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分析和对策

时间:2022-06-29 01:40:51

高职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分析和对策

摘要:主要针对当前高职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存在就业难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解决的办法,如:课程改革,就业思路转变等方面,使大家对高职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有一定的认识。

关键词:高职;计算机专业;就业

一、当前高职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存在的就业问题

1.计算机应用能力较差。目前,我们的毕业生对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水平较差,使用过的其他软件太少、硬件知识太少。例如:不会配置网络。使学生感到自己是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动手能力还不及一些业余计算机爱好者的能力,使学生的自信心受到打击。

2.基础知识不扎实。头脑里的错误概念极多。例如:构造函数是用于分配内存的、C++的结构体不能包含成员函数。必知必会的知识不知道。例如:分不清重载和重写。

3.知识结构脆弱,知识面极窄。例如:除了会操作Windows,对Linux几乎一无所知,深度远远不够。例如:什么是COM,NET/Java JIT的运行原理是什么、Windows对内存的管理、进程与线程、程序在硬盘/内存中的结构。

4.动手能力低,实际操作水平低,编码能力极低。例如:如果说90%的程序员写不出“快速排序”的代码,那么至少一半的大学毕业生国家二级C语言到不了60分。

二、原因分析

1.课程设置陈旧。目前,我们的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的教学大纲,还是遵循本科的压缩,许多课程的开设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如:《操作系统》、《数据结构》、《微机原理》等课程,学生学起来费劲,教师教起来也有一定的盲目性。

2.教育理念守旧。我们在进行高职计算机教育的过程中,总害怕学生将来就业时知识面窄,所以总是面面俱到,没有按照以工作岗位为导向去设置课程,导致我们培养的学生毕业时感觉什么都学了,但又不知道自己会什么。

3.实践教学与实际结合不紧密。计算机是一门动手能力要求较高的专业,我们目前的实训教学,开设的学时也不少,但是与实际工作结合太少,高职学生更应偏重于实际操作。

4.缺乏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学生在进入学校直到毕业,有些学生还不知道所学专业将来能做什么。面对当前的就业难应如何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就业指导工作薄弱。

三、解决的思路

世界IT人才短缺,需求理性调整。2000年“网络泡沫”破灭后,全球IT人才需求缩水,这是产业发展中的正常调整。尽管一些IT公司大幅度裁员,但IT人才供不应求仍是世界范围的现象,许多发达国家的人才缺口达到20%。发达国家计算机专业人才短缺,需要从中国、印度等国招聘。

我国IT人才总量严重不足,2007年我国IT市场总值将达到519亿美元,总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将提高到8%。世界lT产业生产基地和跨国公司的研发中心正陆续在我国设立,全球新一轮的产业转移正在推动我国由IT大国向IT强国转变。据测算,我国为了发展信息产业,每年至少需要100万人才,其中专业人才需求在40万人以上,而我国每年只能培养20万左右,缺口很大。据报道,2005年我国IT人才缺口为42.5万人。面对新的形势,需要我们根据市场需求对人才培养方式作出调整和改革。

1.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就业竞争力

(1) 以就业为导向,根据社会需要制定课程。在目前的高职教育改革中,许多教育专家都提出了国外的先进办学模式,如德国的FH模式、加拿大的CBE模式、韩国的“产学合作”模式等。纵观这些教学模式,一个重要的特点是根据岗位的需要,去订制课程。以计算机应用专业为例,我们在定制课程时,可根据目前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利用倒推的形式去订制课程。如图

我们现对市场进行考察,知道目前市场需要的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计算机类设备维修、软件蓝领。根据岗位设置课程,我们培养的学生就具有一定的岗位针对性。

(2) 强化实践教学、顶岗实习,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实践教学的目的是:缩小企业与学校的距离,激发学生就业的动力,根据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开设实践教学,在实践教学的开设上遵循以下原则:

一是构建工学结合项目课程。实现“工作任务为中心、项目课程为主体”的理念,按职业功能划分项目和工作任务,任务明确,便于教学、学习和考核。

二是实施“一体化”教学模式。理论讲授和实践操作一体化,教学场所和工作场所一体化,“教、学、做”一体化。以典型工作任务为项目,以完成任务为学习结果。

三是实行“过程式”考核。分项目考核,学生实践操作的过程即是考核的过程,通过参加国家职业技能鉴定,取得职业资格证书。

以计算机多媒体专业为例,阐述实训项目的开设。该专业主要培养平面设计、三维动画设计、数码影视特效、多媒体课件开发、游戏素材制作等方面的复合型高级技能人才。因此,我们在实训项目的设计上,依据就业岗位,开设的实训项目有:图形图像处理实训、Coreldraw图形设计实训、FLASH动画设计实训、数码影像处理实训、三维建模实训、交互设计实训等项目。

2.开设兴趣小组,带领学生参与实际项目

参与实际项目会使学生毕业后就能顺利找到工作。做项目的时候,至少有一个项目应该是从头(需求分析)到尾(验收测试)跟下来。同时,在兴趣小组的开设过程中,要加强学生的企业员工素质培养,如要求学生按时完成项目、填写工作日志等,同时,在项目的完成过程中,加强了学生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

3.加强职业规划设计

现在许多高校都开设有就业指导等课程,但在一定程度上流于形式,往往一周一次,一百多人同时上。实际上,我们在开设该课程时,老师不仅仅是一位,应是多位教师共同参与,包括任课教师和班主任。应根据学生的爱好、性格,进行针对性的职业生涯规划,不能仅局限于每周一次课。我们在开设职业规划设计的同时,还要开展职业道德培养,加强诚信教育,树立学生言,必行、行必信的人生态度。

4.打造就业平台,拓宽就业渠道,寻求更多的就业渠道

可借助校友会,将那些事业有成的企业家、创业家请到学校来,让他们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就业平台。同时,还可让他们给学生做更具说服力的就业指导。

5.注重学生的礼仪培养

现在的就业场景,对学生的要求不仅是学识的需求,更多的是综合能力的竞争。因此,我们对学生就应进行这些能力的培养,从着装的搭配,到待人接物的礼貌,这些都是我们的学生应该学习的。只有学生的能力得到全方位的提升,才能更好地就业。

总之,大学生就业市场上,计算机人才供需两旺,人才市场逐步形成,“供大于求”和大学生“就业难”的实质不是人才过剩,而是供需结构性失衡。高职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应瞄准IT人才市场变化,调整模式,突出特色。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也应转变就业观念,“先就业、再择业”。

上一篇:试论足球选项课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 下一篇:专业音乐教育对大学生流行音乐认知态度影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