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农产品价格与美国经常账户收支关系探讨

时间:2022-06-29 03:17:16

国际农产品价格与美国经常账户收支关系探讨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国际农产品市场的供求格局、价格和存量变动趋势以及国际农产品价格上涨的多重原因。然后分析美国农产品贸易及其经常账户收支情况,并总结了国际农产品价格高企与美国经常账户收支的关系及高粮价下各国的应对政策。最后对中国粮食市场的价格、供求现状进行分析并给出一定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农产品价格 供求 农产品贸易 经常账户收支

过去两年以来,国家农产品市场价格已上涨约60%,世界农产品总存用比达到了1970年粮食危机以来的最低点,已降至15%以下。最近《OECD成员国粮食自给率》报告对29个OECD成员国的粮食自给率进行了比较,韩国和日本最低,仅22.4%,日本的小麦几乎全部依靠进口。在美国次贷风波席卷全球和高油价冲击个人消费与企业盈利的不利背景下,粮价的再度疯涨加大了世界经济的不确定性。

一、国际农产品市场分析

1、国际农产品市场供求现状及存量。国际农产品市场的供给不断趋紧,谷物、油作物的年生产增长率减缓(见表1)。生产增长率缓慢的原因可归结为一些长期因素:第一,过去十年来,每年均有部分农耕地被转为非农耕地;第二,为农业生产而获取更多水源的能力下降,灌溉系统的发展变得困难且成本很高;第三,气候变化的影响力加大。同时,人口不断增长直接导致了对粮食需求的增长,这种情况在发展中国家尤其严重。1970年后,世界人口依然以每年7000万的速度、每年1.1%的速率在增长。这些影响国际农产品市场供需的长期性因素带来了供给的低增长和需求的高增长。另外,由于近20多年粮食价格总体较稳定且低廉,一些国家政府及私人部门又出现了一些新的激励因素降低粮食管理成本、削减粮食存量,加快了粮食存量的下降速度。

2、农产品价格上涨原因分析。影响农产品价格尤其是基本用粮价格的因素较多,长期因素主要是生产低增长和需求高增长,因此1999年以来国际农产品尤其是谷物和油作物的存量迅速下降。一些短期因素又加剧了国际农产品市场的供应紧张,主要包括:对生物燃料原料的全球性需求不断增长,而2006年、2007年主要谷物及油作物生产国的气候反常;新近的美元疲软、能源价格高涨、农业生产成本增加、主要农产品进口国外汇储备增加以及一些农产品进出口国的保护政策,也通过对供给的限制及需求的增加对农产品价格的上涨施加了更大压力。

二、美国农产品贸易及经常账户收支情况分析

1、美国农产品贸易状况。从历史来看,美国农产品出口相当不稳定,而进口则相对稳定。由于出口增长速度下滑和进口的高增长,1996―2007年美国农业贸易盈余由273亿美元下降到50亿美元。

(1)收入、经济增长及人口是粮食进口国对美国农产品需求增加的主要因素。其一,新兴市场人均收入增加及这些地区的消费者更多地将增加的收入用于购买粮食,带来了全球农产品贸易在过去五年近50%的增长,并且新兴市场在世界贸易中的份额不断提高。其二,广大发展中国家及地区经济增长迅速,这些国家在发展过程中对粮食需求持续增长,且发展中国家存在很高比例的年轻人群,其成长过程需要大量的粮食消费。最后,美元疲软也进一步加大了粮食进口国对于美国农产品的需求,有利于扩大美国农产品出口。尤其是2002年以后美元汇率走低,使得2002―2006年美国农业出口增长将近137亿美元,增长率达26%。

(2)过去十年美国农产品的进口保持高增长。研究表明,美国农产品出口与美元汇率关系较强,而美国农产品进口与美元汇率相关性较弱。2007年美国农产品进口增长率较前四年略有减缓,从59%降至10%以下,其原因主要有三点。第一,NAFTA带来的区域一体化和自由贸易及消费者的偏好越来越倾向于品种繁多的进口农产品。第二,宏观经济条件良好,过去十年美国宏观经济环境加速了居民消费。第三,尽管美元相对于欧元等其他货币疲软,但美国对进口品的价格缺乏价格弹性,同时汇率对美国农产品进出口的影响冲击依赖于汇率变化对进出口方购买行为的影响及汇率在多大程度上影响购买行为。

2、美国经常账户收支分析。出口的波动增长及进口的快速增长带来了美国经常账户赤字不断扩大。2006年末美国经常账户赤字达到了8800亿美元,占当年GDP的6.3%;而1996年的经常账户赤字仅有1000亿美元。由图2可见,美国农业贸易盈余及美国经常账户赤字占GDP的比重走势基本相同。2002―2006年间,美国经常账户赤字不断增加,农产品贸易盈余不断减少,但近两年来变化趋势有所改变,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两点。第一,近几年外国投资者越来越偏好于安全系数较高、收益相对低的资产,降低了对美国资产的持有比率。对美元需求的减少,进一步导致了美元汇率走低、美国消费增长降低及经常账户赤字减缓,这也将有利于扩大美国农产品的净出口。第二,美元疲软的情况下,美国控制了农产品总产量,需求的仍然高涨导致农产品价格高企,由此带来美国农业贸易盈余的增长和经常账户赤字的减少。

3、美国经常账户收支与国际农产品价格的关系分析。近两年供需不平衡、美元疲软等因素导致国际农产品价格高企,对美国经济的影响主要包括两方面。

(1)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美国农产品贸易收支情况。美国作为全球第一产粮大国、农产品最主要出口国,国际农产品价格上涨必然带来其农产品出口收益的增加,从而减少过高的经常账户赤字,在美元贬值的情况下缓解疲软经济。

(2)以美元结算的国际农产品价格的不断提升创造对美元的有效需求,从而缓解美元的弱势状态。从2007年美国爆发次贷危机以来,美元贬值程度进一步加深,高油价使得石油输出国累积了规模庞大的资金力量并逐渐对国际经济和金融格局产生影响。同时,在OPEC内部分化使得石油交易的“去美元化”开始萌发的背景下,美国通过生物能源将农产品与石油挂钩,通过将全球重要的生存及发展资源与美元的绑定来维持美元稳定。

三、国际农产品价格上涨的应对政策

一些国家开始采取保护政策手段以控制国际农产品价格上涨对本国农产品消费的影响。其政策主要包括农产品出口国的出口保护政策及农产品进口国的进口补贴政策两方面。出口保护政策有取消农产品出口补贴、征收农作物出口税收、出口数量限制以及出口禁令。中国先后取消了出口谷物及谷物产品的增值税回扣,对一些谷物产品出口征收出口税。进口补助政策主要有削减进口关税、消费者补贴,目的在于使消费者能以较低的价格获得高成本进口的粮食。然而农产品出口国的出口保护政策却使得对其他国家的粮食供给减少了,世界农产品市场的供给减少但需求增加,在全球农产品存用比达到1970年粮食危机后的最低点时进一步推高了2008年4月的国际农产品价格,恶化了农产品的供求格局。

四、中国粮食市场现状及政策建议

1、中国粮食价格及供求变动现状。国内粮价经过2003年下半年到2004年间的大幅上涨后,2006年价格平稳,而2007年整个粮食市场价格又迅速上涨。近期由于国家宏观调控力度加强,2008年上半年粮食价格有所回落。我国的粮食供求关系在去年发生了较大变化,由过去的供求总量基本平衡向供求总量偏紧、结构矛盾日益突出转变,存在产需缺口,尤其是以大豆为代表的油作物是中国目前进口依存度较高、国内库存偏少的品种。随着2008年以来的自然灾害及产量大省的气候条件恶劣,尽管我国不断扩大粮食播种面积,粮食供给依然偏紧。另外,农资持续上涨、农产品生产成本增加有可能抵消粮价上涨以及惠农政策的好处,影响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不利于稳定粮食生产。在粮食需求方面,由于生物能源原料等新增需求,粮食需求依然稳中有升,供求趋紧的局面给国内粮食价格带来上涨压力。由于国际粮食市场上的不确定因素,诸如美国、巴西等国家发展粮食生物能源导致对食糖、玉米、大豆等生物能源原料的需求继续增加,国际粮价继续上涨的压力巨大,存在带动国内粮价上涨的风险。

2、国内现行粮食政策分析及政策建议。由于国内目前农产品供求状况、国际农产品价格不断上涨给国内市场带来的巨大压力,国内在政策上还有许多调整的空间。

(1)继续提高粮价才能刺激农民种粮意愿,过多地限制粮价将导致供给缩减;同时,政府不应过多地限制粮食出口,因为限制出口会带来对国内粮价的限制。由于生产成本、劳动力成本上升,我国的粮价上涨已经成为必然,而我国农产品价格与国际市场上农产品价格还有一定差距。相对于国际粮价两三倍的高价,我国政府给予的种粮激励对于农民来说远远不够,这可能成为抑制粮食生产的最主要因素。政府所担心的粮价上涨对城乡贫困人群生活的影响,可以用粮食补贴进行弥补,这需要财政的努力而不必扭曲粮价、限制贸易。

(2)在扩大农资综合直补、粮食直补两项补贴资金的同时,加强对补贴资金的监管。同时,应将粮食直补与产量挂钩以更直接地促进粮食生产。

(3)谨防国际农产品市场的投机活动,重视建立保障农业安全的金融支持体系,防止外资进入国内农产品市场。随着国际粮价飙升,虽然国内政府不断出台控制粮价的政策,但是加大的价差带来了投机的空间,投资粮食的获利性越来越明显。由于目前滞留在国内的热钱规模巨大,一旦热钱进入粮食市场,对价格的推高作用将会变得不可控制。由于中国人口众多,是世界上最大的粮食消费市场,热钱对中国农业的投资兴趣浓厚。由此可见,如果缺乏监管,国内粮食市场对热钱的聚集能力将会不断提升,必将威胁国内粮食安全。

【参考文献】

[1] Erik Dohlman and Mark Gehlhar,U.S.trade growth:a new beginning or a repeat of the past?[J].amber waves/USDA,September 2007.

[2] Fred Gale and Francis Tuan,China currency appreciation could boost U.S.agricultural exports[J].WRS-0703/USDA,August 2007.

[3] Mark Gehlhar,Erik Dohlman,Nora Brooks,Alberto Jerardo and Thomas Vollrath, global growth,macroeconomic change,and U.S. agricultural trade[J]. ERS economic research report No. 46/USDA,September 2007 .

上一篇:中国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变化 下一篇:资产评估学与会计学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