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时间观念来看中美文化的不同

时间:2022-06-29 04:35:41

从时间观念来看中美文化的不同

摘要:时间是一种语言,一种无声的语言,是深层文化的结构部分。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所形成的时间观念也不相同。在跨文化交际中,熟悉和了解不同的时间观念和不同文化,有益于交际的成功。本文试图从时间观念、时间取向和时间使用方面来讨论中美文化的不同。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 时间观念 时间取向 时间使用

一、引言

时间是客观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之一,是物质形态交替的序列,时间具有客观性和可感知性。人们对于客观时间的感知、认识和反映便形成了时间观念。时间是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不同的文化会孕育不同的时间观念。人们对于客观时间的感知和认识来源于社会实践。由于人们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不同,不同民族对时间的态度也不尽相同,因而在计时、守时和用时习惯上也大为不同。也就是说,时间观念具有文化性,文化背景不同所形成的时间观念也不相同。一个民族的时间观念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自然形成的,是深层文化结构的一部分,人们不是通过直接学习获得时间的概念的,它深深地潜在人们的思想深处,不易为人们觉察,却影响着人们对外界的感知,其言行就不知不觉地接受它的制约和支配。美国文化学者爱德华· 霍尔说:“时间是无声的语言,时间会说话,它比有声语言更坦率,它传达的信息响亮而清晰。”在跨文化交际中,除了言语行为,一些非言语交际因素(如时间)在交际中一样能起到传达丰富信息的作用。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加快了全球化的进程,跨文化交际也日益频繁。在不同文化大碰撞,不同语言相互交流的新纪元,研究不同文化下的时间观念,能帮助我们预测或理解交际双方的交际行为,避免或减少跨文化活动中的误解与冲突,从而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有效性。

二、中国的时间观念、时间取向和时间使用

中国是一个有着5000多年悠悠历史的文明古国,有着丰富,灿烂的文化遗产,古老,年长,悠久则意味着受到人们的尊敬。虽然我国历史悠久,但是我们仍然处于发展中国家,是建立在不发达的农耕社会文化基础之上的。古人把时间和大自然的生息紧密联系在一起,和农业生产紧密联系在一起。因此农事进程就作为衡量时间的一种重要标准。例如:在民间我们就用阴历来计算二十四节气,就通过二十四节气来测定什么时节该种植,该收获,其余时间就是休息和筹备。以农耕为主的与自然界进行物质交换的特殊方式在古代的中国社会的全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而这种田园式的文明把人和自然界看成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把世界看作是有机联系的整体。由此就形成了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传统的道家思想也认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提出了时间周而复始的古老命题,宇宙生命是一个大循环,个体生命之死只是回到宇宙整体这个大熔炉中,投入到生命的再造过程中。万事万物都出于“道”,经过生长变化之后又都复归于“道”。哲学观念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获得的,是文化的一部分。时间作为深层文化结构的一部分,也要受到哲学观念的影响,两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这就意味着千百年以来,人们在循环往复的时间中发现并总结规律,从而用以指导生活。这种循环不已,不断轮回的时间意识就逐步形成了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社会的园式时间观念。贾玉新教授认为,圆式时间观念意味着,时间的变化与自然节律相协调,是一种始终沿着自身做永恒周期性圆弧式或螺旋式运动,如昼夜交替、季节的往复、月份的轮流、年龄的更迭、植物周期生长、农时劳作更替都有圆周式、去而复始的自身复归的周期性循环运动。这种四时轮回、循环不已的时间观使得东方人在时间上显得很富有,认为失去的时间可以补回。这种传统时间观使人们形成了时间充裕的感觉,养成不紧不慢的休闲做事方式。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说:“请慢走”、“请慢用”,也从不同的侧面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的时间观念。

时间取向是时间观念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人们通常根据其文化在时间取向连续体上的侧重点来确定自己的立场,指导自己的行动。可以分为过去取向,现在取向,未来取向三种时间观。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我们倾向于过去的取向,我们崇拜祖先,尊重历史,因为这种时间取向有助于我们整个民族的团结和稳定,但同时也易造成我们闭门造车,不以借鉴外来文化的进步,因此受到他民族的侵略。同时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和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华民族比较倾向于性本善之说,以社会导向为传统指向。传统上的思想规则方法一直延续到至今,被大家所认同,认为过去的经验和教训往往是今天事情成败的重要参考。我们习惯用尊敬的眼光去看待过去,做事喜欢引经据典,追本穷源,循规蹈矩和求静求稳就成为一种社会规范。我们做事很少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事情,对未来不知所向,认为未来遥远不可及。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经常听到“厚古薄今”,“祖宗之法不可变”,“姜是老的辣”,这些无一不是过去取向的体现。然而随着新世纪的到来,科学技术发展加速了全球化进程,竞争也日益剧烈。对于任何一个民族来说,向后看或者后退都是没有出路的,只有向前,不断超越才有希望,才有出路。人们不再沉湎于过去,不再沉湎与历史悠久的自我陶醉中。人们正视历史的同时,面向未来,面向世界,改革开放,与时俱进已成为一种社会氛围,这些时间观念在不断变迁,也反映出中国人的时间观念正逐步从过去取向向现在取向乃至未来取向变化。

不同文化对时间的使用习惯也不相同。爱德华霍尔认为,文化是一种交流方法,不同文化群体的时间使用可以概括为两种范畴,单项计时制和多向计时制,或者一元计时制和多元计时制。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化以整体综合性思维见长,受到传统的农业社会遗风影响,中国人趋向于采用多向计时制。多向计时制把时间看做是分散的,灵活的,比较随意的,一段时间可以同时做很多事情。因而计划性较差,即使是工作有计划,也很容易被其它事项所干扰,打断。在生活中人们同时计划几件事,也可以同时与几个人谈话或办几件事。我们可能会在商店里看到这种情况,售货员在给一名客人收银的同时,会给另一名顾客取出商品,让他自己看,并给第三名顾客打招呼。与此同时,由于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人们做事讲究对时机和火候,讲究人际关系和和谐,事物发展的水到渠成,行动的每个步骤都由周围的环境临时决定,不受时间表的制约。因此我们日常生活中,做事表现出灵活性强,计划性差的特点。例如,亲戚朋友之间的到访可以很随意,很少事先预定,对亲戚朋友突出起来的拜访,即使有更重要的事情去处理,也可能因为他们的到访临时取消。表面上,中国人可以灵活的运用时间,不受时间的约束,但实则上是不能更合理地运用时间,通过事件被时间约束。时间观念一旦形成便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相对稳定,但并非一成不变。随着世界各民族,各文化交往的日益频繁,各种价值观念和态度必然相互影响,逐渐转变,时间观念也会随之发生变化,人们的时间意识在不断增强,人们已经开始习惯把时间量化,提高工作计划性。

三、美国的时间观念、时间取向和时间使用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文化深受基督教的影响,甚至在时间观念中,也能找到基督教思想的影子,强调理想化的外在时间观念。把时间看做是几何空间一样的平直均匀,就像一根没有尽头的直线,做线性的单向持续运动,永不停息,一去不复返。线性时间观认为时间是物质形态普遍固有的延续性和一般顺序的统一性,它反映事物形态序列不断更新、延展、流动的过程,未来不断走向现在,现在不断过去,过去不断走向更远的过去,整个序列做线性排列,时间形态是光滑的,连续的,方向是唯一的,不可颠倒的。在西方文化中,由于基督降临被认为是全部历史中最重大的事件,它不可以重复出现。并且基督教的原罪论和末日审判论基本上奠定了历史不可循环的基调。在美国人的思维中,认为时间是通过未来的路途,在时间中历史得以衔接,社会发展得以继续,未来是变化的,变化也是不确定的,同时也是不可逆转的,时间于他们意识中的存在方式不具有形态上的多样循环性,只是线性的前行。进代西方世界得以崛起和西方文明的昌盛和这种时间观有很大的关系。

与中国人的时间趋向相反,美国人的时间取向也受基督教“原罪说”影响,倾向于人性恶论,所以他们采取未来时间取向。基督教中的“原罪说”认为,任何人天生即是有罪的,他们的罪先天地来自其祖先——亚当与夏娃,亚当和夏娃偷吃了禁果,犯了原罪,失去乐园,就应该来到人世间受苦受难。同时他们也认为人性可以在一系列法则的引导下,改变其本性,不断提高自己,灵魂最终获得拯救。基于这种观点,对以美国人为代表的西方人来讲,如果他们回归过去,就如同走向“原罪”,后退就面临着罪恶,后退是没有出路的。因此,受基督教影响的西方文化鼓励着人们着眼于未来,过去已成为历史,现在也即将成为过去,只有未来才是可以计划和努力争取的,是充满各种无限可能性的。他们考虑问题时,着眼于未来,并不是把时间浪费在回顾历史上。“美国梦”(American Dream)也让众多的美国人相信,机会人人平等,历史无轻重,只要经过努力和不懈的奋斗,便能获得更好的生活。爱德华·霍尔说:“我们美国人不仅划分和安排时间,而且喜欢朝前看,几乎总是着眼于未来,我们喜欢新颖,刻意追求变化。”正因为如此,美国人很少循规蹈矩,按部就班,他们不喜欢别人称呼自己“老师”或者“old people, ”他们认为年龄和资历未必能受敬仰,只有能力才是最重要的。

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大多采用单向计时制。单向计时制把时间看做是一条直线,可以切割成一段、一段的,是不可重复的,有始有终的一条线,是强调日程期限、阶段性和准时性的时间观念,是讲究效率,倾向于短期计划和一个时间段只做一件事情的时间习惯。他们习惯于特定单位时间内就只做一件事,做事的效率性非常高,即使是单位时间内安排的计划没有完成,他们也不会浪费时间在此纠缠不休,也会按照时间表来到下一个计划。因此,在美国社会中,人们做什么事都要预约,例如:拜访亲戚朋友、看牙医、做美容。人们的一切社会活动都要受到时间的严控。人们也在社会生活中养成了良好的时间意识习惯,他们掌握好每一分每一秒,安排好每一分每一秒。时间都是金钱。他们的每一个时间段都安排的井井有条,严格按照时间表来办事,一旦他们的时间无端的被别人占用,他们会很生气。因此,他们约会或者预约一旦约定,就要严格守时。守时被他们看做最基本的、最重要的行为规范,一个人连守时都做不到的话,往往被看做是没有责任感、没有礼貌的。“事实上,社会及商业生活甚至于性生活都受时间的操纵,时间完完全全地编织人们生活的网络。”(Hall,1982:20)

四、结语

本文通过时间观念、时间取向、时间使用这三方面的差异对比了中国和美国文化不同,时间观念不仅是深沉文化结构的一部分,也是跨文化交际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时间观念是不同民族在实践中自然形成的,不同的民族形成各自不同的时间观念有来自于其典型的社会传统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总之,在经济、政治全球化、一体化的今天,跨文化交际日益频繁,不同文化相互碰撞的时候,人们对于不同的文化时间观念应该给予认可和尊重,文化没有好坏之分,不应该把自己文化最为衡量它文化的标准。只有这样才能减少不必要的误会,甚至是冲突,进而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成功概率。

参考文献:

[1]爱德华·霍尔. 无声的语言[M] .上海:上海人民的出版社

[2]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3]唐智霞.中西方时间观念的跨文化比较[J].河南行政学院,2011,(5):33‐35.

[4]张劲松.东西方时间观与跨文化交际[J].集美大学学报,2003,(3):78-79.

[5]葛志红.东西方时间观念的跨文化比较[J].2004,(4):101-104

[6]Hall Edward T. Monochronic and Polychronic Time [A].Larry A Samovar , Richard E, Porter A. Reader[C].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1982

上一篇:48秒找楼层 下一篇:让类比为繁杂的高中数学搭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