生共鸣,恻隐之心顿生,替词中主人而伤感,不由得想起她在这样天气阴冷,细雨连绵,孤苦无助的情况下怎样生活?真是催人泪下,惨痛万分。

李清照词的特点在这首词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开篇的十四个叠字的巧用就形成凄沧感人的基调,把读者带到忧伤的情景中。除此之外,语言上独显特色,读来朗朗上口,增强了语言的可感性,使读者得艺术的感染力。李清照的词千百年来永不衰败,能使一代代读者喜读,归根结底是情感与艺术的有机结合,就其情感来说,这是作者的生活经历的真实写照,就其艺术来说是“易安体”特色的充分展示,之所以经久不衰,永放异彩。

对于古代诗词理解与鉴赏,并在教学中得到很好的把握,就必须使语文老师有渊博的知识和丰富的情感及生活体验。既有一定的史学知识,了解作者的生平,又要有一定的文学素养理解其艺术特色,能吧文学艺术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理解作品的情感世界,才能更好地,真正地理解李清照词的魅力所在。

上一篇:放手翱翔 自主学习 下一篇:怎样做一个合格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