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仅存航运御碑的多元文化价值

时间:2022-06-28 11:23:40

中国仅存航运御碑的多元文化价值

导读:从现代城市文化建设与管理的角度审视,上海浦东高桥宝山烽堠御碑是一种非常珍贵的文化资源。它除了具有传统的历史、学术和文物价值,还具有公众科普教育、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文化品牌塑造、文化旅游产品设计等多元价值,彰显了历史与现实在当代城市发展中的文化融合与文化创新,对不断丰富和繁荣城市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上海航运;宝山烽堠碑;文化价值;多元性

浦东高桥宝山烽堠碑是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变迁的一个历史见证。明永乐十年(1412年)五月,永乐皇帝朱棣为在沿江修筑的土山烽堠立碑撰文,并赐名“宝山”。这是目前国内仅见的皇帝为航运而撰写的御碑,至今已整整600年了。本文从城市文化管理的角度,考察该碑的历史,探讨它在上海城市文化建设中的多元文化价值。

一、宝山烽堠碑的历史

现位于上海浦东新区高桥镇高桥中学校园内的明代宝山烽堠碑,又称“永乐碑”或“御制碑”,是明政府为了保障长江口航运安全,在长江口航线南岸修筑的导航标志。

历史上高桥地区襟江临海,至少在唐朝已经成陆。最初这里是一个自然渔村,以捕鱼为主。宋朝时期外地移民陆续落户,开垦农耕,有清浦盐场,航运渐兴。这里是吴淞江水系重要港口青龙港、华亭港和上海港必经航路,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设立临江乡,属华亭县,明朝时期高桥行政区划隶属嘉定县。高桥沿江水域是元明时期重要港口太仓刘家港北运漕粮必经航道,也是郑和下西洋船队必经的入海口,航运频繁。由于长江口附近地区没有高山作为辨别方向的导航标志,遇到天晦夜暗,常给来往的船舶航行带来严重危险,海难时有发生。明朝负责漕运的总兵陈瑄(1365-1433年)奏请朝廷在清浦(今高桥)镇旱寨(驻军兵营)沿江平地垒筑土山,上建烽堠,作为长江口来往船舶的航标。朱棣准奏。陈瑄调派官兵在旱寨东北10里处垒土建山,仅十天就建成了东西、南北各长百丈、高30多丈的土山,上筑烽堠,白天焚烟,夜间燃火。由于海洋空阔,很远就能望见烽堠标识,极大地改善了长江口航行安全。朱棣亲自撰文,赐名“宝山”,并勒石立碑。《明史》中记载了这段历史,“瑄言:‘嘉定濒海地,江流冲会。海舟停泊于此,无高山大陵可依。请于青浦筑土山,方百丈,高三十余丈,立堠表识。’既成,赐名宝山,帝亲为文记之。”①宝山烽堠建成后,上海以沙船为主的航运业得到长足发展,高桥地区成为沙船之乡,沙船海运业成为明清之际上海三大经济支柱产业之一。到明万历十年(1582年)七月十三日夜,高桥地区沿岸遭遇风暴袭击,海潮冲垮清浦镇东部李家浜段海塘堤坝,大片田地坍塌,宝山全部坍入海中,宝山城东北角也被冲坍。海潮退后,御碑被人运到东桥街清浦旧镇桥北,即现海滨村五队李家宅,建立碑亭。民国十七年(1928年)碑亭倒坍,高桥乡董钟玉良把御碑移入高桥公园(今高桥中学)内。1984年,高桥中学根据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的意见,重建御碑亭,把宝山烽堠碑立于亭内。

二、宝山烽堠碑的全文记述

宝山烽堠碑石质是青石,高160厘米,宽97厘米,厚30厘米。碑座高50厘米,宽116厘米,厚50厘米。碑额中部书小篆“御制”两字,两侧各有一条腾空的飞龙。碑文楷书17行,每行23字,共350字,字迹略有残损。

御制

宝山之

嘉定濒海之墟,当江流之会。外即沧溟,浩渺无际。凡海舶往来最为冲要。然无大山高屿,以为之表识,遇昼晴风静,舟徐而入,则安坐无虞。若或暮夜,烟云晦冥,长风巨浪,帆樯迅疾,倏忽千里;舟师弗戒,瞬息卷失,触坚胶浅,遄取颠踬,朕恒虑之。今年春,乃命海运将士,相地之宜,筑土山焉,以为往来之望。其址东西各广百丈,南北如之,高三十余丈。上建烽堠,昼则举烟,夜则明火,海洋空阔,遥见千里。于是咸乐其便,不旬日而成。周围树以嘉木,间以花竹,巍然奇观。先是未筑山之前,居民恒见其地有山影,及是筑成,适在其处,如民之所见者。众曰:是盖有神明以相之,故其兆先见,皆称之曰宝山。因民之言,仍其名而不易,遂刻石以志之,并系以诗曰:

沧溟巨浸渺无垠,混合天地相吐吞。洪涛架山[山集]嶫奔,巨灵赑屃声嘘歕。挥霍变化朝为昏,骇神褫魄目黯眢。苍黄拊髀孰为援,乃起兹山当海门。孤高靓秀犹昆仑,千里示表欎[火孛]燉。永令迅济无忧烦,宝山之名万古存,勒石悠久同乾坤。

永乐十年五月

宝山烽堠碑对于研究上海历史、航运史、灯标史以及长江口水系的变迁等都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对于现在上海城市发展也具有多元的文化价值。

三、宝山烽堠碑的多元价值

宝山烽堠碑已经传承600年,对上海城市文化建设来说是一笔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从城市文化资源视角观察,它身上蕴涵着文化的多元价值,值得我们探讨如何有效地保护、开发和利用好这笔文化资产,挖掘更多的文化价值以繁荣我们的城市文化,彰显历史与现实在当代城市发展中的文化融合与文化创新。笔者围绕这些提出几点思考。

第一,宝山烽堠碑是上海航运事业发展的重要历史见证,对上海航运文化建设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御碑记载了与上海航运历史的相关重要事件。首先,碑文记述了当时上海这一地区水运地理环境和航运的状况。高桥沿江是元至明太仓刘家港出海必经之水域。文献记载,明朝初期每年从刘家港起航海运粮船1000多艘,都航经上海水域再循海路北上天津。由于长江口两岸是冲积平原,缺乏自然航行标识,据《宝山县志》、《浏河镇记略》等记载,陈瑄到刘家河督办海运,“于是奏请将刘家海口东南涨沙之上筑一土山,建烽火台,以为洋舶海运船表识”。②宝山烽堠的修建,极大改善了进出长江口船舶的安全。宝山烽堠是上海地区最早的人工航标,见证上海航运历史的变化。其次,御碑是上海与中国航海史上的壮举——郑和下西洋密切相关的重要文物。太仓刘家港是郑和下西洋船队集结和出海处,自郑和第四次下西洋开始,宝山烽堠是郑和船队进出长江口的重要标志。明代王世贞在《宝山堡记》中记述“其嘉定之南,百里而遥,其海多沮洳,不利漕艘,宜裒土若山者,以识之”,“中贵人和(郑和)等海舶之收启亦取标焉。”③《郑和航海图》中在“吴淞江”附近注有“招宝山”,图上并有针路注记:(往程)“太仓港口开船,用丹乙针一更船平吴淞江,用乙卯针一更船到南汇嘴平招宝……”,(返程)“……见茶山,用辛酉针三更,船取南汇嘴收洪,平宝山,用辛酉针三更船过吴淞江,到太仓港口系船”。④所记“招宝山”、“招宝”、“宝山”,均指高桥宝山。⑤从文献记载考察,宝山烽堠碑是上海地区与郑和下西洋有关的重要文物。它的历史价值不仅限于学术研究,而且对于我们构建现代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文化时,将成为上海国际航运文化的重要标志,从悠久的航运历史中展现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文化积淀。

第二,宝山烽堠碑对于上海行政区划历史研究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历史上上海行政区划变迁复杂。高桥(旧称清浦)居长江口要冲。自元末年开始,海寇侵扰沿海地区,到明朝定都南京,高桥成为扼守长江口的第一道关口。明洪武十九年(1386年),镇海卫指挥朱永奏请在清浦建旱寨,一处设在清浦寨口,一处位于宝山旁。洪武三十年(1397年),太仓卫指挥刘源为加强对长江的镇守,把清浦旱寨建成高一丈六尺,广二丈五尺,周一百八十步的土城堡。明永乐十年(1412年)“宝山”垒筑后改称宝山寨。明人王世贞有言:“宝山何?海堠也。其称宝者何?志海防也。”⑥到明正统九年(1444年),都指挥翁绍宗奏请城堡向海前移,筑砖城。清浦寨与宝山寨相距十里,无法及时传递消息。从海防地位看,“宝山之瞭指掌于数百里外,于形势最便”。⑦万历四年(1576年)兵备右参政王叔杲与副帅都督黄应甲以“旧城去山较远,且城隘不足资控御”为由,联名奏请朝廷在宝山改建其城,所谓“山为堡。广其隍,崇其墉,坚其甓。既以北控川沙而南控吴淞”。⑧宝山堡,是古高桥的第四座兼水陆二路的军事要塞,周长九十五丈,高二丈六尺二寸,四门建楼,敌台十二个,为门四。万历六年(1578年),王叔杲奏准改名“宝山守御千户所”,隶太仓卫。明代宝山所管辖清水洼、铁猫港、沈家洼、沈家浜、界浜5个汛地。城中建制完整,有中丞署、兵务署、副师署、海防丞厅、练兵厅、千户所厅等机构及相应建筑物,并建有城隍庙、关帝庙,成为高桥历史上最大的军事城堡。后由于长江口北港航道逐渐淤寒,南港道又逐渐出现了长兴岛、横沙等沙岛,加速了长江水流对高桥岸线的冲刷,以至万历十年(1582年)的一次特大海潮冲毁了高桥的外护塘,使宝山城堡及宝山失去了保护屏障,宝山不久被冲没。宝山城在时现时淹中挣扎了几十年,最终各类建筑陆续坍废,士军流徙改业,海水日进,终于在康熙八年(1669年)全部没入海中。在清代康熙中期后,国力强盛达到一个新的顶峰。为了实行严格的海禁,也需要在要冲海边建立军事要塞。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在原宝山城西北二里处又建起一座新宝山城,此宝山城由苏州府海防同知李继勋督工,方广六十四亩,有内外护城濠,城门洞五座,为海防驻兵之所,至今尚存残迹保存于高桥镇北海滨村。清雍正二年(1724年),以嘉定东境置宝山县,1958年宝山县由江苏省归上海市。后来宝山的行政区划几经变更,成为上海市一个行政区,辖区不包括高桥地区。所以,宝山烽堠碑成为研究上海市行政区划沿革的重要文物之一。

第三、该碑是上海地区迄今发现的唯一由皇帝撰写碑文的御碑,有重要的文物价值。

文物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对于传承文化和再现历史有不可替代的作用。1956-1962年在全国第一次文物普查工作中,文博工作者在上海区县发现众多宋元以来的碑刻,包括政府颁发的各种禁令、告示,还有关于上海历史沿革、职官、航运业、商业、手工业、习俗等资料。1980年,上海博物馆图书资料室将其整理出版了《上海碑刻资料选辑》,书中收录碑文245份,⑨其中仅有“宝山烽堠碑”碑文是皇帝撰写的,在上海碑刻文物中具有特殊的意义。首先,它具有鲜明的航运属性,对于研究中国灯标史、航运史以及上海航运地理变化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学术价值;其次,它具有典型的航运文化特色。世界不少国际航运中心都拥有悠久的航运传统,如英国伦敦高度重视航运历史的保护,展示航运文化的影响力,该碑不仅能直接展现上海航运历史的繁荣,而且对于构建现代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文化建设也具有标志性的作用;再次,该碑应该作为上海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提升上海文物的中航运文化特色。1983年,原川沙县人民政府将宝山烽堠碑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92年9月上海行政区划调整时,御碑定为浦东新区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1月,浦东新区文物管理委员会在御碑前立“浦东新区文物保护单位”碑。

同时代其他省相关碑刻,如永乐十四年(1416年)撰写的南京“御制弘仁普济天妃宫之碑”,1957年被江苏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明宣德六年(1431年)郑和等所立福建长乐“天妃灵应之记”碑,1961年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因此,从宝山御碑所具有的文化价值看,建议上海市相关部门应该考虑把该碑列为上海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第四,该碑可塑造地标性文化品牌,具有优化高桥地区文化旅游的价值。

浦东高桥地区历史上依江临海,历史底蕴深厚,是全国历史文化名镇。据2009年上海郑和研究中心完成的《高桥航运文化资源调查与评价》课题研究,高桥地区航运文化资源丰富,拥有物质航运文化资源和非物质海洋文化资源40多项,其中宝山烽堠御制碑、沙船、老宝山城遗址、东炮台、古海塘、张月英船宅,以及张瑄、朱其昂等航运名人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知名度。保存较好的宝山烽堠御制碑,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更加突出,可以塑造地标性文化品牌,与其它航运文化资源整合优化,形成具有航运特色的旅游文化资源,开发文化旅游线路,体现浦东地区航运文化特色,构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软实力,挖掘宝山烽堠御制碑的文化旅游价值。

宝山烽堠御制碑的价值是多元的,还有对社会公众的科普教育、对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文化塑造、对文化产品的开发等都值得关注。同时,随着社会发展,它也会产生新的价值,如上海市选择宝山烽堠碑作为参加2012年韩国丽水世博会上海海洋文化的代表之一,体现了该碑在上海城市建设中文化价值的多元性和创新性,启迪我们在城市管理过程中应该关注和探讨文化价值的多元性问题,从而丰富并不断创新我们的城市文化。

说明:本文参阅了朱鉴秋教授《宝山烽堠碑历史价值研究》,对此表示感谢。

注释:

①《明史》卷86,《陈瑄传》。

②转引自袁俊卿、黄慧珍主编《郑和史迹文物选》,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85年版,第26页。

③⑥⑦⑧王世贞:《宝山堡记》,载清康熙《嘉定县志》。

④朱鉴秋、李万权:《新编郑和航海图集》,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88年版,第16页。

⑤朱鉴秋:《宝山烽堠碑历史价值研究》,上海郑和研究中心课题组《高桥航运文化资源整合优化研究》(2009年浦东新区高桥镇人民政府委托项目)。

⑨史佳:《上海碑刻资料选辑》,《学术月刊》1980年第8期。

上一篇:建设工程款拖欠治理的制度设计与流程规避 下一篇:现代城市长效管理的制度完善与模式优化