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行政相对人概念的批判

时间:2022-06-28 11:18:50

对行政相对人概念的批判

一、行政相对人概念

行政相对人是在行政管理法律关系中与行政主体相对应的行政机关的行为所指向的另一方的当事人,具体包括了公民,法人,其他组织,外国人,无国籍人和外国组织。

二、行政相对人概念出现的原因

第一,公民参政意识弱化。公民认为一切与政府有关的事都应该是政府的事情,与自己无关,主人翁意识不强,总将自身处于被动的被管理者地位,一切听从政府的安排,导致在行政法律关系中处于从属地位。

第二,公民权利意识淡薄。人们不重视其权利的行使,把行政机关作为绝对权力的拥有者,对其决定盲目服从,弱化了其权利主体地位,主要表现为行政主体以家长式、命令式的方式进行行政管理,对民众发号施令,忽视法律的调节作用,使得民众被动参与国家管理,盲从接受行政主体的引导,产生了在行政法律关系中地位不平等的后果。

三、行政相对人概念缺陷

第一,从字面意义上理解,所谓的相对,必然是一种相互的关系,A与B两个有关联的事物,对A来说,B是其相对方,同样的,对B来说,A也为其相对方。在行政法律关系中,行政相对人概念指代不明,因为当事人双方在一定意义上都可称为相对方,不具有唯一性。

第二,结合行政主体的概念综合分析,行政主体是行政相对人的参照物或基础,即相对方是处在一种被动状态,其发展和变化必须依照行政主体的变化发展而定,在具体实践中,由于行政机关具有统一性,权威性,指导性,管理性的特征,其灵活性和应急性是不如具体人的,这种情况下,灵活的一方反而要依据刻板一方而行为,降低了行为的效率,损害了相对方参与的积极性。

第三,从国家运行的具体模式来分析,权利模式主要倾向于运用主体地位的不平等性所致的强制力来实现权利限制,而法治模式则着重于制度层面,通过具体的制度来进行约束。在我国,行政主体是具有行政管理权的,而行政相对人则必须在行政主体的作用下行为,而且行政主体有强制执行力及一定范围内的惩罚力,这是通过地位的优越性来实现权利的,当属于权利模式,而且,从其范围来看,也并非只是限于必要的,基本的层面,证明了权利模式才是实质。权利模式不利于法制国家,依法治国目标的实现,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权自由的发展。

第四,就权力来源来看,行政相对人概念是不合时宜的。行政相对人的权力是一种本权,固有权利,属于整体的公民权,行政法上对其描述是一种确认行为而非赋予行为。而行政主体的权力则应属于一种派生权,它是法律所赋予的,是人民权力的体现,由人制定。本权相对于派生权应更具有支配性。但在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人之间有本权的行政相对人必须在只有派生权的行政主体的支配下活动,这是一种本末倒置,不合逻辑。此外,行政主体体现的更多的是一种权力,而行政相对人体现的更多是相对人的一种权利,合理的形式应该是权力在权利之下行为,权力为权利行为,但是在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人之间则是权利在权力之下,这必然会导致社会的不公正与不正义。

第五,从平衡论的学说出发,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人双方权利义务在总体上应当平衡。但从质上来讲,行政相对人享有的属公权中的私权利,效力不及行政主体所享有的公权力; 从量上来说, 双方权利义务的数量不等。在地位上,行政主体始终处于主导地位;而对行政相对人,则更多体现的是从属性和不平等性。

第六,行政相对人的概念易造成行政法律关系的两极分化。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人二者的关系应该是相辅相存,互相合作,互为监督,互为补充的。二者对立,不利于行政行为的实施及行政目的的实现,会造成社会秩序的混乱与不公。

综上,我们可以发现,行政相对人的概念存在很大的不足,极易造成公众对行政法律关系的误解,也会阻碍行政行为的实施和行政目的的实现,此种理论构架基础之上的行政法学理论是不可能从真正意义上实现公民的权利的.这也是我国长期以来不存在以限制政府权力,保障人权为终极目标的真正意义上的行政法的最根本的原因。鉴于此,我们有必要对其进行研究,提出新的观点,以弥补其不足和漏洞,只有这样才能促进行政法的完善。找到一个最为适合我国行政法律关系的代名词。

(作者单位:辽宁大学)

上一篇:提高保险员工满意度 构建健康企业文化 下一篇:现代税收法律概念转变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