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行为科学理论的评价范文

时间:2023-11-09 17:39:50

对行为科学理论的评价

对行为科学理论的评价篇1

关键词:科研评价;顶级会议论文;SCI期刊论文;计算机学科

中图分类号:G32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16248(2017)02005806

Abstract: To solve the problem that there are certain limitations to the appraisal of the academic paper in scientific research evaluation system, this paper took the appraisal of academic papers concerned with computer science as example and chose one universitys scientific research evaluation criteria and indicators for performance appraisal as case to study relevant issues of academic papers appraisal.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key point of determining the value and orientation of top conference papers and SCI journal papers lies in whether to insist on correct guidance in scientific management evaluation system. In computer science, most symbolic achievements are published on the papers of international top conferences while Chinese scientific research evaluation system still puts focus on SCI journal papers, which leads to the low participation and quality of Chinese scholars published papers at international computer science conferences. It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such as top conference papers should be stressed in Chinese scientific research evaluation system, the weight of different evaluation indicators should be balance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different disciplines should be considered, quality evaluation grade of conference papers should be raised, the guidance role of evaluation system should be played, a new scientific evaluation indicators should be formulated, and the management system of scientific research evaluation should be improved. A university formulated a scientific research evaluation system which considered the difference of disciplines and specified different evaluation indicators. It also listed the journals and conferences for different disciplines, which are recognized by experts and professionals, and gave specification for quantitative indicators of journal papers and conference papers to comprehensively determine the academic and documentary values of academic papers, which made great achievements in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academic research.

Key words: research evaluation; top conferences papers; SCI journal papers; computer science

科学研究是高等院校和研究院所的基本活动,研究成果是研究价值的重要体现,进行科学研究评价便成为高校科研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环节之一。目前科学家在对科学问题和方法探索的过程中,还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形成高水平科研成果,如发表期刊或会议论文、出版著作等。通常意义上的科研评价内容包括项目、论文、专利、成果奖等。其中,学术论文是评价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在高校中论文的质量和数量是衡量个人和团队研究水平的重要指标。

目前,学术论文评价的主要方式包括期刊评价[1]、会议评价[2]、引用评价[3]等。期刊评价侧重于通过对期刊整体水平的评价来界定其刊载学术论文的水平[4],期刊分为:核心期刊、EI源刊(美国工程索引,The Engineering Index,简称EI)、SCI(Science Citation Index,科学引文索引)源刊等。核心期刊源于英国著名文献计量学家布拉德福的研究,指刊载某学科学术论文较多的、论文被引较多、受领域科研人员重视、能反映该学科前沿研究热点和焦点的期刊。国内核心期刊的主流是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北大核心期刊目录等推荐的期刊。EI源刊创始于1844年,是美国首个以了解全球工程文献为目的可供检索的文献摘要和期刊[5]。EI源刊对学术论文水平有一定要求,选刊严格,逐渐成为理工科高等院校和工程研究院所学术水平评价的重要依据。SCI是美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ISI(Isntitute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对科技刊物和论文进行评价的一种工具[6],能否在世界顶尖SCI期刊上已成为国内高校评判大多数科学工作者科研能力的重要标志以及评职晋级的重要依据。

学术会议是学术交流活动的核心,随着国际学术交流与日俱增,会议评价方式也成为论文评价的重要手段[2]。传统的会议评价为定性指标,如会议主题内容等,定量化指标和评价公式难以直接应用。一些学科则采用专家评估的办法对会议质量进行评定,形成领域列表,作为的指南。

引用评价是以学术论文被同行引用的次数衡量其影响力与重要性[3]。衍生物为期刊影响因子,即期刊论文的平均被引率(等于引用某刊前两年论文的总次数与前两年该刊所发表的论文总数之比)。论文短期高被引说明其选题的先进性和前沿性;长期高被引体现其学术影响力、学术价值和贡献。这也与学科特点有关,不同学科期刊的平均影响因子存在着系统差别。比如,医学领域影响因子在10以上的很常见,而数学领域基本在3以内。

一、学术论文评价存在的问题科研评价指标体系是由各级各项指标及相应权重和评价标准所构成的有机整体,而国际和国内对SCI期刊论文和会议论文这两种不同形式的论文评价各有偏重[7]。从中国科研现状来看[89],科研评价体系比较单一,过分强调期刊论文而忽视会议论文。该评价体系与高校及其教师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对高校和教师的科研工作有着很强的导向作用。因此,如何定位会议论文和SCI期刊论文在科研评价体系中的价值与地位,能否坚持正确导向是科研管理评价体系面临的主要问题。如果两者权重分配有失偏颇,科研工作者的科研热情和创新积极性将会大打折扣,进而会影响相关学科资队伍建设,最终会影响学科发展。

SCI体系和中科院分区体系对引导普通论文评级有一定的积极意义。SCI期刊论文对算法理论描述更为详细、考虑更全面、实验更充分,从统计意义上看,学术水平高于一般的期刊,具有一定的区分度,在科研评价上能达到一定程度的公正性与合理性。但是,如果只采用“SCI标准”,会造成许多国际性高水平的会议成果被排斥在外,得不到公正的评判。由于期刊周期长,在国际领域最为前沿性工作的导向性和区分度稍显不足,难以对快速发展的学术科研起到引领作用。然而,中国高等院校SCI评价对象恰恰是要引领学科发展研究者,在教师职称评审、博士学位点申报与评审、重点学科申报与评审、科研奖励中热衷于追求SCI论文收录数,这是目前存在的重要问题[1011]。

二、学术论文评价现状实证分析计算机的迅速普及与发展为人类社会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便利,计算机学科的研究成果被全社会广泛关注。但是,与其他历史悠久的一些学科相比,计算机学科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具有其自身特点,主要表现为创立时间短、实践性强、发展迅速等。该学科的科研评价标准与体系也在逐步完善与发展,评价体系不仅是反映计算机学科发展的晴雨表,而且会直接影响计算机科研管理和学科建设。

计算机学科既有基础理论性研究,也有应用性研究,很多科研成果具有极强的社会应用功能,以标志性大型系统等普适性应用为主导。比如,国外计算机学科的顶级名校麻省理工学院、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斯坦福大学等,其科研成果有我们现在广泛使用的UNIX系统或者数据库系统,这成为人类文明的共同财富。国内有国防科技大学所研制的银河、天河系统等。而计算机学科的大部分科研成果(从大型系统到局部创新)都是以论文的形式发表,包括SCI期刊论文和会议论文。因此,计算机学科科研评价指标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就是论文质量的评价。

反观国际上大部分计算机学科的最新标志性工作都会在顶级会议上。例如计算机网络中最为经典的TCP协议中的拥塞控制算法,首先发表在1988年计算机网络的顶级会议SIGCOMM上。MIT、斯坦福大学等高校计算机系的领军人物的很多开创性工作也发表在计算机领域的顶级会议上。从目前发表的论文数量看,在多个世界一流名校中计算机学科很多学者的研究成果由80%的会议论文和20%的SCI期刊论文构成。

国际计算机领域的特点是追踪顶级会议,发表顶级会议论文。第一,计算机学科很多高水平的期刊一期只能登刊十几篇论文,有的期刊甚至只有三四篇论文。与之相比,计算机领域的大部分顶级会议是每年一次,部分会议也有隔年一次。这些会议每年录用三四十篇论文,或者20篇左右的论文。因此,计算机学科高水平的期刊和会议的规模都是非常有限,论文录用率很低。第二,大多数正规的会议论文需要经过4个以上审稿人进行双向匿名评审,并且还要组织会议的程序委员会对投稿论文专门召开会议进行讨论。因此,会议论文相比期刊论文具有发表周期短、有较好学科科研前瞻性等优势。第三,中国科研评价体系还是以SCI期刊论文为主,顶级会议论文并不为其他学科科研工作者所关注。2006年法国巴黎大学陈钢博士的研究发现作为第一作者的中国大陆学者在历年国际计算机学会(ACM)权威会议发表的论文仅占总量的0.83%[12],半数以上ACM会议上没有中国论文的声音,反映出中国计算机学科大部分工作还处于内循环时代,未能较好地与国际学术界接轨。因此,对会议期刊的忽视不仅阻碍了国内计算机学者的科研动力,也严重地影响到中国计算机学科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与声誉。

三、优化科研评价体系的路径根据计算机学科的特点,结合对中国科研评价现状与问题的理性分析,在科研评价体系中应完善SCI标准、重视顶级会议的重要性,才能形成科学的科研管理体系,为科学研究发挥更具针对性、更符合现实的价值导向作用。美国教育家斯塔费尔比姆指出:“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提高科研水平。”[13]只有不断完善计算机学科的科研评价体系,才能更好地促进该学科快速发展。

(一)重视顶级会议论文,平衡评价体系标准

面对计算机学科在国际和国内的评价制度之间越来越明显的差异,以及目前国内计算机学科实行的“SCI标准”体系所存在的弊端,中国计算机学会率先进行了反思。2005年,中国计算机学会举办了主题为“从SCI反思中国的学术评价体制”的YOCSEF论坛。论坛上李国杰认为片面地追求SCI数量的做法不可取,呼吁要重视顶级国际学术会议上[14],并撰文《要高度重视在顶级国际学术会议上》在国内积极倡导标准与国际接轨[15]。2010年,中国计算机学会《中国计算机学会推荐国际学术会议和期刊目录》(以下简称《目录》,可以供国内高校和科研单位作为学术评价的参考依据,并期望能起到推动国内计算机领域学术进步的作用[8]。

教育部2012年采用该《目录》作为计算机科学和软件工程评估的指标之一,受到科研人员和管理部门的重视,改变了长期以来计算机学科学术评价不重视会议论文的传统,为提高中国计算机学科基础研究水平作出积极贡献,促进学科特点的认同,规范了会议期刊,促进了论文水平的提升[16]。据包云刚初步统计结果显示:中国大陆学者发表的论文数已经占到ACM会议论文总数的2.7%,2006年以后则占到了4%,与2006年前的数据(0.8%)相比取得了长足进步[17]。

总之,“SCI标准”仍然是国内评价科研成果的主要标准,但伴随着国际计算机学科科研评价体系的影响以及国内相关科研组织的发声,国内不同高校或科研院所对计算机学科科研成果的评价在逐步推动,重视SCI期刊论文的同时,重视顶级会议论文的重要性,逐步平衡评价体系中不同评价指标的权重。

(二)依据计算机学科特点,完善“SCI”评价俗

计算机学科不同于其他自然学科,学科内部差别较大,难以进行横向比较。计算机理论领域以数学分析论证和推导或者算法改进为主,研究周期短;计算机系统或者应用领域,需要研发实用系统,并有真实的数据验证,研究周期比较长。但是,《国际学术会议和期刊目录》在评价标准方面忽略了不同领域的特点,计算机学会推荐的A类会议CVPR一次录用论文约400多篇,而SIGCOMM仅录用30~40篇论文。因此,在科研评价中不仅要关注计算机领域的特点,还要充分考虑不同领域之间的差异性,才能更好地搞好计算机学科的科学研究管理工作[18]。

(三)加强自身评价体系的宣传

计算机学科的科研评价体系是为学科发展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能够推动科研水平和科技发展创新,计算机科研工作者应加强自身专业特殊性的宣传,提升各行业领域对计算机学科成果特殊性的认知和重视。科研管理人员应合理界定科研目标、科研评价目标,在科研管理过程中逐步形成科学的评价理念,推动科研评价的科学化,在项目评审、职称评定、奖项设置、成果应用等工作中,加强对教师学科认知的引导,提高会议论文认定的等级,发挥评价体系的导向性作用[19]。应强调科研论文的质量,注重营造科研的氛围,不将SCI、会议期刊作为主要依据,努力改变和其他学科成果认定一视同仁的做法。同时,建立全面的会议宣传及参会激励机制,加大对科研工作者参加顶级会议的支持力度,鼓励将优秀学术成果提交到顶级会议。

(四)结合学科特点,完善科研评价管理制度

客观、公正的科研评价制度事关广大科研工作者的切身利益,是学术得以健康发展的基石,也是保障科技管理工作正常运转的前提。在对计算机学科进行科研评价时,应当针对当前存在的主要矛盾,采取相应的政策和措施加以解决:第一,按专业领域制定相应的科研评价标准。科研评价指标会受到评价方法、评价目的、评价对象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2021]。与物理、化学类专业截然不同,计算机类专业对应的科研成果评价标准应有所差别。第二,重视会议论文的学术影响力。计算机学科的顶级会议文章采用“双盲”评审,每篇文章历经“先通讯评审再会评”的常规程序,录用率低,通常不到20%,每篇文章或被录用或被拒绝,没有修改机会。若论文被顶级会议接受,很大程度上能彰显其科研实力。而且,计算机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主要发表在顶级会议上。更有甚者,计算机学科的领军人物仅将研究成果发表在顶级会议上,如MIT的Katabi教授。第三,制定科学的科研评价指标。科研评价标准本身也是一个动态适应、不断完善的过程,指标设置合理会促进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和权威性。高校的科研成果不是靠简单的指标“抓”出来的,要遵循整体性、公正性、战略性、操作性等原则[22]。科研管理部门要更多地在“搞好服务”方面下功夫,为本单位科研工作制定更为有效的激励制度,为科研人员创造工作条件、排忧解难等。论文的具体评价应综合考虑论文的自身价值、同行专家的评议结果与科研管理专家的判断。

四、实例验证高校自身特点也决定了科研评价工作的特点,后者对前者及其教师有着很强的导向性,不同类型的高校、不同学科之间应当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和评价标准。基于其职能与不同侧重点,中国589 所本科院校被《中国大学评价》课题组分为研究型、研究教学型、教学研究型和教学型4类,占比分别为6.83 %(40 所)、15.87 %(93所)、23.89 %(143 所)和53.41 %(313 所)[23]。

某大学作为一所综合性重点高校,从2015年起试行“一院一策”管理体制,从科研角度看就是要充分发挥二级学院教学科研和办学的主体地位,试图根据不同学科特点分类考核、分类指导,制定与学科性质相适应的科研评价标准体系和差异化考核指标,实行学科间单独考核,充分尊重教师个体差异,尊重不同学科科研人员的成果价值,营造宽松的研究氛围,激发各个学科的科研活力。具体举措包括:第一,依据专业领域拟定同行专家评价认可的期刊与会议列表。鉴于计算机学科顶级期刊文章与顶级会议文章的数量在一定程度上皆可反映其国际影响力,同时不断加大奖励顶级期刊文章与顶级会议文章的奖励力度。第二,规范期刊文章与会议文章的量化指标。计算机学会推出了“CCF推荐A/B/C类会议”“CCF推荐A/B/C类期刊”列表。“CCF推荐A类会议”是计算机学科最具难度的标志,越受推崇的顶级会议论文接受率越低,发表难度越大,我们在评价体系中予以高度认可。为了简单有效地推进科研评价,我们尝试将“CCF推荐A类会议和期刊”与JCR/SCI一区期刊相对应,“CCF推荐B类会议和期刊” 与JCR/SCI二区期刊相对应,“CCF推荐C类期刊” 与JCR/SCI三区期刊相对应。“CCF推荐C类会议”等同视为JCR/SCI期刊。第三,综合衡量学术论文的学术价值和文献价值。基于论文所发表期刊的影响因子、平均被引次数、当年指数等指标,全方位衡量其学术价值。这些举措将有效避免学术评价中“一刀切”现象。一方面使科研评价更具规范性,对期刊论文和会议论文的学术价值进行合理量化;加大会议论文,尤其是计算机学科会议论文的支持力度,增加科研活动经费,资助教师与有潜力学生前往顶级会议借鉴学习,提升教师的科研素养;加强国际和国内高校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另一方面也符合计算机学科的研究规律,对后期计算机科研成果评价具有指导性作用。

另外,某大学的科研评价体系是建立在与国际、国内同行论证的基础之上,向国际一流院校看齐的自主制定考核指标。特别是计算机学科,在中国计算机学会制定的论文标准基础上,有分类地加以适用,引导该学科与国际化接轨,走国际化发展道路,并取得显著成绩。2011年该大学计算机学科并没有A类论文,而到2017年初已录用和发表8篇,这对于一所综合性高校是长足的进步。

五、结语SCI论文和顶级会议对于计算机学科的发展都起着举足轻重的推动作用,SCI侧重基础,研究比较深入,而顶级会议时间快,信息量大,对学科发展的导向作用比较明显。科研管理应结合学科的特点,重视SCI期刊论文的同时,也应当重视顶级会议论文的重要性,发挥制度的导向作用。同时,科研部门都应根据学科特点,制定符合并推动学科发展的科学评价体系,激励引导研究人员参加科学研究,提高其积极性和创造性,使相关学科的科研评价系统制度化、规范化,进一步推动学科和学术科研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滕颖,蒋新.对我国学术论文评价体系的几点思考[J].无锡教育学院学报,2005(1):9395.

[2]王倩.h指数及其衍生指数在评价学术会议中的应用研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5(15):135139.

[3]尚海茹,冯长根,孙良.用学术影响力评价学术论文――兼论关于学术传承效应和长期引用的两个新指标[J].科学通报. 2016(26):28532860.

[4]梁耘. 学术论文评价工作模式研究[J].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学报,2005,19(2):7880.

[5]孙君,闫雅娜.EI与科技论文收录[J].情报探索,2006(6):4748,16.

[6]任火.SCI评价及其对策[J].中国出版,2002(1):4142.

[7]王汉澜.教育评价学[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5.

[8]李志河.我国高校教学科研人员绩效考评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9]刘在洲,徐红,陈承.高校科研质量评价标准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

[10]刘恩允.高校科研评价的问题与对策[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4(1):3942.

[11]彭兰,唐慧君.构建高校科研内部评价体系之思考[M].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2):6870.

[12]陈钢.从ACM会议分析我国计算机学科近十年发展情况[J].中国计算机学会通讯,2015,11(10):4251.

[13]瞿葆奎.教育学文集・教育评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14]谭英.从SCI反思中国的学术评价体制――中国计算机学会YOCSEF论坛综述[J].中国计算机学会通讯,2005,1(2):7579.

[15]李国杰.要高度重视在顶级国际学术会议上[J].中国计算机学会通讯,2006,2(5):93.

[16]梅宏.中国计算机学会《国际学术会议和期刊目录》得失谈[J].中国计算机学会通讯,2015,11(7):3642.

[17]包云岗.CCF《国际学术会议和期刊目录》得大于失[J].中国计算机学会通讯,2015,11(8):3842.

[18]杜伟锦.高校科研评价现状与完善途径探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4(4):6164.

[19]毛娜.浅议高校科研评价制度创新[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版,2008(C2):183185.

[20]曾玉清.高校科研产出评价方法及应用研究[J].湖南社会科学,2006(4):201204.

[21]杨瑞仙,梁艳平.国内外高校科研评价方法比较研究[J].情报杂志,2015(9):107110.

[22]蔡言厚,等.大W科研定量评价指标设置若干原则的探讨[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2,14(5):7680.

对行为科学理论的评价篇2

关键词:生物科学;毕业论文;评价体系

本科毕业论文对本科生的创新思想、创新能力、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科研开发管理能力的培养均至关重要.地方高校多为以教学任务为主的高校,它们主要通过加强基础教育、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等措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在创新学习能力、创新思维能力方面得以提升.毕业论文(设计)作为教学评估或教学质量检查的重要指标,各高校历来十分重视其质量评价工作,在毕业论文的各个环节进行细致入微的质量评价,旨在解决当前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滑坡的问题.近年来,地方高校通过深化教学改革、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优化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等措施,强化了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性评价在本科毕业论文质量评价中的分量也越来越重.生物科学专业是理论与实践并重的专业,对该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评价体系的研究,可以为其他理科专业提供良好的借鉴.

1本科毕业论文质量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1.1传统的打分评价操作性较差

以肇庆学院生物科学专业为例,综合本科毕业论文的要求、内容和成果特点,生物科学专业的本科毕业论文主要为研究类型,设计类型相对较少.论文评价主要从平时成绩、论文成绩和答辩成绩3个方面进行考查,制定了不同等级的参考评分标准.传统的打分评价方法评价毕业论文成绩存在一些问题,如主观因素干扰、操作繁琐等,它要求评价者十分了解学生的科研能力和科研综合素质等情况,严控人情分,否则容易产生评价偏差.

1.2过分依赖系统

近年来,学校为防止本科生的毕业论文中出现抄袭现象,启用了中国知网的“大学生论文抄袭检测系统”对学生的毕业论文进行检测,通过检测结果评价学生的毕业论文质量;如规定重复率超过30%者不允许参加毕业论文答辩.这一举措引起师生高度重视,客观上提升了论文质量.不过有一点应当注意,我们需要正确认识重复率与论文的创新性和学生的科研能力之间关系,避免出现重形式、轻内容和将评价方法简单化等问题.

1.3毕业论文创新性在质量评价中的权重较低

目前的毕业论文质量评价,主要在论文选题、开题、指导、评阅、答辩、诚信质量管理等方面进行质量监控,评价内容较为全面;但对论文的科研价值、创新性权重的稀释作用明显,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评价分量明显不足.论文质量评价本身不应拘泥于平时表现和答辩过程的外在形式,而应与学生的创新学习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技能培养等相关内容结合起来.为量化评价毕业论文质量的创新性,可参考“多元智能理论”,在评价体系中设计创新素质的量化评价指标,并尽量提高毕业论文的创新性在质量评价中所占的权重.

1.4分类评价存在不足

生物科学专业的本科毕业论文,根据研究内容可分为基础理论、应用研究、工程工业设计等类型.相同或相似类型论文的质量评价具有很好的可比性,而基础理论、应用研究方面的论文,则由于研究侧重点不同,其培养学生效果亦不同,两者之间的论文评价极易出现偏差.学校针对不同专业设计的论文质量评价标准缺乏普适性,评价内容较为粗放,对专业特殊性的针对性不强,倘若专业内部能按研究类型进行分组评价,则评价效果更好,更能体现专业特色.另外,指导教师情况、学生现状、高校教学科研条件和高校毕业论文管理现状,均会对毕业论文的质量评价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上述因素导致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呈现一定程度的不稳定性,论文质量与目标要求之间存在差距.

2对毕业论文质量评价体系的认识

一些学者认为,要构建良好的毕业论文质量评价体系,就应从毕业论文选题、过程、答辩到成绩评定等方面,对毕业论文实行全程跟踪评定.有的学校将平时表现等指标纳入评价体系,形成一套切实可行的毕业论文成绩评价体系.毕业论文成绩评价是对学生完成毕业论文的全过程进行评价,是对学生4年所学知识的综合检验.毕业论文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应考虑科学研究素养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如探究精神、获取文献知识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选题能力、技术分析能力、科学实验能力、写作能力等.由此可见,毕业论文的质量评价不能等同于论文成绩评价.由于论文的选题、研究内容、方法及结果存在多样性,很难制定专业性极强的统一标准,因此毕业论文质量评价指标的选取存在困难.在制定毕业论文质量评价体系时,应突出多层次指标和有精准明确内涵的专业性评价,要克服评价指标宽泛、以偏盖全、内涵不明确等缺陷,不能将“毕业论文质量评价”做成“论文成绩评价”.以生物科学专业为例,毕业论文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应紧扣生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特点,从基础理论、应用设计等方面考量,制定出适用于本专业的毕业论文质量评价体系.

3毕业论文质量评价体系的评价方法

3.1定性评价

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定性评价,主要是通过同行评审专家(或教师)对各项标准做出优、良、中、差的判定,根据对论文的整体印象对其质量进行评价.定性评价操作简便,但误差大、可靠性差.为使评价更具科学性和客观性,我们将权重引入指标体系,对评审专家的各项标准打分进行加权平均.这种评价方法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定量方法,加权平均结果仍受评价专家主观思维的影响,评价体系尚不能准确反映论文的质量与水平.

3.2定量评价

为得到对论文质量的定量评价结果,可采用层次分析法和统计分析的质量评价体系评价方法对所有指标权重进行确定,并对层次间指标进行排序,该评价方法具有客观、科学、可靠性强等特点.采用层次分析法并结合模糊评价方法,对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多层指标的模糊集合进行分析,属于模糊综合评价法.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指标体系的模糊综合评价,有效地减少了主观臆断所带来的弊端,在对毕业论文质量的定量评价实践中广为应用.

4生物科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评价体系

肇庆学院《毕业论文(设计)参考评分标准》,主要对论文成绩进行评价,包括评分标准、论水水平和答辩3部分.其中论文水平评价部分包括工作量、技术水平、研究成果、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结构与文字表达等内容.笔者基于该部分设计了生物科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评价体系,详见表1.此评价体系基于选题质量、科研素养、能力水平和成果水平设计了18个指标层指标,其中突出了论文的创新性和对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

5结语

构建良好的本科毕业论文质量评价体系,是进行模糊综合评价的前提,其各层指标的选择对评价结果至关重要.本论文质量评价体系不等同于论文成绩评价指标体系,它是从选题质量、科研素养、能力水平和成果水平4个方面入手,结合生物科学专业的特点,构建起了强调科学研究素养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也考虑到对其他专业的适用性,为理工科各专业的本科毕业论文质量评价提供了有益的参考与借鉴.

对行为科学理论的评价篇3

关键词:体育社会科学;评价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7-3612(2010)08-0001-03

Building the Evaluation System of the Research Findings of SportSocial Science

CAI Youzhi,WANG Huizhai,CHEN Ling

(Beijing Sport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China)

Abstract: Evaluating the research findings of sport social science has a practic al significance to promote the rationalization and standardization of the manage ment of China’s sport social science and to enable it to have a better referenc e function to the decision-makings. This paper studies the components of the eva luation system of the research findings of the sport social science and the rela tions among them. It proposes a rational evaluation system, including the subjec t, object, standard, objectives and methods and techniques of evaluation.

Key words: sport social science; evaluation system; building

在体育事业迅速发展的今天,要实现体育社会科学研究的高效化、奖励的合理化、管理 的科学化,必须以建立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科学评价体系为前提条件和基本依据。可以说 ,体育社会科学评价活动是体育社会科学研究、奖励、管理活动的基础,科学合理的评价是 保障体育社会科学系统有效运行及推动体育社会科学持续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

1 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的实践与现实意义

近些年来,我国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数量激增,成果质量良莠不齐。如何科学、客观 、公正地评价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如何在体育学科自身特色的基础上,建立与完善我国 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评价机制、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已成为当前我国体育社会科学发 展中刻不容缓、必须要解决的重要理论和现实问题。从宏观的角度出发,开展体育社会科学 研究成果的评价无疑对提高我国体育社会科学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以及促进体育社会 科学更好地为决策服务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首先,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是调动体育科研人员积极性与创造性、促进体育社会 科学人才成长的重要措施。对于科研人员而言,科学研究的真正意义在于对其首创精神和创 新成果的认同。体育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大小与其研究工作和成果能否得到承认、 相应待遇和荣誉有关。只有对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进行合理的评价,才能造就一个公正竞 争的环境,才能充分调动体育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其次,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是体育科研项目管理的重要环节。一方面,通过建立 相对公平的成果评价标准,有利于增加科研项目管理的透明度和可实施性,并对项目承担者 、申报者产生激励效应;另一方面,在评价指标体系可衡量和可公开的条件下,会对体育科 研项目承担者产生直接约束效应,从而达到提高科研项目完成质量,实现科研项目研究目标 的目的。

再次,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可以为体育社会科学研究者树立良好学术道德规范提 供导向。当前体育学学术界存在着一些学术失范问题,而科学的“评价标准”和评价程序的 实施必将有助于改变这一现状。

最后,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能为体育社会科学宏观管理提供重要依据。只有通过 全面系统的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掌握当代体育社会科学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发现不 同研究人员、机构和地区的体育社会科学能力、水平、优势和不足,才能依据评价结论制定 出相应的政策和规划,以引导或指导体育社会科学活动,减少决策的主观性与盲目性,实现 体育社会科学管理的科学化。可见,加强体育社会科学评价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建立完善的 体育社会科学评价体系,对于优化我国体育社会科学宏观管理、推动我国体育社会科学的发 展尤其重要。

2 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体系的基本框架

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是一个多目标、多层次、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评价的主 体、评价的对象、评价的标准和评价的目标体系等等。

2.1 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体系构成要素及基本结构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项目评价体系的构成要素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相 互影响、相互制约,从而构成了有机的评价体系。对评价体系的组成及各要素之间关系的分 析,是评价设计阶段的核心内容,也关系到评价活动能否顺利实施以及能否取得准确、科学 ,并具有实践指导意义和理论研究意义的评价结果[1]。

体育社会科学评价体系基本构成要素包括:主体、客体、标准、目标、方法和技术。其 中评价目标是由决策主体和评价主体所确定的,在评价过程中所希望做出判断的主观价值或 客观价值的类型;评价标准是评价活动做出价值判断的基准,可以是历次评价活动结论的总 结,也可以是评价主体价值观或主观效用的体现;评价目标经过与评价客体属性和评价客体 外部环境属性相结合,形成了评价指标体系。而评价主体通过评价指标体系对评价客体的属 性和对评价客体产生影响的外部环境特性进行分析,形成评价结论。成果评价系统基本结构 如图1所示。

从认识论的视野出发,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需要由评价主体对评价对象的属性或 特征进行认识,并与事先选定的评价标准进行比较和判断。评价对象的属性是否能够被评价 主体认识,不仅取决于评价对象属性的隐蔽性,还取决于评价主体的认识能力。评价主体进 行评价时依据其主观评价目的确定评价标准,即从评价对象属性中选择部分属性判断其是否 符合客观价值标准和主观价值标准。

2.2 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主体评价是主体对客体价值的认识活动。按照价值论观点,价值是客观的,但评价不同于对 客体的认识,而是对主体需要及其与客观属性关系的反映[2]。因此在评价中,评 价主体及其需求的确定将直接影响到评价的目的及对客体属性的认识和判断。

在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中,隐含着一个基本的假设,即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活动能 够满足一定主体的需求,即在主体与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活动中存在着一定的价值关系。在这 种价值关系中,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活动成为价值客体,而与其对应的主体就是价值主体。在 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中,评价的内容是判断价值客体符合主观规律和客观规律的程度 ,因此评价主体的选择不仅要考虑价值主体与价值客体的特点与关系,还要考虑对价值客体 符合规律的认识需求。

2.3 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客体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是评价主体对评价客体属性的认识和对客体属性满足价值主 体需求程度的判断过程。评价的客体是体育社会科学成果及体育社会科学成果与价值主体之 间的价值关系。

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主要特征被描述为:创造性的认识结果;具有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 的;用科学方法产生的。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可以界定为:科研人员运用科学方法,收集 、加工、研究与体育社会科学有关的信息而生产出的具有新的价值的认识结果[3] 。

体育社会科学成果的评价是一种高度对象化的活动。体育社会科学成果不同于体育自然 科学成果的形式、性质和特点,在于它既作为对象性前提,也作为评价主体赖以生存和活动 的文化背景,而规定、制约和影响着体育社会科学成果的评价活动。从价值论和评价论的高 度来把握体育社会科学成果基本对象性特征,对体育社会科学成果的评价具有关键性意义。2.4 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标准标准问题是评价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前提和基础。评价标准在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 果评价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是实现科研成果评价客观性与公正性的重要前提和保证,对成 果的评价、对科研人员及其机构的科研活动以及对学科的发展具有“引导和定向功能”。为 了客观、科学、公正地评价成果价值,必须厘清标准问题,从而确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

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基本评价标准涉及价值标准和验证标准。其中价值标准是体育 社会科学成果评价标准体系的核心内容。依据价值标准评价体育社会科学成果的现实的或可 能的意义或功能,就能对成果中所包含的价值和意义作出合理的评判,这是体育社会科学成 果评价的基本内容和重要途径。它通常通过评价主体对成果的一定态度表现出来,表达着评 价主体对于成果的肯定或否定、赞赏或厌恶的情感和思想倾向。总体上讲,价值标准包含着 理论价值标准和社会价值标准。

科学的社会科学理论应是对于社会存在及其本质的科学反映。因此,体育社会科学成果 评价必须坚持真理性评价这一原则。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惟一标准,也是检验体育社 会科学成果的真理性的根本标准。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存在着一定的客观性基础,由此可 以得出,其验证标准包含两个方面的内涵:以事实作为验证的根本依据;以逻辑作为验证的 重要准则。

2.5 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目标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目标的确定是评价设计的关键内容,根据评价目标确立评价 问题,并进而设置指标体系是评价的基础工作。在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活动中,首先 就应有明确的评价目标,清楚地认识为什么而评,评什么。然后再以此为依据选用可行的科 研评价方法、制定合理的科研评价指标体系。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目标是整个评价活 动中最关键的因素,一切工作都要围绕这一总目标展开。

2.6 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指标评价指标是评价体系总体目标的具体标志。要对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进行评价,必须 确定对各个组成要素和各种影响因素进行衡量的统一尺度,即构建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 价指标体系。评价的依据和标准应当深植于评价指标体系之中。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 应是全面、系统、明确,并具有实际可操作性的评价依据和评价标准。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 果评价指标体系是评价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基础和依据,它通过一系列科学、完整、系 统的指标衡量成果的实际情况,对评价结果的可靠性、有效性有很大影响,是体育社会科学 研究成果评价体系中最受关注同时也是争议最大的部分。

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提出是一个循环反复的过程,它一般要包括信 息搜集、目标分析、指标体系结构的确定、指标的分析与筛选、指标的内涵与标度设计、指 标权重分析、指标体系的确定等步骤。特别指出的是,确定的指标体系还要经过实践的检验 ,方能在实际评价活动中运用。本项目在专家调查的基础上,为将繁杂的指标概化为少数关 键性指标,提高评价的可操作性,尝试应用因子分析方法,根据各因子载荷,抽取特征根大 于1的公因子,共抽取出五个公因子。分别命名为:社会价值、学术价值、检索、社会认同 、文献参考因子。各因子含义分别为:

因子1:在该因子中,成果转引率、成果影响广度、资料收集处理难度等指标的载荷较大, 这几项指标的共同特点是:他们是对科研项目的客观评价,能够收集到具体的数字作为论据 ,通过他们可以间接而客观地验证科研项目的重要程度,因而将因子1定义为检索因子。

因子2:该因子中,研究成果获奖等级、项目研究的社会价值、等级、项目来 源等载荷较大,这些指标的共性是:他们能直接或间接地反是映本项目对对该成果认可度, 因而定义为社会认同因子。

因子3:该因子中,文献引证规范性、资料收集处理难度、项目研究的惟一性的载荷较 大,定义为文献参考因子。

因子4:该因子中,项目的社会价值等指标的载荷较大,定义为社会价值因子。

因子5:该因子中,项目的学术价值等指标的载荷较大,定义为学术价值因子。

2.7 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方法与技术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的方法主要有定性评价方法、定量评价方法和综合评价方法 。定性评价方法主要是同行评议方法,定量评价方法主要是计量评价方法。此外,在评价过 程中还需要结合专家评价法、层次分析法等其他评价方法。但需要强调的是,每一种评价方 法,包括量化方法,都有其方法所限定的内在目标,只有充分认识了这些内在目标才能更好 的建构评价体系。下面主要分析同行评价方法和计量评价方法。

2.7.1 同行评价方法体育社会科学成果的描述性、模糊性等特点使得它难以通过精确的计算、反复的科学实 验加以验证,也无法用某些数据或指标作简单的测定。同时,体育社会科学研究对体育事业 发展具有长期或者间接的作用和影响,因此,目前对体育社会科学成果的评价大多采用同行 评价的方法来进行。

2.7.2 计量评价方法为了使体育社会科学成果的评价结论尽可能地符合客观性,减少人为因素的影响。一些 体育社会科学管理部门和研究人员开始探索借助科学计量分析指标来评价体育社会科学成果 。计量评价方法是一种定量的评价方法,主要是把体育社会科学评价中的一些内容指标化、 数量化、数值化,然后根据一定的权重计算出分值,通过分值的比较来衡量体育社会科学的 价值。

3 结 语

一个成熟的评价体系不是理论思辨的结果,而是在实践的互动中诞生的,其中评价主体 、评价对象、评价目标与评价方法的互动是极为重要的环节。事实上,方法的局限就是评价 的局限,不深入分析所采用方法的不足,就很难确实了解评价的真正内涵和指向[4] 。因 此,本文在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体系方面的探索只是一次尝试,还有待于在今后的实 践中不断完善和深化。

参考文献:

[1] 连燕华,马晓光.评价要素系统结构分析及模型的建立[J].研究与发展 管理,2000,12(4):17-20.

[2] 李连科.哲学价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83.

[3] 蔡有志,等.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标准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 ,30(12).

[4] 刘大椿.人文社会科学评价的若干问题[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2).

[5] 吴平.社会科学评价程序与方法运用[J].情报科学, 2006(6): 814-818.

[6] 陈力丹.关于人文社会科学成果评价标准的几点意见[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 院学报,2003(1):56-59.

[7] 邱均平,任全娥.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研究进展[J].情报资料工作,2 006(4):10-15.

对行为科学理论的评价篇4

一、资产评估学科归属争议

通过多年的实践总结及理论积累可以看出,我国资产评估行业的进步与发展是有目共睹的。但是,目前理论界对其学科归属还存在着分歧和争议,有待于进一步的厘清。在学科归属流派上,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归纳综述:

(一)管理学说

一些学者认为资产评估是会计学、审计学和财务管理学的延伸,应归属管理学。唐振达(2009)认为,资产评估学作为一门新兴边缘学科,应当与会计同属管理学,并主要从资产评估与会计的研究依据、计价基础、研究理论与准则体系均相互借鉴与利用,以及两者的研究对象、职业监管部门等方面的相似性上进行了论证。李光洲(2007)认为,资产评估作为应用性学科,应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基于资产评估的跨学科特性,将资产评估归属于管理学学科更为合适。教育部2005年在少数财经院校恢复资产评估专业设置,并将该专业归属于工商管理学科。一些高校不仅进行了本科层次的专业建设和招生,还将其教学延伸到了研究生层次。这些院校主要包括南京财经大学、山东经济学院、广西财经学院、浙江财经学院、山东工商学院、上海对外贸易学院、上海师范大学、上海立信会计学院、武汉经济学院等。

(二)经济学说

由于我国的资产评估是为适应国有资产管理的需要而产生的,一些专家及学者认为资产评估应隶属于财政学,持此观点的学者主要以厦门大学评估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为代表。陈鹏(1998)指出对评估值概念理解不够导致对资产评估方法的误用,使评估结果产生差异。而这种症结只有从经济学的角度加以分析才能获得答案。指出市场经济的导人是资产评估产生的原因,资产评估是经济学价值理论的运用资产评估的主要方法根植于经济学的价值理论。市场法和收益法是评估一个持续经营企业整体价值的有效方法,也是现代西方经济学中供求平衡价值理论的体现(高波,2001)。罗建强(2002)认为,股份制改组上市时的资产评估其最终的目标是确定净资产的价值和股票的发行价格也就是产权交易的价格,但其最终目的是实现了产权经济学的交易费用的节约,从而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河北省的几名学者也认为资产评估理论研究依附于经济学基本理论,它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王建中、王淑珍等,2002)。鉴于资产评估是防止国有资产流失重要环节之一的原因,一些院校将原有的国有资产管理专业发展为资产评估专业方向或专门建设了资产评估方面的专业方向,以及2005年以后教育部批准设置的资产评估专业也隶属于财政学院(系),如厦门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中央财经大学、河北农业大学、内蒙古财经学院、首都经济贸易学院等。

(三)综合学说

一些学者认为资产评估在对象及实施过程中渗透着工学的知识,因此,资产评估应该是多学科融合的综合学科。王开田等(2007)认为,资产评估是一个以会计学为基础,经管交融、文理工渗透的复合型、集成型新兴学科,是一个在高度分化基础上又高度综合、需要广泛学科基础理论、专业技能学习和扎实应用实践能力培养的专业。张艳(2009)认为,资产评估是一个源于会计学、集经济管理学与工程机械学为一体的新兴交叉学科,是一个新兴智力密集型中介服务行业,它同时具有很强的实践操作性特点。综合智力密集型特点决定了资产评估课程设置要体现以会计学课程学习为基础,经济与管理类课程交融学习,文理工相互渗透三个方面的要求;较强的实践操作性特点要求专业教学中必须加强实践实验教学内容。它的主干课程,应该包括资产评估学、建筑与工程识图、机电设备评估、企业价值评估等。资产评估是一个典型的跨学科专业,它不仅涉及到经济学、管理学也包含相关法学与工学的知识,但由于资产评估专业或专业方向多数是由财经类院校或相关院系进行建设的,这些院校或相关院系都缺少工科方面的专业或专业背景,所以此类观点并未在高校学科设置上体现出来。

综上所述可见,资产评估学科归属之争的焦点主要表现在经济学与管理学上,因此,有必要对经济学与管理学进行解读。

二、经济学与管理学的区别

1776年3月亚当・斯密出版的《国富论》是近代经济学的奠基之作,而经济学自身体系的形成以一百二十多年后马歇尔出版的《经济学原理》为标志(刘源张,2006)。经济学是对一个经济部门或经济领域或经济问题进行集中研究的学科,通俗地讲是研究人和社会如何进行选择和使用具有多种用途的稀缺资源,以便生产各种产品,并在现在或将来把商品分配给社会的各个成员和集团的科学。经济学认为资源是有限的,人们应在各种选择中使目标达到最大绩效。管理学逐步发展成一门独立学科,是以1926年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发表为标志。它是对组织的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以达成组织既定目标和责任的动态创造性活动。因此,管理的核心在于对现在所拥有的现实资源――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有效整合。作为两个不同的系统,经济学与管理学的主要区别在于以下几方面:

(一)研究目的不同

经济学作为一门基础科学,以回答“是什么”作为学科使命,侧重于帮助人们解释世界,它强调均衡、趋势与发展,注重对有限资源的配置行为提供逻辑思考。相对而言,管理学是一门应用科学,以解决“怎么办”为自己的学科使命,侧重于“如何改造世界”,强调过程,具有明确的方向性与目的性,注重为组织经营过程的各个环节提供有效手段和方法。

(二)对“人”的认识不同

经济学家在进行经济分析时,把人看作成是理性的人,也就是说,他可以理性地区别两个或若干个经济决策哪个对自己的经济利益有更大的好处。管理学中经过理论界多次的讨论与改善,由起初泰勒的“经济人”到霍桑的“社会人”再到马斯洛的具有层次需要的“人”,都是基于经济学中的理性人展开的。管理学细化了人的各种需要,考虑人除经济方面之外的其它因素,比如人的地位高低、领导与被领导关系等。

(三)操作思想不同

经济学在分析某一问题时,首先要对所要研究的经济变量进行定义,提出一些假设条件;然后根据这些定义与假设提出一种假说,运用这种假说对未来进行预测;最后,用事实来验证这预测是否正确。如果预测是正确的,这一假说就是正确的理论;如果预测是不正确的,这一假说就是错误的,要被放弃,或进行修改进入下一轮的假设研究。管理学是通过实践活动,从中发现有效管理的方法和手段,从而

在管理的计划、组织、控制、领导、激励、协调等职能上进行改进和优化以期更好地达到组织目标。前者是从逻辑或理论上预期的模式到观察检验预期的模式是否确实存在,是公理化的演绎体系,经济学研究大都在已有的数据基础上建立假设,以假设开题。后者是以归纳法为主,从个别出发以达到一般性,是经验的总结和运用,其理论为了解释具体的管理活动。

(四)研究方法和手段不同

经济学一直以来发挥着其基础学科的作用,供求问题是研究的根本,它用详细的模型理论分析提供方会以何种价格出售,该价格需求方在哪个阶段是可以接受的。在研究方法和手段方面,经济学可以运用经济模型等工具从静态、比较静态以及动态层面进行分析;也可以运用实证的方法或规范的方法进行分析。在分析过程中可用文字说明(叙述法),也可用数学方程式表达(代数法),还可用几何图形式表达(几何法、画图法)。管理学在数学模型的建立和求解方法等方面更加注重实际应用。

三、资产评估学科归属界定

任何一个被认为是科学的学科,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都有它自身独特的研究对象、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这是一个学科体系区别于其它学科之所在,也是我们分析学科归属的出发点。我们认为,资产评估作为一项产生于经济需求,服务于经济发展的经济行为,总的来说是偏重于经济学的,属于管理经济学的范畴。

(一)研究目的

资产评估最终目的是在分析资产评估环境与评估对象特征的基础上,对特定时点及约束条件下的资产价值进行评估,为决策方提供一定的价格尺度或合理资产价值咨询意见。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委托人面对错综复杂的经济现象,由于种种原因而无法直接实现利益的最大化,只能转而追求交易成本的最小化。提供相关专业信息的资产评估师,可以为相关各方提供实现目标的价值信息。资产评估服从了微观经济学所研究的市场经济中单个经济单位即生产者(厂商)、消费者(居民)的经济行为,为行为各方提供资产价值咨询服务并不过多地考虑管理,以价值规律为基础,注重均衡,主要回答资产价值“是什么”的问题。

(二)对人的理解

资产评估的行为过程中评估方仅作为经济关系中的第三方,单单是把人看作成为一个理性的人,注重资产质量,在效益大与小中当然选择有价值的。服从经济学上节约成本思想,最大经济利益原则。评估学中不存在管理学认知的地位高低不同的人,不涉及公司经济实体内部组织机构及人员配置问题,而是更多地考虑拥有平等地位买卖方的售买心理。

(三)评估方法

资产评估的三项基本评估方法有着各自的理论依据,而这些依据均源自于经济学的价值理论。如劳动价值论是成本法评估的理论源泉,是对评估对象特定时点价值的重置模拟,用现行资本价格重新购置资产并使之处于在用状态所耗费的成本,它探究的是评估对象的内在价值,而这样的重置基础又是以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价值决定的。再如边际效用价值论在评估方法中的应用就是收益法,边际效用价值论强调主观感受(边际效用)在商品(或资产)价值决定中的作用,强调单位成本的付出与收益的比较。而收益法则是通过被评估资产未来预期收益并将其折算成现值,借以确定资产价值的一种方法,资产的预期效用越大,获得能力越强,它的价值也就越高。经济学中所讨论的在两种或多种选择下进行边际分析方法、供求论在资产评估中也到处可见。

(四)对象特点

资产评估的对象是客户委托评估的资产主体拥有或控制的物质实体上的经济权益价值。一般而言,被特定权利主体拥有或控制并能为其带来经济利益的经济资源(如机器设备、土地、房屋等)都是资产评估的对象,渐渐地企业的组织结构、整体价值也被列入评估的范围。因此,评估就要把对象放在经济的大环境下运用各种相关的经济分析理论对评估对象进行多方面的考查。它与审计鉴定反映表内价值有一定的区别,以无形资产为例,专业评估师在确定评估对象时,不仅考虑账面价值所体现的取得或研发成本,还注重无形资产的机会成本、转让内容、市场供需状况及国内外该种资产的发展趋势换代情况,在考虑无形资产能够带来的超额收益和垄断利润情况下,对不同的市场情况,通过利润的测算来确定评估对象的价值。

(五)理论基础

资产评估涉及经济学、管理学、工学等多项知识理论,但究其根本应从经济学中寻找。研究对象的多样性无法全部归纳在一个模型中,但是万变不离其宗都是以经济学的相关理论为基石。如房地产评估是建立在建筑学、机械学、商品学、工程学等基础之上,它自身及价格构成均比较复杂,且各项房地产的性能、结构、磨损程度、通用性能差别也非常大。但各具体的房地产项目在评估过程中都是依赖地租理论、房地产市场供求理论、购买者行为理论、效用价值论、生产费用价值理论、替代原理以及收益递增递减原理、生产要素组合的均衡原理、收益与分配原理和投资原理等。在估价过程中,还广泛涉及到规划、建筑、结构、概预算、法律、金融及经济等有关理论和知识。经济学的这些原理,以及对经济运行和发展一般规律的认识,都为资产评估行为提供基础理论。

四、结语

对行为科学理论的评价篇5

关键词:科研绩效;评价方法;分析比较

基金项目:本文为石家庄学院科研启动基金重点项目(立项编号:13ZD004)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6月20日

目前,科学研究活动已成为各个国家、地区、组织以及个人的重要活动,对科研绩效如何进行评价则成为大家关心的问题。本文结合国内外研究成果,对科研绩效的评价方法进行系统研究,探讨各种方法的适用特点。

一、同行评议法

同行评议法,是通过同行业的专家进行评价的定性的方法。它经过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已成为科研评价方法的主要方法之一。

(一)同行专家的选择。在实际应用时,最关键也最困难的一环是同行专家的选择。随着科学发展的深入和细化,科学研究的领域越来越专深,研究领域的划分越来越细,真正的同行似乎越来越少;而另一方面,科学发展的综合化趋势也在加强,学科交叉和渗透越来越普遍。一项科学研究常常需要多学科的知识,要找出具有与研究课题相对应的知识结构的同行专家也很难。因此,在选择同行专家时,应考虑被评价对象所涉及的专业、研究领域等具体方面,要求同行专家人数要不低于五人,与被评价对象专业相同且研究领域相同或相近,在其科学技术领域和相关领域的研究发展态势有相当了解,对学科前沿有深刻的认识,有较高的业务水平和思想素质。

(二)同行专家评议形式与特点

1、通信评议。即评价机构把评估材料通过信件或者网络寄送给评议专家,专家独立做出书面判断,然后将评议意见反馈给评价机构。其主要优点是匿名性和保密性好,可以避免人情干扰;专家考虑时间充裕,意见表达充分,无从众心理和权威主义的干扰;开支少,成本低。主要缺点是不能对所有申请对象作比较;无法与申请人和其他同行交流;回收率无法保证;评审周期长,不利于及时决策。因此,它适用于所有的科研项目评审,也适用于文献形式的科研成果鉴定。

2、会议评议。即专家组评议,指评价机构事先把相关材料寄送给评议专家,并请专家按指定的时间和地点参加专家评审会,通过讨论和交流,形成集体评审意见。其主要优点是专家意见可以得到充分交流和讨论;同类的评议对象可以集中评议,效率高;必要时评议对象可以现场答辩和申诉;评审周期短,有利于及时决策。主要缺点是“从众心理”和权威的压力可能影响会议的民主;专家彼此见面,保密性相对减弱;评议费用较高;有的专家可能不能在指定时间、地点出席,从而影响代表性。它较适用于项目的集中评审、重大项目和有争议项目的评审。

3、调查评议。如果评价机构组织专家到现场调查、了解,然后给出评价意见。其主要优点是可以实地调查、现场评议,客观性强;主要缺点是需要花费较多时间和费用,成本较高。它适用于研究机构的评估和资金投入较大的重大研究项目的评审。

4、组合评议。就是根据评价工作的需要,将上述三种方法中的某几种组合起来进行评价的方法。

二、德尔菲法

德尔菲法是评价机构针对特定问题,采用专家匿名发表意见的方式,专家之间不得互相讨论,不发生横向联系,只能与调查人员发生关系,通过多轮次调查专家对问卷所提问题的看法,经过反复征询、反馈、修改和归纳,最后汇总成专家基本一致的看法,作为专家调查的结果。它作为一种主观、定性的方法,可以有效地消除成员间的相互影响,可以充分发挥专家们的智慧、知识和经验,在科研评价以及各种评价指标体系指标权重的设置等工作中有广泛的应用。

(一)德尔菲法问卷设计。在第一轮调查开始时,设计专家调查表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专家调查表设计的好坏,直接关系着调查结果的优劣。在制定调查表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1、对德尔菲法做出简要说明。在调查表的前面,应该简要说明调查背景和目的、专家在调查中所起的作用,以便使专家全面了解情况。此外,对德尔菲法的程序和规则也应作简要说明;2、背景材料要全面而精炼。背景材料一般多是客观事实,且应该与问题及目标密切相关,以有利于专家做出判断;3、问题要有针对性,要由浅入深,从易到难,使专家容易接受;4、每个句子所含的问题要单一,避免组合问题;5、用词要确切。所列问题应该明确,含义不能模糊;6、调查表要简洁明了。调查表应有助于专家迅速理解问题,做出评价;7、问题数量不应该太多。如果对问题只要求做出简单回答,问题的数量可适当多些;如果问题比较复杂,则数量可以少些。一般认为,问题的数量上限以25个为宜。

(二)德尔菲法的数据处理。德尔菲法用于科研评价一般是请专家对不同指标或者研究项目确定权重或者等级,相应的量化方法也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量化打分,一种是等级打分。在对不同专家的数据进行处理时,如果组织者对专家情况较为了解,可以根据专家对评价对象的了解情况对不同专家的数据人工确定不同权重;也可以在发送问卷的同时发送专家调查表,根据返回的信息确定权重;也可以对所有专家采取相同权重。调查问卷回收后常常需要用统计方法对专家的打分结果进行处理。一般来说,用来总结和描述专家意见的常用统计量有秩和、均值、众数、中位数、上四分位数和下四分位数等。

(三)德尔菲法的适用范围。由于德尔菲法具有集思广益,发挥专家优点,使专家既可吸取其他专家的意见,进行修正,又不受权威影响,结果宜合理。同时,德尔菲法的主要缺点是过程比较复杂,征询意见的时间较长。因此,德尔菲法更适合周期较长的大型评价项目的咨询,而很难满足一些评价周期较短、需要较快得出判断结论的科研评价活动的要求。

三、文献计量法

文献计量方法是指利用出版物、专利、引文等科技绩效指标进行科研评价的一种定量评价方法,主要包括论文、著作、学术报告、引文、课题、专利等。其中,论文和引文是较为常用的计量指标,这两项指标易于统计和核实,因而受到了研究者和科研管理部门的普遍青睐。论文和引文指标分析的常用数据源是: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的科学引文索引(SCI)数据库、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SCI)数据库、科技会议录索引(ISTP)数据库与科学评论索引(ISR)。SCI主要针对基础科学;SSCI主要针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科学期刊和论文;ISTP主要针对的是国际会议论文。美国工程信息公司的工程引文索引(EI)数据库,主要针对的是机械、制造、土木、冶金、材料等工程技术领域。ISR主要针对的是综述评论方面的论文。

我国国内论文和引文的常用统计源有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研制的“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引文分析数据库”(CSTPC)、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的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南京大学的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研制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等。

在科研绩效评价中,对文献计量指标的量化分析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些常用计量指标有:1、引文量:指引用文献所拥有的被引文献的数量。它是研究文献被利用的程度和广度的重要参量;2、被引频次:指特定文献或者某评价对象(可以是科研人员、学术期刊、研究机构甚至特定地区和国家)所生产的文献在某一时间段的被引次数;3、即年指标:是指文章发表当年期刊的平均被引用数。它是衡量一种期刊被其他期刊引用速度的指标;4、影响因子:是一种期刊论文的平均被引率;5、学科影响因子:学科影响因子与影响因子的计算方法类似,不同的是,影响因子是测度某一给定期刊中论文的平均被引次数,而学科影响因子则是测度某刊中论文被某一学科的核心期刊所引用的平均次数。

虽然文献计量指标的确可以用于科研评价的各个层次,但在不同层次、不同目的的评价中,对文献计量指标的使用方式应该是有严格区分的。具体说来,在国家、地区科研状况评估等宏观评价活动中,文献计量指标和方法可以作为主要的评价手段,并辅之以专家的定性分析;在诸如科研人员评价等微观评价中,文献计量指标和方法则只能作为辅助手段,而应该以同行评议为主。

四、综合评价法

综合评价法又称系统评价法,是将评价对象看作一个系统,对该对象的属性的多个指标进行评价,从而得出该评价对象的整体结果。在科研绩效评价中,由于评价对象的复杂性,层面的多样性,单一的指标很难体现评价对象的整体情况,因此综合评价法更有其优势。

(一)层次分析法。它是把一个复杂问题分解成若干组成因素,并按支配关系形成层次结构,然后应用两两比较的方法确定各因素(包括指标和方案)的相对重要性,然后计算各因素的权重,并以此为基础实现对不同决策方案的排序。层次分析法简便、灵活而又实用,是一种系统化、层次化的分析方法,它为复杂评价问题的决策和排序提供了一种简洁实用的建模方法。

(二)模糊评价法。它是通过建立隶属函数、模糊关系矩阵,可以较好地解决系统评价中由于对象概念本身不够清晰引起的模糊性问题(如事物类属间的不清晰性,评价专家认识上的模糊性等),是对涉及模糊因素的对象进行系统评价的有力工具。它的基本思想是:应用模糊关系合成的原理,根据多个因素对被评价对象本身存在的性态或类属上的亦此亦彼性,从数量上对其所属程度给予刻画和描述。该方法适用于样本数据中含大量模糊指标的现象的评价,不足之处是评价过程本身不能解决评价指标间相关造成的评价信息重复问题。

(三)主成分分析法。它是利用多元统计分析及线性代数的知识,把多指标转化为少数几个综合指标的一种数理统计方法。其基本思想是用少数几个彼此不相关的新指标代替原来为数较多的彼此有一定相关关系的指标。同时又尽可能多地反映原来指标的信息量。作为一种定量分析方法,主成分分析克服了专家评价法、层次分析法等定性方法因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夸大或降低某些指标的作用的弊端;消除评价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减少指标选择的工作量;采用信息量权数,有助于客观地反映样本间的现实关系。但由于同一被评价对象在不同样本集合中的均值和离散程度不同,所以这种方法综合评价结果不稳定。

(四)数据包络分析法。它是一种进行多目标决策的系统分析方法,特别适用于多输入多输出的复杂系统。DEA方法以相对效率概念为基础,以凸分析和线形规划为工具的一种评价方法,应用数学规划模型计算、比较决策单元之间的相对效率,对评价对象做出评价,它能充分考虑对于决策单元本身最优的投入产出方案,因而能够更理想地反映评价对象自身的信息和特点;同时对于评价复杂系统的多投入多产出分析具有独到之处,适用于多输出-多输入的有效性综合评价问题,在处理多输出-多输入的有效性评价方面具有绝对优势。DEA方法并不直接对数据进行综合评价,因此决策单元的最优效率指标与投入指标值及产出指标值的量纲选取无关,应用DEA方法建立模型前无须对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

主要参考文献:

[1]张蕾.高校科研绩效评价方法研究与开发.南京理工大学,2010.

[2]刘莉.欧洲各国大学科研评价及其启示.高教管理,2005.

对行为科学理论的评价篇6

关键词:科技教育经济社会;计量计价;基础理论:方法

社会有关部门都是自成体系的复杂系统,对这些系统的计量评价早已普遍展开,并出现了一大批评价机构与人员,出版了大量的论文著作,但由于缺乏应有的理论基础与依据,也存在不少问题。本文力图从计量评价原理这个根本性的问题人手进行初步探讨。

1 科技教育经济社会的计量评价理论

科技教育经济社会计量评价原理研究的由来与基础有以下几点。

1.1 计量评价的地位和重要性

社会经济领域的理论多种多样,而笔者在对科技教育经济社会的计量研究中发现,整个社会科学乃至自然科学讨论的客观对象,无非是揭示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关系。这些被揭示的数量关系可以归结为三大类。

一是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大小多少强弱相比较而得出的指标值的关系,是某阶段不同事物发展状态的指标比较关系。

二是事物自身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形成的非因果性时序关系,即人们常说的历史规律的计量表述。

三是事物与事物之间在运动变化中的相关关系与因果关系是最复杂的关系,也是讨论得最多,在理论体系中占比重最大的科学。

所有的基础理论科学(不包括技术与方法性科学)所讨论的计量分析内容都没有超出这三者的范围,任何一个学科都是研究这三大关系中的某一部分内容。这三大关系都可以用数学方法表述出来。

计量评价要讨论的是第一种关系,即已经给出评价对象的数量多少、规模大小、水平高低、能力强弱、影响大少、发展速度快慢等等一些条件。它是研究客观世界的三大关系之一。

在这三大关系研究中,事物的计量评价关系研究是基础。因为事物的时序关系(历史规律)是事物状态(计量关系)的变化过程与变化规律,通过状态数据的变化体现出来,没有事物在各个时点上的状态数据,便无法定量讨论事物发展的过程与规律。事物的相关关系与因果关系的定量分析也要建立在统计评价数据的基础上,没有数据作基础的相关分析,因果分析就成了无源之水。需要说明的是因果关系与相关关系两者之间只是程度上的差别,因为相关关系也是部分程度的因果关系。

由此可见,我们要进行规律分析、相关分析、因果分析,必须先了解不同事物的各自状态,从各自状态在相互运动中发生的变化,来分析他们之间的连带关系。如果各个事物的状态数据都没有,便不能分析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与相关关系。因此,事物的状态计量与评价是关于事物的一切分析的基础,没有事物的状态计量就没有其他定量分析,可见其地位是多么重要。

1.2 计量评价的历史现状与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正因为社会领域的计量评价如此重要,所以这方面的探索有着较长的历史、较多的成果、较大的规模。美国早在20世纪初就成立国会服务部(CRS),直接针对各委员会及议员们提出的各类问题进行研究分析与评价,而其中与科技有关的分析与评估即可认为是评估的雏形。经过近百年的发展,该项工作在美国已成为制度化、经常化的工作,并建立了科技教育经济社会评价支持系统。其它一些国家如法国、德国、加拿大、日本、丹麦开始于20世纪的40-60年代:瑞士、瑞典、英国、澳大利亚、韩国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西班牙、新西兰、泰国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其中基本效仿美国开展科技教育评价活动的国家有瑞典、德国、丹麦、荷兰、澳大利亚;部分借鉴美国科技教育经济社会评估的国家有瑞士、匈牙利、墨西哥、俄罗斯等。日本的科技教育经济社会评价开始于20世纪40年代的日本科技审议制度,到90年代已形成了完善的开放型研究评价体制,增加了科技教育经济社会评估的透明性、公开性,使科技教育经济社会的评价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现在世界各国对科技教育经济社会的计量评价都已形成了自己的方法与步骤。由定性分析转向以定性分析为基础,定量分析为手段,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也有以定性分析为主的国家。美国、法国、日本等国家的评价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英国、瑞士的评价以定性为主,瑞典基本上是定性分析。

科技教育经济社会评价已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组织机构体系。概括起来这些机构已有两种属性(政府性的和非政府性的)和三个层次(部级、地方或省级、科研院所高校级)。由于各国从事科技教育经济社会计量评价的历史背景不同等诸多原因,组织机构的设置和作用也有所差别,美国、法国、英国、澳大利亚、马来西亚等国家的评价组织机构的设置都相当健全,两种属性和三个层次的机构并存,所不同的是日本高层的评价机构较多,欧美则较少。

科技教育经济社会计量评价至今还存在不少问题,其中有些还是根本性的,非解决不可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缺少系统的科技教育经济社会计量评价的理论基础;评价的主观性、经验性太强,而科学性太差;评价的组织者不规范;评价的内容较紊乱;评价的数据源多种多样;评价的方式参差不齐等方面。

1.3 科技教育经济社会计量评价理论的构成

社会计量系统评价基础理论体系的构建是一个重要问题,方法研究较多,对基本原理的研究较少。因此,构建计量评价学的基础理论体系还不成熟;但与评价相关的统计学、数量经济学等学科则较成熟。笔者提出以下观点。

1.3.1 科技计量评价理论由总论与各论两部分构成

总论包括两大块理论,即各种评价都需要运用的最基本的四大评价指标(数量指标、质量指标、效益指标与综合指标)理论和评价过程中的四大关键环节。即指标选择、指数分类、指标建模、结果检验的数学规则与方法。

各论是把基本指标用于特定对象的评价。在总论中我们用四大指标基本覆盖了科技教育经济社会评价中的全部内容,在各论中,有多少评价对象,就有多少种评价。各论的计量评价方法体系要庞杂得多,但它们都离不开对四大基本指标的运用。现把各论分为两大块,①特定对象评价,包括:区域评价(一个省、一个市等的某一方面评价或几个方面的综合评价)、部门评价(如工业评价、农业评价、教育评价等)、单位评价(如对一个企业、一个学校、一个医院等单位的评价)、工作要素评价(如职工队伍评价、经济状态评价等)。②工作方面评价,包括工作水平评价、工作质量评价、创新程度评价等。

总之,各论中的各种评价都是运用总论的理论

与方法,结合实际进行的评价是应用性评价。

1.3.2 科技教育经济社会计量评价的四大基本指标的内在联系

科技教育经济社会的所有评价指标都可以按从简单到复杂的依次包含关系分为四个等级(或叫四类),每个等级(每类)又包含一些子指标。如图1所示。

科技教育经济社会的评价也好,测算也罢,所有指标都包含在以上四类指标之内,它们四者构成了层次分明、相互联系、指标繁多的体系,覆盖了评价领域的各个方面。

数量指标是直接从测算对象数出来的与量出来的单个指标。如一个地方的生产总值、国民收入、科技人员数、科技经费数、科技成果数等。

质量指标是由两个以上数量指标而体现的,在数量指标的基础上得出一定规模的地方与单位的活动效果水平的大小,质量指标包含了数量指标,如人均生产总值、人均收入、科技人员的人均受教育年数、人均科研经费等等。由效能指标、功能系数、标高分析等方法解得的数据也是由两个以上数量指标结合计算而来的。

效益指标是数量指标、质量指标与成本的关系的体现。效益指标既包含了数量指标与质量指标,又增添了成本指标,因而更复杂。

综合指标是近些年讨论最多的。但又是不明确的指标,现在看来它是由数量指标、质量指标、效益指标、能力指标等四者所构成,并经复杂计算而得的指标。

由以上可见,各指标的关系是从简单到复杂的关系,是依次构成和包含而不可替代的关系。

1.3.3 提出科技教育经济社会计量评价的四大环节的基本方法与处置原则

即评价指标选择的原理方法,评价指标分类的原理方法,评价指标组合建模的原理方法,评价指标结果的诊断方法原理。

2 科技教育经济社会四大基本指标测评的数学原理

笔者认为对科技教育经济社会系统四大基本指标的评价,总的指导思想是远离主观意识,贴近客观自然,在具体研究上找出科学的测度方法和计算方法,用科学方法代替经验方法。具体的创新性思考如下。

2.1 科技教育经济社会数量指标评价的科学原理

科技教育经济社会的数量指标是整个评价指标的基础,其他三种指标都是在此基础上繁衍出来的。数量指标本身多种多样,有直观的、有潜在的、有明确的、有模糊的。对于明确直观的数据,直接统计即可,如人口数、生产总值等;对于间接的、潜在的数据,可以通过特定的测度方式或特定的数学转换方式把它测定出来,如统计学上的定类尺度、定序尺度、定距尺度、定比尺度就很好地解决了一些问题。

对于模糊不清的数量指标,一直是不能不面对的难题。过去大多采用人为的划等级赋值的方法处理,现有不少人提出用模糊数学的方法解决。但评价实践中很少有人运用这种方法,原因是计算太复杂,不适用,要求实际测评者有深厚的数学功底。

笔者提出运用隶属函数和模糊判别的方法进行简化,得出步骤清晰明显的处理方法。

①隶属函数的模糊事物截距方法。首先要明确两种不确定性,即评价对象论域U到[0,1]上的映射是反映客观事物的复杂性,而概率论中从事件集合到[0,1]上是反映客观事物的随机性,但两者都具有不确定性。隶属函数的方法就是在复杂的不确定性事物的[0,1]范围中,找出其临界值,在之上为1,在之下为0,使不确定的模糊数字变成了精确的定量的概念。

②模糊识别与科技教育经济社会的数据测度方法。评价对象的某些数量特征模糊。有明显层级性,但无精确数据,如人的能力大小、水平高低等。要转化为精确数据,运用模糊识别的方法,通过建立模糊向量及其内积外积、笛卡儿乘积、贴近度等途径,采用最大隶属原则、择近原则等方法抽取事物的数量指标。

③理顺了不同的繁多的数量指标,并进行分类构建。首先分为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平均指标、内在差别指标等四类,每类再细分,由此形成体系。

2.2 科技教育经济社会质量指标的评价原理

科技教育经济社会质量指标是测度其评价对象内部和不同评价对象之间的能力价值内涵的指标,它是由两个有联系的数量指标进行对比而产生的。另外,两个有联系的质量指标对比也产生新的质量指标。把物体的变量(数量指标)与体积(数量指标)对比得出比重(质量数据):把受不同教育程度的人(质量指标)与相应人口数(数量指标)对比得出人口文化程度构成的质量指标,质量指标的高低与总体范围与规模没有直接关系。对质量指标的测度有直接测评法,如衡量论文著作质量被引频率的测度、单位生产水平的无量细化测度。

因为现在评价质量指标最常用的方法还是数量指标乘权重。过去的权数多为主观赋给的,现在要运用相对客观的数学方法。目前常用的有质量指标权数的模糊评价法、质量指标权数的模糊关系方程计算法、质量指标权数的矩阵向量评价法。

通过直接测度法、无量纲化测度法、权数评价数学法等方法,基本上能给出有理论基础的、科学的、相对客观的评价方法。

2.3 科技教育经济社会效益指标的评价原理

在科技教育经济社会计量评价中,明确了效益指标的内涵。它与质量指标相比有共性也有差别,共性是两者都表征着评价对象所达到的水平与能力,不同的是质量指标只考虑评价对象所达到的整体水平与整体能力,而不考虑成本和投入,不考虑总成本与总收入的关系。近些年关于大学评价与排序,绝大多数评价者只考虑了各高校在本、专科教育上所达到的相关产出指标与拥有量,即各高校在论文、著作、科研立项、获奖等达到的指标,不考虑政府与社会对各高校在投入量上的差别,所以这只是一般的质量指标评价,而不是效益指标评价。效益指标是考虑投入的,要把投入与产出联系起来分析。

科技教育经济社会效益指标的计算方法,总的指导思想同样是尽量避免主观感性的定量分析,采用具备科学性的全面定量的评价方法。目前运用的方法有效益指标的直接比较计量方法、多因素简易计算法、量本利分析方法、拓扑分析方法、数据包络分析法,这些方法在文献中都有详细的讨论。通过这些方法对科技教育经济社会进行的评价既全面系统又较为彻底。特别是社会科技教育经济社会的拓扑分析方法是《科技教育经济社会计量评价原理》一书中首创的分析方法,它包括了从一因一果到多因一果,再到多因多果的分析方法,从线性变化关系到非线性变化关系的分析方法。从正常时期到非正常转化时期的投入产出分析方法。同时还都给出了详细的计算模型与检验方法。从这些模型特点出发,推论出了科技教育经济社会的关系和影响机制。

2.4 科技教育经济社会综合指标的评价原理

科技教育经济社会综合评价的指标叫综合指

标。综合评价是用得最多,而评价的主观性太强。为了在综合评价中把主观经验性评价转变为科学客观性评价,笔者首先把综合指标看成由数量指标、质量指标、效益指标、能力指标(也可把能力指标列入质量指标)四者所构成的综合体系。

①列出科技教育经济社会综合指标体系。该体系分为四大部分,即社会发展指标体系、教育发展指标体系、经济发展指标体系、科技发展指标体系。这是一级指标,还可从中划分出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

②科技教育经济社会综合指标的功能系数评价法,即运用功能系数评价科技教育经济社会的综合指标的方法,这是一套相对系统的方法。

③科技教育经济社会综合指标的模糊聚类评价方法,包括明确二元模糊关系等概念。

④科技教育经济社会综合指标联合概率评价法,也是《科技教育经济社会的计量评价原理》一书中首次提出的方法,即把各分子都看成各自的概率指标(各指标都有不确定性),各子系统的概率指标之间的关系我们称其为联合概率关系,这些都可以用数据表达出来,也可以用概率的方法计算总体结果。

3 科技教育经济社会评价的四大环节的处置规则

在科技教育经济社会评价过程中,有四大基本环节,这都是评价中的根本性问题,包括评价指标的选择标准和分类问题、各评价指标之间在构成数学模型时的方法原则问题、评价结果的检验问题等。能否提出科学的数学方法对此予以解决,本文提出了一些新的思路与系统性方法。

3.1 科技教育经济社会计量评价指标选择的数学方法与原则

在科技教育经济社会的计量评价中,往往有许多的相关指标,有的直接,有的间接;有的作用程度大,有的作用程度小。在评价中收集采用的指标越多,所得结果越准确,但计算的工作量则越大。如何既把主要指标不遗漏地收集进来,又把作用稍次的指标放弃,这就需要对指标进行科学的选择。在该领域用得最多的是温伯格的科学评价指标选择准则。基本要点如下。

①要回答的问题:开展哪些研究是更合适的?该领域科学家的研究能力如何?

②外部准则:包括技术价值、科学价值、社会价值。根据其价值大小,确定临界值进行选择。

③内部准则:包括研究方向选择的正确与否:研究主体的研究能力如何?技术研究本身所达到的高度如何?

根据以上几个方面给出的指标,采用数学方法得出评价标准,进行判断选择。

3.2 科技教育经济社会评价指标分类的依据与方法

科技教育经济社会评价指标的分类,过去是凭主观经验进行,现在要用数学方法依据事物间的相似性作为类层划分准则对评价指标进行区分和分类。因此,属于无监督分类的范畴,在分类过程中人们必须先给出一个分类标准,分类分析能够从样本数据出发,自动进行分类。分类分析所使用的方法不同,常常会得到不同的结论;不同研究者对于同一组数据进行分类分析,所得分类数据也未必一致。

①层次分类及Q型聚类与R型聚类。层次分类是根据评价指标之间的亲疏程度,将最相似的对象归类在一起,以逐次归类的方式将评价指标分类。直到最后所有样本都聚合成类,分为Q型聚类与R型聚类两种形式。前者使具有共同特点的样本归在一起,以区分不同类的样本,后者是将具有共同特征的变量聚在一起,以便从不同类中分别选出具有代表性的变量作分析,从而减少分析变量的个数。

②指标的相似程度测量。有一个测度方法,即对一群有待分类的指标标志值用P个变量描述,则每个样本点可以看成是R空间中的一个点。因此在数学上可以用“距离”来测度标志值之间的相似程度,即最短距离法与最长距离法。

3.3 科技经济评价指标的综合建模方法与规则

科技教育经济社会的评价过程始终离不开建模,将复杂样本的模糊数据转化为精确数据,要建模测算。将不同数量指标转化为质量指标,将数量指标与质量指标转化为效益指标。将数量指标、质量指标、效益指标等概括为综合指标,每一步都离不开建模测算。建模是根据评价目标、各指标之间的关系来构建的。在数学上建模有以下基本规则。

①加法规则:根据评价的需要与数据的可能,采取直接相加或加权平均等方法测算的基本规则。

其中各项指标可以线性地互补,一项指标得分低,哪怕为0,其他指标得分高。其总评价值仍较高。

②乘法规则:有自己的建模测算方法,这种方法主要应用于要求各项指标都取得较好的水平才能使总的评价较高,只要有一个指标低,总分就低。如有一个指标为0,不管其他指标多高,总分便为0。

③其他规则:除上述两种常用规则外,还有比率法、乘除法、功能系数法、主次兼顾法、指标规划法、指标分层法等,各自都有自己的建模规则与适用范围。

3.4 科技教育经济社会评价结果的检验与控制

科技教育经济社会的计量评价结果如何,需要检验。包括评价的基本问题,有技术性问题分析、社会性问题分析、评价结果的偏差程度测评、评价偏差的有效性检验、评价偏差的控制等。笔者在《科技教育经济社会的计量评价学原理》中有详细的论述。

对行为科学理论的评价篇7

1国外科研绩效分类评价

研究概况欧美发达国家历来重视科研绩效评价工作,将其作为发展科技的重要指挥棒和保护墙。因此,由政府主导,委托高校、研究机构或者社会机构开展科研绩效评价研究,建立与科技创新相适应,引导科技与国家发展和社会民生相衔接的科研绩效评价方法和体系,成为社会学、科研管理学甚至经融学领域的重要课题,并取得了重要进展。(1)建立了政府专职机构、半政府性质的联合机构、社会机构在内的多层次、全方位评价管理体系,其中英国、德国、法国和瑞士等欧盟国家和美国为典型代表。(2)完善建立文献计量分析、同行评议、经济回报率分析、案例分析、指标分析和案例分析等科研绩效评价方法体系。(3)设立了可行性研究,特性描述,专家论证,听证与答辩,委员会最终意见与建议报告和最终反馈意见的陈述等系统评价程序。随着第三方评价制度的形成,欧美发达国家逐步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科研分类评价体系[2-3]。(1)实施学科分类评价。德国针对不同学科特点制订了不同的科研评价指标体系;法国、意大利等对不同的学科类别在评价时使用不同的评价方法;英国将所有学科划分为科学学科和其他学科两大类别,分别制订指标体系实施分类评价。(2)实施项目分类评价。美国、英国、德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按照国际通例将科研项目分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开发三大类,采用分类评价的方法对科研项目实施评价。(3)实施科技人员的分类评价。建立了终身教授、非终身教授、研究员和其他研究人员的分类职称评审制度,美国对大学教师绩效考核时还建立了系主任评价、自我评价、同行评价和学生评价4种不同层次的广义分类评价制度。(4)对大学实施分类评价。美国依据卡内基分类法,将大学分为全国性大学、地区性大学、全国性文理学院、地区性综合学院、工商管理学院、工程学院及其他专门学院7个类别,并分别评价排名。

2我国科研绩效分类评价的现状研究

2.1科研分类评价的理论基础与方法科研绩效分类评价的基本依据和理论基础,在于同一类别要素的同质性和可比性,而不同的类别之间不存在这一属性。科学的评价应遵循按类别归类和同类别分别比较的规律和原则。同时,同一类别的要素配置或产生于科研活动的不同过程,也是分类评价的重要理论依据。科学研究是一个系统工程,阶段性、延续性是其显著特征,“一把尺子量到底”的原则违背科学研究规律,将导致不同类型科技活动的特征被抹去,从而产生错误导向,造成错误的资源配置,不利于科学研究的良性发展。因此,从科研投入、配置和产出的全视角看,实施科研绩效分类评价,不仅必要而且依据充分。需要特别关注的是,由于我国高校存在的多样性、层次性、地区性和复杂性,更需要遵循分类评价这一最基本的原则。在分类评价的方法上,结合大学的类型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学科类别的不同,以“不过度分散”为基准,在明确评价对象层次的基础上,根据层次特点确定分类标准,依据标准选择适宜的评价方法和手段,设置不同的权重系数,既能分类实施科研绩效评价,又避免增加理解的难度和操作的复杂性[4]。

2.2科研绩效分类评价的实践我国开展分类评价的实践研究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初,主要采用系统聚类分析法,将我国28个省市成人高校划分成5类开展评价工作[5]。此后,科研绩效分类评价的实践活动逐渐增多,应用的领域和范围逐步扩大,包括对科研项目、科技成果、科研实验室、科研人员与教师队伍、医院、协同创新中心、大学和科研机构等对象分别实施分类评价研究,而对科技人员和高校等科研机构的评价是实践研究的重点领域。其中,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关于我国大学分类评价的实践研究公认度较高。2005年该中心首次使用分类评价的方法编制大学排行榜[6],并在“同类比较、分类评价”思想的指导下,不断完善分类评价体系。具体的分类方法是:将大学分为重点大学、一般大学、民办学院3个层次;将大学按学科属性分为科学技术类与人文社会科学类2个领域;将大学按学科类别分为综合性、医药类、师范类、理工类等8个类别,同时还按地域进行分类评价。根据大学类别、学科属性和学科类别不同,构建不同的评价指标体系,设定不同权重进行评价。

3关于科研绩效分类评价的思考

长期以来,国内外学者围绕科研绩效评价开展了系列研究,在评价理念与策略、评价方法和理论、评价客体与主体、评价机制与体系等方面取得了诸多进展。例如,针对以SCI论文影响因子进行评价的片面性,研究提出了h指数进而修正为w指数的研究者个体绩效评价;针对评价客体与主体为“同一体”的不足,有研究提出了基于“第三方”的绩效评价体系;基于评价方法在定性与定量、评估与激励等方面无法兼顾的缺陷,先后提出基于标杆管理和数据包络分析(dataenvelopmentanal-ysis,DEA),基于循证管理,以及基于自适应层次分析法等的科研绩效评价方法[7-8]。这些进展对科研绩效评价改革与发展,引导保护和重塑创新生态,都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但这些进展对于科技创新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内在需求,还远远不能满足。对于近年来广受关注的分类评价,我国在必要性认识、理论和实践研究方面,尚需深入分析和思考。

3.1加强分类评价标准和实践研究开展科研评价的目的之一就是要使不同研究水平的科研机构及其成员获得公平对待[9],公平既是评价的目的也是基础。要加强分类评价的内涵研究,从狭义和广义的角度明确定义;要加强分类评价标准的制订,科学构建分类评价指标体系,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以实现分类评价公平公正的目的。

3.2推行分类分层分级评价新模式分类评价是依据评价对象属性、特征、规律的不同而划分成不同层次、类别,基于客体层次及类别的特点建立针对性较强的评价标准、指标体系及方法等进而实施的评价活动。因此,分类评价不仅仅是简单的分类、画圈,还必须分层次、分级别。从引导和保障科技创新的视角而言,分类就是要探究科学研究活动的本质、搞清楚科学研究是什么并以此划分类别;分层就是要把握科学研究的根本目的、兼顾辐射带动的方方面面并以此建立立体的评价体系;分级就是要着眼科学研究活动的全部要素,遵循科技资源的配置规律并以此划分级别。

3.3健全第三方评价机制评价需要确定评价执行的主体和评价目的,即谁根据某种或某些标准,对某个人或某件事作出评论和判断,以及评价目的是什么。不同的主体或相同主体不同目的对同一客体观察的角度不同,那么观察的结果也各不相同。分类评价是不同评价主体和评价目的对相同客体实施的评价活动。目前我国第三方评价机构和组织还不健全,配套政策和制度建设还存在一定漏洞[10],需要不断完善和发展,以提升第三方评价结果的公信力。

3.4建立监管和约束机制科研绩效评价不仅要坚持分类评价,更要推行开放评价。要从体制机制改革上入手,着眼长远,在建立完善分类评价机制的同时,建立健全相应的监督机制,确保科研绩效分类评价的公平、公开、公正。以我国目前开展的众多大学排行榜为例,之所以有些排名引发质疑和争议,与民间或高校评价机构不能完全脱离排名利益关系,存在寻租的空间,也与制度漏洞有一定关系,需要国家政府出台相关监管和约束法律法规,使我国第三方分类评价制度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段志光,张岩波,杨利军.SCI评价指标与地方医学院校的建设与发展[J].医学与哲学,2015,36(1):4-7.

[2]刘莉,朱军文.欧洲高校科研评价制度的趋势及政策启示[J].中国高校科技,2014(11):51-53.

[3]陈群民,钱浩.国际科技创新评价机制比较及对上海的借鉴[J].科学发展,2015(7):61-64.

[4]张红军,林海,张珠,等.军医大学科研绩效评价体系构建研究与思考[J].重庆医学,2016,45(8):1147-1150.

[5]侯思康,陈国泉.对中国成人高等学校按区划综合分类评价[J].金融管理与研究,1990(3):54-61.

[6]邱均平,张洋,余以胜,等.2005年中国大学排行榜是如何产生的[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5,21(4):74-84.

[7]张耀天,贾明顺,张旭成.基于自适应层次分析法的高校科研绩效评价[J].科技管理研究,2016,36(11):106-110.

[8]张日颖.基于循证管理的高校教师科研绩效评价探索[J].公共管理,2016(3):44-45.

[9]薛艳.美国大学排名特点与启示[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27(8):73-74.

[10]刘金立.基于“第三方”的高校科研绩效评价体系构建[J].山西科技,2015,30(6):111-113.

对行为科学理论的评价篇8

关键词党建 高校 评价 方法

中图分类号:TU9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08-0005-02

高等学校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提高全民族素质的重要阵地,是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人才摇篮,担负着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具有较高科学文化素质和较高思想道德素质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这是高等学校的战略任务,也是高校党建的内在要求。

当前,全国各高校都非常重视党建工作,在其重要性和紧迫性方面都达成了共识,并取得了一定成绩。然而,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各高校在党建工作过程中,大都重视过程管理而忽视结果管理和评价管理,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党建工作的成效。要切实加强新时期高校党建工作,就必须认真贯彻党的教育创新思想,不断探索高校党建工作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科学的评价方法和规范的指标体系设计,对高校学生党建工作进行评价尤为重要。党建评价中,又以权重的确定为要点,它反映了各个因素在评判和决策过程中所占有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并直接影响到最终的评判和决策结果。常用的权重确定方法主要有专家评分、模糊统计、二元对比排序等。这几种方法的不足之处在于:(1)参加评价的样本数据有限,数量不足、不符合经典统计学方法的大样本要求;(2)评价的权重赋权不合理,科学依据性不够、主观性大;(3)参加评价的主体不同,难以采用统一的指标体系。不同的院校,他们的党建风格、生源质量、师生政治觉悟水平等因素各不相同,这样评价的标准很难统一。

粗糙集理论是一种研究不完整性和不确定性的数学工具,能有效地分析不完备的信息,还可以对数据进行分析和推理,从中发现隐含的知识,揭示潜在的规律。在党建评价中,采用基于粗糙集理论的属性权重确定方法,由于无需提供问题所需处理的数据集合之外的任何先验信息,可充分体现数据的客观性,使得评价结果更科学。

一、粗糙集理论及权重确定模型

粗糙集理论是一种处理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的数学方法,利用粗集方法分析决策表,可以评价特定属性的重要性,建立属性集的约简、核以及从决策表中去除冗余属性,从约简的决策表中产生分类规则并利用得到的规则进行决策。目前,粗糙集理论已被成功地应用于信息系统分析、人工智能及应用、知识与数据挖掘、决策分析、企业诊断等领域。在粗糙集理论中,把知识假定为对对象分类的能力,知识是由人们感兴趣的领域的分类模式组成,它提供关于现实的明显事实,同时也具有由明显事实推导出模糊事实的推理能力。由粗糙集理论可知,该理论在处理信息时没有任何系统信息的损失,模糊评判时通常需要提供先验的权重分配、粗糙集理论在进行数据处理时无需提供数据之外的先验信息,并且能够提供各属性的重要性大小,在进行数据约简时还能够删除不重要的属性。将这两者结合起来进行多属性决策系统研究并确定权重。设一个多属性决策问题的被选方案集,衡量方案优劣的属性向量,评价的具体步骤如下:(1)输入原始数据,对原始数据进行规范化处理;(2)分别计算去掉一个属性后对应的重要度,进行大小比较,再计算权重;(3)根据步骤(2)得出的权重,确定正理想解与负理想解;(4)计算加权欧氏距离;(5)计算相对接近度,判定排序并输出排序结果。

二、基于粗糙集理论的高校党建评价实例

以某高校物理系党总支所属12个学生党员支部为评价对象,通过统计调查、抽样等方法,根据马克思党建学说和新时期高校党建要点,结合该总支党建工作实际,高校党建工作评价的关键指标可设计为:(1)党支部的组织建设指标;(2)党支部在实际工作中的先锋模范性指标;(3)党员发展工作指标;(4)党员的教育、管理指标;(5)满意度指标;(6)社会工作和支部创新指标。每个指标又可以细化为几个分指标。

通过这样的指标设计可以保证高校大学生党支部工作绩效落到实处,多维度地对党支部做出绩效评估,具体指标体系设计见表1。

(1)按照上述指标进行数据整理和量化,对一些二级指标进行德尔菲法加总,得到信息系统的无量纲初始数据表。

(2) 分别计算去掉一个属性后对应的重要度,进行比较大小,并得出各个属性重要度;

(3) 计算权重;

(4) 确定理想解与负理想解和加权欧氏距离,再得出相对接近度,计算过程从略,结果见表2。

上述评价排序表明:在参加评价的某物理系党总支12个学生党支部中,第四党支部的综合评价结果最高,其次是第二支部和第八支部,第十一支部评价得分最低。评价后,经与该总支负责人交流和对支部书记的抽样访谈,若他们对评价的方法、评价的结果表示赞同,说明该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实践价值。

三、结论与讨论

基于粗糙集理论,采用数据挖掘技术,探讨新的党建评价方法;就党建评价的原则和指标体系做探讨;最后,结合具体案例,对采用粗糙集理论的高校党建评价方法做探讨。研究结果表明:

(1)在党建评价中,权重至关重要,它反映了各个因素在评判和决策过程中所占有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并直接影响到最终的评判和决策结果。

(2)采用粗糙集理论,党建工作评价工作可以在缺乏先验知识和无需人为干预的情况下,充分挖掘数据的内在联系,排除人为干预的主观性,做出科学评价,从而使得评价更为客观、简单。

(3)科学的评价方法,是客观评价高校党建工作的保证。实施科学量化办法对党建工作进行检查评价,使过去难以界定把握的党建工作做到了指标化、定量化,增强了评价工作的操作性、科学性,提高了质量。

当然,在实际工作中,粗糙集理论虽然具有科学、客观等特征,但其使用方法和步骤,特别是其数学表达的计算机软件实现等还需要进一步探讨。同时,对高校党建工作进行评价,不是为了得到一个评价的结论,而是被评价的党组织利用评价过程中反馈的各种信息,不断地总结经验,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党建质量,保证党组织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幼平,高建华.论高校学生党建评价及其体系构建[J].学术论坛,2006,(5).

[2]李凤霞.构建党建工作体系做好学生党建工作[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

[3] 曹志刚,柴春红.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在科研项目评价中的应用[J].航空计算技术,2007(1).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上一篇:财务管理的经营风险分析范文 下一篇:跨文化素养的重要性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