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论语话养生之心理平衡

时间:2022-06-29 05:16:40

读论语话养生之心理平衡

养生保健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心理健康。现代心理学认为,心情愉悦能提高人体的免疫力,人生病的机会相对较少,寿命自然就能长一点。一个人如果长期处于负面情绪,如悲伤、失落、痛苦、忧郁、焦虑等,就会使免疫力下降,容易罹患各种疾病,缩短寿命。孔子虽然不懂这些现代科学知识,但他坚持以“仁”为本,以自己的政治理想为远大抱负,在执着的追求中达到了心理平衡的最高境界,并留下了堪为后世楷模的言行。

心胸开阔,坦荡达观 孔子一生看淡生死,秉持“死生有命,富贵在天”(《论语·颜渊》)的生死观。对待快乐或悲痛的事,主张要控制感情,做到“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八佾》)。孔子虽然一生贫困,政治失意,却仍然做到“君子坦荡荡”(《论语·述尔》),“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心胸豁达、坦荡,没有忧愁、困惑和恐惧;“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不怨天,不尤人”(《论语·宪问》)。不因政治抱负不能实现而怨恨君主,不因生活困顿而怨恨上天不公、人之无情。甚至做好了“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论语·公冶长》)的思想准备。如此开阔的胸怀,有益于健康长寿。

志向远大,积极上进 孔子一生将传播“仁”作为己任,《论语·泰伯》中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为了事业和理想,即使在恶劣的环境下,他也能保持良好心境。在陈蔡讲学被围之时,七日断粮,弟子皆面有饥色,而孔子仍弦歌不衰,精神矍铄。孔子认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要做到“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他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工作和事业,达到了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超然境界。这是不修而修、不练而炼的高级禅境。

淡泊名利,克己修身 孔子汲取了老子的“无为”思想,淡泊名利,提出“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等名利观。注重“克己”,“修身”,“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并崇尚尊老爱幼,力求做到“老者安之,少者怀之”。孔子认为“仁者寿”,“大德必得其寿”,所以他“吾日三省吾身”,“无终食之间违仁”。他在《论语·季氏》中提出了不同时期的养生三戒:“少之时,血气未足,戒之在色;及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年轻的时候血气未定,不要贪恋女色;壮年的时候血气方刚,容易冲动,不要争强好胜;年老了精力衰退,应看淡名利,不计得失。如此,就能做到宠辱不惊,去留无意,达到心情畅快,健康长寿。

适度饮酒,慎重用药 孔子认为生活中三件大事必须认真对待,“子之所慎:斋、战、疾”,将疾病与斋戒、战争相提并论。季康子听说孔子有疾,特意赠送药物,但孔子接受后并没有服用,理由是“丘未达,不敢尝。”意思是说我对这种药物不了解,因而不敢轻易尝试,这无疑是出于对身体健康的考虑。 在饮酒方面,孔子建议“唯酒无量,不及乱。”即不要因饮酒过量而乱“性”、乱“礼”、乱“德”。

小结

孔子养生核心是“中庸”

宋初宰相赵普曾有名言,“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古人始终把《论语》当作一部政治书对待。其实,《论语》中也处处闪烁着养生的理念。读论语话养生,把孔子的养生理论和实践概括到人生哲学的高度,凡事讲究中正平和,不偏不倚,无过不及,灵活变通,无不渗透着“中庸”的儒家思想。从养生学的角度来看,“中庸”也是一种身心自我调节的方法,使身心保持相对的平衡,做到以适为度,气血调和,阴阳互补,最终达到身心合一、内外合一、天人合一的高级境界。“吾道一以贯之”,纵观孔子的一生,就像他坚持自己的政治理想一样,在生活中也积极贯彻他的养生健身之道,最终成为当时的长寿之星。

上一篇:揭开“射频除皱”的神秘面纱 下一篇:SOS!晒伤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