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贝学礼仪:仁者爱人

时间:2022-06-28 12:34:51

宝贝学礼仪:仁者爱人

凤凰卫视拍了北京某小学和香港某小学开学第一天迎接新生的场景。

北京那个小学向每位新生家长发了“入校规则”,其中有“学生进校时须主动向老师问好”的礼仪要求。

在插着彩旗、挂着“热烈欢迎新同学”横幅的校门口,两个老师和四个戴着“值日”袖章的高年级学生正在执行“行礼仪”的任务:每当有教师进校,四个“红领巾”便举手敬礼齐声高呼“老师早”。同样,学生们进校时也须向立于校门口的两位老师敬礼问好。

新学生们心怀忐忑陆续由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送到陌生的校门口。不能再送了,那个背着崭新书包的小女孩勇敢地招呼道:“爸爸再见!妈妈再见!”然后一头向校内跑去……

立即,她被一位老师挡住:“谁叫你往里面冲的?”小女孩不知所措,害怕地望着严厉的老师,又回头向爸爸妈妈求援。爸爸忙赶来打探情况,老师责问:“这孩子怎么这么没有礼貌?”爸爸猛然醒悟:“快叫老师早!”“老师早――”女孩怯生生地说完这句“问候”便哭了。

香港的那个小女孩也由爸爸妈妈送到校门口。咦?怎么这里就像一个卡通的动物世界?在欢快的音乐声中,一头大象正甩着长鼻子与一群青蛙在跳迪斯科。小女孩被眼前的景象吸引住了。这时,一个大青蛙晃着脑袋一蹦一蹦地向她蹦来,小女孩情不自禁地模仿大青蛙并跟着她朝前跳跃……舞蹈中,几经努力,她们终于一起抱住了大象的鼻子――就这样,小女孩快乐的校园生活开始了。

大象由校长扮演,青蛙们由老师扮演,师生们在此不用“问候”地认识了。

礼仪是什么?《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礼节和仪式”。不过,就算你掌握了所有的“礼”和“仪”,你也不一定能受人欢迎,就像北京那位老师不受小女孩欢迎一样。礼仪的“形式”背后有着不可或缺的文化内涵,这就是孔子的“仁者爱人”。没有仁爱,没有仁慈,没有仁厚,冷冰冰的“礼仪”外壳又有何用?

也许有人要说,北京那所小学的出发点还是好的,让娃娃们学些礼貌和礼貌用语总不会错吧。这使我想起多年前的一次采访。那是一位老将军,80多岁了,仍精神矍铄,言语幽默,谈锋甚健,使我与他之间全然没有两代人的隔阂,越谈越欢。说起当年与鬼子拼刺刀,兴之所至,他一个弓步立于厅堂之间,把拐杖当刺刀,把我当成“小鬼子”……

结束采访我向他告辞,他却安坐沙发不动,慨然道:“将军不下马,我就不送了!”看着端坐“马”上鹤发童颜的革命老前辈,我哈哈一笑,起身自行打开房门,走出去又自行关上房门……

这采访的最后一幕似乎不合“送客的礼仪”,但主客之间均无尴尬与不适,还很开心,不是挺好的吗?

礼仪,是一种交往双方都能感到愉快的行为。

礼仪的行使不能不考虑场景与对象,就像对待孩子,你“爱”字当先,“礼”也就在其中了。

上一篇:改变“超级小拖拉” 下一篇:职场妈妈厨房省时小秘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