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电信市场竞争的价格博弈分析

时间:2022-06-29 01:21:23

我国电信市场竞争的价格博弈分析

[摘要] 本文分析了我国电信市场过度竞争局面下通信寡头的价格博弈策略,包括价格战博弈、资费套餐博弈、合作博弈,结果表明政府的调控是确保电信市场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 电信市场过度竞争价格博弈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的电信市场开始引入竞争机制。随着电信市场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局面也日趋激烈。各运营商为了保持自身的竞争地位,不断通过市场或非市场手段进行竞争。正是由于各种市场和非市场手段的实施,导致我国电信市场很快进入过度竞争的阶段。过度竞争指竞争各方违背市场经济规律,对社会资源构成极大浪费的无效率恶性竞争或者是使用非法手段进行的竞争。

一、电信运营商的竞争策略

1.主导电信运营商的竞争策略

(1)价格策略。在位企业实施降价战略,对竞争产品进行降价,只要使价格降到使巨额的沉没成本无法收回这一临界水平,新进入者就会感到力不从心,无法实施竞争。

(2)网络策略。在互连互通设置障碍,通过网络外部性的正负面作用将竞争对手驱逐出市场或进行网内网外差别定价。

(3)混合策略。将价格策略与网络策略并用实行竞争。

(4)虚拟网策略。为规避全网性的价格损失或政策风险(管制法规),在虚拟网内采取价格歧视,以排除后入者对原先市场的侵蚀,这是典型的利用网络外部性进行竞争。

2.非主导电信运营商的竞争策略

(1)价格策略。通过降价打入市场。由于网络规模小,通过降价损失的收入绝对值相对较小。因此,市场新入者主要是通过降价来获得市场空间,打破网络外部性。

(2)报复策略。原则上讲,如果一个主导运营商占了原来的全部市场,而新进入者无法互联,长远来看,不能互联的结果对要求互联一方来讲是毁灭性的,对方巨大的网络外部性足以将其扼杀。但另一方面,缺乏生存空间的要求互联方也可能利用这种网络效应进行惨烈的报复,以令人难以置信的低价予以倾销而求得一部分市场空间,由于外部性的存在,一方的这种行为必然导致另一方采取相应措施抵挡,致使开始规模空前的“价格战”。

从以上来看,价格策略是主要策略。而一旦互联互通存在问题,肯定会引起价格上的过度竞争。同样,价格竞争也会导致互联互通问题,因为互联互通成本远远低于价格竞争所带来的损失,特别在法规不完善的环境中,是主导运营商最乐意采用的策略。

二、主导运营商与非主导运营商的价格博弈分析

本文以博弈的局中人主导运营商A(新进入公司)和非主导运营商B(当地中国电信)两家电话运营商为例。本博弈过程有以下四个特点:

先后次序的博弈。价格战之所以会打响,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两家运营商之间存在先后次序的互相降价。

完全信息的博弈。两家运营商的定价行为是公开面对消费者的,彼此很容易的获取对方的价格信息。

动态博弈。实际上双方的价格是不断变化的,后选择、后行动的博弈方在自己选择和行动之前,可以看到另外一方甚至包括自己的选择和行动,所以这种博弈是一种动态的博弈。

零合博弈。虽然两家运营商都意识到了竞争与合作都是很必要的,但实际上在相关领域主要还是竞争,博弈一方的收益来自于另外一方的损失,因此可以看做是零合博弈。

当然,在电话行业的竞争博弈中,传统的产量或价格等决策变量将转换为资费。下面将从运营商A与B之间的价格战,以及两家运营商分别开发资费套餐满足不同细分市场的需求两方面分别建模分析。

1.寻找次优的市场均衡――运营商A和B价格战的博弈分析

运营商B自成立之日起,就一直享受着国家的非对称价格管制政策,使其在价格上一直享有10%~20%的优惠。按照纯经济理论上的分析,这个10%~20%的价格优势足以使运营商B在一定的时间内完全打垮运营商A并占领全部的市场份额。

不过运营商A品牌的忠诚度,网络覆盖广度、通话质量、大客户服务等等,在这些方面运营商A仍然具有很大的优势。对于中高端客户,他们对价格不那么敏感,所以他们在运营商A的服务优势和B的价格优惠之间选择了运营商A。基于同样的原因假设B的价格优势在一定程度上对冲了其服务的劣势地位。在此认为两家运营商的价格竞争基本符合双寡头厂商的价格博弈模型。下面在此模型的基础上引进时间概念分析两家厂商价格竞争的过程。

博弈的第一个阶段,从1999年信产部将运营商A从原中国电信中剥离出来开始,此时运营商A所在的通信市场上首次形成了双寡头垄断的局面。1999年之前,对尚在中国电信大家庭中的运营商A而言,市场竞争的压力并没有充分体现出来,运营商A以接近80%的市场份额,使其高枕无忧的做出似在等待运营商B成长起来的姿态,当然运营商A的竞争惰性更大的原因是被国家的对运营商B的特殊照顾政策所限制。另一方面运营商B在国家不对称价格和政策优惠的照顾下不断增加其市场份额,仍然存在的份额差距并不影响运营商A赚到自己的一部分利润。虽然两家运营商在业绩上有差别,但这个阶段两家运营商基本上不存在价格战的问题,市场基本上是均衡的,在此认为他们的价格均为模型的垄断价格Pm。一方面是整个运营商A通信市场的蓬勃发展;一方面是没有潜在的新进入者的威胁,运营商A和运营商B在合作博弈中各自赚到自己的那部分垄断利润。

但一方面是由于B要进一步扩大自己的市场份额,一方面是运营商A开始意识到运营商B的威胁,双方不可避免的价格战开始了,从运营商A的处境开始分析第一轮博弈,现在运营商B的价格优势已经威胁到自己的市场地位了,它应该怎么做呢?不妨假定:

(1)运营商A降价而运营商B维持原价,则运营商A获利20,运营商B损失10,整体获利10;

(2)运营商A维持原价且运营商B也维持原价,则运营商A获利10,运营商B获利10,整体获利20;

(3)运营商A维持原价而运营商B降价,则运营商A损失10,运营商B获利15,整体获利5;

(4)运营商A降价且运营商B也降价,则运营商A损失5,运营商B损失5,整体损失10。

表1 价格战博弈

不难看出,这个收益矩阵具有纳什均衡的特征。采用博弈论中严格下策反复消去法对运营商A和B进行分析。首先,对运营商A来说,降价显然比维持好,或者说至少比运营商B好,因为不论运营商B如何选择策略,运营商A采取降价的策略都比维持的策略收益要高,因此,对于运营商A而言,维持是其下策,因此,予以消除。同样,从运营商B的角度看,降价同样比维持要好,它也肯定会排除维持而选择降价策略。因此,两家运营商都选择了将降价作为策略,各自损失5而整体损失10,此时的整体效益是最差的。这就是纳什均衡情形,当每个个体都寻求利益最大化时,整体的利益却达不到最优甚至是最差的,即非合作博弈只能达到帕累托次优。

在此博弈中,双方为了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降价,结果却得不偿失,因此这种最大化行为是“损人不利己”的。降价后,运营商A的价格是P1,运营商B的价格仍维持比运营商A低10%。此时的结果不只两家运营商不满意,还有更重要的一方――政府,更不满意,因为运营商A和运营商B的所有资产都是国有资产,两家博弈的结果是国有资产的流失。

2.资费套餐引进的博弈分析

由于价格战的结果让运营商A和运营商B都苦不堪言,两家必然是寻觅摆脱此种困境的竞争策略。由于通信产业的发展时间比欧美市场要短,因此,在不断地从欧美电话运营商那里学习成功的运营方式。欧美市场的电话运营商在取费方面几乎无一例外的首先对市场进行客户细分,然后针对不同的客户推出具有强烈针对性的套餐计划。这种资费套餐定价的主要目的在于刺激客户尽可能多的增加通话时间,实际上是在做一种个性化的客户服务。每一种独特的市场细分之下都有其独特的资费套餐模式,采用资费套餐的计费方式比采用单一价格的计费方式具有许多优势,因为任何市场细分之下的营销都比把市场视为均质板块下的营销更有效率,这本质上是由客户群的千差万别的特性所决定的。对中国的通信运营商来说,采用资费套餐式的定价模型已是再也无法避免的趋势。

运营商A和B都有两种选择:采用资费套餐的方法取费或者不采用资费套餐,下面将构建该博弈模型。

假定运营商A先行推出自己的资费套餐,则运营商A在市场上马上就占有了一个优势,这种优势将会给其带来额外的利润S1。由于中国市场的巨大容量,在这里认为运营商A的先行一步并不能占有绝对的“先行者优势”,而是不可避免地在培育市场。对运营商B来说,进入的障碍存在但并没有如运营商A威胁的那么大,相反运营商B具有后发优势,这在经济学上又称为“免费搭车人”。这里假设运营商A的“先行劣势”给其在利润上带来的损失值为T1(一个合理的假设是T1

综上所述,基本的运营商A和运营商B之间的资费套餐博弈模型如表2所示。矩阵中的收益值,前者代表运营商A,后者代表运营商B。

表2 资费套餐博弈

当两家运营商都不采用资费套餐而仍在进行单一价格战的拼杀时,各自的额外收益值均为零。而当运营商A和运营商B都采用资费套餐时,两家运营商各自向市场推销各种各样的套餐,消费者在两个运营商提供的服务之间转来转去,此时两家运营商的收益为矩阵中左上角所示的M1,M2。以下是对上述矩阵的分析:

(1)假设运营商A采用资费套餐,则运营商B也采用资费套餐获得收益值为M2 ;运营商B不采用资费套餐的收益值是-W2,M2>-W2,故运营商B肯定也会采取资费套餐方案。

(2)假定运营商A不采用资费套餐方案,则运营商B一定会采用资费套餐方案并获取收益S2-T2 。

(3)假定运营商B采用资费套餐方案,则运营商A也会采用资费套餐方案并获得收益M1。运营商A不采用资费套餐的收益值是-W1,M1>-W1,故运营商A一定会采取资费套餐方案。

(4)假定运营商B不采用资费套餐方案,则运营商A一定会采用资费套餐方案并获取收益 S1-T1。

这个博弈矩阵不只存在纳什均衡,还存在前面所提到的上策均衡,即对运营商A和运营商B来说,不管对方采取什么行动,自己都有最优的策略,这个策略就是尽快引进资费套餐模式,而不必在意竞争对手的策略。所以,不管是谁先推出资费套餐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最终的平衡取决于两家公司之间资费套餐的竞争。

3.价格战博弈过程中合作的分析

首先,由于价格战越演越烈,运营商A和B的收益都在下降,尤其对于运营商B而言进入市场较晚,用户的ARPU值(单位用户贡献值)较低,价格战对运营商B的影响较A而言,更加严重;其次,作为国有资产的代表,国资委也不愿意看到企业的价格战造成国有资产的严重流失;再次,过度的价格战也使消费者持币观望,运营商希望通过价格战的目的来扩大市场份额的目的并没有完全达到,这样就使得价格战博弈的双方存在合作的可能性。

这种合作,往往通过价格卡特尔来实现。2005年3月,上海联通突然消息称,在通信管理局的支持下,上海联通已与上海移动达成“规范移动通信市场秩序协议”,一场箭在弦上的客户争夺大战转眼偃旗息鼓。据介绍,两大运营商之间的这份自律协议囊括了沟通机制、互联互通、规范资费、经营行为,及对地铁、隧道社会公共资源利用等诸多方面。与此同时,为防止不法分子有意欺诈、冒用市民身份证的行为,双方达成了定期交换恶意欠费用户“黑名单”的共识。这种现象不仅仅在上海发生,在全国很多地方也出现类似的合作情况。但是由于双方以竞争为主导,合作仅仅是迫于形势,价格卡特尔实际上非常不稳定,经常出现缔约的一方率先破坏约定,再次进行价格战。

结合以上背景资料并参考当时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的ARPU值,中国移动2005年9月的ARPU值是90元,中国联通为49.1元。并且2004年中国移动的净利润率为中国联通的6.25倍。由此可见,如果在销售相同产品的情况下,中国移动的边际成本要远小于中国联通的边际成本。

在一个产品和服务相对同质的市场中,相同的价格导致的结果很有可能导致均分市场分额,对于中国移动而言,其对应的边际成本必然远低于此时的价格。因此,为了实现总的利润的最大化,“作弊”的行为一定会发生,这个不稳定的卡特尔联盟也必然会解体。也正如本文的分析,在2005年7月,首先由移动展开了降价的竞争手段。

如图所示,由于MCMQ1,因此中国移动完全有降价的可能来博取更多的产量,以使其整体利润最大化。

图 两垄断寡头的边际成本

三、结束语

通过上述的分析,可以得出结论,由于电信市场的成本特征即巨大的成本沉没性逼迫电信运营商不得不采用一切手段进行竞争,收回成本,而其中主要的竞争策略就是价格策略。同时由于寡头垄断的市场特征,使得各运营商陷入一种价格战的“囚徒困境”,由于重复决策,使得博弈各方有可能存在合作的可能性,但相互之间的竞争占据主导地位,合作形成的价格卡特尔往往是不稳定的,缔约的一方往往破坏协议约定,重新挑起价格战,使得价格战屡屡发生,最终导致企业收益下降,国有资产形成事实上的流失。这种结局是由于博弈的各方作为理性经济人,追求其收益最大化所形成的,虽然这种决策可能导致社会总的收益下降。

这种结局仅靠市场的自我调节是无法解决的,因此,为实现社会收益的最大化,解除价格战的囚徒困境,作为社会资源的掌控者和调配者――政府,就必须充分发挥宏观的调控职能,通过法律或法规,对企业的行为进行适当的限制,维持电信市场的竞争秩序,改善市场的结构和均衡,提高整个电信市场的经济活动效率,从而保持我国的电信市场健康持续的发展。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上一篇:浙江民营培训企业营销策略研究 下一篇:宜家:体验致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