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课堂教学中课件使用问题的再思考

时间:2022-06-29 09:24:37

关于课堂教学中课件使用问题的再思考

前教育部新闻发言人、语文出版社社长王旭明在听了74岁高龄的特级教师贾志敏老师的公开课后有感而连发四条有关语文教学建议的微博。

一石激起千层浪,全国各类媒体纷纷转载王社长的微博,很多专家老师也发表了各自的看法。

仔细阅读王社长的微博,很多说法非常真确,引人深思。

“真诚的教学和逻辑严谨的环环相扣以及对学生实实在在的引导,都令人耳目一新。”我特别欣赏“真诚的教学”这四个字。语文老师要真诚,没有真诚是不可能上出感人的课,学生就不可能从文学作品中得到有震撼心灵的收获。可现在很多课缺少真诚,虚假成分太多。曾听一位非常有名的语文老师上《与妻书》,竟然在课堂上多次引发学生哄堂大笑。《与妻书》,那是何等感人的文章,字字含血,句句渗泪,不用老师上,学生自读都要哭出声来,这老师竟然为了所谓营造课堂气氛,用低俗的语言引得学生哈哈大笑。这就是不真诚。

“真实真情真心真意呼吁:全国人民学语文,语文教师也要学语文,优秀语文教师更该学语文!”王老师用四个“真”字来呼吁,实际上道出了非常严重的一个现象:中学语文教师不爱学习。很多教师只知做题,缺乏较高的文学修养,缺乏新的教学理念,照本宣科,眼光只盯住分数,甘愿做一个教书匠。书真到了非读不可的程度。

“当下优秀多了,专家更多,含金量真的少了,不可信名头!”名副其实的一句话。专家满天飞,不小心与谁撞个满怀,刚想有所责怪,抬头一看却是个“专家”,只能作罢。很多人挂着专家的名头到处宣讲,在很大程度上却把人引入歧途。

但对以下这条微博不敢苟同:“受贾老师启发,郑重建议全国语文教师少用或不用PPT、录音录像以及各种道具,只用嘴和粉笔黑板,让语文教学回归语和文!”

媒体恰恰对这条微博最感兴趣,大肆宣扬,再加上王社长的身份地位,影响十分广泛。笔者上课常用PPT等辅助媒体,看了王社长的微博后,也连续几天不敢用PPT,怕“时髦误国误教误人”。但冷静下来分析这句话,笔者觉得有商榷余地。

先看王社长说这句话的背景。王社长听了贾志敏老师的课后,归结为三个老:人老(74岁)、手段老(一支粉笔一张嘴)、方式老(老师讲学生听和练)。这在媒体辅助极为普遍的今天这“三老”确实是“耳目一新”。贾老师凭借老方法也上出了一节“表达真诚、逻辑严谨、环环相扣、引导实在”的好课,但不是说用了其他一些辅助媒体就不能上出精彩的语文课。所以,不能由此就“建议全国语文教师少用或不用PPT、录音录像以及各种道具,只用嘴和粉笔、黑板,让语文教学回归语和文!”

其次,十几年用下来的PPT似乎没有到误人这样严重的地步,它一直在发展,应该在教学中发挥着应有作用的。何况省内很多重点学校马上要投巨资引进更先进的教学媒体设备,那就是电子白板。

但王社长之所以这么“深恶痛绝”PPT及各种录音录像和道具,不惜用“不用”、“只用”这样的字眼,可能是他看到了课件使用过程中所出现的一些严重问题和不正常现象,这要引起我们的重视,有必要对这些现象做一些反思。

一、展示精美课件,作秀课堂教学

上文提到的特级教师贾志敏就说:“制作过分精美的PPT,更多的是在课堂上展示自己。老师关注的不是学生,而是下面听课的教师,整个课堂忽略了学生的参与。”

把课件的使用当做作秀的工具的现象确实存在,而且为数不少。现代媒体应用课堂教学已经有十几年了,如果到现在还是停留在吸引师生关注表面美丽的东西,那真的是教学的悲哀,它不是课件本身的错,而是教师教学观念的落后。

其实,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各有长处,让它们有机结合,取长补短,相辅相成才对。有些环节是需要传统模式,例如朗读,不能用现存的视频朗读来代替学生自己的诵读,教师的范读也不可缺少,因为在学生的心里教师的行为的榜样性、蛊惑性是任何名家都替代不了的。

但在扩大课堂容量上,课件的使用就有其突出的优点,可以使教师有条件简便快捷地给学生补充一些辅教学内容。例如:讲苏洵的《六国论》,可顺便把苏辙的《六国论》也做成课件,课堂上比较学习。讲现代新诗,可找来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臧克家的《老马》、余光中的《乡愁》等不同风格的诗作补充到教学中,以增强学生对新诗的鉴赏能力。这些在传统教学中就显得捉襟见肘。

“寸有所长,尺有所短。”教学中能把传统教学与现代媒体教学有机结合,根据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来选择是否有必要使用课件,做到优势互补,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媒体的使用自然就不会成为作秀的工具。

二、滥用视觉形象,忽略文本感悟

媒体原本应是个好东西,可以把学生带进现场,身临其境;给学生放一些视频,也可以拉近学生与课文的距离。但贾志敏老师也说:“这样的好东西毕竟是工具,不是目的。多媒体中都是光、电、色彩,这样的环境中学生注意到的是画面,忽略了文字。”

说的真有道理。课堂如果不顾一切充斥着录音录像,不重视文学作品需要阅读这一本质,这就是本末倒置了。但是不是课堂就不能用一些视频了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如教学《雷雨》,很多教师在没有讲课之前就放电影或舞台片段给学生看,然后再带领学生阅读文章。因为先入为主,学生的一切见解就可能全来自于电影感悟而不是文本阅读得来的。我想,是不是可以这样:先根据文本让学生揣摩鲁侍萍无意之中来到周朴园家看见熟悉的家具,面对二十年前把她抛弃的旧情人周朴园时,她是怎样的一种复杂心理,以及周朴园从怀疑到确定眼前的这个老妈子就是自己一直以来日思夜想的鲁侍萍时又有怎样的一种心理变化。这就是学生对文本的阅读与感悟。在此基础上,放映电影或话剧《雷雨》,让他们体会一下知名演员是怎样把握人物的心理世界,通过这样的对比,适当的媒体使用必定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能更好地把握人物。在这里,适当调动一下教学程序,视频的使用就由坏事变成好事。

所以,并不是用了视频就说代替了学生的感悟,怎样用、什么情况下用才是重点要考虑的事。

三、重视了课件完美,束缚了课堂灵性

上一篇:活色生香的蔬果盛宴 下一篇: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及防范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