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摄影师VS日本纪录片导演

时间:2022-06-29 06:32:48

中国摄影师VS日本纪录片导演

在一起工作的28天,我每天都在心里叫他“虐待狂”。回到自己的工作环境中,我却觉得,这段为日本导演大野当摄影师的日子,是我体力、耐力、心理承受能力和专业技能的一次“强化培训”。

彩云之南,拥有许多世界级的美景。在日本电视人眼中,元阳梯田、罗平油菜花、梅里雪山等,都是不可错过的拍摄题材。对云南的民族风情和各地的民风民情,他们也很感兴趣。

去年,作为日本东京旅游卫视导演大野清司的摄像师,到云南的罗平县、建水县、蒙自县、石屏县拍摄美食题材的电视片。

早听朋友说过日本导演的专业精神令人咂舌――

一个故事是说2002年春天,一位日本女导演带摄制组来拍摄罗平油菜花。他们每天都到几乎相同的位置拍摄,从清晨到日暮,从油菜花长出花骨朵,拍到油菜花凋谢,然后结菜籽、榨油,时间长达三个多月。后来,她的摄像师几乎崩溃了。但是这个片子在日本国内播放后,第二年就为罗平带来几千名日本游客。

另一个故事发生在上世纪80年代末,一个日本摄制组到北京民族大学找到一个全是云南傣族女生的学生宿舍,拍摄她们的学习和生活。两个摄制小组,像影子一样跟着她们,事无巨细地跟着拍。常常是女孩子们还没起床,外面就响起敲门声。跟到教室里,摄像机连地板缝里的纸团都不放过。一个星期的拍摄,让几个女孩子铭记终身。

听了这些故事,我对这次为期一个月的拍摄工作充满了期待。我想,也许正是日本人的这种敬业精神,成就了日本战后经济的腾飞。今天,我们中国正在飞速地发展,但是,如果我们不提高自己的敬业精神,我们个人、企业和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同样无法得到增强。要提高我们的职业素质,必须从培养敬业精神开始。

想象归想象,现实归现实。我第一次见到大野带来的设备就有些傻眼――两台HDV,SONY的Z1J和V1J。 Z1J的长焦端还聚不了焦。拍摄格式为NTSC 1080i,都已经用得“斑驳陆离”;无线话筒为SONY的UIX-B1和URX-P1,两只650W的照明灯,一只手持的电池照明灯,一块普通反光板。在我们看来,这样的配置无疑是“简陋”的,可一点儿不影响他的工作热情。

这倒让我想起有一年日本一个摄影代表团来到昆明,和昆明摄影家协会做摄影交流活动,虽说日本是相机生产大国,但他们带来的设备在我们看来,却很“寒碜”,机械相机多,而且都很旧,有的甚至是自己DIY的镜头。不像我们的:数码、高档、大画幅!但他们的作品却很有内涵。同是拍摄云南某地的一个风光,我觉得他们的作品更有艺术味,少了些“技术”味。这是个观念的问题,是否“唯器材论”,是玩器材还是玩摄影?

开机没几天,我就可以用下面几个描述短语来勾勒工作中的大野――

“近乎古板的严谨”

刚到罗平,不是阴天,也不是阳光强烈的大晴天,多云又有些薄雾的天气特别适合拍摄。可是大野偏不开机,一定要所有踩点结束后,做好详细的拍摄计划才开机。我建议先拍些镜头“保本”,他也不听,结果第二天阴了,雾气弥漫,好镜头错过了。

“傻子一样的细致”

踩点时的大野,每时每刻都“竖着耳朵”。听到一点与片子有关的东西,就打破沙锅问到底,哪怕是类似“井水从哪里来”、“炒菜先放什么”、“做豆腐的豆子要怎么磨”之类常识性的问题都要一遍遍问清楚,好几次问得对方不胜其烦、哭笑不得。

“目不斜视地拍摄”

拍纪录性电视节目的人都知道,哪怕之前对拍摄对象已经做了详尽的了解,在正式开机之后,也有可能见到其他可以拍摄的相关内容。可大野偏偏对他计划外的东西,哪怕是更有趣更生动的人和事,也一概视而不见,不拍,一根筋按他的思路去拍。

“分秒必争地折腾”

摄制组的拍摄工作计划性非常强,常把一分钟当五分钟来用。比如到一个地方先联系好,让对方先准备着,趁这一小段时间就赶到别处去先拍。这样一天之内要来来回回跑几趟,每天的工作时间都在10几个小时以上,有一次在石屏拍人家做豆腐,从半夜3点拍到第二天的晚上11点,只想趴下了!把司机也累得够呛。

同时,日本导演专业化操作的本事也让我感受颇深。一句话,不要艺术(或者说不要太美),不要技术(或者说导演不用懂技术),只要节目(就是说只要他需要的东西)。

首先是案头工作,大野总是电脑不离身,每个镜头拍完后,都要仔细记录拍摄地点、时间、分组,在坐车到下一个拍摄地点时,也要用电脑仔细完善下一个地点的拍摄计划。一切为了不漏拍一点儿内容。

其次是分工明晰,导演是片子的“监理”,摄像师是片子的“施工方”。导演是不碰摄像机的,摄像师对拍摄流程也基本没有发言权。不过大野也不是什么都不能沟通,开始时,他要我每个镜头都按他的感觉来拍,后来他让翻译告诉我,这样拍出来的镜头往往只有五分之一能用,还是让摄像师来决定镜头,他只告知拍摄意图就可以了。事实上,有几次我和他在拍摄的取景时都发生了分歧,但事后他让翻译告诉我:“还是我的意见正确”。

我从事电视拍摄制作十多年,这20多天,我才真正知道了什么是累,什么是“铁人”。“工作狂”大野先生就不多说了,那漂亮的主持人铃木小姐也让我十分佩服。

美食节目的主持人,表面看来十分幸福。其实个中苦楚只有那个镜头面前的人才知道,就像陈佩斯早年的著名小品《吃面条》一样,再美味的东西,一遍遍吃,还要努力做出享受的样子,那真是不容易。从炒油菜花、烧豆腐、豆腐宴到过桥米线,吃到发恶心,我在镜头里都跟着主持人铃木小姐难受。

敬业精神,是现代人应该具备的职业道德。如果你在工作上能敬业,并且把敬业变成一种习惯,你会一辈子从中受益。

我们可以从两个层次去理解敬业。从低层次来讲,“拿一份钱,出一份力”。也就是说,敬业是为了对所得报酬有个交代。如果我们上升一个高度来讲,那就是把工作当成自己的事业,要具备一定的使命感和道德感。不管从哪个层次来讲,“敬业”所表现出来的就是认真负责―认真做事,一丝不苟,并且有始有终。很多年轻人初入社会时都有这样的感觉,自己做事都是为了老板,为他人挣钱。其实,这也没什么关系,你出钱我出力,情理之中的事。再说,要是老板不赚钱,你怎么可能在这个公司好好呆下去呢?但有些人认为,反正为人家干活,能混就混,公司亏损不用我去承担。

和日本导演20多天的合作,我最受益的是拍摄的认真和细致。当然,拍摄技术上认真和细致是一个摄影师的基本素质,而镜头表现上的细致,大野导演给我上了20多天的课。比如:过桥米线的汤怎样熬?添火、往汤里放一块姜、放一勺盐,什么时候放生鸡、下骨头……做豆腐从泡豆子、磨豆浆、点豆腐、压豆腐块,一个细节不能少。作为大野导演的摄影师,一个镜头都不能漏,机器一上肩就几个小时下不来,只希望能换到左肩……哈哈!

上一篇:电视瘾犯EFP 摄像更像翻译家 下一篇:“心”系中国 中国“型”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